主席、总理和尼克松在1972 口述/ 李琴 录音整理/ 本刊记者杨士龙 按:美国总统布什选择2002年2 月21日访华显然不是一种不经意的安排,因为30年前,就在这一天,美国总统尼克松开始了他著名的“破冰之旅”。在媒体聚焦布什访问的时候,我们把视角转向了参与这时隔30年的两次访问报道的记者。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记者是历史的原始记录者。参与报道重大事件的记者往往能把紧缩了的历史诠释得有血有肉。 于是,也是在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我叩开了新华社资深外事记者李琴的家门。从1971年4 月到1972年2 月间,她报道了美国乒乓球代表团、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和尼克松总统访华的全过程。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会见尼克松时,她是惟一一个在现场的记者。 走进李老师布置得简洁、优雅的客厅时,她刚刚看完电视直播的江泽民主席和布什总统举行的联合记者会。我们的谈话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我惊诧地发现,这位年近80的老人记忆还是那样清晰有序,思维也仍然活跃敏锐。 总理:你们新华社怎么给删了 1972年2 月20日,也就是尼克松来访的头一天,包括外交部、新华社等与这次访问有关的一套工作人员,就统统地给圈在了钓鱼台国宾馆,吃喝拉撒睡,全在里头。当时,我们住在2 号楼。之所以这样做,实际是等着毛主席会见尼克松。因为毛主席会见他的时间一直未定,只要电话一来,我们马上就得去。 也就是从尼克松来访,新华社才在报道的时效方面进行了改革。那时还在文化大革命中呢,对内报道主要是赶第二天的报纸,对外也不考虑时效。但这次不行了,随尼克松访华的有100 名美国记者,人家肯定抢时效呀。所以我们决定使用“分段发稿”,也就是进行先发快讯,再发简讯、祥讯的“滚动报道”,这也是新华社首次采用这种报道方式。 当时我们的通讯条件跟美国差远了,跟今天更不可同日而语。提到通讯设备,还有个小插曲。尼克松来访时(?),带了一个“大锅”,就是天线,地面接收站,当时我们哪见过那玩意。周总理跟基辛格谈判,说,我们买你的,这是从国家的主权考虑的呀!你们要用,我们租给你们。结果,我们买天线的钱和收的美方的租金是一样的。基辛格事后连连称赞周总理聪明。 设备不行怎么办呢?我们采取“接力赛”。我在前方,等尼克松一到,我就将消息传给等在稍后位置的另一名记者,由他跑到候机室打电话给编辑部,抢发快讯。 从停机坪到候机室有好一段距离呢。当然,我已先给机场的人交涉好,说我要发急稿,这个电话要控制住,不能用,那个时候各方面都很支持我们的工作。 因为准备充分,尼克松2 月21日上午11:30抵达北京,我们按既定的办法抢发了快讯。在各国媒体中,“尼克松抵京”消息,新华社发得最快。 但对“尼克松启程前往中国访问”那条消息,总理对新华社提出了批评意见。 尼克松在离开华盛顿时,在机场有个讲话;“当我们展望将来的时候,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美国政府之间存在巨大的分歧。将来我们之间仍将存在分歧。但是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找某种办法使我们可以有分歧而又不成为战争中的敌人。”而我们发的消息只说好听的话,这句话没用。总理说:“哎,你们新华社就把这句话给删了,这不对嘛!”后来在欢迎宴会上,总理特地讲了“两国之间有分歧,但应寻求解决”这样意思的话。 对于“乒乓外交”、“小球推动大球”,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了。1971年4 月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实际是把中美两国此前的秘密交往推向了前台。我们邀请的不仅仅是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还有加拿大、哥伦比亚、英国、尼日利亚代表团。过去外事报道,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写内容的时候很少。而这一次我们就考虑写内容,中美中断来往这么多年了,这个事情本身就是大新闻呢。但这5 个代表团的次序你怎么写呢?从新闻价值讲,当然美国应排前头。但在当时的环境下还是不行的。我们商量来商量去,决定按字母顺序排,加拿大起首,美国刚好在最后。后来总理一下子就通过了。这个消息一发,美国方面很重视,这是中国发出的一个重要信息啊。 主席:你告诉他,那是放空炮 尼克松抵京后,主席什么时候会见尼克松,大家都没估计到。我们从机场一回到钓鱼台(尼克松住8 号楼,基辛格住5 号楼),就有电话来,说主席午饭后要见他。地点是在中南海游泳池。那原先是个露天游泳池,后来加了个盖子,变成个室内大厅了。主席晚年都是在那里工作,接待外宾。主席晚年的外事活动,记者去的比较少。以前他在大会堂会见外宾时,广播电台的记者也参加,但这次中方只有新华社我一个,美方没有记者参加。顺便提一句,尼克松访问期间,翻译都是中方的,他不用美方的翻译。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1 个多小时,新华社虽只发了1 条简单消息,可消息中对双方谈话所用的两个形容词——“认真”和“坦率”,却曾引起许多人的分析和议论。 这2 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词自然并非随意写出,而是由周恩来提出并征得基辛格同意定下来的。 事情是这样的。会见结束时,我走向总理请示发消息的事。这时,走在他前边的基辛格突然停下来转身朝向总理。总理说,“发一个简单消息,双方进行了认真、坦率的谈话”。我随即将“认真”和“坦率”二词译成英文“SINCERE AND FRANK ”,基辛格听后表示同意。实际上,这两个关键词就是在会见厅门槛那个位置定下来的,当时前面的汽车都开动了。 就像在消息写作上,总理在很多事情上总是非常细致。在接待安排上,他对来宾更是体贴入微。这是总理的很突出的一点。在为尼克松举行的欢迎宴会上,除演奏中国歌曲外,他还特地安排乐队演奏了尼克松家乡得克萨斯州的歌曲《美丽的阿美利加》(AMERICA ,THE BEAUTIFUL )。尼克松很高兴,他喜欢这个曲子,演奏完毕,他在总理的陪同下,走到乐队前表示感谢。宴会的气氛一下子就起来了。 基辛格第二次来访时,从机场到了钓鱼台5 号楼。当时他屋里放了我们的英文新闻稿。那时候新闻稿上面都有毛主席语录,刚好那天上面的语录是,“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基辛格一看,就把所有房间的新闻稿集中起来,退给外交部的礼宾官了。后来这件事就报告到总理那儿了。总理没有直接批评新华社,批评外交部了,为什么把这个放这里?他们就说,这是新华社的惯例,有外宾来,就提供新闻稿。总理后来又把这件事报告给主席,主席说了一句:“那是放空炮,你告诉他。”总理就给基辛格讲了,说主席讲我们有时候是放空炮。我们注重行动,不能光看言辞。主席很幽默,而总理说话向来是很全面的。他又补充说,我们在有的问题上也不全是放空炮,我们说话是算数的。 那个时候,宴会都发消息,讲话的场合也主要在宴会上。尼克松在北京的欢迎宴会和告别宴会上的发言都是照本宣科,很谨慎的。后来到了上海,可能是由于《上海公报》的定稿进展比较顺利吧,尼克松逐渐显得比较放松了。在上海的欢迎宴会上,尼克松发言没用稿子,而是发表了即席讲话。有讲话稿,发稿比较容易,这次即席讲话,对发稿来说是很紧张的。 尼克松在祝酒时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个公报(《上海公报》)明天将成为全世界的重大新闻。但是,我们在那个公报中所说的话,远不及我们在今后为建立跨越16000 英里和22年敌对情绪的桥梁而将做的事情来得重要。”对他这句话我印象很深刻。当时这个“16000 ”这个数字没听清楚,我还赶到前面跟翻译核对过。那次也是分段发稿,通过电话给总社传的。今天恰好布什总统开始访问中国,这个时候再回头看这句话,我觉得更加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资料:30年后的30个小时——布什访华行程回顾 2002年2 月21日,江泽民主席与布什总统进行了积极的、建设性的和富有成果的会谈,达成了广泛而重要的共识,两国元首一致认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和美国作为两个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应该加强对话与合作,妥善处理分歧,共同推进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发展。 江泽民主席还与布什总统共同会见了中外记者,就中美关系、打击恐怖主义、两国经贸和各个领域的合作、台湾问题、导弹防御系统问题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及地区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2 月22日早晨,朱镕基总理与布什总统在钓鱼台国宾馆共进早餐,这是他们的首次会面。朱镕基说,中美关系总的看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尽管中美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分歧,但更拥有广泛而重要的共同利益。布什说,此访中国非常成功,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国家,变化令人钦佩,美方高度重视在各领域的对华合作。 上午,中国国家副主席胡锦涛陪同布什总统来到清华大学演讲。胡锦涛首先在致辞中说,中美友好符合两国人民的意愿,只要双方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中美关系就能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布什总统在演讲时表示,美国希望看到一个强大、和平和繁荣的中国。他再次表示,美国政府一贯支持一个中国政策,坚持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这一立场没有改变,希望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布什还回答了学生们的提问。 中午,江泽民主席和夫人王冶坪在中南海瀛台与布什总统和夫人劳拉共进午餐并话别。布什再次感谢江泽民主席给予的款待,期待着今年十月在美国再次与江泽民主席会晤。 下午布什总统和夫人劳拉来到北京西北方的八达岭长城,再次尽兴游览这一名胜古迹。 下午16时25分,布什总统和夫人劳拉乘坐“空军一号”专机回国,结束了这次在中美关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成功访问。 全程陪同布什访华的中国驻美国大使杨洁篪评论说: 30年前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两国领导人共同结束了两国相互隔绝的历史,开始了交流与合作的进程。30年后的今天,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无论在维护亚太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地区和全球经济的增长,还是在打击恐怖主义、保护环境等方面,中美之间都拥有广泛而重要的共同责任和共同利益,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正如江主席指出的,30年中美关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给人们的启示是:发展中美关系时,双方应着眼大局,立足长远;增进了解,发展互信;承认和尊重差异,寻求和扩大共同点;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中美双方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坚持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就能推动两国关系在今后的岁月里取得更大的发展。 尼克松总统的“破冰之旅” 1972年2 月21日上午11时半,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偕夫人在国务卿威廉。 罗杰斯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的陪同下,乘专机抵达北京。 毛泽东主席对尼克松的来访很重视。尼克松刚吃完午饭,毛泽东就在自己的书房会见了他。中方陪同会见的有周恩来,唐闻生、王海容分别作翻译和记录;美方由基辛格、洛德作记录。会见时,毛泽东同尼克松就双方关心的重大问题坦率地进行了交谈。 中美双方就国际形势和双边关系问题的具体会谈,是在周恩来和尼克松、基辛格等人之间举行的。会谈在北京举行了4 天。 在京期间,尼克松偕夫人参观游览了长城、定陵和故宫等历史名胜,他们还应邀观看了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 2 月26日,尼克松和夫人由周恩来总理等陪同,乘专机由北京到达杭州。在杭州期间,尼克松一行在周恩来的陪同下游览了西湖。 2 月27日,尼克松一行由周恩来陪同,乘专机抵达上海。在沪期间,尼克松和夫人一行参观了上海工业展览会,并观看了杂技演出。2 月28日,尼克松一行乘专机回国。 2 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领导人在上海发表了举世瞩目的《中美联合公报》( 又称“上海公报”).公报打破常规,双方既就某些国际关系的准则和两国关系问题作出共同声明,也就国际局势和两国关系的其他一些问题各自阐明不同的原则立场,既写明了分歧点,也列举了双方的共同点,成为外交文件中的创举。 中国接待尼克松来访和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是两国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为以后中美建交和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奠定了基础。 布什: 对中国的访问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美方愿与中方共同努力,增进相互了解,加强交往与合作,使美中关系不断向前发展。期待今年10月在美国再次与江泽民主席会晤。 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是稳固的。 美国政府期望在各个领域扩大和加强与中国的合作,这不仅对美中两国有利,对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合作都是十分重要的。 尼克松总统30年前对中国的访问是美中关系30年发展的开端。美中关系是成熟的、彼此尊重的,对美中两国和全世界都很重要。 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多年来没有改变,希望台湾问题以和平的方式解决。 美方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遵守美中三个联合公报。这是美国政府的一贯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