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访华时的几个细节 从1971年4月到1972年2月间,新华社资深外事记者李琴报道了美国乒乓球代表团、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和尼克松总统访华的全过程。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会见尼克松时,她是惟一一个在现场的记者。 总理:你们新华社怎么给删了1972年2月20日,也就是尼克松来访的头一天,包括外交部、新华社等与这次访问有关的一套工作人员,就统统地给圈在了钓鱼台国宾馆,吃喝拉撒睡,全在里头。当时,我们住在2号楼。之所以这样做,实际是等着毛主席会见尼克松。因为毛主席会见他的时间一直未定,只要电话一来,我们马上就得去。 也就是从尼克松来访,新华社才在报道的时效方面进行了改革。我们决定使用“分段发稿”,也就是进行先发快讯,再发简讯、详讯的“滚动报道”,这也是新华社首次采用这种报道方式,要抢时效。 当时我们的通讯条件跟今天不可同日而语。 设备不行怎么办呢?我们采取“接力赛”。我在前方,等尼克松一到,我就将消息传给等在稍后位置的另一名记者,由他跑到候机室打电话给编辑部,抢发快讯。 从停机坪到候机室有好一段距离呢。当然,我已先给机场的人交涉好,说我要发急稿,这个电话要控制住,不能用,那个时候各方面都很支持我们的工作。 因为准备充分,尼克松2月21日上午11∶30抵达北京,我们按既定的办法抢发了快讯。在各国媒体中,“尼克松抵京”消息,新华社发得最快。 但对“尼克松启程前往中国访问”那条消息,总理对新华社提出了批评意见。 尼克松在离开华盛顿时,在机场有个讲话。他说:“当我们展望将来的时候,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美国政府之间存在巨大的分歧。将来我们之间仍将存在分歧。但是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找某种办法使我们可以有分歧而又不成为战争中的敌人。”而我们发的消息只说好听的话,这句话没用。总理说:“哎,你们新华社就把这句话给删了,这不对嘛!”后来在欢迎宴会上,总理特地讲了“两国之间有分歧,但应寻求解决”这样意思的话。 对于“乒乓外交”、“小球推动大球”,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了。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实际是把中美两国此前的秘密交往推向了前台。我们邀请的不仅仅是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还有加拿大、哥伦比亚、英国、尼日利亚代表团。 但这5个代表团的次序你怎么写呢?从新闻价值讲,当然美国应排前头。但在当时的环境下还是不行的。我们商量来商量去,决定按字母顺序排,加拿大起首,美国刚好在最后。后来总理一下子就通过了。这个消息一发,美国方面很重视,这是中国发出的一个重要信息啊。 主席:你告诉他,那是放空炮尼克松抵京后,主席什么时候会见尼克松,大家都没估计到。我们从机场一回到钓鱼台(尼克松住8号楼,基辛格住5号楼),就有电话来,说主席午饭后要见他。地点是在中南海游泳池。这次中方只有新华社我一个,美方没有记者参加。顺便提一句,尼克松访问期间,翻译都是中方的,他不用美方的翻译。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1个多小时,新华社虽只发了1条简单消息,可消息中对双方谈话所用的两个形容词——“认真”和“坦率”,却曾引起许多人的分析和议论。 这两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词自然并非随意写出,而是由周恩来提出并征得基辛格同意定下来的。 事情是这样的。会见结束时,我走向总理请示发消息的事。这时,走在他前边的基辛格突然停下来转身朝向总理。总理说:“发一个简单消息,双方进行了认真、坦率的谈话。”我随即将“认真”和“坦率”二词译成英文“SINCEREANDFRANK”,基辛格听后表示同意。实际上,这两个关键词就是在会见厅门槛那个位置定下来的,当时前面的汽车都开动了。 基辛格第二次来访时,从机场到了钓鱼台5号楼。当时他屋里放了我们的英文新闻稿。那时候新闻稿上面都有毛主席语录,刚好那天上面的语录是,“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基辛格一看,就把所有房间的新闻稿集中起来,退给外交部的礼宾官了。后来这件事就报告到总理那儿了。总理没有直接批评新华社,批评外交部了,为什么把这个放这里?他们就说,这是新华社的惯例,有外宾来,就提供新闻稿。总理后来又把这件事报告给主席,主席说了一句:“那是放空炮,你告诉他。”总理就给基辛格讲了,说主席讲我们有时候是放空炮。我们注重行动,不能光看言辞。主席很幽默,而总理说话向来是很全面的。他又补充说,我们在有的问题上,也不全是放空炮,我们说话是算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