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读子恺漫画 作者:嘉尧 子恺漫画,抗战前风行于上海,称得上家喻户晓了。 丰子恺不但画得好,而且散文也写得好。郁达夫说过:“人家只晓得他指丰子恺的漫画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反而在他画笔之上。”“浙西人的细腻深沉的风致,在他的散文里处处可以体会得出。” 缘缘堂是丰子恺的书斋。他把他写的散文称为随笔,随便,不拘一格,既自然又自由,话都发自内心,来不得半点虚假。王西彦认为丰先生的随笔,发扬了我国古典散文“语言形式的朴素自然和思想感情的诚恳真挚”的优点。 新中国成立时,丰子恺年逾半百,犹奋进不已,进修俄文,不过两年就能译书了。他和女儿一吟合译俄国柯罗连科的《我们同时代人的故事》。他还译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都是举鼎之作。这里花去他多少血汗和毅力啊他晚年住在上海长乐村93号,称其寓所曰“日月楼”,度过最后的二十一年。 丰子恺是上海中国画院院长,又是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1960年,正是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一年。上海市政协组织江西老解放区访问团,丰氏亦欣然前往。在兴国参观时,县里设宴款待,其中一味鱼炖蛋,是当地名菜,用鱼肉切碎了和在蛋里炖的,碗里露出鱼头鱼尾,蛋里不见鱼刺。丰子恺见而喜之,下了几勺下饭。返沪后,他以这道名菜作了漫画。 六年后,文革狂潮飚起。与世无争的丰子恺却被“四人帮”揪出,胡说这幅漫画是黑画,只有头尾,没有身子,上纲上线,硬说丰子恺给社会主义抹黑。丰子恺竟被揪斗,当作“靶子”批判,备受折磨,无从申辩。 在那苦难时刻,他放不下手中的笔,偷偷地又写了十七篇新的散文。 1972年,“南洋一支笔”周颖南从新加坡到了上海,专诚访问了丰子恺先生。海外知己的造访,给尚未消灾的丰老以温情。倾谈之下,互诉衷情,并合影留念。丰子恺书赠周颖南诗作两横幅。周颖南又恳求丰老绘子恺漫画给他的子女,七十四岁高龄的丰老即席挥毫画了六幅漫画分赠周颖南和他的五个子女家萍、家萌、家莉、家莘、家茵。依然怡然童心,给孩子们绘的一幅放风筝的,题作“东风浩荡扶摇直上”;一幅是策马奔驰,题作“前程远大”;一幅是两个儿童合抬一只大西瓜,题作“种瓜得瓜”;一幅母女植树、浇水,题作“努力惜春华”;还有一幅是母推车送儿回家,题作“唱歌归去”见上图。从这几幅画取材和寓意中看,丰老晚年对中国将来美好的前景始终是乐观的。有人说,子恺先生独特风格的漫画,开创了中国漫画史的新纪元。洵非虚语。 又过了三年,1975年,缘缘堂主人积愤谢世。可是:《子恺漫画集》、《缘缘堂随笔》的艺术生命却永留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