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亲临现代文学馆 作者:吴泰昌 1985年3 月,巴金到京出席五届全国政协会议期间,他特意安排时间,于3 月26日亲临中国现代文学馆。 1981年他写过这样的话:“倘若我能够在北京看到这样一所资料馆,这将是我晚年的莫大的幸福,我愿意尽最大的努力促成它的出现,这个工作比写五本、十本《创作回忆录》更有意义”。经过4 年多的筹备,中国现代文学馆终于开馆了,并且在这么一个又大又静的院子里。 当时文学馆的临时馆址坐落在北京西郊古刹万寿寺西院。万寿寺,清朝的时候曾是皇帝的行宫,慈禧太后到颐和园去时,要半路上到这里歇脚,休息足了再登上龙舟顺长河而上,所以,这里有她的寝室、御厨房、御茶房。昔日帝王家,今日成了作家文物展览地。 出席开馆典礼的有胡乔木、邓力群和著名作家夏衍、林默涵、沙汀、胡风、臧克家、林林、陈白尘、姚雪垠、骆宾基、周而复、唐?、王蒙、唐达成等20余人。 中国作协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名誉馆长巴金主持了开馆典礼。在热烈的掌声中他讲了话,他激动地说:“中国文学队伍是一支强大的力量,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成立将会证明这一点。”“我相信中国现代文学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文学馆的存在和发展就将证明这个事实。我又病又老,可以工作的日子也不多了,但是只要我一息尚存,我愿意为文学馆的发展出力。我想,这个文学馆是整个集体的事业,所以是人人都有份的,也希望大家出力,把这个文学馆办得更好。” 胡乔木同志代表党中央向巴金表示感谢,并祝愿中国现代文学馆越办越好。王蒙在致词中希望现代文学馆能被更多的人了解、支持和利用。 巴金已有三年未到北京,这次见到许多朋友很高兴。因巴老行动不便,他们一个接一个到这儿来看望巴金,巴金与他们一一握手。胡风夫人梅志陪胡风过来看巴金。梅志指着胡风问巴金:“你还认得他吗?”这是1955年以后巴金与胡风两人第一次见面。这次见面后的第二年巴金在《怀念胡风》文章中写道:“他完全变了,一看就清楚他是个病人,没有什么表情,也不讲话。” 在开幕典礼上展出的陈列品中,巴老见到他这次开会带来的赵树理书赠萧珊的一条横幅。赵树理和萧珊在十年浩劫中先后含冤而去,巴老在观看这件展品时,停了下来。 开馆仪式结束后,巴老直接去了冰心家。 4 月4 日上午,巴老由女儿李小林陪同又一次亲临文学馆,巴老这次来主要是看望馆里全体工作人员,并参观了部分陈列室。时任文学馆馆长的杨犁一直陪着巴老,当天中午,杨犁同我详细地谈起巴老今天在文学馆的活动情况,他说这是我们全体人员感到最高兴的一天。 巴老进馆在会议室一坐下来,就从怀中掏出钱来,说:“这是我最近收到的一笔稿费,一百二十元,交给你们吧。” 自从1982年巴金向文学馆捐赠十五万元稿费作为建馆基金以来,每发表一篇文章,每重印一册旧作,所得的稿费,不论十元或千元,他全部寄给了文学馆,真可谓“点滴归馆”了。他曾在一篇谈版权的文章中说:“我决定:在所有的旧作上面,不再收取稿费,我要把它们赠给新成立的中国现代文学馆。”“我愿意把我最后的精力贡献给中国现代文学馆。”他是在默默地朴实地实行自己的心愿。 巴老是个谦虚的人,一再说自己不懂文学馆的工作,主要靠大家,谈话的大部分时间在听汇报工作情况,谈未来的计划。他有时也插几句话,但没有一个字是慷慨激昂的宏论。他只说要大量占据资料;先做资料的工作,以后再做研究工作。要为中外研究工作者服务,用我们的工作建立信用,取得人们的信任。他喜欢“信用”二字,重复了几次“建立信用”的话。他希望有一个合适的新馆址,能够安装比较先进的设备,利于保存资料,便于利用资料,因此要设法赶紧搞一块地皮。他赞成组织文学馆基金会的计划,他说有一次胡耀邦同志在宴请他时,席上也主动提到文学馆要成立基金会的事,这件事要着手办理,在海内外作家和其他各界人士中广泛募集文学馆基金。 他说得很简短,但心情是兴奋的。谈话间,有人建议巴老出面请几位老作家写文章,向作家们倡议把自己的手稿、书信和书刊捐赠给文学馆。巴金立即大声说,我们不要用以势压人的办法,而要用我们实际的工作建立信用,取得作家们的信任。至于冰心,他又说,她已经决定,而且多次表示,她要把自己的手稿和藏书全部捐赠给文学馆。 杨犁请他参观已经征集到的珍贵资料,他欣然起立。会议室右侧一个小房间里,陈列着茅盾的墨宝,老舍的遗物;王统照、孙犁、马加等人的手稿,陈学昭、李霁野、臧克家等人亲笔签名赠送的书,特别是何其芳于抗日战争期间的延安在土纸上手写的诗集,丽尼亲笔校改的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前夜》的中译本存底,是开馆典礼那一天分别由葛洛和林林同志赠送的。丽尼的《前夜》中译本是巴金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林林特地把这本校改本给巴金看,他们都为丽尼认真校改的负责精神和严肃的态度所感动。 巴老仔细看了每一件展品,特别感到兴趣的是手稿实物的保存方式。有一封萧红在抗战时从香港写给在重庆的华岗的信,四边残破,经装裱后,平展如初;有一部黎烈文翻译的梅里美评传的手稿,破损较多,现在每一页都用宣纸衬托,重新装订成册,俨然是一部典雅的古籍。但如何防尘、防虫、防笔迹褪色,这些问题尚待积极解决。 巴老又参观了“巴金文库”,那是收藏他本人所捐赠的书刊的地方。他坐在轮椅上,在大家的簇拥下,从垂花门进入后殿,参观了报刊库、大图书库,绕过回廊,来到幽静的后照楼。和煦的阳光把整个院落照得暖融融的,核桃树横斜的疏朗的枝叶洒下一地淡淡的影子,大家的脚步都停住了。有人拿来了几把椅子。巴金微笑着,坐下了。大家也都笑着,纷纷站在他身后。摄影的同志端起照相机,按下快门,一连照了七八张照片。有人在行列中动情地高喊了一声:“今天是我们最高兴的一天!”这句话也许是不能照到相片上去的,但是从感情上说,它已经永远照在这张相片上了。 4 月5 日上午巴老再一次由小林陪同去文学馆,主要是参加《巴金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录像活动,并与馆里几位负责人谈了文学馆今后的建设问题,他特别着急要找好地皮,尽早有永久的馆址。活动结束后,他又去了冰心家。 1985年,巴金第三次亲临现代文学馆后,他再也没有来过北京。但他心系文学馆,一直为文学馆的新址落实遇到的困难心急。 1988年8 月6 日文艺报发表了《呼吁海内外人士关注:中国现代文学馆在困境中挣扎》的报道。胡乔木同志看了这篇报道后,于10月6 日上午去中国现代文学馆,听取文学馆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并发表了重要意见。乔木同志首先说:“我最近在上海看望了巴金同志,巴金请我回京后到文学馆来看看。听说目前遇到了困难,馆舍也有问题。巴金对此比较着急。” 8 月22日,《文艺报》刊登报道《胡乔木关心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设》。 1996年11月25日,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了新址奠基仪式。巴金高兴地发来贺词:“我因病不能远行,但我的心和你们在一起。我希望:方方面面,齐心协力,快一点建好,拜托了!”冰心也写来贺信:“今天,我得知:中国现代文学馆新馆奠基了,我非常高兴。请接受我衷心的祝贺。我愿意在我有生之年看到新馆的建成和揭幕。” 中国现代文学馆终于建成了永久的馆所。在朝阳区北三环北四环之间,占地2.4万平方米,其中第一期工程1 万平方米已建成。就面积来说,中国现代文学馆是亚洲乃至世界同类性质馆舍中最大的馆舍。自开馆之日起,她已成为文学活动、文学展览的中心,每天中外参观者络绎不绝…… -------- 解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