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去平壤当“特派编辑”


作者:去平壤当“特派编辑”     整理日期:2013-06-02 11:09:54


  
  
  去平壤当“特派编辑”  
  
  
  姬新龙 (发自平壤)  我没有想到,会有机会再回平壤。  在从机场去分社的途中,我特别留意路边的景致,想觅取若干与记忆不符的景象,搜寻些许人们传言的艰难痕迹。但是,青山依旧,绿水长流,蓝天湛湛,白云悠悠,除了一些新植的树木、一条新修的通往锦绣山纪念宫的“九九大道”、以及街头新竖的“强盛大国”等标语牌外,平壤的市景,与记忆中的留存并无二致。  回到平壤,回到了久违的牡丹峰下。   
  
  特派记者变为“特派编辑”  此行平壤可谓身负重任。  朝鲜领导人金正日与韩国总统金大中即将举行历史性的会晤。新华社对此重视有加,拟特派中文、英文、摄影三驾马车驰援平壤分社,并命我先行一步打好前站。  几经周折,终于成行。自认诸项准备皆已充分,只等到平壤便“大展身手”。刚到平壤当天,按例打电话给主管部门──朝鲜外务省报道局报到,结果出乎意料。  报道局官员早知我此行目的,电话中直截了当地说道:“你恐怕是来错了”。  事出意外,一时不知所措。  与报道局的接洽后产生的重任难履之感,从那一刻开始,在我逗留平壤的整个期间,一直在脑际萦绕。  朝鲜外务省26日正式宣布,不许外国记者临时来朝采访。怀着侥幸的心理,趁着分社新任记者去报道局拜会的机会,我不请自往,期望有所突破。又被明确告知:不要四处走动;不要参加采访。  6月1日,朝外务省又照会各国使馆,要求各使馆立即安排非常驻人员出境。鉴于会晤首脑在即,为争取继续逗留平壤,当晚拟就文书,恳请外务省网开一面。  不久,外务省就有答复,要我参照6月1日照会执行。  但是,为了工作,我必须留下,于是便斗胆留下,不过身份已变,由特派记者成了“特派编辑”。  既留之,则安之。但为稳妥起见,决定闭门不出。鉴于计划中的总社报道组难以成行已成定局,我也不必再为安排采访、住宿而奔忙劳碌,反而能集中精力搜集有关会晤的材料,潜心酝酿报道计划和构思文章初稿。  
  准备迎客  朝鲜民族一向热情好客,平壤又将如何款待来自南方久违的同胞亲人呢?  甫抵平壤之时,只见平壤市内已在整修道路,粉饰墙壁,大举美化市容。根据朝韩双方商定,金大中来平壤后下榻在大同江畔风景秀丽的百花园国宾馆,朝方又腾出全朝鲜最为华美壮观的高丽饭店,作为韩国随访记者团的驻地。金大中总统行经之地,连路边的石头都已刷洗过,高丽饭店附近的高层居民楼,家家窗台上都放置了花盆。  不过,有一件事却十分离奇,在全世界都在大肆炒作朝韩首脑会晤的时候,平壤的所有媒体却对近在眼前的大事三缄其口,没有片言只语的提及,不禁令人纳闷。  平壤会晤的前夜,市内异常平静,分社记者出门四处观察,想要寻找一些蛛丝马迹,却一无所获。  然而,仅仅时隔一夜,13日晨,平壤城便洋溢着一派节日的气氛。主要大街挂满了蓝红两色的朝鲜国旗,成千上万手持鲜花的女青年,成群结对地赶往凯旋门、人民文化宫等地。  通往顺安机场的公路戒备森严,机场内保安严密。在新铺就大红地毯的机场一侧,人民军仪仗队和军乐队列队整齐,检阅台已架设就绪。种种迹象表明,朝鲜要给金大中一个惊喜。  惊喜还不止于此。机场的广播说,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将亲自到机场迎接金大中总统。新华社最早播发了这一爆炸性消息。前往机场采访的分社两名记者黄海敏和李拯宇在机场听到广播后,立即通过机场外事电话通知守在分社的我,我随即将消息发出。为了保障这一线路的畅通,分社事先前往候机楼“踩点踩线”,采访当天还安排司机宾绍政把守电话,不让他人染指。在第一天的报道中,由于事先谋定而动,新华社的报道占尽了先机。  
  
  
  朝韩领导人  和世界大部分记者一样,我把报道重点放在平壤会晤的进展和成果上。然而,对于已与朝鲜半岛结下不解之缘的我来说,朝韩两位领导人的举止言行也同样趣味盎然。  我虽在朝鲜度过近四年的时光,但对于朝鲜领导人金正日,所知也仅限于官方所公布的履历,其余均是道听途说,不足为凭。  在朝鲜人民心目中,金正日是亲爱的指导者、伟大的领导者,是全面继承金日成主席未竟事业的接班人。一般朝鲜家庭和机关办公室,都并排悬挂有金日成与金正日的画像。  但是,在金日成主席逝世后的三年服孝期内,金正日深居简出,很少会见外国客人,也较少出席各种礼宾活动,更少发表公开讲话。这使得世界各国感到好奇与神秘。   然而,会晤期间金正日所展现的豪爽、大度、睿智与风趣,不由得令人折服。金正日亲临机场迎接,一下子就让世人大吃一惊;陪金大中共坐一辆小车进城,再次令世人刮目相看;会晤后签署北南共同宣言,更令全世界震动。  恐怕许多人都对金正日笑谈“隐士生活”印象甚深。他在14日与金大中的长时间会晤开始前说:“西方说我是隐士,金大中总统一来,就把我解放了。其实我去过中国,也访问过印尼,到过许多地方。我不是隐士”。一语方罢,席间已笑声一片。  会晤期间发生的种种事情说明,也许金大中总统今年2月发表的一席见解不失为哲人之谈。上台执政后一直注意研究金正日的金大中说:金正日是“一位务实的领导人,有优秀的判断力,而且知识渊博”。  金大中也有一则“倚老卖老”、说服金正日访问汉城的佳话。据金大中本人说,在14日晚的宴会上,他再次发出邀请,据说当时金正日尚有犹豫。金大中就说:“我这把年纪还来平壤访问,你难道就不能去吗?”闻听此言,金正日才下定了决心。于是,当晚两人共同签署的共同宣言的最末端,临时加上了“金正日将在适当时候访问汉城”的内容。  
  
  
  采访甘与苦  由于朝韩首脑会晤是朝韩双边活动,第三国记者无法奢求种种便利。朝鲜外务省官员十分照顾,也秉公办事,该去的都让去,该说的他都说,但绝不越雷池一步,于分社报道助益有限。  在为期3天的首脑会晤期间,分社记者在报道局官员的率领下东奔西走,忙个不亦乐乎,但除机场迎宾一节抢得先手、金大中拜会金永南获准照像外,其余活动均是不得要领。朝韩领导人之间的会晤更是讳莫如深。整个会晤期间,无论朝韩,均无针对在朝的四名外国记者举行一次记者招待会抑或是新闻发布会。有些稿件和图片,朝鲜官方的中央通讯社要在次日才能向分社提供。  在平壤报道朝韩首脑会晤,照例应当在事发现场奔跑一番,获取第一手的信息,让天下尽知之。然而条件所限,我近在咫尺而又似远在千里。总算是借助信息技术时代带来的便利,使出浑身解数,观看卫星电视,再上网收集资料,加上分社两名记者外出采访观察所得,组织材料,充实稿件内容。幸亏长期从事朝鲜半岛的报道和形势研究,各种背景相对谙熟。三天内,我每天都是6、7点钟起床,晚上两点钟上床。到了15日晚上,我发出最后一条关于整个会晤的述评稿,不由得长喘了一口气。  但是,我也留下了巨大遗憾:整个历史性平壤首脑会晤期间,我足不出户,既未亲临现场见到金正日和金大中两位迈出历史性一步的领导人,也未拍下一纸半页的照片,而只能通过电视领略两位领导人的风采。  说到底,我仅是一名“特派编辑"罢了。





上一本:中国雇员眼中的日本公司 下一本:库尔斯克坦克大决战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去平壤当“特派编辑”的作者是去平壤当“特派编辑”,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