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餐桌上看斯大林


作者:餐桌上看斯大林     整理日期:2013-06-02 11:09:16


  
  餐桌上看斯大林   
  
  
  陈玉芬/编译   走下圣坛神龛的斯大林已没有太多的秘闻,但餐桌上的斯大林却有许多故事……   
  
  
  天生政治家 不当火头军   在第一次俄国革命(1905—1907年)以前,已参加革命的斯大林主要在家乡格鲁吉亚或高加索其它地区活动。当时他在一日三餐上没有什么特别喜好,完全遵循格鲁吉亚人的饮食习惯。   刚到俄罗斯时,这位高加索的革命者不太适应。但他很快就喜欢上了俄罗斯的气候和饮食习惯。在那段岁月,无论是住在沃洛格达、圣彼得堡,还是被流放到荒凉偏远的西伯利亚小城那雷姆、图鲁汉斯克,斯大林对俄罗斯人的粥、饺子、酸菜汤、水煮白肉、清水炖鱼,还有烧烤山鹑、榛鸡等野味一点都不反感。他甚至还吃俄罗斯人传统的酸渍蔬菜和各种野果——红莓果、越桔、蘑菇等。   斯大林对西欧饮食文化也持中立态度。无论在英国的小酒肆,普通的维也纳小饭馆,还是便宜的波兰小店,他都能入乡随俗,自然大方,就像他是吃当地饭菜长大似的。   另外,斯大林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和大多数高加索男人不同,他不喜欢、不会、根本就不愿意做饭。可能他认为做饭对一个真正的男人,尤其是能支配自己意志的男人来说有伤大雅。这在他被流放到图鲁汉斯克边区时得到充分表现。   那里他和加米涅夫、斯维尔德洛夫(后两位均是苏共早期重要领导人——编译者注)住在一起。3个人一致商量好轮流下厨房。斯大林非常乐意捕鱼、打野味,把各种食物送到厨房,但坚决拒绝做饭和洗碗。他连自己用过的盘也不想洗,一吃完马上溜之大吉。这造成了一场不小的混乱。最感为难的是斯维尔德洛夫,因为分工明确的厨房值日表是他亲自制定的。轮到斯大林值日时,洗碗的活儿往往落到加米涅夫头上。加米涅夫毫无怨言地替他洗碟擦盘。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斯大林在十月革命后期(1918—1922年)待加米涅夫不薄,虽然1917年他也严厉批评过加米涅夫的背叛行为——泄露了十月革命起义的日期。   
  
  粗茶就淡饭 劝酒是行家   20年代斯大林先后在克里姆林宫餐厅、联共中央机关餐厅就餐。他夫人去世后,他基本上改在家吃饭,午餐有时也从克里姆林宫餐厅端几样菜,但一般情况下由雇来的厨娘做。后来在二战期间,为斯大林做饭的绝大多数是现役军人,其中资历最老的曾被授予国家安全部上士军衔。   斯大林的食谱非常简单。冬天,第一道菜就一定是用渍白菜做的肉汤,夏天则用新鲜白菜熬素汤;第二道是带奶油的荞麦粥和带汁的上等牛排;第三道为红莓果酱或干果冻。   下午5点钟,斯大林吃柠檬茶、饼干和一块白面包,也就是苏联普通疗养院里的那一套。不过他一年四季都是这样,而且长年如此。只是在具有转折意义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斯大林那常年不变的饮食才有了变化。   战前斯大林有5个孩子,其中三个是他亲生的,两个为领养的。孩子们先后离家独立生活,实际上只剩下了斯大林一人。他越来越多地与同自己成天在一起工作的同志共进午餐(更确切地说是晚餐)。他们是国防委员会成员、大本营(战时以最高统帅为首的武装力量的最高指挥机关——编者注)成员和政治局常委。用餐的地点也不再是克里姆林宫里简陋的房间,而是在近郊别墅里,或是沃伦州的联共中央疗养院。显然,斯大林忍受不了吃饭时的孤独。这恰恰是典型的格鲁吉亚人性格。   有关这段时间的生活,莫洛托夫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这样写道:“我们很少吃午饭。如何能管深夜10:00—11:00的进餐叫做午饭呢?餐桌很大……可容纳15—20人同时用餐。人们就在这张桌子上吃早点、用午餐,进晚宴。”   “服务员先端上用大瓷盆盛的汤,接着送上各种菜,然后退下了。这时人们一一落座,舀汤、取菜,全是自己动手,不用服务员,和在家里一样,愿意吃什么,吃多少都自便。一般喝波尔诺米和纳尔赞两种矿泉水。从30年代中期起,斯大林的餐桌上开始摆放各种密封的瓶装酒。”   “斯大林总是亲自打开瓶盖,给自己斟上一杯。他只喝自己开封的酒。另外,他个人尽可能地少喝,却喜欢劝别人喝酒,说出一套又一套祝酒词让人不得不喝下一杯又一杯。这是与斯大林吃饭时最难以忍受的……”   
  
  摆下豪门宴 觥筹定乾坤   斯大林所吃饭菜的烹饪,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特色。   从1943年起,特别在1944年斯大林参加完德黑兰会议后,他明显地喜欢起东方饭菜来。这当然不是饮食爱好方面的变化无常,而完全是斯大林政治地位得到加强的一种反映。随着格鲁吉亚传统菜在斯大林饭桌上的回归,格鲁吉亚人吃饭时的整套礼仪也得到了恢复。   自1943年起,尤其在1944—1945年期间,红鱼子酱、黑鱼子酱、咸鱼和熏鱼等俄国传统风味小菜在斯大林的菜谱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期间斯大林举办的奢侈的外交盛宴,为日后的苏联招待筵席定下了体现泱泱大国气势的基调。除了精美的俄国风味小菜,野味烧烤——烧烤山鹑、榛鸡、黑琴鸡、鹿肉、驼鹿肉等等也成为苏联国宴上的“特色菜”。它们凭借自身纯天然的口味,又借助欧洲(尤其是法国)烹饪中丰富的想象力设计出的独特造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令盟军方面展示的美味黯然失色。   斯大林本人在这种场合极少以美食家的身份出现,因为他在正式宴会上一向吃得很少。但作为一名超级导演,他下达了一项特别任务,要求利用烹饪手段,给西方领导人以强大压力,即通过他们自己的胃使他们自觉地尊重、崇敬以至赞誉苏联的无所不能。   斯大林在这方面所组织的众多“战役”中,战绩最辉煌的要数雅尔塔会议的召开。这次会议所获得的巨大的政治成功是与无可挑剔的烹饪密不可分的。   在被希特勒炸为废墟的克里木召开雅尔塔会议,就其筹备速度和缜密实施而言它本身即为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所有的准备工作在短短的18个昼夜全部完成。1945年元月8日,内务人民委员贝利亚签发了有关会议中饮食保障的、长达4章25条的第0028号密令。   其中“餐具”一词背后,需要完成的工作是:3000把餐刀,3000只勺和3000只叉。其中各有400只银制的,其余为白铜(铜锌镍合金)和不锈钢的;成百成百只炒锅、煎锅、粉碎机、色拉盘、奶油罐;还有10000个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盘、4000个小碟、小碗以及6000只各种规格的酒杯酒盏。所有这些餐具都需要精心地包裹、运输、开箱、洗涤、擦干净并摆好。   看到里瓦基宫的宴会厅里桌椅排放井然,看到餐桌上的银制餐具熠熠生辉、瓷制器皿光泽宜人,看到盛满各式美味佳肴的盘碟被鱼贯地端送上来,看到各种名贵的美酒佳酿满席陈列,见多识广、目光敏锐的英国首相温斯顿.邱吉尔第一个领悟了这一幕的象征意义。他明白,战后的苏联会比战争初期的苏联更加强大。   斯大林获得了他希望获得并致力争取的东西:雅尔塔会议的政治成功完全配得上所举办的耗资费时、奢侈豪华的盛大筵席。   不妨补充一点,雅尔塔会议结束后苏联政府共表彰了1021人,其中厨师、侍者及其他性质的服务员占294名,将近三分之一。   
  
  晚年疑心重 裹腹需亲躬   二战结束后最初几年,斯大林的菜谱中开始出现各式法国菜。虽说他尽量少出席正式宴会,但有时是无法避免的。这时他往往吃得相当少,一般局限于鲑鱼片、鲟鱼、干炸牛排等,主食一般是面包夹鱼子酱。如果第二道菜上来的是鸡腿或带骨头的胸排,他就连刀叉也不动。因为他在家吃带刺带骨头的鸡鸭鱼肉时,都是直接用手撕扯,这在正式宴席上是不可能的。另外,正式午宴的时间——下午一点——对斯大林也很不适宜。   在斯大林上年纪后,汤从他的菜谱中消失了,因为午餐事实上变成了晚餐;由于绝大多数食物是在半夜摄入的,这不仅给消化系统、也给循环和神经系统造成严重负担。   在斯大林晚年,同他一起吃饭的人急剧减少:有的去世了,有的离职了,有的被冷落了。直到1953年,每次总有五、六人,最少也有三、四人陪他吃饭。   斯大林对别人的不信任、多疑以及害怕别人投毒,在他逝世前发展到了极端。他甚至将自己反锁在办公室里,亲自用电炉做饭。面对如此简陋的条件,再加上他并不会做饭,可想而知他当时所能享用的只不过是炒鸡蛋或煮通心粉之类而已。斯大林的这些行为令人难以置信,但事实终归是事实,有不少人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对此都有充分的描述。这说明斯大林当时正经历着严重的心理危机,处在精神崩溃边缘。这种情况大约持续了几个月。1953年3月5日,病魔终于彻底摧垮了这位巨人……





上一本:努乔马总统素描 下一本:澳大利亚想做亚洲老大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餐桌上看斯大林的作者是餐桌上看斯大林,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