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纳粹排犹非偶然


作者:纳粹排犹非偶然     整理日期:2013-06-02 11:08:24


  
  纳粹排犹非偶然  
  
  ——摘自《希特勒的志愿行刑者》   
  
  
  郑丽敏  编者按:德国法西斯在二战期间对犹太人 的血腥屠杀和迫害在人类历史上是少见 的,过去,人们总是把这种滔天罪行的责 任简单地归咎于希特勒个人和其领导的纳 粹党。《希特勒的志愿行刑者》一书的作 者则以新的视角从基督教发展历史以及德 国人的民族性等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全 面的剖析,并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该 书自1995年出版以来,在世界各地引起了 巨大的轰动,其中译本已于近日由新华出 版社出版发行。   
  
  历史:教义争端形同水火   欧洲的排犹主义是基督教发展的必然结果。自 从基督教巩固它对罗马帝国的控制以来,它的 领袖们就慷慨激昂地公开谴责犹太人。出于心 理学和神学上的必要性,基督徒不得不同犹太 人划清界线,因为犹太人拒绝耶稣的启示。这 在宗教和道德成为一体的世界里,是一种严重 的罪过。   基督徒认为他们的宗教取代了犹太教,因此犹 太教徒应当从地球上消失。基督徒和犹太人有 着共同的遗产,其中最重要的是《圣经》。基 督徒和犹太人对《圣经》有着不同的解释。由 此产生了永无止境的对立。   基督徒还认为犹太人是杀害耶稣的凶手。基督 教徒不仅认为跟耶稣同时代的犹太人要对耶稣 之死负责,而且认为所有时代的犹太人都应当 对此负责。犹太人不承认耶稣是救世主,是上 帝之子。这种立场被认为是对基督教徒的公然 挑战。   对犹太人的这些观点早在4世纪就已经存在。 到了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对犹太人的仇恨十分 强烈,以致把一切天灾人祸都归罪于犹太人。 在19世纪的德国,排犹主义的变化是极为复杂 的。1800年至1850年,排犹主义无所不在。到 了19世纪快要结束的时候,德国在经济上和技 术上更加先进,而排犹主义也愈演愈烈。排犹 主义和经济现代化在德国是完全兼容的。在德 国的一些地区,大部分中产阶级选民投排犹主 义政党的票。保守派一向是反对犹太人的。   由此可见,无可争辩的是,纳粹排犹主义的一 些基本原则深深扎根于德国,成为德国政治思 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德国排犹主义的一个显著 特点是由宗教向种族方面转移。反对犹太人已 经成为德国社会公众谈论的一个话题。排犹主 义得到德国机关团体和政党的广泛而积极的支 持。种族的排犹主义认为犹太人对德国构成了 致命的威胁。   18世纪结束以来,“犹太人问题”一直是德国 的一个政治问题。谋求解决这个问题的德国人 最终总是求助于有权作出合法决定的政治当 局。在排犹主义者的眼中,“犹太人问题”虽 然也是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但主要是一个 政治问题,需要作出政治反应。 在20世纪头几十年,排犹主义成为德国社会和 奥地利社会的一部分,构成它们的政治文化。 它也是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决定着政党和政 权的兴衰。   
  
  纳粹:推波助澜走向极端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夕,对犹太人的偏见已 经相当顽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 指责犹太人没有服兵役,没有去保卫祖国;说 他们平平安安呆在家里,利用战时条件,去黑 市谋取暴利,剥削德国人,使德国人贫困。反 对犹太人的浪潮十分高涨,所以普鲁士当局不 得不在1916年调查犹太人参军服役情况。   德国战败后,于1919年建立了魏玛共和国。魏 玛共和国最初几年,经济十分困难,食品短 缺,通货膨胀。德国人照例把他们的苦难归咎 于犹太人。一份关于魏玛共和国的政治和社会 生活的调查报告显示,德国几乎所有比较大的 机会团体,包括大中小学、军队、政府、司法 机关、专业协会、教会、政党等,无不渗透着 排犹主义情绪。   在欧洲的历史上,纳粹党是控制政权的最激进 的政党。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它杀气腾腾,但 它却是通过选举的手段上台执政的。   像希特勒一样,纳粹党从成立的最初日子里, 就致力于摧毁魏玛共和国的民主制度、修改凡 尔赛条约、倡导复仇和军国主义精神、反对布 尔什维主义,特别是持有最激烈的排犹主义观 点。希特勒和纳粹分子一直认为犹太人是德国 一切苦难的总根源。1920年2月纳粹党发表了 25条党纲,其中许多都包含了这样的内容:攻 击犹太人,号召取消他们的国籍,从德国社会 和机构中清除他们的影响。纳粹党后来变成了 希特勒的党,其世界观、纲领和言论是以排犹 主义为中心的,这反映了德国文化的排犹主义 性质。   纳粹党早年只不过是一个规模不大的基层组 织。在此期间,它在全国政治舞台上的主要表 现是希特勒于1923年11月8日至9日发动的暴 动,当时他和二三千名追随者企图推翻魏玛共 和国。这个骚乱很快就被平息了。如果不是由 于纳粹最终取得胜利,这个令人发笑的、堂吉 诃德式的“革命”是不会留在人们记忆中的。 希特勒及其所领导的纳粹党能够在二三十年代 的德国政治舞台上扮演主角在很大程度上得益 于德国民众对纳粹反犹纲领的的广泛认同。   德国一系列排犹政策和立法是从群众自发性地 袭击犹太人及其财产、墓地和教堂开始的。 1933年4月1日,德国人在全国范围内对犹太人 的商店实行抵制。几天后,纳粹通过了《恢复 职业公务员法》,它要求把种族作为雇佣公务 员的一个条件,因而导致数以千计的犹太人被 解雇。   1933年中期以后,德国各处公开挂起犹太人是 贱民的牌子。例如,弗兰科尼亚的许多村庄入 口处插了这样的牌子:“犹太人不得入内。” 1933年5月,慕尼黑的郊区竖起了这样的牌 子:“这里不要犹太人。”20世纪30年代,全 德国的城镇都正式禁止犹太人入内。   除了口头上和文字上侮辱犹太人外,还对犹太 人进行肉体袭击,其中包括强行剃掉犹太人的 头发和胡须。   一个犹太难民回忆了这样一件事:1933年初, 他在柏林一家医院看到一个犹太老人面部有严 重的刀伤,“他是来自加利西亚的一个贫穷的 拉比(犹太教神职人员),他在街上被两个穿军 衣的人挡住。其中一个人抓住他的肩膀,另一 个人抓住他的长胡须,从口袋里拿出一把刀, 割掉老人的胡须,为了割得彻底,割破了几处 的皮肤。”   
  
  
  群众:狂热盲从水涨船高   1938年11月9日夜间,德国各个城市和乡镇的 居居都被砸碎玻璃的声音所惊醒,他们看到犹 太教堂被焚烧的火光,听到犹太人被毒打而发 出的尖叫声。这些暴行主要是纳粹冲锋队员干 的。上百名犹太人被杀死,3万名犹太人被拖 进集中营。几百座犹太教堂被焚毁。大约7500 家犹太人商店玻璃橱窗被揭毁。是夜因而得名 :“水晶之夜”。   德国人民作出了怎样的反应呢?在许多小城 镇,冲锋队员受到了许多当地人的欢迎,他们 利用这个机会参加对犹太人的暴力袭击。   在“水晶之夜”后,把犹太人驱除出德国社会 的势头进一步加剧了。那些没有逃离德国的犹 太人,被集中到“麻风病人聚集区”,仿佛他 们就是麻风病人似的。德国人同犹太人的接触 减少到最低限度,好像一接近他们,就会被污 染而危及自己的幸福。   戴维?班基尔讲述的关于爱玛?贝克的故事最能 说明德国人是何等敌视犹太人。贝克是一个很 幸运的犹太人,她嫁给一个天主教徒,自己改 信丈夫的宗教,从而放弃犹太人的身分,割断 同犹太教的关系。然而,在1940年,她的邻居 们明确表示,他们不愿意与她为邻,因为他们 充满种族偏见,认为她仍然属于犹太人。她在 天主教的圈子里陷入完全孤立的地位。别人强 迫她退出教会的唱诗班,因为他们不愿意跟这 个犹太人一起唱赞美上帝的诗篇。她的教友们 拒绝跟她跪在一起领受圣餐。甚至相信洗礼力 量的牧师们也对她敬而远之。这些普通德国 人,包括受过教育的公职人员,他们的所做所 为甚至超过政府规定的范围,因为按照法律, 像贝克这样改信天主教的人理应受到保护,不 受迫害。根据法律,贝克是可以在原地居住, 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当然也可以去教堂。然 而,这些德国人对犹太人的仇恨是建立在种族 概念的基础上,只要是犹太人,不管信仰什么 宗教,仍然是犹太人。贝克的遭遇决不是一个 孤立的事件。   一个非犹太人妇女在她的日记中记录了当时发 生的一个插曲。那是1942年10月发生在斯图加 特的事。“我登上无轨电车,车上挤满了人。 一个老太太上车了。她的两只脚浮肿,肿得很 厉害,都顶上鞋面了。她的衣服上别着‘戴维 之星’(纳粹强迫犹太人佩戴的一种标志—— 编者注)。我站起来,给她让座。不料这激起 了群众的义愤。有人吼叫,‘滚出去!’一下 子大家都吼叫起来。在嘈杂声中,我听出这样 一些愤怒的字眼:‘犹太奴隶!无耻的人!’电 车在两个车站之间停下来。列车长命令说, ‘你们俩都滚下去!’”   灭绝种族的意识形态起源于德国对犹太人的认 识文化模式,它是20世纪30年代德国人民支持 的那些政策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大 屠杀的纲领植根于同样的意识形态和认识模 式。





上一本:美国大选 谍影憧憧 下一本:以色列:随时准备打赢下一次战争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纳粹排犹非偶然的作者是纳粹排犹非偶然,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