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探索的是万物之本。万物之本是什么?上帝是如何设计这个世界的?这是爱因斯坦的困惑。首先简单概括了牛顿力学及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从经典理论碰到的困难,引出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的思考和历史过程。第一章主要介绍狭义相对论的基本概念。第二章介绍广义相对论少不了的数学工具:黎曼几何。从几何直观和物理应用的意义上来引进黎曼几何,并重点突出内蕴几何思想的重要性。第三章中解释了狭义相对论引发的有趣佯谬及质能关系式。第四章介绍广义相对论的基本思想,第五章则是主要介绍了宇宙学中的大爆炸理论、暗物质、暗能量等假设的来龙去脉、最新研究状况等等。从《上帝如何设计世界:爱因斯坦的困惑》中也可看到这些伟大发现背后的故事和科学家的思路历程。科学家们是如何发现问题的?他们历经了一些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又是如何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讨发现自然规律的历史,领略其背后隐藏着的生动灵感和科学精神。 作者简介: 张天蓉,女,科普作家,美国得州奥斯汀大学理论物理博士,现住美国芝加哥。研究课题包括广义相对论、黑洞辐射、费曼路径积分、毫微微秒激光、集成电路EDA软件等。发表专业论文三十余篇。2008年出版科普小说《新东方夜谭》;2010年11月出版悬疑小说《美国房客》。2012年开始,在科学网发表一系列科普博文,其文风深入浅出,趣味盎然,亦保持科学的严谨性,深得读者喜爱。是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物理卷参编者之一。已出版多部畅销科普读物:《蝴蝶效应之谜:走近分形与混沌》《世纪幽灵:走近量子纠缠》《电子,电子?谁来拯救摩尔定律?》《数学物理趣谈:从无穷小开始》《喷头下的世界:漫谈3d打印》。 目录: 造物者的奥秘:写在广义相对论诞生100周年 第一章时间空间之谜 1.牛顿点亮的火把 2.电磁交响曲 3.寻找以太 4.相对性原理 5.什么是“同时”? 6.万有引力 7.量子革命 第二章黎曼几何 1.几何几何 2.迷人的曲线和曲面 3.爬虫的几何 4.爱因斯坦和数学造物者的奥秘:写在广义相对论诞生100周年第一章时间空间之谜1.牛顿点亮的火把2.电磁交响曲3.寻找以太4.相对性原理5.什么是“同时”?6.万有引力7.量子革命第二章黎曼几何1.几何几何2.迷人的曲线和曲面3.爬虫的几何4.爱因斯坦和数学5.矢量的平行移动6.阿扁的世界7.测地线和曲率张量第三章相对论佯谬知多少1.双生子佯谬2.同时的相对性3.闵可夫斯基时空中的固有时4.四维时空5.匀加速参考系上的Alice6.飞船佯谬7.质能关系E=mc2第四章引力和弯曲时空1.等效原理2.圆盘佯谬和场方程3.实验证实4.时空中的奇点5.霍金辐射6.黑洞的战争第五章茫茫宇宙1.宇宙常数的故事2.大爆炸模型3.永不消失的电波4.探索引力波5.暗物质6.引力透镜7.暗能量8.路在何方?前言当你仰望繁星密布的夜空,环顾神秘莫测的宇宙,你可能会提出种种疑问:星星到底有多少?宇宙究竟有多大?实际上,从远古时代起,人类就开始了对天体运行及宇宙起源的探索和思考,无论是西方旧约中的上帝创世纪,还是中国神话中的盘古开天地,都将天地宇宙描述成是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即使后来人类掌握了科学这个锐利的武器,也仍然赋予宇宙以动态的图像,而非静止和一成不变的。既然宇宙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那么,它变化的历史如何?它是否有一个起点和终点?它是如何演化成我们现在所观察到的这种形态的?它未来的命运如何?对这一大串问题,也许每种宗教、甚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法,但我们这儿感兴趣的,是科学家们如何回答这些问题,更为具体地说,物理学家们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 科学是人类走向文明过程中创造的奇迹,是古往今来成百上千个科学家心血和智慧的结晶。科学研究探索的是万物之本。万物之本是什么?从古到今,不同学派给出不同答案。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皆数”。但万物皆由物质构成,万物之本应与研究物质的物理学有关。物理学是“究物之理”的科学,探讨研究从无限小的微观世界到无限大的宏观世界,担当了“上穷碧落下黄泉”的艰巨任务。 在物理学中,有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的名字,印在了每一个现代基础物理理论的篇章中,他就是:爱因斯坦。当你仰望繁星密布的夜空,环顾神秘莫测的宇宙,你可能会提出种种疑问:星星到底有多少?宇宙究竟有多大?实际上,从远古时代起,人类就开始了对天体运行及宇宙起源的探索和思考,无论是西方旧约中的上帝创世纪,还是中国神话中的盘古开天地,都将天地宇宙描述成是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即使后来人类掌握了科学这个锐利的武器,也仍然赋予宇宙以动态的图像,而非静止和一成不变的。既然宇宙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那么,它变化的历史如何?它是否有一个起点和终点?它是如何演化成我们现在所观察到的这种形态的?它未来的命运如何?对这一大串问题,也许每种宗教、甚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法,但我们这儿感兴趣的,是科学家们如何回答这些问题,更为具体地说,物理学家们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科学是人类走向文明过程中创造的奇迹,是古往今来成百上千个科学家心血和智慧的结晶。科学研究探索的是万物之本。万物之本是什么?从古到今,不同学派给出不同答案。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皆数”。但万物皆由物质构成,万物之本应与研究物质的物理学有关。物理学是“究物之理”的科学,探讨研究从无限小的微观世界到无限大的宏观世界,担当了“上穷碧落下黄泉”的艰巨任务。在物理学中,有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的名字,印在了每一个现代基础物理理论的篇章中,他就是:爱因斯坦。其实,何止是物理学。在伟大的科学巨匠中,爱因斯坦在公众中的影响力无人能比,他的头像连小学生都认识,他的名字家喻户晓。如今,这位伟人离开这个世界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他所作出的几项最杰出的贡献,包括1905年提出光电效应和狭义相对论,以及1915年建立的广义相对论,也都已经是100年之前的故事了。尽管每个人都知道爱因斯坦的名字,但却未必了解他的工作。就此而言,爱因斯坦和牛顿在公众心目中的印象不一样。经典的牛顿力学实例,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当你坐在加速运动的汽车上,能感觉到力的作用,你知道如何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来计算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当你和对面跑过来的朋友撞在一起,大家都感觉伤害痛楚时,你会用牛顿第三定律,即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来解释这个现象,因为那是中学物理的内容。但如果问你,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贡献到底是些什么呢?那就不是人人都能说出一个所以然的了。也许很多人都能用一个词汇来回答这个问题:相对论啊。然而,相对论又是什么呢?爱因斯坦为什么想到了要创立两个相对论呢?相对论在物理学中以及各门科学、各行各业中有哪些应用?这两个理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能关联起来吗?大多数人可能就难以回答了。1905年,被称为爱因斯坦的奇迹年,这一年内他发表了6篇有影响力的论文,分别引领了物理学三个不同领域中的研究方向。其中的狭义相对论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经典时空观;有关光电效应的文章揭开了量子革命的篇章;另一篇则从分子运动的理论解释了布朗运动,对统计物理有所贡献。100年前,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他最引为得意的广义相对论,这个理论至今仍然是天体物理及宇宙学中建立天体星系运动模型以及宇宙演化模型的理论基础。近年来该领域中热门研究的大爆炸理论、暗物质、暗能量等等,也都是与此有关。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我想知道上帝是如何设计这个世界的。”我们不妨将上文中的“上帝”理解为“大自然”。因此,爱因斯坦提出了物理学的,也是科学研究的一个最基本问题:大自然的秘密是什么?大自然的脉搏如何跳动?大自然在造物时遵循哪些基本原理?上帝是如何设计这个世界的?这是爱因斯坦的困惑,也是对科学感兴趣的广大读者的困惑。中国是数学物理大国,喜欢思考物理中“大”问题的成年人和青少年都不少。中国人从古时候开始,就对造物主的秘密,宇宙的起源等问题潜心探索、追寻不止。本书的目的便是向广大读者介绍两个相对论的基本概念,带领读者探索了解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的大概思路历程。此外,作为相对论的应用,也简单介绍与这两个理论相关的天文、宇宙学方面的最新进展。使读者体会到科学家“认识自然规律,探索大自然造物秘密”的科学方法,从而启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思考。十分令人感到遗憾,爱因斯坦将他天才的后半生贡献给了一项前途渺茫的研究。他一直在理论物理中寻找一条统一之路,企图将所有的物质及各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囊括在一个单一的理论框架中,那是爱因斯坦最后的梦想。尽管爱因斯坦为此奋斗了几十年没有获得成功,但这个大统一之梦,已经深深扎根在理论物理学家们的心中,一直是理论物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在这本小小的通俗读物中,作者首先用短短的篇幅,简单概括了牛顿力学及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然后,从经典理论碰到的困难,引出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的思考和历史过程。第一章主要介绍狭义相对论的基本概念。第二章介绍广义相对论少不了的数学工具:黎曼几何。对此,作者尽量少用公式,而是从几何直观和物理应用的意义上来引进黎曼几何,并重点突出内蕴几何思想的重要性。作者在第三章中叙述解释了几个狭义相对论引发的有趣佯谬,及质能关系式。第四章介绍广义相对论的基本思想,第五章则是主要介绍了宇宙学中的大爆炸理论、暗物质、暗能量等假设的来龙去脉、最新研究状况等等。本书使用轻松有趣的语言,配以精美的图片,由物理专业人士写成,适合各个领域的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对科学感兴趣的高中学生,以及所有渴求科学知识的大众阅读。作者在书中尽量避免使用技术术语和令人心烦的数学公式,而代之以优美流畅、引人入胜的文笔,以及图解的方法,来介绍看起来深奥的物理理论。因为公式都可以在相关的教科书里找到,科普书不同于教科书,科普书的目的是激发读者对该学科的兴趣,进而也带领读者轻松入门。实际上,很多学生所缺少的不是公式和运用公式来进行计算的技巧,而是建立公式和理论时,科学家们的思路历程。科学家们是如何发现问题的?他们历经了一些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又是如何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因此,本书将少量的公式和推导,放到了附录中。并且,写出这些式子的重点也不是公式本身,而是通过叙述公式背后的故事,探讨发现自然规律的历史,使读者从看起来枯燥无味的数学中,发现其背后隐藏着的生动灵感和科学精神。此外,本书虽然是一本科普书,却着眼于追寻自然和宇宙的本质问题,因而也包含一些具有真正学术价值的材料,涉及许多奋战在科研前线的科学家正在思考、解决的问题。而且处处以物理学理论为根基。令一般读者感到别开生面,值得一读;令专业人士也会感到分外亲切,轻松了解或重温黎曼几何、相对论,这些听起来神秘高深的理论。本书也将介绍与爱因斯坦相对论思想有关的几个基本物理学原理:最小作用量原理、对称性原理、相对性原理、等效原理等。广义而言,这几个基本原理已经超越了物理原理的范围,可以说成是大自然的基本原理,也许这就是爱因斯坦所追求的“上帝造物”的部分秘密?当你读完这本小书之后,可能你对爱因斯坦的疑问,能得出一些你自己的新理解和新结论。一百年过去了,伟人是否后继有人?理论物理、天文、及宇宙学路向何方?这些不是容易回答的问题。然而,广义相对论建立后的这段历史时期中,为了继承这位先辈的衣钵,众多科学家们始终在努力奋斗。况且,谁能说本书的读者中,就没有将来的第二个爱因斯坦呢?霍金辐射物理学的专业词汇中,恐怕很难找出别的术语,能比“黑洞”一词更深入公众之心,黑洞又和那个轮椅上歪歪倒倒的传奇人物霍金的名字连在一起。因此,两者都广为人知。40年之前,英国物理学家史蒂文·霍金将量子论引入黑洞的经典理论【30】,提出hawkingradiation的观点。而2014年1月,据说这位著名科学家在一篇文章中否定了自己对黑洞的看法,认为黑洞不存在。但是仔细研究了一下霍金的文章之后【31】,感觉霍金的原意与媒体渲染下造成的公众影响大相径庭。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是上世纪物理学的两项重大成果。100年左右的历史中,大量实验事实和天文观测资料分别在微观和宏观世界验证了这两个理论的正确性。然而,当这两个理论碰到一起的场合,却总是水火不相容,这其中的根本原因,都得归罪于“引力”(gravitation)这个桀骜不驯的家伙。从1687年牛顿发表万有引力定律,到爱因斯坦1915年的广义相对论,直到现在……。几十上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理论物理学家们,倾注了无数心血,花费了宝贵光阴,至今仍然对它的本质知之甚少,难以驾驭。所幸的是,需要同时用到两个理论来解决引力问题的场合不多,可以说是非常之少。在研究宇宙和天体运动的大尺度范围内,广义相对论可用于解决引力问题,而在量子理论大显神通的微观世界中,引力非常微弱,大多数情况都可以对其效应不予考虑。然而,有两个例外的情况,必须既要用到量子力学,又要应用引力理论。它们之中的一个是宇宙的开始时刻,即大爆炸的起点;另一个就是黑洞。在这两种情况下,尚未被物理学家统一在一起的引力和量子,便打起架来了。霍金对黑洞问题发表的最新说法,便是为了解决理论上的矛盾而提出的一种方案。广义相对论的核心是引力场方程。方程的一边是物质的能量动量张量,另一边则是由四维空间的曲率及其导数组成的爱因斯坦张量。著名美国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曾经用一句话来概括广义相对论:“物质告诉时空如何弯曲,时空告诉物质如何运动”【32】。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时空和物质通过引力场方程联系到了一起。这种联系可以利用图1来说明。左图中,极重的天体使得周围空间弯曲而下凹,这种下凹的空间形状又影响了这个天体以及周围其它物体的运动轨迹。还可以进一步用一个日常生活中容易理解的现象来作比喻:一个重重的铅球放在橡皮筋繃成的弹性网格上,使橡皮筋网下陷。然后,另外一些小球掉到网上,它们将自然地滚向铅球所在的位置。如何解释小球的这种运动?牛顿引力理论说:小球被铅球的引力所吸引。而广义相对论说,是因为铅球造成了它周围空间的弯曲,小球不过是按照时空的弯曲情形运动而已。两个图则表明:天体质量越大,空间弯曲将会越厉害。大到一定的程度,蹦蹦网被撑破而形成了一个东西全往下掉再也捡不起来的“洞”,即黑洞。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物理学家一直沿用黑洞的上述广义相对论模型。但是,黑洞的引力是如此之巨大,尺寸又是如此之小,对引力的量子理论跃跃欲试的理论物理学家们,自然而然地将手伸进了这个迷宫。70年代初,理论物理学家JacobBekenstein研究了黑洞的熵及其热力学性质;史蒂芬霍金则提出黑洞也有辐射,即霍金辐射。霍金认为,在黑洞的事件视界边缘,由于真空涨落,将不断发生粒子反粒子对的产生和湮灭。因为处于视界边缘,很大的可能性,这两个粒子中的一个将掉入黑洞,另一个则表现为像是黑洞的辐射。由于这种被称之为霍金辐射的现象,黑洞将不断地缓慢地损失能量。最终的结果会导致所谓的“黑洞蒸发”而消失不见。真空涨落产生的粒子反粒子对,有点像上一节所举例子中的艾丽丝和鲍勃。只不过正反粒子对是凭空随机产生的,不像两个活人,是父母生出来的。但它(他)们符合的经典运动图像可以类比。既然霍金开了一个头,将量子论引入了黑洞研究中,人们便蜂拥而至。然而,至今40年过去了,除了遭遇到许多困难,提出了几个悖论之外,可以说成果甚少。首先,黑洞由星体塌缩而形成,形成后能将周围的一切物体全部吸引进去,因而黑洞中包括了大量的信息。而根据“霍金辐射”的形成机制,辐射是由于真空涨落而随机产生的,所以并不包含黑洞中任何原有的信息。但是,这种没有任何信息的辐射最后却导致了黑洞的蒸发消失,那么,黑洞原来的信息也都全部丢失了。可是量子力学认为信息不会莫名其妙地消失。这就是黑洞的信息悖论。此外,形成“霍金辐射”产生的一对粒子是互相纠缠的。量子纠缠态是量子理论最基础的概念之一,已经被各种实验所证实。处于量子纠缠态的两个粒子,无论相隔多远,都会相互纠缠,即使现在一个粒子穿过了黑洞的事件视界,也没有理由改变它们的纠缠状态,这点显然与相对论预言的结果相矛盾。黑洞战争理论物理学家们一直为解决信息悖论及与黑洞相关的其它问题而努力,提出了各种方案和理论。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伦纳德·萨斯坎德(LeonardSusskind,1940年-)是一个幽默风趣的美国理论物理学家,颇有理查德·费曼的风格。据萨斯坎德自己回忆,因为高中时候是一个“坏小子”而大学阶段学了工程,后来才立志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萨斯坎德是弦论的创始人之一,他著有一本《黑洞战争》【48】,精彩地描述了物理学界30年来有关黑洞本质特性的一场论战。论战中的一方是萨斯坎德和1999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荷兰物理学家赫拉德·特霍夫特,另一方则是公众熟悉的霍金。如上一节中介绍的,霍金提出了霍金辐射以及黑洞蒸发的理论,造成信息悖论。然而,萨斯坎德等意识到,这种观点不符合量子力学,将使物理学陷入危机。而萨斯坎德等认为,并非理论本身有问题,而是由于霍金对量子论的概念有错而造成的危机。黑洞的确是一个令物理学家们着迷而又困惑的研究对象。物理学家霍金似乎已经成了大众心目中“黑洞”一词的代表,将他视为研究黑洞的最高权威。然而,你可能没有听说过,霍金因为对黑洞问题的理解上3次与物理学界的同行们打赌,但有趣的是,每次都以霍金输掉赌局而告终。在当今世界上研究引力理论的众多物理学家当中,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基普·索恩(KipStephenThorne,1940-)(《星际穿越》电影的科学顾问)被认为是权威之一。索恩是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和费曼一样,他也是当年约翰·惠勒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学生之一。索恩喜欢以黑洞问题为目标与人打赌,而且每次都赢。除了其中的三次赢了霍金之外,还有最早一次是赢了印度裔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得主钱德拉塞卡,那次,他们是就黑洞稳定性的问题打赌。由此可知索恩对黑洞概念功底之深。1997年,索恩与霍金就以上所述的黑洞信息丢失问题打赌。霍金认为黑洞蒸发后信息没有了,而索恩和普雷斯基尔认为黑洞可以隐藏它内部的信息。三人打赌的赌注是一本百科全书。黑洞信息悖论实质上也是因为广义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的冲突而产生的,霍金站在广义相对论一边,萨斯坎德等则站在量子论一边,索恩和普雷斯基尔其实都算是引力方面专家,不过,他们独具慧眼,将赌注下到了萨斯坎德一边。萨斯坎德和特霍夫特从计算黑洞熵而悟出了一个全息原理,从而解释了信息悖论。全息原理认为,信息不会丢失,黑洞的边界储存了进到黑洞中的包括物质组成和相互作用的所有信息。另外,萨斯坎德热衷于互补原理。类似于量子力学中认为光“既是波又是粒子”互补的观点,萨斯坎德认为黑洞内外的两个观测者观察到的现象也是互补的。比如说,故事中的Alice可以既在黑洞内,又在黑洞外。不要非得取其一,完全可以同时“既是此又是彼”,是互补的两者。换言之,物质落入黑洞的过程,完全可以用边界上的量子理论来理解和描述。物理学家们使用全息原理直接计算出了多种黑洞的熵,计算表明霍金蒸发并非随机的,其中包含了进入黑洞的物质的所有信息。全息原理的成功,使得霍金本人也认输了。2004年一次广义相对论和引力国际会议上,霍金宣布,黑洞的演化是符合因果律的,并没有丢失信息,他承认输掉了这场赌赛。2013年,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四位理论物理学家(AMPS)发表了一篇论文:《BlackHoles:ComplementarityorFirewalls?》【33】。文章的四个作者,以理论物理学家约瑟夫玻尔钦斯基(JosephPolchinski)为首。他们提出“黑洞火墙”悖论。(作者注:Firewall可以翻译成防火墙,但在这儿的意思不是“防火”的墙,而是“着火”的墙,故翻为“火墙”)。他们认为,在黑洞的视界周围,存在着一个因为霍金辐射而形成的能量巨大的火墙。当量子纠缠态的粒子之一,或者说爱丽丝,穿过视界掉到这个火墙上的时候,并不是像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悠悠然什么也不知道,毫无知觉地穿过视界被拉向奇点,而是立即就被火墙烧成了灰烬。原来的量子纠缠态也在穿过视界的瞬间便会立即被破坏掉。这篇论文把矛盾集中到了黑洞的边界—事件视界(EventHorizon)上。就此争论表态,霍金于2013年8月份在加州圣巴巴拉卡维利理论物理研究所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发表了讲话。而霍金2014年1月22日发表的文章便是基于这个会议发言。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霍金提出了一个新的说法,认为事件视界不存在,而代之以一个替代视界叫做apparenthorizon(表观视界),认为这个所谓的表观视界才是黑洞真正的边界。并且,这一边界只会暂时性地困住物质和能量,但最终会释放它们。因此,霍金没有否定黑洞的存在,只是重新定义了黑洞的边界。黑洞问题争论的实质,是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产生的矛盾。只有当有了一个能将两者统一起来的理论,才能真正解决黑洞的问题。统一路在何方?谈到物理学史的时候,我们常常说到20世纪初物理学天空中的两朵乌云,一朵发展为量子力学,一朵发展成了相对论。一百多年来,这两个理论分别在理论物理学中的两个极端:微观世界和宇观世界中叱咤风云。然而,当它们碰到一起的时候,却显得水火不相容,似乎弄得物理学家们哑口无言,手脚无措。历史总是呈现某种螺旋式的循环。有时候,事情转来转去又回到看起来是非常古老的问题。如今我们碰到的问题是: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100多年前,人们就相信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但那时候对原子结构的细节却还知道很少,直到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的行星模型,才使得人们能够在脑海中对原子勾画出一个具体直观的图像。而这五、六十年来粒子物理的发展,使我们了解到更深层的物质结构。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告诉我们,我们能观察到的所有一切物质,包括地球、太阳、星星,都是由12种基本粒子组成的,其中包括6种夸克和6种轻子,可以将它们分成4个家族。然而,近年来宇宙学的长足进展,给理论物理学提出了许多新问题。特别是宇宙学家们对宇宙物质成分绝大部分是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新看法,完全是标准模型未曾预料到的。物理学家们好像又回到了100多年之前的困惑,不过这次面对的不是原子,而是暗物质和暗能量。这些奇怪的“暗货”,构成宇宙96%的成分,主宰了宇宙的动力学,关系着宇宙的过去和未来。物理学家接受它们的存在,却不知道它们到底是什么。科学的规律永远如此,任何时候都有数不清的疑问和困惑。正如人们所说的:疑问和困惑才能启发灵感,危机就是转机和生机。或许,暗物质和暗能量就是新时代天空中的两片乌云,它们有可能引发物理理论新的革命。当感觉“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才有可能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也有学者认为,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本来就只是20世纪尚未完成的物理学革命的第一步。从这两个理论的研究继而提出的“引力量子”统一理论才是21世纪物理学中真正的难题。只有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才能解决宇宙学中的暗物质和暗能量等等问题。这似乎又有些类似于爱因斯坦后半生所追求的统一之梦,当然,此梦非彼梦,时间已经过去了大半个世纪,无论是在基础物理学的理论方面,还是在宇宙学天文学的实验观测方面,都有了许多爱因斯坦无从预料的进展和结果。不过,追求统一理论的愿望是一致的。也许这是一个只能无限逼近,但却永不可及的遥远目标,是上帝精心策划的造物秘密之一,它让物理学家们前仆后继,孜孜以求,永不放弃,追寻那个渺茫又美丽的梦。不过,物理学家们心甘情愿,义不容辞,因为他们从寻梦中满足了自我,得到了无穷的乐趣。物理学家们企图从不同的途径来迈向大统一之路,有的人从量子理论开始,想将相对论包括进来,这条路发展出了弦论;有的从广义相对论出发,企图将经典引力理论量子化,然后再修正量子理论;有的人则倾向于干脆放弃原来的两个理论,另辟捷径。这多条道路有时分道扬镳,有时又会聚在一起。无论走哪一条路,起码的要求是既要考虑爱因斯坦理论中“新颖的时空观”,也得兼顾量子论中的“奇谈怪论”,需要既是物质的理论,又是时空的理论;既能诠释微观粒子的运动,又能解释宇宙演化的历史;能够包罗各种理论,解释所有实验结果,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前进的方向很多,曙光也许就在前方。何时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呢,取决于年轻一代科学家的加入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