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地平线:南极格罗夫山启示录》集结了六次南极格罗夫山科考队员的集体智慧,首次系统介绍格罗夫山的地理地质概况,格罗夫地区的壮美风光,科考成果,科考队员们在极地考察的生存状态,以及对格罗夫山未来科考工作的畅想,首次分享科考队员们的一手珍贵图片和日记,图文并茂,是献给热爱极地事业的工作者以及南极爱好者们的知心读物。 作者简介: 刘小汉:地质学家,中国极地研究专家、博导,现任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先后六次赴南极考察。1984年,刘小汉参加中国首次南极考察。1998年,刘小汉率队一行四人第一次成功攀登南极格罗夫山,成为世界上第一支进入该地区的科学考察队。1999年,刘小汉再次率队出征,成为首位进入格罗夫山考察的科学家。琚宜太: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副局长、博士。他曾经三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并担任第十九次南极科考队陨石猎人队队长。他的第三次南极科考,共收集了5354块陨石,超过了之前我国三次科考收集的陨石的总和,其中更包括一颗珍贵的月球陨石。这是我国目前获得的第一块月球陨石。 目录: 序言4勇闯格罗夫7格罗夫山概况45格罗夫山的壮美风光69科考成果87极地生存109格罗夫畅想125编后记132 【前言】南极洲是人类最后发现并具有最极端环境的地理单元。广袤的冰雪大陆,严酷的自然环境,神奇的自然景观,始终吸引着人类的目光。随着科学认知能力的提高,我们已经知道南极对全球变化、对人类的未来生存影响深远。目前已有2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70多个科学考察站,开展大量的科学研究。我国于1984年开始组织南极考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全国各界的大力参与和支持下,我国的极地考察事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先后在南极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在北极建立了中国黄河站。先后有“向阳红10号”、“极地号”、“雪龙号”等科学考察船承担了极地科学考察任务,建立了数十个不同研究方向的极地科学研究实验室,成功地组织了30次南极考察、6次北冰洋考察、10个年度北极黄河站地区考察,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组织管理、后勤支撑保障体系。格罗夫山属于东南极冰盖内陆的冰原岛峰群,是人迹罕至的冰雪太古洪荒。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于1998年首次组织南极内陆格罗夫山考察,迄今已进行了6次野外作业,在地质、测绘、雪冰、遥感、古气候环境和天体演化研究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考察队在格罗夫山地区共采集到陨石样品12017块,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陨石样品拥有国。不仅如此,我国科学家还发现格罗夫山地区许多世界罕见的自然地理景观,例如冰核金字塔、悬浮终碛堤、古老蓝冰悬崖、融冰水潭、巨型冰裂隙,还有冰雪中的陨石等。这些珍贵的地貌现象具有显著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和荒野价值,而同时它们又都极为脆弱,任何人类的无序活动将会对其造成无法修补的永久性破坏。因此,我国向《南极条约》体系申请将格罗夫山核心区作为科学特别保护区,并于2008年获得批准,使得该区成为我国在南极的第一个特别保护区。16年来,共有50多人次参加了我国格罗夫山考察,他们在野外作业过程中拍摄了不少珍贵的自然景观和队员生活的生动照片。虽然他们都不是专业摄影师,拍摄器材也很普通,但他们愿意无偿把这些珍贵照片拿出来与大家分享。相信这些照片不仅可以使朋友们领略到南极内陆的奇异自然景观,一饱眼福,同时也给大家提供了直接了解南极科学考察与研究知识的机会。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 【书摘】队员日记1 天气好转时,极目远眺,天无边,地无涯,可以望出去几十公里。在其他大陆的戈壁荒漠,纵然满目死寂,仍有少许动植物倔强地与自然抗争,这里却是真正的生命禁区。雪面在晴空映照下瞬息万变:银灰色、浅咖啡色,或者在斜阳下变成闪亮的金黄色。别有洞天,不似人间,我内心深处突然又涌起如痴如醉的激情。“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这世上。”巴尔蒙特的这句话终于在这时被我理解。 队员日记2 当劲风吹开浮雪,亘古不化的蓝冰闪烁着青幽的光芒,那些天外来客零星地栖息在这些晶莹剔透的宝座上。 在人类取回月球岩石以前,陨石是唯一可供科学家直接研究的地球以外的岩石样品。陨石好像一个芯片,携带有丰富的科学信息:太阳系的平均化学组成、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太阳系的空间环境、降落大气层过程、冲击变质作用、有机质的起源甚至地外生命的发现和生命起源的揭示等等。陨石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地球早期岩浆活动、核—幔—壳形成和演化的可能,对登月、火星着陆、小行星深空探测计划的实施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南极是世界上的陨石富集区,一场激烈的陨石回收国际竞赛已经在南极内陆展开。刘小汉博士带队在1998~2000年两次共回收32块陨石,他凭着一个科学家的直觉,推断格罗夫山可能是一个新的陨石富集区。在这次格罗夫山综合考察中,陨石回收是最核心的项目,我开玩笑地将我们5人命名为“中国陨石猎人队”。 当其他人安扎营地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在营地周围开始寻找——作为老队员,我有义务让新手知道陨石长什么模样。半小时后,我找到了本次考察的第一块陨石。晚上10点半收队时,秦翔和小缪也各自找到一块。这为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开了一个好头。往后的日子里,我每天睡前通报陨石回收情况,并随时刷新英雄榜,刺激了每个人的神经。师傅(李金雁)说竞争是残酷的,秦翔说他眼神不好,老徐说走“之”字形路线有利于发现陨石,小缪什么也不说。如果有人一天回收了5块陨石,他就会很得意;如果有人连续两天无所发现,他就开始质疑自己的运气,寝食不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