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地理快乐学


作者:熊曙佳编     整理日期:2021-12-29 05:04:45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进行天文、气象和物候观测的经验总结,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科学成就。它的划分兼具天文季节和气候季节的特点。它的二分二至和四立(合称八节),表达的是天文季节;而雨水、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小暑、大暑、处暑、白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和大寒等则明显地表示气候和农事季节。其中的大暑和大寒,分别表示一年中最热和最冷的季节。大暑是夏至后第二气,即夏至后一个月,大体与传统的“三伏”中的中伏相当;大寒是冬至后第二气,即冬至后一个月,同传统的“三九”相近。故民谚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但在我国民间则习惯上以农历一、二、三月为春季;四、五、六月为夏季;七、八、九月为秋季;十、十一、十二月为冬季,春节、中秋节即由此而来。气象学上,通常却以阳历3月~5月为春季(共92天),6月~8月为夏季(共92天),9月~11月为秋季(共9l天),12月~次年2月为冬季(共90天)。气象学上的四季比天文学上的四季,分别推迟了25天。气候学上又习惯以各地候平均气温(每5日的平均气温)作为四季的标准。候平均气温达到22℃以上时为夏季,不足10℃为冬季,10~21.9℃为春、秋季。根据气候上的标准,赤道地区是全年夏季,南北极地区是全年冬季。我国台湾南部、海南岛南部、南海诸岛,均为长夏无冬之地。国际天文学上,尚有以“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作为四季开始之例。
  由于地轴与地球轨道平面有一个大小始终不变的66。34’夹角,并且地轴在地球公转时,地轴方向又不再变。故地球表面接受太阳直射光的范围和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有了特定的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有其纬度差异,其中最突出的是有无直射阳光。划分有无直射阳光的纬度界线,就是南、北回归线。它们是热带和南北温带的天文界线。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在回归线上,每年有一次直射。回归线以外的地带,没有太阳直射。其次,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有其纬度差异,其中最突出的是有无极昼和极夜。划分有无极昼(夜)的纬度界线,就是南、北极圈。南北极圈是温带和寒带的天文界线。从赤道到南北极圈地带,没有极昼(夜)现象;在南北极圈上,每年各有一天极昼和极夜。从南、北极圈分别到南极和北极,夏季有极昼,冬季有极夜。
  有了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这四条纬线作为天文地带的界线,全球就分成五个纬度带: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热带是跨赤道的唯一有太阳直射的纬度带;南、北寒带是南、北半球各自唯一的有极昼和极夜的纬度带;南、北温带则是南、北半球从热带到南寒带和北寒带的过渡地带,即既没有太阳直射,又没有极昼和极夜的地带。热带虽跨赤道南北,但不分南、北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具有共同的天文特征。但是,出现这种天文特征的时间相反。例如,当北温带昼长夜短、北寒带出现极昼的时候,南温带则是昼短夜长、南寒带出现极夜。
  热带是低纬地带,它的面积在全球总面积中占39.8%。在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方面,它有两次极大和极小值:两次极大值都是90~;两次极小值都不小于438。这些数值在全球五带之中都是最大的。因此,那里得到最强的太阳辐射,因而被称为热带。由于正午太阳高度每年有两次极大和极小值,那里的季节变化无法用现成的春夏秋冬来表示,并且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幅度很小。
  南、北温带是五带中两个宽度最大和面积最广的纬度带,在这两个纬度带内,最高和最低的正午太阳高度,最长和最短的白昼时数,都是一年一度的。但是,由于正午太阳高度的极大值,都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同样的变化幅度,在不同的纬度具有不同的物理意义和气候意义。在这两个纬度带内,昼夜长短变化的幅度,随纬度的增加而显著地扩大。在南北回归线上,最长和最短的昼长,相差只是2时50分;到南北极圈,就出现极昼和极夜了。
  南、北寒带是两个圆形的高纬地带,在五带之中,它们的面积是最小的,仅占地球总面积的8.3%。它们的天文特征,一方面是极昼极夜现象;另一方面是太阳高度很低。夏季的极昼和冬季的极夜,是整个纬度带的共同特征。但是,极昼和极夜的日数随纬度增高而增加:在南、北极圈,极昼极夜全年各有一天;在南、北纬’75c’,每年各100天;到南、北两极,每年各为六个月。极昼期间,尽管终日太阳不落,其高度始终很低。在夏至日,北极的太阳终日在地平以上23~26’兜圈子。它们之所以成为寒带,原因就在于太阳高度太低,因为全年的平均昼长,全球是一致的。P16-17





上一本:珊瑚藻的声明--我不是石头 下一本:海中舰队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地理快乐学的作者是熊曙佳编,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