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宇宙诞生到地球形成 生命的诞生,生物的起源、进化、繁衍、生活,都在地球之上。要弄清生命如何起源,必须先了解地球如何诞生。 “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高温高密状态下的原始火球。在能量、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下,原始火球发生了爆炸。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物质的密度也非常大。在大爆炸后,宇宙迅速不断地膨胀,温度随即开始下降。当温度下降到10亿℃左右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条件,它要么发生衰变,要么与质子结合成氘、氦等元素,化学元素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00万℃后,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当温度下降到10000℃以下时,辐射开始减退,宇宙间的气态物质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宇宙。 人类所处的银河系是一个相当古老的星系,它形成于宇宙大爆炸时期,至今已有约145亿岁高龄。它拥有约2000亿颗恒星和大量的星团、星云,还有各种类型的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 大约46亿年前,银河系的某个角落发生了超新星爆炸。这次爆炸的震波在星际云中传送,导致银河系密度的不均匀更为严重。因为引力的影响,星际云便朝着密度较浓的部分收缩,开始在收缩中心形成原始太阳。 太阳系的星云就是由气体、冰质物和石质物所组成的。气体占星云总质量的98%,以氢气为主。冰质物主要由碳、氮、氧、硫和氯等的氢化物组成,约占星云总质量的1.5%。石质物主要由钠、镁、铝、钙、铁、镍和铜等的氧化物组成,仅占星云总质量的0.5%。冰质物和石质物的颗粒均很小,一般不超过1mm。星云的范围非常大,只能用1.y.(光年)衡量。普通星云的直径可达101.y.,11.y.=9.46×1015m足见星云之大。当太阳系星云中的氢气由于相互吸引力大于运动产生的离心力时,氢气就会越聚越多。而且相互不断压缩,越压越紧,越压越密,它对外的吸引力也就越来越大,越吸引就越多。另外,由于挤压,致使氢原子发生聚变而形成氦原子,从而释放出大量能量,使温度急速增高,形成了原始的太阳。随着温度的增高及氢原子的不断集中,氢原子发生的聚变越来越多,温度也越来越高,终于形成了真正的太阳。 原始太阳周围的气体往原始太阳上聚集,距离较远的气体则开始绕着原始太阳旋转,形成了圆盘状旋转着的原始太阳系星云。沉积于圆盘赤道面的微尘层后来发生分裂,形成了无数颗微行星。这些微行星借着彼此的引力不断碰撞、合并,逐渐成长。 就在太阳附近星云弥漫、微行星乱撞的环境里,大大小小的星云团与微行星集聚成了一个个球体,其中一个形成我们地球的原始形态一原始地球。 原始地球在刚形成时,温度比较低,并无分层结构,后来由于陨石等物质的轰击、放射性衰变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原始地球的温度逐渐升高,最后成为黏稠的熔融状态。在原始地球旋转和重力的作用下,地球内部的物质开始分异。较重的物质渐渐地聚集到地球的中心部位,形成地核;较轻的物质则悬浮于地球的表层,形成地壳;介于两者之间的物质则构成了地幔。这样原始地球就具备了所谓的层圈结构。原始地壳比较薄弱,而地球内部温度又很高,因此火山频繁活动。从火山口喷出的许多气体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地球内部温度的升高,使内部结晶水汽化。随着地表温度的逐渐下降,气态水凝结、积聚,最终形成洪水一般的降雨,重新落到地面。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大量的降水终于在地面上形成水圈。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演化 “四方上下日宇,往古来今日宙”,这是我国古代战国时的思想家尸佼为宇宙所下的定义,与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的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统一体的观点不谋而合。 作为宇宙中极小一分子的地球,有其空间和时间上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在约46亿年前,距太阳约1.5亿km处就已存在着具有固态外壳的地球实体。地球形成初期,由于引力收缩产生了能量,这个初生天体变得非常炽热,当然谈不上有大气、海洋、花草鸟兽以至于人类存在。 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且绕太阳公转,地球的物质就在旋转中发生了分异。 一些重的物质沉到了中心形成地核,根据其物质成分,地核可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由液态铁及一些较轻的元素如硫、硅、氧、钾、氢等所组成,而内核则由刚性很强、在极高温和高压下呈结晶状的固态铁和铁镍合金组成。 地核之上为地幔层,可分为三层。下地幔层厚约2230km,它以硅酸盐、金属氧化物和金属硫化物为主,铬、铁、镍等元素含量很高,温度在1820℃-4400℃,平均密度为5.7g/cm3,大致以固体状态存在。中间为过渡层,厚约300km,其成分是密度较大的简单氧化物。上地幔层厚约640km,温度在400℃-3000℃之间,平均密度约为3.39/cm3,成分主要是由类似橄榄岩的超基性岩组成。 地幔之上为地壳,地壳的厚度不均,大陆区地壳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属双层结构,洋壳只有硅镁层。 此外,在地球上还分异出了水圈和大气圈。水圈包括地球上的海洋、江河、湖泊、冰川、地下水等。包围在地球最外面的一层气体就是大气圈,厚度约为1000km。地球上有了水和空气,给生物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于是在地球上又形成了生物圈。整个人类的社会活动几乎都是在地球表面的生物圈内进行的。 地球各圈层形成之后,也并不是彼此孤立、静止不变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原始大气中主要成分可能是氢气和氦气,通过聚变反应部分转化为重元素碳元素、氮元素、氧元素,再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甲烷、氨气和水等。后来发生的各种演化过程(特别是长时期的光合作用),使大气圈成分发生了进一步变化,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地球大气圈。最初海洋中也没有这么多盐分,由于河流的搬运作用,把地面上的可溶性盐类带入了海洋。长年累月的贮积,使海水中含盐量越来越多,最终达到了现在的水平。地壳也是一直不断地运动着。近代的地质观测表明,地壳是由“漂浮”在地幔之上的一些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的互相推碰、靠拢以及剧烈碰撞,是一切地壳运动现象的根源。例如古大陆的分裂,大陆漂移,火山爆发和地震活动等,全都是由这些板块的运动所引起。地壳上连绵不断的山脉和纵横交错的河流也都是地壳运动的产物,它们都各有其发生和发展的历史。 P03-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