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东北大学技术哲学博士文库”之一,该书共分6个章节,首先分析了费恩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进而通过对多种技术理论的比较,剖析了这一理论的理论内涵。具体内容包括技术批判理论的理论来源、技术批判理论的理论内涵、技术批判理论的理论内核、技术批判理论的理论目标等。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是在社会建构论和因特网兴起的全球化大背景下对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的新发展,是费恩伯格在苏东巨变以后对技术的民主控制和现代性等问题的新思考,已在西方理论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由于这一理论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国内还缺乏相应的专题研究。因此,以批判与建构为两大主线,对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作系统的梳理与剖析,一方面可以推进国内对新一代法兰克福学派在美国发展状况的研究,弥补我国一直把研究视角定位于欧洲大陆的不足;另一方面还能借鉴费恩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的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推进我国技术哲学、技术政治学学科的发展。 本书首先分析了费恩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进而通过对多种技术理论的比较,剖析了这一理论的理论内涵。在此基础上,本书把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理解为一个有着内在逻辑的理论体系,其中理论根基是对技术本质的批判与重构,理论核心是“民主的理性化”,理论目标是现代性的选择与重建。 第一,对技术本质的批判与建构是费恩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的理论根基。费恩伯格批判了以往技术哲学对技术本质的静态的和片面的理解,提出应在历史的流动中达到对技术本质的整体理解。他从两个方面阐述了整体论的技术本质观,这主要包括两种表述,其一是“工具化理论”,其二是把技术看作“场所”的思想。这两种表述都强调了技术本质的社会性、文化性和历史性,批判了对技术本质的单一化、凝固化理解。 第二,作为理论内核的“民主的理性化”理论源于对技术活动参与者的利益的分析。本部分包括了对“技术理性”内涵的重新界定和对“民主的理性化”理论的阐述两个相关方面,提出了对技术进行民主干预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探讨了使技术民主化的方式等问题,并对费恩伯格和哈贝马斯的“理性”重建模式作了简要比较。 第三,作为理论归宿的“可选择的现代性”理论是费恩伯格以对技术的本质问题和民主化问题的分析为基础,将思考的视角拓宽到整个现代社会得出的结论。既然技术的本质依不同的社会环境而具有可选择性,技术理性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变动性,既然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压抑了人的潜能,那么就可以在当今技术全球化的条件下以“民主的理性化”方式建构一个合理的现代社会。费恩伯格把社会主义作为现代性的一种替代方案,认为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是社会主义。 在结论部分,本书对费恩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的内容和特征作了概括,并对一般意义上的技术批判理论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