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两卷, 主要内容包括泥炭藓科、牛毛藓科、虾藓科、细叶藓科、曲尾藓科、凤尾藓科、白发藓科、花叶藓科、大帽藓科、丛藓科等共94科366属1643种和种以下分类单位。 Handel-Mazzetti在贵州采集的苔藓标本由苔藓学家Brotherus研究后于1922、1924、1929年分别发表,共记录了贵州苔藓52种和变种,其中有27种为异名,11个新种。苔类由W.E.Nicholson、T.Herzong和F.Verdoorn研究后于1930年发表,共计贵州苔类14种。1931年,H.Reimers在“Beitraegezur Mossflora China”一文中研究了上述文献,记载了贵州苔藓植物16种。其中多为上述文献的重复记录。1935年,B.Bartram在研究了中国学者焦启源1931年采自贵州梵净山的标本后在“Addition to the flora of China”一文中发表了苔藓植物41种,其中有11新种1新变种,14种为异名。 20世纪上半叶涉及贵州苔藓植物的文献还有:C.Warnson 1911,I.Theriot、W.Kabiersch 1937,Chen.P.J.(陈邦杰)1941等。其中中国苔藓研究的先驱陈邦杰先生1941年用德文发表在国外的《东亚丛藓科的研究》一文中记载了采自贵州的8种苔藓,此为中国学者撰写的首篇涉及贵州苔藓的文字记录。 上述文献共记录了20世纪上半叶在贵州发现的苔藓植物160种。其主要特点有: (1)标本的采集主要是外国传教士在采集种子植物标本的同时进行,无专门的苔藓植物系统采集。 (2)标本的采集除中国学者焦启源在贵州东北的梵净山有记录外,主要集中于贵州的南部少数交通相对方便的村镇附近,基本没有贵州北部的苔藓记录。 (3)研究者多为国外的学者,发表的各类文献均是外文(英、法、德)并散在国外,给国内的一些研究者带来诸多不便,因而产生错误。 (4)异名多,记录的种类误定学名者众多。根据*近的研究,有一半以上(83种)的种名为异名。随着研究的深入,可能还会出现很多的异名。 (5)新种多,在160个种名记录中多以人名和地名命名的新种和新变种73个,占总数的45.16%。由于模式标本和原始记录的标本分散在国外,有的已遗失,给以后的研究带来许多的不便、混乱和无穷的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