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按照钱学森关于系统科学“三个层次一座桥梁”的体系框架结构撰写的,试图以最少的版面把系统科学的基本内容作一完整而精练的展示。本书的主旨不在于提供描述系统的完整、精确、实用的建模理论和方法,不追求数学工具的高深和漂亮,而在于帮助读者把握系统科学的基本思想、原理和方法论,了解系统科学前沿的可能生长点。本书的主要读者群设定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生、博士生以及同等学力者,也希望对于系统理论和系统哲学的研究者能有所启示。
作者简介 苗东升,男,山西榆社人,汉族,1937年10月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到国防科技部门参加航天科技研究,1965年转业。1979年底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自然辩证法教研室,2001年退休。在人大先后讲授过高等数学、模糊数学、系统科学和系统思维;主要研究领域为系统科学及其哲学问题,出版著作有《模糊学导引》、《系统科学原理》、《混沌学纵横论》(合著)、《系统科学辩证法》、《系统科学大学讲稿》和《开来学于今——复杂性科学纵横论》等,发表论文一百余篇。
目录 导论 系统科学论 0.1 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0.2 系统科学的对象和特点 0.3 系统科学的体系结构 0.4 系统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0.5 系统科学的孕育和产生 0.6 系统科学的意义和地位 0.7 建设系统科学的中国学派 思考题 阅读书目第1章 基本概念 1.1 系统与非系统 1.2 组分与结构 1.3 环境与开放性 1.4 行为与功能 1.5 秩序与组织 1.6 整合与涌现 1.7 信息与熵 思考题 阅读书目第2章 系统论 2.1 系统存在论 2.2 系统生成论 2.3 系统构成论 2.4 系统维生论 2.5 系统演化论 2.6 系统矛盾论 2.7 系统认识论 2.8 系统方法论 2.9 系统价值论 2.10 系统消亡论 思考题 阅读书目第3章 系统学概述 3.1 系统学是关于整体涌现性的基础科学理论 3.2 整体涌现性的表述 3.3 涌现的产生机制 3.4 涌现的刻画 3.5 涌现的实验研究 思考题 阅读书目第4章 动态系统理论 4.1 状态状态变量控制参量 4.2 静态系统与动态系统 4.3 轨道初态与终态暂态与定态 4.4 稳定性 ……第5章 线性系统理论第6章 非线性系统理论第7章 随机系统理论第8章 自组织系统理论第9章 他组织系统理论第10章 混沌系统理论第11章 复杂性研究与系统科学第12章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第13章 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第14章 信息学第15章 控制学第16章 事理学第17章 运筹学第18章 博弈学第19章 模糊学第20章 系统工程主要参考书目第1版后记第2版后记第3版后记 导论 系统科学论 0.1 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0.2 系统科学的对象和特点 0.3 系统科学的体系结构 0.4 系统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0.5 系统科学的孕育和产生 0.6 系统科学的意义和地位 0.7 建设系统科学的中国学派 思考题 阅读书目第1章 基本概念 1.1 系统与非系统 1.2 组分与结构 1.3 环境与开放性 1.4 行为与功能 1.5 秩序与组织 1.6 整合与涌现 1.7 信息与熵 思考题 阅读书目第2章 系统论 2.1 系统存在论 2.2 系统生成论 2.3 系统构成论 2.4 系统维生论 2.5 系统演化论 2.6 系统矛盾论 2.7 系统认识论 2.8 系统方法论 2.9 系统价值论 2.10 系统消亡论 思考题 阅读书目第3章 系统学概述 3.1 系统学是关于整体涌现性的基础科学理论 3.2 整体涌现性的表述 3.3 涌现的产生机制 3.4 涌现的刻画 3.5 涌现的实验研究 思考题 阅读书目第4章 动态系统理论 4.1 状态状态变量控制参量 4.2 静态系统与动态系统 4.3 轨道初态与终态暂态与定态 4.4 稳定性 ……第5章 线性系统理论第6章 非线性系统理论第7章 随机系统理论第8章 自组织系统理论第9章 他组织系统理论第10章 混沌系统理论第11章 复杂性研究与系统科学第12章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第13章 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第14章 信息学第15章 控制学第16章 事理学第17章 运筹学第18章 博弈学第19章 模糊学第20章 系统工程主要参考书目第1版后记第2版后记第3版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