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畅销图书,正统科学与离经叛道之间的相互“纠缠”,哈佛教授对量子理论及科学哲学的再思考。20世纪70年代对于物理学家是萧条的年代,由于工作难找,随波逐流、不敢越雷池一步成了人们奉行的原则。这时美国加州伯克利一群工作不称心,却好奇心不死的古怪另类的物理学家集结在了一起,他们抛开主流物理学界的种种局限,探索科学界无人问津的荒野。他们从东方神秘主义和超感读心术角度研究量子纠缠态和贝尔定理,他们会躺在伊萨兰学院的温泉浴池里讨论最新的研究进展,有些甚至尝试用LSD迷幻药提升创造力。或许很难想象的是,这些离经叛道的人却扭转了现代物理学的方向,他们使主流物理学界情不自禁地开始关注量子理论中那些离奇却让人兴奋的基本问题了。今天的量子信息理论是最热的科学前沿课题,吸引着数十亿美元的资金投入以及成千上万优秀的科研人员,但这个尖端领域竟然有个“迷幻药”的过去。此书将介绍一群天马行空的物理学家是如何无视当时“闭嘴,计算”的诫命,并驱使现代物理学重新焕发活力的。 作者简介: 戴维凯泽(DavidKaiser)是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曾开设“科学、技术与社会”课程。他已入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因《“画”分出的理论》被美国科学史学会授予辉瑞奖,该书写的是理查德费曼独特的量子理论研究方法。他和家人生活在波士顿附近。 目录: 导言 第一章“闭嘴!计算!” 第二章“诡异的超距作用” 第三章纠缠 第四章从波函数Ψ到超心理学Psi 第五章新靠山、新论坛 第六章话语的传播 第七章禅与课本出版艺术 第八章边缘?! 第九章从FLASH到量子加密 第十章从伯克利出发 尾声量子复兴中的各种思想和团体 索引 译后记“本书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那万花筒般绚烂多彩的文化深处——那个时代出现了流行超自然论者、热衷东方神秘主义者、以及反文化运动大师——这些人当中还有些是挑战自身的学科根基的物理学家。这群人虽然历尽挫折与阻挠,却终获成功,凯泽笔下的这个故事出奇地诙谐幽默,又使人深受启发。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拉比曾经评价的:‘你还要什么,美人鱼吗?’” ——肯阿尔德,《万物之度》、《测谎仪》作者 “中情局、沃纳艾哈德的自我提升培训基金、湾区嬉皮士的先锋行为与爱因斯坦、海森伯及薛定谔的传奇成就之间有什么共同点?这个玩笑似的问题初听似乎很荒唐,但事实是:原来有很多共同点。这是本读起来妙趣横生的书,它对物理学中很多影响日渐深远的问题给出了深刻的见解,它把读者带回到了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都处于新时代运动狂潮核心的北滩区。放下你的计算器,读读这本书吧!” ——彼得盖里森,《爱因斯坦的时钟与庞加莱的地图》作者 “当你把量子力学的基础问题和温泉浴池、ESP超感知觉、藏僧的黄袍及迷幻药搅合在一起时会怎么样?要解释那些最微妙、最违反直觉的量子效应,戴维凯泽的能力令人仰“本书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那万花筒般绚烂多彩的文化深处——那个时代出现了流行超自然论者、热衷东方神秘主义者、以及反文化运动大师——这些人当中还有些是挑战自身的学科根基的物理学家。这群人虽然历尽挫折与阻挠,却终获成功,凯泽笔下的这个故事出奇地诙谐幽默,又使人深受启发。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拉比曾经评价的:‘你还要什么,美人鱼吗?’” ——肯阿尔德,《万物之度》、《测谎仪》作者 “中情局、沃纳艾哈德的自我提升培训基金、湾区嬉皮士的先锋行为与爱因斯坦、海森伯及薛定谔的传奇成就之间有什么共同点?这个玩笑似的问题初听似乎很荒唐,但事实是:原来有很多共同点。这是本读起来妙趣横生的书,它对物理学中很多影响日渐深远的问题给出了深刻的见解,它把读者带回到了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都处于新时代运动狂潮核心的北滩区。放下你的计算器,读读这本书吧!” ——彼得盖里森,《爱因斯坦的时钟与庞加莱的地图》作者 “当你把量子力学的基础问题和温泉浴池、ESP超感知觉、藏僧的黄袍及迷幻药搅合在一起时会怎么样?要解释那些最微妙、最违反直觉的量子效应,戴维凯泽的能力令人仰止,他构造故事的奇妙能力更是浑然天成,要了解科学发展史上那个遥远的,异乎寻常的癫狂时代,他是最好的向导。” ——赛斯劳埃德,《为宇宙编程》作者 “戴维凯泽给我们呈现了在反文化运动中那些特殊的科学探求的奇妙、神秘及喜悦,这种探求帮助界定、启发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些人见证了并一直欣赏着这些历史的回响,但从没有人如此权威、如此充分地把这个故事讲得如此富有色彩。” ——杰弗里J克里珀尔,《伊萨兰:美国与无宗教的宗教》作者 “《嬉皮士救了物理学》让我们对一些最早研究量子理论基础问题的非同寻常的人们有了一种非同寻常的了解。这本书读起来很有趣。 ——安东塞林格,《光子的舞蹈》作者 "基要物理学小组的嬉皮士物理学家们从三个方面拯救了物理学。首先是风格或方法上的。他们有意识地为随心所欲的思考重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人们重新意气飞扬地从哲学角度探讨被冷战隔膜了数十年的基础物理学。与同时代的多数人相比,他们更多地寻求重新体验那种更大意义上的探求,正是这种探求曾经驱使着他们的英雄们——爱因斯坦、玻尔、海森堡和薛定谔,他们就是这样把曾经搞物理的模式悄悄带回了日常生活中。 其次,基要物理学小组成员们是“贝尔定理”的知音,他们把该理论从长达十年的沉寂无名中拯救了出来。该定理以性格火暴的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贝尔(JohnS.Bell)命名,该定理指出曾经相互作用的量子对象,即使彼此已移动到相距甚远的位置,也仍然保留着一些奇异的关联或联系。贝尔使用了“非局域性”和“纠缠态”来描述他的研究结果。对于基要物理学小组成员而言,这一现象似乎同样使人容易联想到佛教教义。正如一个小组成员在1976年说的:“贝尔定理为神秘主义的至理名言——‘我们都是一体的’——赋予了精确的物理内容”。基要物理学小组的成员们以各种风格,应用各种媒介努力解决着贝尔定理和量子纠缠中的问题。他们努力理解它,测试它的极限,并认识它可能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迫使几个物理学同行也关注该主题,激烈讨论它的最终含义。在这些战斗中,量子信息科学诞生了。 贝尔定理和量子纠缠理论似乎立即提示人们,可以利用量子理论进行超距作用。在这里碰一颗粒子一下,它的伙伴马上在另一边跳舞,不管二者的距离是纳米还是光年。但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任何力或其影响都不会以超光速的速度传播。但基要物理学小组义无反顾地在这个界限上不断推进,这个界限似乎是我们所认知的这个宇宙建筑的薄弱结合点。他们有许多动机,一个是对纯哲学问题的顽固的求知欲,即人们不断重复的问题:“为什么世界是这样运转的?”但是,还有更多。假如超光速信号传播是可能的(甚至是必然的),那么物理学家们就需要拓宽物理学内容以包括更大的问题。是否超距作用真的不同于超感力、意识控制特异功能或东方神秘主义强调的整体性?这些问题是关键所在,至少基要物理学小组这样认为。就这样,在反传统运动和新世纪运动进行得百花齐放,如火如荼的时候,从旧金山湾区,量子物理学深处的奥秘映射出了全新的意义。 嬉皮士物理学家们对贝尔定理和量子纠缠研究的共同推进激发了若干重大突破——这是他们拯救物理学的第三种方式。最重要就是“不可克隆定理”,这是基要物理学小组对量子理论新的发现,它是成员们用自己设想的假定机理不断探求的结果。类似于著名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不可克隆定理规定:创造一个未知或任意量子态的完美副本(或“克隆体”)是不可能的。任何复制脆弱的量子态的努力一定会改变它。未知的量子态——比如维也纳和日内瓦演示中沿着长长的光纤传输的光柱——是不能复制的这个客观现象正是阻止线路上窃听行为的依据。量子加密通信不同于普通的信号通讯,后者可被暗中窃听,而量子加密通讯信号根本无法取得,取得的已经遭到了破坏。不可克隆定理就是如此使量子加密成为有力工具的:它给银行转账和选举结果传输提供了完美的安全机制。这一点在今天的物理学家和量子信息科学爱好者中是众所周知的,最新的教科书通常在开头几页选登这个结果。而几乎不为人所知的是,不可克隆定理的出现直接来自当年基要物理学小组的不懈追求——可谓既热烈又滑稽的努力——他们探索的是贝尔定理和量子纠缠能否解开心灵感应和超感知觉的秘密,甚至是是否有可能与亡灵进行交流。 因此本书莽撞的标题——《嬉皮士救了物理学》可能会与托马斯卡希尔(ThomasCahill)的名著《爱尔兰人如何拯救文明》一样显得大胆,似乎带着同样的讽刺和挑衅。两书构思类似,都研究了急剧动荡的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机构的衰退:一本书讲的是罗马帝国,另一本讲的是冷战时期的物理研究机构。在两本书的故事中,都是一群最不为人看好的失败者和落魄者使得人类求知的火炬燃烧不息,从而滋养出了一个学术体系和一套问题,直到主流力量恢复到能够认识它们的重要性并在其基础上继续完善。在卡希尔的书下需要拯救的是“西方文明”,在我这里需要献身的是对量子实在性的深刻质疑。卡希尔赋予中世纪爱尔兰僧侣双重角色:既是欧洲遗失文明的耕耘者,也是在整个欧洲大陆重新播撒求知种子的使者。本书关注于落魄不得志的嬉皮士物理学家们,他们对物理学和探究量子力学核心大问题的热情是不可替代的。他们面对职业生涯的艰辛,表现出的坚韧令人感叹,他们分享并传播发现的热情那么经久不衰。 好几位研究卡希尔的评论家曾坦率地指出,中世纪爱尔兰人的作用被轻易夸大了。事实证明,当时其他族群的人们也同样善于收藏希腊和罗马的精神财富,并呵护它们,在其基础上发扬光大,这些在关键时刻帮助填补了欧洲大陆的知识体系。本故事中心的物理学家们亦然,我集中讨论的这些人也绝非起了绝无仅有的作用,其他志同道合的研究者同样存在,而且各团体间也时常发现彼此并相互交流。然而基要物理学小组——从一开始就是合唱阵容的他们——的确起到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超群角色。他们壮志雄心的行动相对于他们卑微的职业地位格外令人吃惊。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新奇的器件,尽管他们头脑中也有这些,甚至也在专利申请的道路上走了几步,但他们总有更宏大的目标:改变整个世界观。我发现他们高昂的智慧追求和他们卑微的职业处境之间的差距尤其充满魅力。毕竟,他们留下了印记——虽然的确日渐微浅,而且在今天惊世骇俗的成就中基本未受到承认——这应该给当前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研究者们带来些许安慰。基要物理学小组成员们当年是带着热情投入到他们的研究中的,他们一直都兴致高昂,并享受着探索的每一刻。这肯定是其中最宝贵的经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