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科技史界插图版的《明朝那些事儿》 本书简介: 书是用脱口秀的形式,描述了从古希腊时期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它有别于学术性科学技术通史类书籍或者著作,主要是选取了最为重要和最为典型的科技史时间进行发挥和表演,降低了篇幅和理解的难度,更为重要的是本书的写作风格相对通俗、幽默和口语化,能够比较好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特别适合科学传播。 作者简介: 姜萌,出生于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身高192cm(江湖人称“笔杆多耳”)。早年西安交大工科出身,研究生在清华大学读了科技史专业。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有情怀”(好像不是什么好词儿)的理想主义教育工作者,奋力在全国各地开办以生涯规划和全人教育为主题的“萌叔学园”(同名微信公号:mengshuxueyuan有彩蛋哦),致力于“让学习有意思起来”,希望帮助中国的青年人体验不一样的成长过程。本书就是一次“有意思”的尝试。作为纯种理工男,写作风格难免囿于逻辑,幸得好友“麦克学画画”才华横溢地艺术加盟,本书才得以焕然一新。关于本书的任何想法,欢迎给我发邮件jianglaoshi@wholeedu.com,热切希望与各界朋友交流。 邵孟奇,男,生于辽宁丹东,笔名“麦克学画画”。八零后三线城市传统媒体编辑一名。自小喜欢画画,曾临摹《儿童简笔画》数本,而画风至今尚无改变。没有正规美术培训经历,本着“不能把爱好变成事业”的心态,一直在业余时间画画取乐(其实是想变成职业画家但有心无力)。本书作者姜萌是我多年好友,但愿我的插图创作能够为姜老师的脱口秀润一润喉。另,想和我交流插画创作的朋友,可以发邮件到maikexuehuahua@foxmail.com和我联系吧。 目录: 1四大文明古国1 1.1古代埃及:尼罗河的礼物4 1.2古代巴比伦:爱在西元前8 1.3古代印度:一切从“0”开始14 1.4古代中国:不能领先世界更多19 2希腊、希腊化和罗马时期26 2.1泰勒斯领衔的圣贤们29 2.2三代师徒成巨擘35 2.3没事儿就集个大成41 2.4罗马人:没文化的暴发户48 3中世纪:欧洲、阿拉伯和中国55 3.1欧洲的漫漫长夜59 3.2阿拉伯的科研大跃进65 3.3中国:祖上傲娇、近代落伍71 目录: 1 四大文明古国11.1 古代埃及:尼罗河的礼物 41.2 古代巴比伦:爱在西元前 81.3 古代印度:一切从“0”开始141.4 古代中国:不能领先世界更多192 希腊、希腊化和罗马时期 262.1 泰勒斯领衔的圣贤们 292.2 三代师徒成巨擘 352.3 没事儿就集个大成412.4 罗马人:没文化的暴发户 483 中世纪:欧洲、阿拉伯和中国 553.1 欧洲的漫漫长夜593.2 阿拉伯的科研大跃进 653.3 中国:祖上傲娇、近代落伍713.4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774 16、17 世纪:第一次科学革命 844.1 革命前夜的狠人狠事 874.2 大宇宙革命:地球围着太阳转 934.3 小宇宙革命:人体结构大揭秘1014.4 牛顿大哥一统江湖.1075 18 世纪的科学1145.1 数学物理大咖秀1175.2 化学革命家命被革1245.3 人类群星闪耀时1305.4 我变、我变、我变变变1366 18 世纪的技术:第一次技术革命1436.1 你纺纱来我织布,比翼双飞煤和钢1476.2 瓦特们:蒸汽机Debugers1536.3 奔跑吧,蒸汽机!1596.4 法国也来闹革命1647 19 世纪的科学1707.1 热,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1747.2 电与磁的暧昧故事大曝光1817.3 原子分子论与元素家谱1897.4 看不见的细胞与能看见的猴子.1958 19 世纪的技术:第二次技术革命2038.1 燃烧吧,内燃机的小宇宙!2078.2 你是电,你是唯一的神话2138.3 爱迪生:电气时代“电霸天”2198.4 通信简史:一会儿有线一会儿无线2259 20 世纪的科学:第二次科学革命2339.1 居里夫人:一个无上荣光的女人2379.2 1905,爱因斯坦奇迹年2449.3 上帝难道真的在掷骰子?2529.4 好消息,人体密码被破解25910 20 世纪的技术:第三次技术革命26610.1 诞生于阿拉莫斯的怪兽26910.2 We believe we can fly27610.3 当电流开始单向流动28310.4 我们已经身处黑客帝国29011 后记:让科技点亮全人教育的火种297编后记:几个“意想不到”302前言前 言:做一个学术的搬运工本书与学术无关。考研学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时候,切勿参考此书。否则,名落孙山概不负责。硕士、博士、科研人员和考究工作者,请切勿对此书前言:做一个学术的搬运工本书与学术无关。考研学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时候,切勿参考此书。否则,名落孙山概不负责。硕士、博士、科研人员和考究工作者,请切勿对此书上纲上线。您就把它当成一本小人书,别想那些令人战战兢兢的学术规范,我在此谢谢大家了。我说这些,确实是空穴来风(这或许应该是空穴来风的原始用法)。举个例子,书中曾经这样描述阿基米德测皇冠密度的故事:“国王打造了一个纯金的王冠,结果自己有被害妄想症,担心工匠造假,于是请来阿基米德鉴定王冠的真伪。不过国王不允许破坏王冠,这可难坏了阿基米德。他心想,我不是孙猴子,又没有X光机,没法透视出王冠的真伪,也没有测谎仪,不能把工匠抓来测测,更不能用牙咬来鉴别王冠的硬度,这可如何是好?”结果有个学术工作者“一眼”就看出了这段文字中的“严重错误”:且不说孙悟空这个文学形象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仅从科技史的角度来看,X射线直到1895年才由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到了20世纪人们才制成实用的X光机,最早的测谎仪也是1895年由意大利的犯罪心理学家隆布索发明的。而阿基米德生于公元前287年的古希腊,怎么能在心里“想到”2000年后的X光机和测谎仪呢?对此,我无言以对。1959年,英国科学家和小说家斯诺在剑桥大学发表了演讲,提出了“两种文化”,即“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对立,这个问题在STS(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科学、技术与社会)领域引发了人们的深入思考。然而,虽然在文理分科的干涉下,文理两种文化的矛盾十分明显,但是更为激烈的另外“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也正在显现,那就是“学术文化”和“世俗文化”的冲突。“学术文化”不仅弥漫在大学和科研单位之中,甚至已经在社会性的组织中扩散开来。许多组织以严格的门槛和矫情的风格形成了类似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术小团体。他们不屑于跟世俗大众接触,也不屑于向世俗大众解释只有他们“圈内”才能理解的高深术语和理论。一说话要不是卡逊、迪尔凯姆、维特根斯坦满天飞,真都不好意思张嘴。他们就像学术贵族一样,严格保持着不能与世俗文化通婚的传统,以保持他们天生纯洁的学术血液和基因。总之,在他们看来,普通大众实在太low。而世俗文化这边,也确实比较low。除了吃,就是性——《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热播,是因为中国人历史上一直没怎么吃饱;上网一看,各大门户网站的桃色新闻和裸照满天飞,比黄色网站内容还丰富。对于瞧不起他们的学术文化,大众似乎也不在乎。在他们眼里,学术不能吃不能喝,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废物。对于科研人员搞学术,在大众的眼里,也不过是吃饱了撑的,无病呻吟。他们最大的不理解,就是“学术到底有什么用”?新的“两种文化”之间的矛盾,完全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两种文化使社会文化形成了一个哑铃结构,学术文化和世俗文化固守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拒绝跟对方交流。然而,任何一个社会层面,不管是经济上的差距,还是文化上的分布,纺锤体的结构都比哑铃型的结构要更为合理。而我的工作,只是为了消除这两种文化的对立,让学术走下神坛,能够被世俗所理解甚至欣赏,同时让世俗学会尊重学术,提升自己的品位。所以,我不生产学术,我只是学术的搬运工。对于此书的出版,首先要感谢王渝生、章丰、李智勇三位专家和师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为本书拨冗作序,他们对一部尚存瑕疵的年轻人的科普拙作能够给予如此大的支持与鼓励,在当今之凡事皆需谨慎且追求完美的时代,实在令我非常感动,同时也激励我日臻完善自我,努力推动社会进步。在此我还要感谢我的导师,清华大学科技所的高亮华老师在学术上对我的培养和指导。没有高老师的指导,也许我现在还是一名缺乏人文素养的工程师。其次,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宋成斌老师的信任与支持,也感谢我的高中同学、青年画家邵孟奇为本书夜以继日地绘制插图。再次,要感谢我的妻子唐露薇女士,没有她作为媒体工作者的敏感和作为家人无原则的“捧臭脚”,这本书也很难如此顺利地完成。最后,谨以此书献给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并向2008年至2011年我生命中那些曾经被永恒的真理激励的校园时光致敬。 一本正经的科技史。——段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主持人,嘴力劳动者 本书的创新之处不在于科技史内容本身,而在于表现这些内容的形式,在于文字的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在于讲的故事、说的话语要有趣味......——王渝生 中国科技馆原馆长 如果非得用一句话介绍本书给普通读者,那么,这就是一本科技史界插图版的《明朝那些事儿》。——章丰 网易传媒副总编辑,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研宣传部原副部长钱钟书先生论史时有言,大意如下:光有材料和数据堆积的历史,如同走了电的电池,徒有其形,没有精神。这本科技史,不能再充电了,快满格了,再充就爆了。——李智勇 《人民日报》社会版主编416、17世纪:第一次科学革命天下大事,亮久必黑,黑久必亮。古希腊如此辉煌,闪亮到让人嫉妒和难受的程度,结果“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罗马时代一折腾,给折腾进黑暗的中世纪了。漫长的中世纪持续了1000年,黑暗得也让人难以忍受,于是欧洲的“天”在人民不答应的呼声和知识分子的反抗中渐渐亮了。天亮之前,欧洲的大学出现了。十字军东征,跟阿拉伯人玩了个2×100米接力,把中国的科技文化成果传到了欧洲。在四大发明的帮助下,城市资产阶级也蠢蠢欲动,准备给这强弩之末的黑暗致命一击。中世纪末期文艺复兴运动逐渐兴起,16世纪在欧洲盛行。所谓文艺复兴,究竟“复兴”的是什么?主要是常年受到黑暗中世纪的压抑,新兴的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通过对古希腊文化的再发现和再追随,借古讽今,世称“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代表着人民的呼声,向腐朽的基督教会发起文化的冲击,这是直接的挑战。宗教改革则是同样以上帝之名,通过城市平民斗争和农民战争,建立更新型的属于人民的教会,要求罗马教会交出一部分权力,能滚犊子就更好。 说白了,文艺复兴已经在舆论上给足了教会差评,宗教的改革又飞起一脚,把教会踹下了神坛。更为先进的资产阶级就此登场了。资产阶级之所以先进,主要是敢于冒险和无利不起早。虽说动机过于低俗,完全处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最底层,但是马斯洛也说了,越是底层的需要动力越强劲,越是顶层那些自我实现的缥缈玩意儿越动力不足。资产阶级就靠着这本能的动力,急切地渴望向整个世界扩张,于是在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颗“小虎牙”的王室的支持下,无穷无尽的航海冒险家前赴后继,勇敢地向未知世界发起一轮又一轮的冲击。其中最大的成果则是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麦哲伦及其团队完成了环球航行。山雨欲来风满楼,经历了如此轰轰烈烈的准备工作,科学革命终于爆发了。科学革命几乎在大宇宙和小宇宙两个领域同时爆发。在大宇宙方面,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对托勒密的“地心说”发起了挑战。 在小宇宙方面,维萨留斯对人体结构进行了充分研究,向盖伦发起了冲击。整个科学革命就是颠覆古代两位集大成者的过程。有趣的是,哥白尼和维萨留斯根本不是一个国家的人,之前也没有微信联系过,可是却在同一年发布了自己的代表作。1543年,哥白尼出版了《天体运行论》,而维萨留斯出版了《人体结构》。心有灵犀,比翼双飞。科学革命的热乎劲儿还没消散,性格乖戾的牛顿大哥出场了。他随便划拉了几下,就完成了科学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综合。但牛顿真的不是科学家。牛顿定律的核心内容是F=ma。也就是说,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是别的东西给它施加了力的结果——小球能滚动,是因为猫推了它;猫能动,是因为狗踹了它;狗能动,是因为人拿棍子捅了它……那么问题来了,如此追问下去,这个本来应该静止的世界,是谁让它动起来的呢?这神秘的“第一推动”究竟是谁?上帝笑而不语,表情萌萌哒。 4.1革命前夜的狠人狠事列宁说,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这话说得一点没错,被中世纪黑暗时代压迫了这么久的欧洲人民,也是要过过节了。不过革命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提前做好一些准备。就像过春节,怎么也得先买个春联福字,置办点年货啥的。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狠人狠事。这头一件狠事就是文艺复兴。许多现代电影导演,没事儿就翻拍个历史上的经典片。名字都一模一样,美其名曰向老导演“致敬”,实际就是想借着大家耳熟能详的老电影,再炒一把冷饭,赚一笔票房。文艺复兴,也是借着翻拍古希腊文化,号称向古代圣贤的学习精神致敬,来推广自己的人文精神。中世纪的宗教禁锢,强调神权、蔑视人权,因此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强调人性和人权,将腐朽的神权推下神坛。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难免矫枉过正。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薄伽丘的《十日谈》在今天看来就是黄色短篇小说集锦,要不是出版得早,是断然不可能上市的,出版总署不可能给这个面子。不过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黄色小说也成了扔向腐朽神权的投枪和匕首,通过讽刺教会阶层的荒淫无耻和男盗女娼,倡导了人性,赞美了世俗生活。《十日谈》被称为“人曲”,与但丁的《神曲》比肩齐名。薄伽丘、但丁与另外一位被称为“文艺复兴之父”的彼特拉克,并称佛罗伦萨文学的“三颗巨星”。他们三人拉开了文艺复兴的序幕,奠定了运动的基本方向。到了文艺复兴鼎盛时期,诞生了一代全能巨匠达•芬奇。达•芬奇有点要跟亚里士多德叫板的意思,他虽然在理论研究方面不如亚里士多德全面,但是在动手方面的建树却令人称奇。他首先是个画家,名作没有眉毛的贵妇人《蒙娜丽莎》和描写耶稣被出卖的油画《最后的晚餐》家喻户晓。蒙娜丽莎姐姐的右手,被认为是美术史上最美的一只手。他还是个工程师,为天主教堂修建过一部不用电的电梯,还设计过飞机、坦克、潜水艇、降落伞,看来这是要重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节奏。为了把人画得更美,他还解剖过尸体,对人体结构了如指掌,绘制了大量人体解剖图,江湖人称“手工CT机”。放在今天看,狠人芬奇(不是芬达)绝对是跨界全才。这第二件狠事就是宗教改革。基督教本来只是一个一般的宗教组织,结果到了中世纪,罗马教会到处插手,染指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教会也成了一个集权组织,以神权禁锢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严禁人民发帖吐槽,搞得整个社会噤若寒蝉、痛苦压抑。宗教外的文学艺术领域已经开始复兴了,宗教内部也不得不随之改变。当然,人民也不是要抛弃宗教,只是希望教会能够收缩自己的管理范围,管好自己宗教一摊事儿就得了,不要什么领域都插手。同时人本主义思想的兴起,也希望将人从神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在这些需求下,宗教改革应运而生。所谓“改革”,其实是资产阶级削弱封建教会的一场冠冕堂皇的斗争。宗教改革的目的是干掉封建教会,建立符合资本主义利益的教会。宗教改革有两条路线:一条路线是马丁•路德(不是《我有一个梦想》的马丁•路德•金)领导的城市平民斗争路线。导火索是教会发行赎罪券增加收入,结果马丁•路德不服,直接带领人民跟教会较起真来。路德提出,信教的关键是心中要有信仰,至于服不服从教会,根本不重要。上帝也不再是杀这个、砍那个的凶神恶煞,而成了人类的保护神,绝对卡哇伊。另一条路线是闵采尔领导的农民和贫民的农民战争路线。闵采尔虽然长相有点对不起观众,但是特别爱看书。他深得毛泽东思想的真传,那就是要想实现宗教改革,必须使用革命的法宝——武装斗争。于是他发动了暴动,开展了农民战争,结果他自己是个空想社会主义者,后来忘了做四轮定位,开始跑偏,要求立即实现共产主义。结果没实现共产主义,自己却上了断头台。宗教改革结果还不错,不过动摇了罗马教会至高无上的权力,实现了政教分离。宗教就是宗教,没事儿别老掺和国家的事儿。这种分离为近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总之,宗教改革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腐朽的封建教会哪凉快哪待着去。这第三件狠人狠事则是地理大发现。欧洲人自high的那些年里,对外部世界知之甚少,只是对欧洲周边地区如北非、阿拉伯,还算熟悉。他们对中国不太了解,最大的了解就是欧洲资深驴友马可•波罗去了一趟中国,写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中国的富饶和神奇羡煞了欧洲人。至于美洲和大洋洲,欧洲人估计还不知道它们的存在。当时欧洲人对东方充满了向往,以为东方的中国和印度遍地都是黄金、香料和丝绸。本来只要不嫌远,通过陆路还是能过去的,但是阿拉伯人拦路设卡——要想由此过,留下买路财。结果通过阿拉伯到达东方的路线被切断了,他们迫切地希望能找到其他的路径。这其中历经了不少坎坷,发生的乌龙事件也不少。首先玩儿票航海的是葡萄牙人,出了不少航海方面的资深驴友。1487年,葡萄牙人狄亚士到达了非洲最南端。为了讨个好彩头,就把这个地方取名为“好望角”。1497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第二年到达了印度西海岸。此次航行获得了大量印度的香料、丝绸和宝石,可以说发了横财。不过损失也是惨重的,牺牲了一百多名水手。在中东拦路打劫的阿拉伯人笑不起来了,人家欧洲人另辟蹊径了。现在,哥伦布出场了。哥伦布小时候很爱读书,他读到了《马可•波罗游记》,就像我们中国人读到了《一千零一夜》一样,对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充满了向往。而且他一直相信地球是圆的,认为通过一路向西的方法,也能够到达东方。哥伦布找到葡萄牙,希望出海探险,结果葡萄牙的地理学家认为他的方案很扯淡,就拒绝了他的请求。哪里有竞争哪里就有创新。西班牙一看葡萄牙不干,赶紧跟哥伦布合作,希望在环球探险市场上分一杯羹,于是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挺进了大西洋。哥伦布当年就到达了圣萨尔瓦多岛,结果他以为到了印度,所以至今古巴附近的群岛仍被称为“西印度群岛”。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但是他到死都认为自己发现的是印度。他前后四次出海,都没有找到梦寐以求的香料。尤其是竞争对手达•伽马到达印度获得了香料,惹得西班牙王室一肚子气,以为哥伦布是个满嘴跑火车的传销分子,一度甚至将其逮捕。最后,这位发现“新大陆”的伟大航海家在贫病交加中黯然离世。葡萄牙人麦哲伦跟哥伦布一样,也是在葡萄牙受到了排挤,只好也借助西班牙王室的力量出海探险。麦哲伦仍然坚信一路向西,必到东方。结果麦哲伦沿着南美洲找了半天,也没找到进入传说中“南海”的海峡。期间麦哲伦还误入了南美洲的拉普拉塔河,以为是通向大洋的海峡,结果越走越觉得不对劲,怎么“海水”不咸呢?最后,他终于通过南美洲最南端的海峡进入了“南海”,这个海峡则被命名为“麦哲伦海峡”,而这片风平浪静的“南海”则被命名为“太平洋”。麦哲伦的结局比哥伦布还要悲惨。他在菲律宾没事儿找事儿,介入了当地种族的内讧,结果不幸被杀死了。这提示我们,出门在外,还是少管闲事儿的好啊!他的队友们为了完成麦船长未竟的事业,没有在当地落户,也没有娶个土著媳妇,而是决定继续航行。不过他们对来时的路是彻底怕了,于是沿着竞争对手达•伽马开辟的航线,从好望角绕回了欧洲,完成了环球航行。最初出发时的260多名水手,只有18人最终生还。但愿后人能拍一部电影《少年哲的奇幻漂流》,借此纪念这些为了探索未知世界勇于牺牲的先行者们。4.2大宇宙革命:地球围着太阳转跟中国一样,古代和中世纪的西方,也把“天”这个事儿看得很重。宇宙的事儿总要跟宗教和哲学扯在一起。在天文学上乱说话,就是对宗教大不敬。而且罗马教会又是心狠手辣的主儿,搞得大家都不敢在宇宙的论坛上乱发帖子,轻则被14D,重则直接封号。中世纪的宇宙观主要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它的位置不会乱动。所有天体都在一个天球上,围绕着地球做着匀速圆周运动。月亮以上的天体是高贵的,称“月上界”,月亮以下的天体是龌龊的,称“月下界”。这种思想在托勒密那里形成了体系。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总是很骨感——行星的运动根本不是按照匀速圆周运动进行的,许多都是不规则运动。托勒密自己可把自己坑苦了,为了解释这些不规则运动,他就用一些规则的圆周运动组合起来,大球套小球,试图去解释这些不规则的运动,称为“均轮—本轮”体系。托勒密们在这个轮子的歧路上越走越远,折磨了一千多年,竟然轮出了八十多个轮子,他们就没想一想,到底是轮子出了问题,还是自己的思路出了问题?这些今天看来稀奇古怪的说法来自希腊先圣亚里士多德,不过人家这么说,只是一种科学研究而已,无非是提出了一些对宇宙解释的观点,就像我们现在认为宇宙是从奇点大爆炸而来,想着也挺不可思议的——爆炸当天,您在现场?这事儿本来没什么,没人往意识形态上联想。 最气人的是经院哲学,自己在科学上没什么建树,却在托马斯•阿奎那的一手策划下,非要拉大旗扯虎皮,把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成果杂糅到基督教教义里,把天体的等级映射成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以此来禁锢人民的思想。这跟陈胜吴广在鱼肚子里掏出个“大楚兴陈胜王”是一个路数。这下麻烦大了,谁要是质疑天体运行的规律,谁就是质疑罗马教会。质疑罗马教会有什么下场,你懂的。不过就算我们都懂罗马教会惹不起,但还是有人对此发出了质疑。下面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闪亮登场,他的竞演曲目是“日心说”。哥白尼早年就读于波兰克拉科夫大学,后来又去了之前我们说过的博洛尼亚大学(不是做橱柜的那个博洛尼)。他一生的主要工作是当一名牧师,天文学都是业余时间搞出来的,这让我们科研单位里这些事业编制的科研人员情何以堪。他对地球是球形这件事是认同的,但他不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更不认为地球是一动不动的。对于行星的不规则运动,从柏拉图就开始“拯救”,一直到托勒密体系,也没拯救过来,弄了一堆球体套来套去、自欺欺人。哥白尼认为,不能再这么“拯救”下去了。“拯救”的方法没有错,但出发点可能是错的。如果干掉以地球为中心的“地心说”,脑子转个弯,换一个参考系,认为太阳不动,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都围着太阳转,那行星的许多不规则运动就迎刃而解了。等等,地球围着太阳转?你是启丁吗?首先,那个时代的普通人不太能理解地球围着太阳转。因为我们每天看到的直观感受都是太阳升起落下,明显是地球不动,太阳在动。再说了,如果地球跑得那么快,我们怎么没有晕车的感觉呢?另外,地球如果围绕着太原转,说明太阳才是老大,而我们妄自尊大、引以为豪的地球不过是宇宙中最普通的一颗行星而已。最受这个结论刺激的显然是基督教了,一旦这个结论成立,群众必然会对基督教的神学体系发出“吁”的嘘声,教皇的脸还往哪儿搁啊!江湖如此险恶,但哥白尼还是坚持确立和推广自己的“日心说”。不过在那个暗无天日的时代里,他也不太敢像今天的性文化节一样,女模特披着几根绳子就上街。很多时候他都处于忍气吞声、低调行事的状态。为了怕出事儿,给人留下“犯罪证据”,他直到晚年发现自己来日不多,才决定将自己的理论出版。1543年,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里,《天体运行论》应声落地。而出版商也真够意思,哥白尼在他5月24日去世那天,才收到自己写的书。再晚一天,这位科学革命的发动者可能连自己的理论著作都看不到了。我们不禁要感谢这个互联网时代,要在今天,他完全可以趁着弥留的间隙,赶紧把著作发到微博上。日心说比地心说简洁太多了,八十多个轮子一下就干掉了一半多。日心说打破了天地的界限,更为重要的是它打破了宗教的等级观念。套用约翰•唐恩的话说,谁也不是宇宙的老大、自成一体,所有的星球都是这浩瀚宇宙的一角。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这个愚蠢的教会敲响。当然,哥白尼并没有这么大的勇气跟教会叫板,他采取的是一种低调回避、能忍就忍的态度。他的这种状态,跟风风火火的“革命”好像有点不搭调。跟革命最搭调的是布鲁诺。布鲁诺是个思想激进分子,对基督教一向持有怀疑态度。他大胆地呼唤自由,推广无神论。他一接触到哥白尼的日心说就异常兴奋,因为终于找到了恶心教会的锋利武器。于是他到处办巡回演讲会,公开宣传日心说。结果他跟教会结了梁子,二十多岁开始就被迫到处流亡。布鲁诺不怎么懂天文,观测做得也比较少,完全靠推理来思考宇宙。这种超能力只有后来同样凭空整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才有的一拼。哥白尼的软弱性格导致其对宇宙的认识还是比较有限,布鲁诺则直接把宇宙的观念推向了无限。而这一惊世骇俗的宇宙观,三百多年后才逐渐被世人认可。布鲁诺把罗马教廷刺激得发了疯,到处追捕他。布鲁诺东躲西藏,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结果不幸还是被人出卖而被教廷抓了去。罗马教廷判处他火刑,结果他“我自横刀向天笑”,表示没事儿别玩火,小心尿炕。罗马教廷颜面尽失,最后威胁他——如果他服软,就可以留下小命一条。结果他高喊“火,不能征服我!”,刽子手吓得用木塞堵住他的嘴,布鲁诺最终在罗马的鲜花广场英勇就义。 不过这里需要澄清的一点是,我们大多数人认为布鲁诺是为维护科学和真理而献身的,但实际上布鲁诺是为反抗教廷而牺牲的,科学只是他的斗争工具。哥白尼本来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结果由于布鲁诺太过激进,哥白尼也被拖下了水,受到了牵连,被迫“革命”了。布鲁诺以后,天文学方面仍有进展。第谷•布拉赫的天文观测工作为推动哥白尼的日心说做出了观测上的贡献。正是在他的观测数据支持下,教皇格里高利才完成了咱们前面所说的格里高利历的制定工作。他还收了一个伟大的助手开普勒。开普勒早年生活困难,不得不靠帮别人分析星座为生。按他的话说,占星术女儿得为天文学母亲挣面包。后来他当了第谷•布拉赫的助手,在第谷•布拉赫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他自己则被称为“天空立法者”。不过倒霉的是,身为宫廷天文学家,工资却常被拖欠,最后拖欠他的工资竟然达到了二十多年。他在去讨薪的时候感染了伤寒。一代天空立法者,就这样死在了讨薪的路上。农民工工资不能拖欠,科研工作者的工资更不能拖欠啊!悲惨的科研工作者还不止这一个。“近代物理学之父”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开普勒发明了另一种望远镜),发现了太阳黑子,观测了月球表面,研究了单摆等时性,举办了“‘比萨斜塔杯’看谁铁球先落地”活动,提出了匀速运动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出版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体系的对话》……他做出如此多的科学成就,自然也触怒了罗马教会。1633年,伽利略被罗马宗教裁判所判处终身监禁。宣判时伽利略已是古稀老人,他表示,不管你们怎么判,地球照样转!直到公元1983年,智力恢复正常的罗马教廷才正式宣布350年前对伽利略的判决有误。罗马教廷的大哥们,你们这都干的什么事儿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