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专家带你拆穿生活中的诸多骗局读完本书,轻松回归理性生活超市里招牌上金钱符号,该放吗?你的姿势会泄露潜在的权利意识?为什么日本女生特别爱花美男?左脑只管语言,右脑只管艺术?为什么人类有空间记忆?智商和偏见有关系吗?右耳根子比较软?我们的生活被各式各样的信息塞满挤爆,常常来不及消化,就被迫接收下一个信息,这导致信息的传递处于无意识处理的状态,很多问题都来不及深入思考。长期下来,我们的大脑容易被既定的观念限制,看似精明但往往漏洞百出!商家、推销员、诈骗集团,紧抓住这个,巧妙操弄各种生活中的信息,制造骗局,我们则比想象中更容易落入圈套,并认为自己做出了正确的决策。本书将帮你拆穿这些伪常识,让你清醒思考、明智行动。身为脑科学专家的作者,以诙谐风趣的口吻,用脑科学的知识解析生活中常见的行为盲点与骗局,用最简单的方式说明为什么我们会被错误信息控制,以及我们又将如何突破重围,争取大脑的主导权,清醒思考、明智行动。让一个个脑科学实验来揭穿其中内幕,帮助你躲避日常思考的陷阱。 作者简介: 谢伯让认知神经科学脑科学专家 ˙美国常春藤名校达特茅斯学院心理与脑科学系学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员˙担任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脑与意识实验室主任至今 发表国际学术期刊与会议论文数十余篇。合着有《波士顿》《指指点点玩美国》。译有《用心法则》《粮食战争》《瞎吃》《哲学是什么》《谎言实境秀》《扒粪救地球》《水资源战争》《人体解剖全书》《用物理学找到美丽新世界》等书。长期受邀至哈佛、加州理工、MIT(麻省理工学院)、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大学进行国际学术研讨与大众演讲。前言自 序在江湖上打滚,似乎都得先报上名号:我名叫谢伯让,人称“布朗”。之所以叫作“布朗”,是因为我的好友帮我取了一个与“伯让”谐自序在江湖上打滚,似乎都得先报上名号:我名叫谢伯让,人称“布朗”。之所以叫作“布朗”,是因为我的好友帮我取了一个与“伯让”谐音的英文名字:“Brown”。此英文名字翻译成中文,就变成了“布朗”。这个布朗,也就是在媒体上连载“布朗博士的脑科学世界”的那位布朗博士。我是一名脑科学家。严格说起来,是认知神经科学家。但是我不太喜欢说我是认知神经科学家,因为这个名词听起来有点像是在掉书袋,而且每次一说“认知神经科学”,大家都不知道那是什么。“是研究精神病的吗?”“是神经外科医生吗?”“需要每天接触病人吗?”都不是。脑科学,基本上就是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心灵与大脑的一门科学。而脑科学家,就是研究大脑的科学人。或者我们也可以说,每一个脑科学家,其实都有一个试图了解自己的大脑。仔细地说,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认知能力,也就是如何感知并和世界互动的能力。它可以说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但采用了神经科学的生物实验方法来进行研究。由于人类的认知能力主要来自大脑,因此也可以称之为“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主题非常广泛,人类的任何一举一动,都是它的研究对象。由于人类的任何行为,几乎都必须用到大脑,看书、下棋、思考、记忆、语言、情绪、睡眠、意识、听音乐、注意力等各种行为无所不包,因此,这些通通都可以是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主题。为什么我会选择研究脑科学?对我来说,脑科学是全世界最棒的研究领域,因为,生而为人,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了解自己,通过研究人类一举一动背后的生理机制和心理原则,或许我们将有机会领悟人的本质和意义。这个研究方向,是我还在大学念书时就做的决定。对我来说,了解自己、了解人类自身的行为,是生而为人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因此在大学时,我选择学生命科学。但是后来我发现,人类的大脑和心智其实才是生命中最特殊的现象,而生命科学似乎无法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层次中触及到心灵的本质。因此大学毕业、当完兵之后,我进入了中正大学心灵哲学研究所,希望从比较理论的角度重新探讨心智与心灵的本质。哲学硕士毕业后,我理解到一件事:就是在研究心灵的各种取径中,哲学扮演的角色,就是通过逻辑和概念分析来提供各种可能的理论;而科学所扮演的角色,则是通过实验与经验证据来排除各种错误的理论。换言之,哲学生就是不断地丢出想法来极大化可能的理论空间,而科学则是不断地排除错误理论来极小化实际的理论空间。在当时,我已经受过基本的哲学训练,但是,科学方面的训练却仍有不足,因此,我决定在念博士班时挑战科学的训练。那时我也下定了另一个决心:如果我要把做研究当成我一生的职业,那我一定要挑战最困难、最深刻的问题和领域来研究。所以我选择心灵与脑科学中的关键问题作为我的研究主题:“意识”。在这些决心之下,我进入美国常春藤盟校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College),采用实验心理学和脑科学的方式继续研究人类的大脑和心灵。经过五个寒暑之后拿到学位,我先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脑与认知科学系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我开始在新加坡的杜克大学医学院任教,并成立了“脑与意识实验室”。生活中的大脑骗局在研究大脑与心灵多年之后,我发现这个充满趣味且与众人切身相关的领域,一直没有机会被大家好好认识。在家人与朋友的鼓励之下,我决定出版这一本科普书,来介绍各种与生活和生命现象密切相关的脑科学研究。这本书的内容,就是针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有趣与特殊的现象,特别是各种骗局和错误,提出脑科学的解释、背后的研究故事,以及我的分析和批判。第一章到第四章,分别是消费骗局、职场骗局、社交骗局与知识骗局。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我的脸谱网账号“谢伯让的脑科学世界”和博客“TheCryofAll”(所有人的呼喊)上连载书中的片段信息。有在留意的读者,应该记得我常常会在上面简短地介绍一些有趣的研究。那些简短的介绍,其实少部分就是节录自这本《生活中的大脑骗局》一书。由于脸谱网和博客不适于长读,当时发文必须割舍掉研究背后的历史、典故、争议以及理论。现在,你除了可以在这本书中看到这些研究的完整故事与来龙去脉,更可以看到各种自然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反思。你准备好了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脑科学的世界,尝试了解自己的大脑吧!推荐序1阳明大学心智哲学研究所教授洪裕宏 许多年前我担任中正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时,有一位刚被录取的研究生跑到我的研究室来,说要跟我做研究。我问他为什么要找我,他说他想研究意识,问过台大心理系几位教授推荐序1 阳明大学心智哲学研究所教授洪裕宏 许多年前我担任中正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时,有一位刚被录取的研究生跑到我的研究室来,说要跟我做研究。我问他为什么要找我,他说他想研究意识,问过台大心理系几位教授的意见,大家都说去中正大学找某某人。这位新生就是谢伯让。他让我大开眼界,这个学生的大脑似乎永远处在饥饿的状态,有问不完的问题,布置给他读的论文一下子就读完了。我只好比他还用功,才能永远有新资料给他读。收到时报出版社寄来的书稿,一读就停不下来,一口气把整本书读完。这些年来,谢伯让在学术上已成为国际学界上升中的新星,这本书展现了他的多元兴趣与深厚的学术背景。读书读一辈子,这本书是我读过的唯一能将最新的学理和日常生活经验,以非常有趣的方式交织在一起,借着轻松小品文的笔调,带进非常专业的学术理论的书。读者轻轻松松就学到了脑科学新知。事实上本书不仅仅谈脑科学,谢伯让也不着痕迹地植入了他的哲学观点。大脑与心灵的关系一直是西方学界未解决的难题。心灵是大脑产生的吗?如果不是,那是不是如笛卡儿所主张的,心灵是独立于大脑的实体?为什么不论脑科学再怎么进步,心灵或意识总是一再抗拒被化约到纯粹神经生理机制?为什么泛灵论(万物皆有灵)仍然是主流学界不退的一个选项?本书虽然没有明确告诉你答案,但是已开启了一扇窗,敏锐的读者应可以感觉到,了解了心灵,也就了解了世界。我相信这就是很多年前引导一位年轻人走进我的研究室,告诉我他要研究意识的主要动力吧! 推荐序2 台湾前“教育部部长”黄荣村伯让写出这本《生活中的大脑骗局》,一点儿都不偶然。他在念台大植物系(现在已经与动物系合并成生命科学系)时,来上过我当时第一次讲授的“视觉与意识”课程,是一位与我儿子一样染金头发、早已定立学术志向、多才多艺的资优生。大概是三年前吧,请他到医药大学做过一次公开学术演讲,发现他已是一位观点独具、卓然有成的年轻国际级学者了,目前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与杜克大学(Duke)合办的医学院担任脑科学教席,并成立“脑与意识实验室”。伯让与他太太高薏涵志同道合,热切喜爱生活中的一切,而且懂得怎么过日子,两人在美国求学时就合译了一本饮食心理学名著《瞎吃》(MindlessEating),合写了一本《波士顿》旅游书。伯让在2008年拿到博士学位之前,又翻译了一本著名科普作家鲍尔(PhilipBall)的大部头书《用物理学找到美丽新世界:洞悉事物如何环环相扣》(CriticalMass)。他也在日报连载“布朗博士的脑科学世界”,更开通脸谱网账号与博客,深入浅出地谈他喜欢的心理行为与背后的脑科学原理。因此《生活中的大脑骗局》这本书的出版一点儿都不偶然,这是基于伯让处处都想寻找生活与生命中的有趣主题,又想对其中所涉的困难科学原理加以点破,自己又亲自做第一流研究来解密,所获得的成果。这本书中有各种有趣的题材,例如高明的营销手法与保险业务员如何操弄人心、权力如何腐化、有自由派的基因吗、诈谝集团的社交骗局、有没有可以成为万人迷的社交秘籍、睡眠时可以学习吗、右脑能不能开发、吃糖会变笨吗、人的记忆可以遗传吗、人的偏见怎么来的,等等。不管什么题目,伯让总是能够充满热情地娓娓道来,又有一流科学家的观点与证据,比诸任何一本现在市面上流行的行为或神经经济学畅销书,一点儿都不逊色。当然,这都不是偶然造成的。美是演化后的产物你知道男性的智商,其实某种程度决定在女性手上吗?男女的社交过程,怎么会决定男性的智商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演化的强大力量。究竟什么是“美”?对大多数男性来说,电眼红唇的女性很可爱、很美。对大多数的人来说,大头嘟嘴的宝宝也很可爱、很美。这些让人感到“美”或“可爱”的现象,是不是有心理学或演化上的解释呢?“美”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大家最常听到的两个“美”的定义,应该就是“数大便是美”,还有“对称便是美”。但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轻松“打脸”这两个原则。大家只要上网搜寻一下林志玲的侧脸照片,就可以发现,美女的侧脸脸型既不对称,也不包含大数,但是一样让人觉得很美。由此可知,“数大”与“对称”虽然可能是美的充分条件,但都不是“美”的必要条件。那究竟什么是美呢?我的看法比较接近演化心理学中的美学理论:“追求之后可以提升生存或繁衍概率的事物,就是美。”别被美女特质制约在演化早期,某些人可能会“随机”觉得某些事物很“美”,而且对这些事物有欲望并会进行追求。追求成功后,这些到手的事物如果能够提升他们的生存或繁衍概率,那这些觉得某事物很美且有欲望的人,就会在演化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那些事物,也就变成他们认为“美”的事物。而我们,就是这些人的后代。反过来说,如果某些人“随机”觉得某些事物很“美”,但是追求成功后,这些到手的事物却无法提升他们的生存和繁衍概率,那这些觉得某事物很美的人就会在演化的竞争中被淘汰。那些事物也就无法变成我们认为“美”的事物。放眼所见,任何我们觉得不美的事物,其实就是那些追求后无法提升我们的生存或繁衍概率的事物。换言之,由于男性追求女性后可以提升繁衍概率,因此,如果某些男性在看到女性时会产生特别的美感,那么这些男性对女性的追求欲望就会更强烈,他们的生存或繁衍概率就可能提升。结果就是,这些男性在演化中存活下来了,同时,他们觉得女性很美的美感也存活下来了。同样的,保护宝宝顺利成长,可以提升整个族群的生存或繁衍概率,因此,如果某个族群中的人看到宝宝时会产生特别的可爱感或爱心,那么这个族群中的人就会有更生强烈的欲望去照顾宝宝,他们整个族群的生存或繁衍概率就可能提升。结果一样,这个族群存活了,而且他们看到宝宝时会出现的可爱感和爱心也存活了。这个理论并不只局限于解释“人”的美,包括“风景”,甚至康德认为的“壮丽”“崇高”等美丽性质,似乎也可被这个演化心理学的理论所解释。比方说,某些人对“壮丽”的事物(例如,山川、江山、广阔的土地)的喜好和追求,的确会为他们带来演化上的优势。同样的,某些人追求“崇高”(品德、操守),也会为他们带来演化上的优势。收集艺术品亦然。现在,大家知道“美”的可能本质了吧。下次在商店看到一堆眼睛大大、脸蛋圆圆、身体胖胖的可爱大头娃娃,或者看到女生戴上瞳孔放大片(骗),先冷静一下,想一想这篇文章,以免自己又被萌到而出现了内心失魂或是钱包失血的惨剧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