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谣言粉碎机


作者:果壳Guokr.com     整理日期:2015-11-05 11:56:03

★柴静、姚晨、罗云波真诚推荐
  ★国内首家泛科技垂直网站果壳网,教你识别生活谣言,看透真相,让谣言止于科学。
  ★面对纷纷流言,你能一眼洞穿谣言和真相吗?“Yes”or“No”?维生素C能与虾一起吃?
  催熟的香蕉会导致儿童性早熟吗?
  牙刷使用三个月一定要更换吗?
  手机剩一格电时,辐射会增大上千倍吗?
  发生地震时,传说中的“生命三角救生法”靠谱吗?
  ……答案尽在《谣言粉碎机》。
本书简介:
  面对纷纷谣言,谁来调查真相成了大问题。虚假事实、夸张的表述、专家学者的名号、貌似科学的实验或者报道本身都可能影响人们的解读,给流言创造出没机会。一群活跃在食品安全、健康知识等社会公益辟谣领域的科技青年从科学的视角出发,秉持“严谨思考、分析真相”的理念运用专业知识为公众粉碎谣言、揭示真相,树立理性思考的生活方式,让谣言止于科学!
  作者简介:
  果壳Guokr.com
  果壳网(Guokr.com),国内首家泛科技垂直网站,一个开放、多元的泛科技社区,秉持“科技有意思”的理念,致力于提供负责任、有智趣的泛科技主题内容,对身边的生活进行有意思的科技解读,并唤起大众对科技的兴趣,让科技成为公众生活的一部分。科技将为你打开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果壳网谣言粉碎机,
  一群活跃在食品安全、健康知识等社会公益辟谣领域的科技青年,拥有高学历和出色的职业履历,秉持“严谨思考、分析真相”的理念,聚集在果壳网谣言粉碎机主题站,运用核查信息源、检索科学文献、简单实验等方法来击破或证实一些长期流传于人群中的流言。
  目录:
  序一人人有台“粉碎机”
  序二这一代人的恐惧与焦虑
  食物现场调查
  致命食物不可不防
  咖啡超三杯,胸部会变小吗
  转基因食物导致仓鼠不孕是真的吗
  不可迷信的解酒
  草莓畸形膨大会致癌吗
  转基因玉米惹的“祸”
  转基因作物的准入是非
  圣女果是自然的恩赐还是转基因产物
  泡面,你敢吃吗
  西瓜变炸弹的“幕后推手”
  转基因玉米和帝王斑蝶
  “晚上一杯奶,有个好睡眠”序一 人人有台“粉碎机”
  序二 这一代人的恐惧与焦虑
  食物现场调查
  致命食物不可不防
  咖啡超三杯,胸部会变小吗
  转基因食物导致仓鼠不孕是真的吗
  不可迷信的解酒
  草莓畸形膨大会致癌吗
  转基因玉米惹的“祸”
  转基因作物的准入是非
  圣女果是自然的恩赐还是转基因产物
  泡面,你敢吃吗
  西瓜变炸弹的“幕后推手”
  转基因玉米和帝王斑蝶
  “晚上一杯奶,有个好睡眠”
  健康,不简单
  隐形眼镜会导致白内障吗
  你也被酸性体质忽悠了吗
  维生素C预防和治疗感冒可靠吗
  经期洗头容易患癌吗
  分血型减肥——幻想中的捷径
  “宿便”,想当然的健康杀手
  家庭厨房也能自制春药吗
  去屑洗发水会导致胎儿畸形吗
  疫苗与孤独症的是是非非
  喝小分子水治心血管病可能吗
  “咖啡不加糖,香浓好灌肠”
  危机边缘:阴谋与真相
  日本地震可能是核试验吗
  亚丁湾“星门”之谜
  “原子弹轰炸广岛和长崎是骗局”
  快餐店的恐怖流言
  墨西哥“外星婴儿”现形记
  “迷魂药”有可能存在吗
  激光手术矫正近视:医学界的惊天“阴谋”
  关于地震的数字游戏
  数字陷阱&概念坑
  豆沙绿—护眼并非如此简便
  远视、老花,傻傻分不清楚
  “维生素C+虾=砒霜”
  安全套究竟安全吗
  牙刷比马桶水还脏吗
  小强的大众神话与草根人生
  鹰的重生传说
  斑羚飞渡是梦一场
  “手机一格电,辐射大千倍”
  用手机号能复制
  SIM卡窃听通话吗
  人的大脑真的只开发了10%吗
  “好心肠的”谣言
  扬起流言灰尘的“建筑物扬灰层”
  被科学的“先父遗传”
  木瓜丰胸—那只是个传说188
  “要知性取向,只要看手相”
  遇险手机没信号拨打112有用吗
  催熟的香蕉会导致性早熟吗
  碘酒碘盐海带,全部都是浮云
  手机充电时接电话会触电吗
  X光安检仪的辐射有多可怕
  充电误区那点事儿
  飞机上为什么禁止使用手机
  谣言粉碎实验室
  “生命三角救生法”
  “湿猴理论”—被科学的寓言
  磁铁能预报地震吗
  微波炉充值—不可能的任务
  一次性筷子变笋干造假现形记
  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不可能的亲密接触
  可乐罐上的老鼠尿
  在加油站使用手机的“危险”前言序一人人有台“粉碎机”
  徐来(果壳网主编)
  “谣”,用《尔雅》中的解释就是“徒歌”,随口唱唱的,所以古人常常谣谚并称。后来,这种“口头文学”被用来制作预言,也就是所谓的谶谣。再后来,谣又长出了各种枝蔓,收进各种上下左右前后古今的离奇故事。随口唱唱的,变成随口说说的。谣谚成了谣言。
  科技领域是谣言的重灾区。这并不难理解,正如阿瑟克拉克所说,任何足够先进的科技,都和魔法难辨差异。既然是巫魔一路,自然也就有了被叉上火刑架的资格,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然而,科技这玩意在日常生活中又不是想避就能避得了的。无论愿不愿意,它已经而且会继续改变我们的生活——只不过,科学话语的专业性、奇怪的创作冲动、复古思潮的影响、由不信任引发的阴谋论以及逐利的商业动机随时都可能给我们平淡无奇的科学生活使一个绊儿。
  从这个意义上说,做科学传播就是不停地与那些科学谣言做斗争:食物相克、养生产业、食品安全、外星文化……
  其时,正当果壳网草创。以唤起大众对科技的兴趣为主旨,以科技已经且必将继续改变每个人生活为信念,我们建立了“谣言粉碎机”这个主题站,以期能以最直接的方式序一人人有台“粉碎机”
  徐来(果壳网主编)
  “谣”,用《尔雅》中的解释就是“徒歌”,随口唱唱的,所以古人常常谣谚并称。后来,这种“口头文学”被用来制作预言,也就是所谓的谶谣。再后来,谣又长出了各种枝蔓,收进各种上下左右前后古今的离奇故事。随口唱唱的,变成随口说说的。谣谚成了谣言。
  科技领域是谣言的重灾区。这并不难理解,正如阿瑟克拉克所说,任何足够先进的科技,都和魔法难辨差异。既然是巫魔一路,自然也就有了被叉上火刑架的资格,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然而,科技这玩意在日常生活中又不是想避就能避得了的。无论愿不愿意,它已经而且会继续改变我们的生活——只不过,科学话语的专业性、奇怪的创作冲动、复古思潮的影响、由不信任引发的阴谋论以及逐利的商业动机随时都可能给我们平淡无奇的科学生活使一个绊儿。
  从这个意义上说,做科学传播就是不停地与那些科学谣言做斗争:食物相克、养生产业、食品安全、外星文化……
  其时,正当果壳网草创。以唤起大众对科技的兴趣为主旨,以科技已经且必将继续改变每个人生活为信念,我们建立了“谣言粉碎机”这个主题站,以期能以最直接的方式,介入公众最渴求、最希望得到解释的内容。
  多年以来,中文互联网世界的信息洪流一直都脱不了“泥沙俱下”的评价。如何在这个局面下生产优质的、足以让读者信赖的内容,自然就成了果壳网及谣言粉碎机主题站工作的核心。
  此前,在面对专业领域的疑惑时,大众媒介习惯于通过对专家的采访来梳理、解答专业问题。这个做法快捷、直接,对大众媒体来说或许是恰当的。不过,专家的答复很有可能会受到研究领域、答复准备等条件的限制,大众媒体在信源选择、内容剪裁方面也很有可能出现误差,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疏漏,造成乌龙报道、瑕疵报道。“专家变成砖家”的结果,与此类报道关系密切。
  谣言粉碎机走的是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我们并不谋求资深业内专家来为公众解说专业知识。我们更倾向于与相关专业的学生,青年教师及技术、研究人员合作,一方面提供更为快捷、详细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协助青年科学作者们提高与一般公众沟通的技巧。
  更重要的是,谣言粉碎机通过对既有文献的查证与解说来分析流言。这使得我们所制作的绝大部分内容,以科学共同体的集体认知作为基础。我们力求每一个数据、每一个重要的观点都来之有源,建立在科学界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共识之上。这个做法会尽可能避免因为个人的认识、判断或者疏漏而导致的事实偏差。在内容制作的过程中,我们也不厌其烦地将探索过程描述完备,相应的“参考文献”也一一胪列。这个过程,也为普通读者理解科研工作、掌握分析技巧提供了可能。
  如前所述,泛科技谣言的来源,大概有5种情况:科学话语的专业性、奇怪的创作冲动、复古思潮的影响、由不信任引发的阴谋论以及逐利的商业动机。
  ○科技话语的专业性使大众媒介和一般读者很难确切把握其中的微妙之处,再加上大众媒体在制造新闻兴奋点的时候,又常因为种种原因,有意无意地歪曲、掩盖、模糊一部分事实,造成误会。同时,由于媒体在新闻技巧上的疏漏,比如使用不当信源,对内容给予不当解读甚至误报,也会成为泛科技谣言的源头。
  ○奇怪的创作冲动,说的是一种名为“钓鱼”的行为。造作者故意撰写包含伪术语、伪理论,但又符合一些人内在期许的文章,诱使后者转载、援引,起到嘲弄的效果。著名的《高铁:悄悄打开的潘多拉盒子》一文即是“钓鱼”的典范,在温州动车事故之后,它甚至被误引入公开报道。一些典型的搞笑新闻,比如《洋葱新闻》、《世界新闻周刊》的内容,也曾经被媒体、网友误作真实信息引用。此外,一些科技媒体的愚人节报道,《新科学家》就曾遭遇此种情况。
  ○复古思潮的影响表现为,人们更倾向于信任传统的观念与方法,而排斥新的或者自己不熟悉、没有听说过的方法。特别是当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对实际生活并不产生恶性影响,或者成本很低时,人们尤其倾向于保守态度—各种“食物禁忌”即属此列。
  ○由不信任引发的阴谋论,最典型的案例是各种灾难传闻以及与外星人、UFO有关的流言。在此类话题面前,很多人将官方、半官方机构视为“信息隐藏者”,将科学报道者视为其同谋。在自然灾害之后,阴谋论横行的情况通常都会加剧。
  ○逐利的商业动机造就泛科技谣言的案例,最著名的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案例。当时有谣言称,美国一家著名日化公司的圆形老人头像商标被诬是魔鬼的标识。这个谣言给该公司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事后的调查发现,这个谣言的源头来自另一家公司的产品销售商——相关的诉讼一直到2007年才终于尘埃落定。
  泛科技谣言的成因如此多样,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也面广量大,乍一看或许确实会让人产生目迷五色的无力感。不过,其实利用一些恰当的资源、方法,对相关信息进行简单检索、分辨,一样可以对流言的真伪略有心得,虽不中亦不远。
  我们曾经如此描述“谣言粉碎机”的工作流程:果壳网的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将分析流言的全过程尽可能完备地记录下来,甚至让急于了解“最终结论”的读者看起来觉得有些冗长,在文章的篇末,我们也总是尽可能开列上相关的“参考文献”。这么做的原因只有一个—为不了解探索过程的读者提供一种线索,使之逐渐熟悉自行探索的工具和方法,最终实现“人人有台谣言粉碎机”的愿景。
  道路看起来很漫长,但幸好它就在脚下。
  序二 这一代人的恐惧与焦虑
  维舟(著名博客作者,知名书评人)
  这个时代有两个看似彼此矛盾的趋向:一方面,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获得消息渠道的极大多元化,人们能对各种传言作出更清醒的理性判断;但另一方面,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和技术进步也使谣言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人们往往来不及一一分辨各种信息的真假。在中文里“听信谣言”似乎总是暗示着一种无知和非理性的状态,但正如博尔热所言:“在自身专长之外,不轻信的人是不存在的。”人们相信那些未经证实的传言,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常常对自己缺乏直接经验和切身体会的事物都难免轻信。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每个人不管受过多好的教育,他的既有知识储备终究是有限的,你如何知道世界是球形的?转基因食品是否有害健康?极少有人亲自做过论证。到最后,这只不过是一个“你到底是否愿意相信”的问题而已。果壳网的“谣言粉碎机”在我看来主要目的并不是所谓“启迪民智”,而是提供一种对未经证实的传闻的合理怀疑态度:每个人的理性都有其限度,你也许无法亲自论证某个说法,但至少在它得到确切论证之前不必热烈拥抱它。
  谣言背后的风险社会
  虽然人们总是假定:只要不断提升人类的理性,并使信息透明化,就能消弭谣言产生的土壤;但迄今为止这一直只是个理想,而且很可能永远也无法实现。没有哪个社会的人所传播的信息都完全是正确的(那也将是个极其乏味的社会),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为了尽快获知自己所关心的真相,常常都在不知不觉中传播着那些未经证实的谣言。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谣言折射的正是群体心理:他们的希望、恐惧、焦虑。
  这种情绪在大部分谣言中都表露无遗:磁铁能预报地震、普通人的大脑只被开发利用了10%、牙刷比马桶水还脏、转基因食品吃死了德国奶牛、在加油站用手机会引起爆炸和火灾……这些已被粉碎的不实传言其实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主谓结构,如:(我希望)磁铁能预报地震、(我恐惧)在加油站用手机会引起爆炸和火灾,等等。这也是为什么越是恐怖恶心的谣言,常常生命力越强,因为它们似乎印证了我们一直在担忧的某些危险。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恐惧与焦虑,只不过其指向有些不同——在古代也许谣传的是妖怪会吃人,而现代则是担心那些不可见的细菌、病毒、辐射对经过消毒的中心领域的入侵。谣言是世上最古老的传媒,按照一些学者的观点,很多民间故事其实不过是已经变成社会集体记忆一部分的谣言,这其中常常充满了偏见(谣言通常也是耸人听闻并迎合人们偏见的)和极其保守的价值观,但却包含了人们最关心的核心信息。
  和其他口语文化一样,谣言从来没有长篇的、渐入高潮的线性情节,也没有精心设计来组织叙事的做法,但它能以非常简单的(虽然常常是错误的)方式满足人们迫切想要了解事态的心理需求。这也是为什么在天灾之类的紧急事件面前,特别容易爆发出大量谣言:人们想要知道日本地震后有没有核辐射尘埃飘到中国、有没有危害、后果会如何,他们不但急于知道,而且希望答案最好尽可能地简单。糟糕的只是,答案往往是他们早已持有的那些观念,所以他们往往听到谣言后的第一反应是:“我早就知道”(那应该有危险,等等),仿佛事情的发生只是证实了一直深埋在他们内心的那种恐惧感。
  很多谣言已经演变成一种都市传说——谁都听说过一些关于食品安全的现代传说,正因为现代人“食品被污染”有着根深蒂固的恐惧感,因此才偏偏会生出关于种种这类讨厌之物入侵的故事。这种恐惧并非全无根据,因为现代社会确实有着种种食品安全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诸如“方便面都经过油炸,含有致癌物质”之类的传闻会久经不衰。研究现代都市传说的《消失的搭车客》中曾指出:这类故事往往有三个特点: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有一定可信度、有一定警示意义。有趣但并不意外的是,同一个主题的谣言,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常常呈现出不同的意义,例如同样是食品污染,德国的故事强调提防外国工人,而美国传说则重在抨击大企业唯利是图。
  尽管谣言所披露的“事实”往往包含某个可怕的因素(手机辐射、致癌物质、快餐店培养出了多翅多腿鸡这种怪物),但它自有办法使人相信。有句格言说:“古代科学常常以迷信的面貌出现,而现代迷信则常常以科学的面貌出现。”在关于食品安全、自然灾难、科技带来的灾难等主题的谣言中,包含着一些似是而非的科学术语是寻常之事——例如说维生素C和虾同吃会产生化学反应生成有毒的三氧化二砷并致人死亡,这里“三氧化二砷”这个术语本身就会大大提高谣言在表面上的可信度。
  从某种程度上说,谣言是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的人在想什么、相信什么、恐惧什么。现代之所以有这么多似是而非的与科学相关的不实传闻,恐怕也是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在上帝死后,人类社会从一个“命运社会”转化为专家主宰的风险社会,没有更高超自然力量可以祈求,人们只能独自面对不可控的风险。谣言中所反映的那种恐惧和烦恼,本质上是一种对未来小心翼翼的担忧,因为人们面对着三个词:不确定性、不可靠性、不安全性。总之,人们所秉持和相信的那些谣言与错误观念,不过是他们试图追求确定、可靠、安全,并躲避风险的一种本能,虽然他们的想法令人遗憾的错误,但这背后的心理却是可以理解的。
  利他型谣言传播
  在现在这个时代,由于信息发布门槛的急剧降低以及传播速度的加快(简言之,更多人可以将更多信息发布得更快),令人无从判断其真假的谣言往往充斥于网上——网络时代的特点之一就是,个人成了媒体,而普通人在发布小道消息时常常不会或认为不必核实其真实性。
  许多谣言之所以能传得那么快、那么远,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国内的许多谣言都属于“利他型谣言传播”,就像2011年春抢盐风潮时许多人在亲友之间奔走相告“补碘盐、海带可以防辐射”,除了极少数炒盐价的人之外,绝大多数人并非“别有用心”,相反他们可能都觉得这是为了亲友好—为了他们的身体健康,为了他们躲过一劫,但这种“良好用心”的结果却是几乎所有人都相信了一个未经证实的谣言。
  在关于人体健康、食品安全、手机辐射等主题时,这一谣言传播的心理更加明显。首先,它常常以一种“我才是真相”的面目出现,然后“为了你好”告诉你一个值得警惕的信息——比如,什么能吃/用,什么不能吃/用,万一不得其法就可能为你个人带来灾祸。诸如“宿便是健康杀手”、“转基因食品不能吃”、“牛奶有利于睡眠”等等都属这一类型,这类谣言实际上构筑起一个禁忌体系,让人们遵守着这些警示来生活,而禁忌的特点就是“尽管你不知其所以然,但你最好遵守,因为谁也不知道不这么做会发生什么”。
  吊诡的是,正是“出于好心”,这些谣传才得以在人群中经久不息地流传。许多人正因为觉得自己是利他的,所以在传播谣言时不仅没有负罪感或心理负担,相反他们还觉得是在做好事,最终反倒导致了谣言的猖獗。利他型传播者常常对事实真相漠不关心,因为他们更容易坚持自己是在做正确的事。
  中国的许多谣言传播者其实都是利他型的。人们在传播谣言时的潜台词常是:“相信我,我是为你好。”而且大多数人内心确实是这么想的。尤其在发生某些灾害的时候,这几乎变成了一种防范风险机制。2010年著名调研公司A.C.Nielsen在一项调研报告中指出:在受调查的20多个亚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人最倾向于和人分享负面体验(其比例约为最低的韩国的两倍),就像中国的俗语所说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可能也是因为当下的中国人抱有更强的不安全感吧,因此更容易去“提醒”亲友们注意各种或真或假的危险。
  在所有情况下,谣言通常都是通过人际网络来传播的——无论是在熟人之间,还是网上意见领袖与粉丝之间的那种虚拟人际网络,在这种传播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强大的社会压力效应,即所谓“社会流瀑”。一个从理性的角度看不可信的谣言,如果是你的亲友打电话告诉你,并坚持说“相信我,我绝不会骗你”,出于对他们为人的信赖(你当然相信父母不会骗你、害你),你很可能会产生思想上的动摇甚至采信。
  在此,有必要破除那种幻觉: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常常并非利他,相反,这可能倒是导致不必要的恐慌,其最终的结果是“害人”而非“利他”。确实很少人能分辨一则消息是否属实,但每个人至少可以做到一点:在这个消息被正式证明属实之前,不要急于把它传播出去,因为那很可能并未减轻别人的恐慌,反倒加剧了那种恐慌。
  当然,对很多人来说,消息是否属实其实从来都不是关键,关键是他们需要通过这样一种信息分享进一步确认和维护自己的社会群体归属感。当一些口头信息通过网络和手机传播时,它只不过是从现实的人际圈子转移到了一个虚拟的社会网络,人们得以和从未谋面的人也进行“对话”。和口头传播一样,网络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可以互动:信息并不只是单向地从甲传给乙,乙也可以迅速给出自己的反馈。因此在这个时代,如果说这种新的口头文化提供了谣言爆发的一个良好时机,那么它也同时提供了一个鉴别谣言的良好机会:人们得以在公开讨论中学会如何养成独立思考的判断。毕竟,要消除谣言,最好的办法不是塞给每个人一个正确答案,而是让人们知道怎样去寻获正确答案。★狭隘的来源往往是无知,启蒙的意义就如康德所说“敢于知道”。
  ——柴静记者
  ★今天人们对科学的态度不仅仅是崇敬。流言造成了对科学的不信任,不信任又进一步为谣言的滋生、传播、泛滥提供了更广阔的社会土壤。当许多人被林林总总的谣言所惑而不知所措时,果壳一群科学青年出色地承担起了辟谣的责任。本书地展现了如何遏制科学谣言造成的灾害性破坏,重塑了科学和人类这一对伙伴的和谐关系。
  ——罗云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
  ★在网络发达和信息爆炸的今天,通过微博等平台,每个人都变成一个媒体,拥有自我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影响力,明辨事实和谣言也越来越重要。我们努力接近人生的真相,也努力破除科学的谣言,与果壳的青年们一起同行,让信息更真实,生活更纯粹。
  ——姚晨演员致命食物不可不防
  云无心,史军
  流言
  生活处处有危机,有几种常见的食物其实比砒霜还要毒,食用可能导致死亡。
  1.未腌透的咸菜和烂白菜:腌菜时如果放盐量不足、腌制时间不满8天,菜未腌透,可能造成亚硝酸盐中毒;烂白菜就是腐烂的大白菜,食用后会使人缺氧,引起头痛、头晕、恶心、腹胀等,严重时会出现抽筋、昏迷,甚至有生命危险。
  2.变绿的紫菜:有毒,不能食用。
  3.胖大无根豆芽:无根豆芽在生产过程中多施用除草剂,使生长出来的豆芽没有根,而除草剂中含有使人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有害物质;胖大的豆芽是用化肥发的,其中残留有大量氨,在细菌的作用下,会产生亚硝胺,大量食用会引起头昏、恶心、呕吐。
  4.新鲜蚕豆:食用后可能引起过敏性溶血综合征,出现全身乏力、贫血等症状。
  真相:
  未腌透的咸菜和烂白菜:有害,但没那么毒
  所有植物中都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现在的科学研究结果一般认为,硝酸盐本身是无毒的,而亚硝酸盐如果大量进入人体,可能导致高铁血红蛋白症,使血液失去携带氧的能力,从而出现缺氧症状,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对于亚硝酸盐,更广泛的忧虑在于它在人体内可能转化成亚硝胺,而后者是一种致癌物。
  所有饮食,水、肉、蔬菜、水果……都不可避免地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根据欧美等国的统计,在正常饮食中,蔬菜是硝酸盐最主要的来源,而亚硝酸盐往往跟硝酸盐的转化相关。正常情况下,蔬菜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含量距离危害人体的剂量有相当的差距。不过,在某些细菌作用下,硝酸盐会被还原成亚硝酸盐。
  制作各种腌制蔬菜的过程都是细菌生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乳酸菌、醋酸菌等“好细菌”把糖分转化成乳酸或者醋酸,从而把菜变成人们需要的咸菜或者酸菜,而“坏细菌”则会产生亚硝酸盐。
  在自然发酵的条件下,一开始,好细菌和坏细菌的量都不大。加盐、密闭、低温等“腌制条件”能帮助好细菌生长,抑制坏细菌。在发酵过程中,好细菌产生酸,降低pH值,而坏细菌产生亚硝酸盐。随着发酵进行,环境的pH值越来越低,坏细菌的生存条件越来越恶
  劣。最后好细菌大获全胜,坏细菌全军覆没。随后,坏细菌覆灭前产生的亚硝酸盐也会逐渐被分解清除。以东北酸菜为例,坏细菌产生的亚硝酸盐浓度在腌制了七八天时达到最高,然后逐渐下降,20天之后就会降到非常低的水平,基本对人体无害了。如果食用未腌透酸菜或者咸菜,就可能造成食物中毒。
  烂白菜的情形跟咸菜和酸菜类似。只是在白菜的腐烂过程中没有加盐、密闭等抑制坏细菌、扶持好细菌的手段,因而坏细菌猖獗,亚硝酸盐浓度可能更高。
  不过,亚硝酸盐并没有流言中说的那么“毒”。它是一种常用防腐剂,在中国国家标准中,不同肉制品中的允许含量不完全相同,一般是每千克几十毫克。美国的标准则是每千克200毫克,但要求同时加入550毫克维生素C来防止生成亚硝胺。在酸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是一个由低到高然后再降低的过程。在最高点,可能达到每千克100毫克以上,到最后完全腌透了,能降到每千克几毫克的水平。所以,尽管烂白菜可能会导致食物中毒,但其危险性远没有流言中说的那么厉害,更不可能“比砒霜还毒”。
  结论:部分正确。流言夸大了事实,未腌透的咸菜、酸菜和烂白菜确实有害,它们可能含有较高的亚硝酸盐,可能导致食物中毒,但一般而言,不会像传说那样吃了就要人命。当然,日常饮食中还是应该避免食用腐烂的蔬菜。
  紫菜变绿:正常现象,并非有害
  紫菜之所以是紫色的,是因为紫菜中含有一种叫做藻红素的特殊色素蛋白。这种色素是紫菜生活在海水中必备的工具。与陆地上的光照环境不同,太阳光中的长波光(如红、橙、黄光)到海水几米深的地方就被吸收掉了,只有波长较短的绿光和蓝光才能深入海水深处。像紫菜这种生活在海水深层的植物就需要利用这些短波光线,它们为此“定制”了能高效吸收绿光和蓝光的藻红素。
  藻红素可以溶解到水里。并且,这种色素蛋白并不稳定,遇热容易分解。所以,我们在煮汤时,失去藻红素的紫菜就褪去了原有的紫色。
  不过,在脱去藻红素之后,紫菜没有变成无色透明的,而是变绿了。这是因为除了藻红素紫菜中还含有叶绿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等色素。其中,叶绿素含量最高。正所谓“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取代了藻红素位置的叶绿素就将紫菜“变成”绿色的了。当然,这些绿色色素同菠菜、油菜、小白菜这些常见蔬菜中的叶绿素是一样的,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毒性。
  那些长期储存的紫菜,会因为藻红素逐渐降解而变成绿色,也是正常的现象,不会因此产生毒素。实际上,在自然情况下,甚至会有一些紫菜发生遗传突变,部分或完全丢失藻红素,变成绿色的紫菜。
  把变绿和有毒联系起来,大概是从土豆变绿引申过来的。不过,将其压在紫菜身上就有点无厘头了。将紫色深浅作为评判紫菜品质的标准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如果有些人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理,用颜料将紫菜染成深色,那样的紫菜就真的成为有毒的陷阱了。
  结论:谣言粉碎。紫菜变绿不过是其中的藻红素被降解之后叶绿素露出了真容,可以照吃不误。
  胖大、无根豆芽:无辜的植物生长素
  流言里提到胖大、无根的豆芽都使用了除草剂、化肥,这完全是想当然的说法。为了生产出胖大的豆芽,人们确实会使用植物生长素,但这样的豆芽就是“毒豆芽”了吗?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豆芽的生长过程吧。
  在豆芽萌发时,首先生长出来的就是胚根,这个器官承担着吸收水分的重任,分裂旺盛,细胞个头比较小,含水量也较低,所以在口感上不是那么令人满意。相对而言,作为豆芽菜主体的胚轴就受欢迎得多了,这里的细胞水分充足,会带给我们爽脆的口感。能不能让口感好的胚轴,也就是豆芽茎秆长一些呢?于是,就有人求助于“塑造”植物形态的植物激素了。
  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胚芽本身会分泌生长素,吲哚乙酸就是其中之一。胚的不同部分受不同浓度生长素影响,胚根和胚芽所需生长素的浓度较低,而胚轴(也就是豆芽茎秆)所需的浓度较高。所以,喷洒适当浓度的生长素,一方面可以促进豆芽杆的生长,另一方面还可以抑制根和芽的生长,也就实现了杆多根少的目的。
  目前,经常被使用的外源激素(区别于植物自身分泌的“内源激素”)是2,4-D,它是吲哚乙酸的类似物,不过在剂量过大的情况下,可能致人中毒(对肠胃和肝脏产生损伤),已报道的小鼠实验急性中毒剂量为每千克体重500毫克,所以对其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
  高浓度的2,4-D确实可以用作除草剂,不过要是按除草剂剂量添加到豆芽里,连豆芽都不会生长了。实际上,除了能促进胚轴的生长,2,4-D还能提高坐果率,减少落花落果,被广泛应用于瓜果类蔬菜的生产中。在这些时候,它的身份也并非植物杀手。
  另外,要想让豆芽变得粗壮一些,就要用到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可以促使细胞伸长,而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细胞快速分裂,同时还可以抑制侧根的发育,得到更光洁诱人的豆芽菜。必须说明一点,这些植物激素跟人体的激素完全不搭界,不会引起性早熟之类的反应。赤霉素和最常用的细胞分裂素—6-苄基腺嘌呤(6-BA)都被认为对人体毒性极低。特别是用途广泛的赤霉素,小鼠按每千克体重25000毫克口服也没有出现中毒反应。只要不把这些东西当饭吃,很难中招。
  要特别注意的是,植物可比我们敏感得多,如果施用量过大反而会影响豆芽生长(也希望不良商家能明白这一点)。北京市地方标准《豆芽安全卫生要求》中规定,每千克豆芽的2,4-D的残留量必须在0.1毫克以下,赤霉素的残留量在0.5毫克以下,6-苄基腺嘌呤的残留量在0.2毫克以下。只要正确使用,我们也不用过于担心。
  另外,在生豆芽的时候施加化肥其实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这个阶段就是将种子储存的营养搬运到迅速发育的胚根、胚轴和胚芽中。所以,没有必要担心吃到沾着化肥的豆芽菜。等到胚芽中的绿色叶片真正长成时,才需要外界矿物质供应,开始自给自足的营养生产。而我们吃的豆芽还来不及展开绿色叶片,就已经成了桌上的美餐了。既然没有化肥,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分解成亚硝酸盐了。
  结论:谣言粉碎。流言所提到的带来危害的化肥并不存在,那些异常粗短又无根的豆芽很可能是在生产中用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处理过。至于兼有植物生长剂和除草剂双重身份的2,4-D,按规定也是不应该使用的(当然不排除不良商家的小动作)。但实际上,只要生产者控制得当,在产品中这些植物激素的残留量不超标,就不会对人体有明显影响。不过,从安全角度出发,还是应该审慎购买茎秆过于粗短,又没有明显根部的豆芽。





上一本:美好百科:这个知识点超纲了 下一本:视觉之旅化学世界的分子奥秘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谣言粉碎机的作者是果壳Guokr.com,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