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正夹在“前门(美国)”和“后门(中国)”之间,受到来自两个国家出乎意料的深刻影响。 而到世界各地去的日本人,既不会像美国人那样带去自己任意制定的标准,也不会像中国人那样带去个人的各种关系,他们会让自己置身其中,一切都先从直接感受当地的“场”开始。 山本凯梅尔编著《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说过,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是基于“场”的思维方式。敏感地感受自己所处的“场”的氛围,然后从“场”出发思考问题是日本人的特长。事实上,日本人这种基于“场”的思维方式在根本上与日语的语言特点密切相关(限于篇幅,在此不作详论)。正像很多人指出的那样,日语很少明确提示主语,却对状况和“场”有很多描述。在英语当中,(我、你、他、她等)个人经常作主语,但是在日语当中,个人作主语的时候却往往不明确说出,而代之以对状况和“场”的详细描述。从这个角度来看,讲日语的人善于从状况和“场”出发思考问题也是理所当然的。 山本凯梅尔编著的《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的结构如下: 首先,大致介绍一下这三个国家人们行为的“基本语法”; 接着,再举出定式和实例来说明“基本语法”如何在金钱问题上发生作用; 然后,以同样的方法说明“基本语法”如何在“职业经历(履历观)”和“组织(公司等组织实体)”方面发挥作用。 总之,《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中会举出大量的实例来说明“基本语法”的具体运用情况。先对语法有个大致了解,然后专心致志地读例句和背例句,这是学习外语的秘籍,而对各种“行为”的理解也与此大同小异。在大概了解了简单的行为语法之后,接着请大家分享行为实例(“例句”)。幸运的是,我们不用像背诵外语例句那样吃力地记忆外国人的行为实例,因为情节有趣的实例会自然而然地留在记忆中,而本书就特意收集了那些有趣且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实例。另外,与此相关,本书对行为特点的把握也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更着眼于凸显不同国家人们行为方式的优点(及其极端化以后的缺点)。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日本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该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思想和行为的“语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