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信息时代的世界地图


作者:王小东     整理日期:2012-01-14 16:21:28

   目 录

   引言
   第一部分 21世纪的断层线
   第 一 章  智商:最具信息时代特点的断层线
   第 二 章  种族:最为牢固的断层线 
   第二部分 信息时代与战争手段
   第 三 章  国家:最代表延续性的断层线 
   第 四 章  文化:最易做灵活解释的断层线 
   第 五 章  信息时代特有的战争手段:战略信息战 
   第 六 章  生物学:难以预测与控制的力量 
   第 七 章  2000年的战争场景
   第 八 章  一些最基本的变量:人口、粮食、能源 
   第三部分 信息技术与社会结构 
   第 九 章  黑客:信息空间的制衡力量 
   第 十 章  秘密就是力量:密码术与宪法 
   第十一章
     观念传播的多元化将改变人类文明
   第四部分 中国面临的挑战 
   第十二章
     中国目前所处的位置
   第十三章  中国的选择 
   跋:一个游戏的几种结局

  
   引 言

   王小东

     信息技术正在引起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这一点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受得到的。但是它究竟在哪些方面引起变化,发生了哪些变化,将要发生哪些变化,没有一个人可以说得清楚。用一些专家的话说,关于信息社会的讨论,"大家都是在盲人摸象"。

     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变化实在太快了,一个人会在短短的十几年中就看到过去的时代中也许要几代人才能看到的变化。变化太快,以至于我们根本无法把握这些变化。这一点从信息产业的发展就可以看得十分清楚:许多十几年以前的大公司如今或已消失,或已奄奄一息,而一些十几年以前还不存在(甚至是几年以前还不存在)或微不足道的公司,成了今天信息产业的帝王,如微软、英特尔、网景等都是这样。这些公司之所以顺应了发展趋势而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它们比别人更聪明,因而看清了今天的局势,而是因为运气好,碰对了路子。在美国的硅谷,公司的建立就象鱼苗子一样,成千上万的甩出来,成活的却极少.因而,成功与否并不是靠基于理性分析之上的预测,而是靠碰运气。

     要真正能够看清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变化,也许要十年二十年之后。那时再来看我们今天的预测,有许多肯定是十分可笑的。尘埃落定之后,你也许会发现,我们今天所说的话百分之五十是错的,另外百分之五十是蒙对的。即使如此,我们今天的探索也仍旧是有意义的:力图了解自己周围的环境,在不可知的海洋上为自己导航,仍是人类即时生存之必须,其间或能瞥见一丝真理的毫光,则可传之后人。

     我对于信息时代的把握,当然也是盲人摸象一般,但我迫切感到,即使仅仅是左摸一把,右摸一把的感觉,到了今天,也有必要把它们用思考联结起来,绘成一张大致成形的图,呈献给世人。这肯定是有意义的,因为我们要在不可知的海洋上为自己导航。

     我的这本书力图把有关信息时代的一些大感觉(这些感觉就其原始材料而言,并不是我个人的,托信息技术的福,我才能够在极大的空间范围内,将这些材料搜集起来)串联起来,勾画出我们今天所能想像的未来信息时代的人类社会的一些轮廓,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

     在勾画这些轮廓时,我并没有严格属守"信息技术"、"信息时代"等"信息"这个名词的限定范围。如果在勾画这些轮廓时,其它的东西也很重要,为什么不能加进去呢?再者,"信息"的范围本身就是划不清的,谁能严格地说清楚我们周围的事物哪些是"信息"的,哪些是"非信息"的呢?比如说,我在书中用了"比特"与"原子"的两分法,借以比喻"信息"的和"非信息"的事物,但这仅仅是一个大概的比喻,不能深究。譬如,我在书中把人的生物学特征说成是"原子"的,而把人的文化特征说成是"比特"的;然而,人的生物学特征是由其细胞核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所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你的块头大小,原子多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比特"的。但另一方面,你却不能说,使用这样的比喻,作这样的两分法没有意义:至少,一个人的文化特征是在童年时期很容易用其周围的文化环境加以塑造--这正是信息技术的长处,而一个人的生物学特征却迄今不容易被改变--改变它的手段我们一般也不叫信息技术,而叫生物学技术,尽管生物学技术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操纵信息的技术。

     关于这些问题,可以把书看完之后再去细究。总之,我是把我认为该加进去的东西都加进去,而不考虑这些东西是否是严格"信息"的。

     美国生物学家刘易斯·托马斯曾经把他的思想比作由好几个自我组成的委员会。这些自我开会时,常常是吵吵嚷嚷,没个日程,也没个主席,但他却一直感觉正常。当然,他觉得还是有个主席好,还是排队挨个来好。我在本书里也时常出现这种"委员会现象"。你只要把问题往宽里想,往深里想,"委员会现象"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相信大家都会有这个体会。当然,最好还是有个主席。另一方面,我想提醒读者的是,在有些地方,我的观点看起来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

     打个比方说,有A、B、C、D四种观点,也许大多数人都认为,持有A观点的人必持有B观点,而持有C观点的人才会持有D观点,否则就是自相矛盾;但为什么持有A观点的人才能持有B观点呢?这理由也许仅仅是因为许多书上都这么说,但实际上,却是持有C观点的人同时持有B观点才更符合罗辑。在我们现有的人文、学术,乃至传媒背景下,往往是错误的搭配占据了主流地位,以至于人们根本想不到还可能有另外的搭配方式。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的这本书并不能构成一个体系--我认为,一个东西,无论是什么东西,自成体系的想法已经不符合这个网络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应做的是编织自己的那一块小网,拼凑到大网上去,而这张大网博大无边,变幻无穷,无法由我们作出价值判断,我们只是感到非常有意思。另外,对于书中涉及的许多技术领域,我和大多数读者一样,并非这些领域的技术专家,对于技术专家们的不同观点,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加以判断,但把普通人对于这些专门技术领域所发生的事情的感受联系起来,并且进行智力上并非不严肃、不认真的处理,写成一本书,肯定还是会有价值的。

     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我还感到,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软"领域,还是在科学技术这样似乎应该是一丝不苟、直言不讳的"硬"领域,总是有一些十分重要,而大家却避而不谈的问题。比如说,有关"智商"的许多问题就是据科学家们说"我们大家都知道是事实,但谁也不去谈……"的问题。本书当然也不可能事事直言不讳,但尽可能触碰所有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乃是它的一个原则。 







上一本:阅读老城市 下一本:现代化的陷阱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信息时代的世界地图的作者是王小东,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