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目击台海风云


作者:李立     整理日期:2012-02-13 23:48:03

首次披露对台决策内幕:目击台海风云
     作者:李立                      
      变幻的风云后面有人,翻卷的波浪后面有事。人们对台湾海峡的关注,无一不是关注相关的人和事。换言之,只有对相关的人和事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才能了解台海风云变幻的原因,才能清楚波诡云谲的事件的底蕴。唯其如此,对海峡两岸的人和事,不可不察。李立同志的“目击台海风云”,就是了解海峡两岸重大事件及其相关的人和事的一个窗口。
   华艺出版社
     序言 文/张铭清
     同事李立抱着厚重的《目击台海风云》大样,放到我的案头,十分谦虚地让我“指正”,接着又十分诚恳地提出了让我为他的处女作作序的要求。
     我犹豫了一会,最后还是从命了。
     之所以犹豫,是因为我觉得自己不够格。自忖序的主要作用应该有二:一是推介作品;二是介绍作者。前者要求作序者对作品有准确、权威的评价,后者则要求对作者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并能作出恰如其分的介绍。二者兼备,方具作序资格。但我以这个要求衡量自己,觉得差距不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虽然作为李立的同事,但与他交往不多,知人之智更是谈不上,自知之明还是有一点的。我对他的了解仅限于文字方面。因为工作关系,我经常拜读他的人物专访,他做的专访谋篇布局取舍得当,字里行间文采焕然,显露出他的较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一定学养。我也曾对他的大作提出过浅薄的修改意见,他都虚怀若谷,觉得有理便欣然接受,有可商榷之处,他也会提出不同意见。从工作上的接触中,觉得他勤奋好学,工作努力,也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他在书中写的人和事,大多与他在做编辑、记者时的成果有关,可见他是个有心人。
     评论作品,应当有专家的学养。而我只是个做对台宣传工作的人,离专家的标准相去甚远,难以对此书作出权威的评论。好在对序的要求,除了对作品的评论和对作者的介绍外,还可以对有关问题加以阐发。因此,我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因为一是有据可依;二是有感而发。
     近年来,台海风云变幻,海峡波翻浪卷。台湾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不仅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关注,遍及世界的华人华侨关注,全世界人民也程度不同地向台湾海峡投去关注的目光。个中原委不难理解:台湾问题程度不同地涉及人们的切身利益。对中国人来说,台湾问题涉及13亿中国人根本的民族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牵动着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对中国人来说,现在没有比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更为重要,更为神圣的事了。“台独”已成为中国的心腹大患,台湾问题不能和平解决,中国不能实现和平统一,直接影响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进而危及世界和平,也就不难理解世人对台湾问题的关注了。
     变幻的风云后面有人,翻卷的波浪后面有事。人们对台湾海峡的关注,无一不是关注相关的人和事。换言之,只有对相关的人和事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才能了解台海风云变幻的原因,才能清楚波诡云谲的事件的底蕴。唯其如此,对海峡两岸的人和事,不可不察。李立同志的“目击台海风云”,就是了解海峡两岸重大事件及其相关的人和事的一个窗口。
     目击,自然并非作者本人的亲见亲历,而是有关当事人的亲见亲历。比如,在周恩来身边工作过的童小鹏;与蒋经国过从甚密的贾亦斌;炮击金门的一线指挥叶飞和石一宸将军;为李宗仁归来奔走的程思远;曾为张学良将军部下的吕正操;见证两岸体育交往的何振梁等,都是这些重大事件的主角。其亲见亲历,耳闻目睹,几可作研究两岸关系的历史资料。至于两岸秘史、“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湘江案”、“华航事件”等台前幕后的人和事,更是两岸间的重大事件。有的事件或过去语焉不详,或人们闻所未闻。本书依据翔实的史料和当事人的目击,真实可信地再现了这些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既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今天,我们徜徉在海峡两岸的人和事的历史长廊里,放眼当今台湾海峡,抚今追昔,真是感慨万端。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温故才更有助于知新。我们从“目击台海风云”这扇窗口看到了历史的烟云,更有助于我们立于历史厚重的基础上审视今天的两岸。邓小平同志在1989年5月说过,“我这一生只剩下一件事,就是台湾问题,恐怕看不到解决的时候了。”他的遗憾和叹喟,言犹在耳。往者已矣,来者可追。续写台海风云的后来人,应该思考,如何让小平先生的遗憾,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上一本:古文明探秘 下一本:我的台湾路和连战总统运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目击台海风云的作者是李立,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