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的新选择 作 者: 陈耀明 他是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 仅仅是为了混一口饭吃,他告别贫瘠的土地,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当他怯生生地走出广州火车站,映入眼帘的是令他头晕目眩的车流、广告牌、 高架桥、摩登女郎…… 与他同行的还有几十个年龄差不多的老乡。他们是县劳务输出部门组织的一批 “入粤民工”,被输往珠江三角洲的某家工厂。 第二天,当他脱下那身皱巴巴的衣服,换上全厂统一的工作服时,他从农民一 下子变成了工人。 他所面对的劳动对象是:数控机床、电子仪表、进口模具……。 他所置身的工作环境是:博士主管、香港老板、QC管理、ISO9000! 他从古老的黄土地走上了现代化的流水线。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他逐渐明白 了什么叫成本、什么叫利润、什么叫市场、什么叫竞争…… 他到广东打工,原本只是想挣一笔钱,然后回家盖两间房子,讨一个媳妇。可 是,当他的见识和资金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他的想法就不一样了。 终于有一年春节,当他候鸟般地返回家乡过年时,他已经不太热衷于向家里人 介绍广东的早茶、麦当劳、卡拉OK和摩天大楼了,而是默默地跑到县城,去有关 部门打听征地的政策,了解投资的环境,咨询钢材的价格,探讨生丝的销路…… 当他激动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一起打工的老乡时,他才发现:有这种想法的人 不止他一个! 当他雄心勃勃地打回老家时,他才发现:回老家打天下的也不止他一个! 他们是一个群体,是打工阶层中脱颖而出的第一批创业者。 昨天,他们从农村走进城市,是为了谋求生存。 今天,他们从城市返回农村,是为了谋求发展。 从走出家乡打工,到返回家乡创业,标志着中国的“打工潮”已经进入了一个 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 打工族的创业潮 今年5月,笔者沿着打工族返乡足迹,赴四川、重庆、贵州和湖南进行采访, 热浪滚滚的“打工族创业潮”时时扑面而来。无论是在市长的报告里,还是在县长 的谈话里,“打工仔经济”已成为当地十分流行的一个经济名词。 人口大省四川(按3月份统计数字,含原重庆市)向省外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 650万,目前已有34万打工仔返乡投资办厂,吸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75万 人,产业涉及电子、制衣、纺织、家具、电器、化工、建筑、装饰、食品和机械等 行业,并已涌现出173位成绩突出的“创业之星”。 紧邻广东的湖南省永州市(原零陵地区),目前已有3。6万打工族返乡创业 ,办起各种企业1。1万家,总投资6。5亿元,年产值近20亿元,吸纳当地农 村剩余劳动力16万人,并已涌现出32位成绩突出的“归雁新星”。 概括起来说,“打工仔经济”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 独资式 四川泸县玄滩镇通山村青年应世平,1991年初中毕业后到广东中山大兴业 印刷公司打工,在厂里他学会了胶印、丝印、设计、制版和激光照排等印刷技术。 为了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他还经常到中山港等单位联系印刷业务。1995年, 应世平用打工几年挣来的10多万元,从广东买了3台印刷机,杀回故乡办起了“ 万能彩色制版印刷公司”,业务范围辐射重庆等6个县市。经过两年多的滚动,积 累固定资产50多万元,今年年产值预计可达到100万元。万能公司吸纳当地剩 余劳动力20多人,有的工人月薪1000多元,这在当地算是了不起的高薪了。 贵州省凤冈县土溪镇的曾琼龙也是1991年外出打工,在深圳做过工人、技 术员和课长,月薪达到2000多元。去年9月,他投资11万元,回家乡办起了 琼龙食品加工厂,对红苕、洋芋、玉米和百合花进行深加工,为当地农产品提供了 就地消化的捷径。 ▲ 合资式 贵州省德江县煎茶村的苏畅乾等5名青年是县劳动部门输送到广东的第一批打 工妹,她们在一家台资刺绣公司打工6年后“凤还巢”,5人合资12万元,在家 乡办起了“煎茶刺绣厂”,吸纳当地劳动力50多人。她们的原料来自广东,产品 销往广东,与广东仍然 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 重庆市万县的向金发等7名打工仔打工妹,1993年到广东南海一家制衣厂 打工。今年春节回家,7人合资20万元,买下当地一家服装厂。他们按照各自的 股份和特长,分别担任厂长、生产厂长和销售厂长等职。厂长向金发满怀信心地对 笔者说:“赶上重庆改直辖市的好机会,我们的厂子一定大有作为。” ▲ 外联式 湖南省祁阳县潘市镇的李海秋在广东打工多年后,联合香港哥罗有限公司引进 资金2300多万元,回家乡投资办起了年产3万吨特种钢的“开利钢铁有限公司 ”,开发生产出齿轮钢、轴承钢等8个新产品。 湖南省宁远县太平镇的欧阳楼生联合他的广东老板,引进资金400多万元, 自筹资金180万元,办起了一家胶合板厂,并开发了一处2万株规模的泡桐生产 基地。 ▲ 转移式 四川省宣汉县隘口乡青年李继,早在1988年就到深圳宝安区打工。199 1年,他在宝安开了一家川味小吃店,生意很红火。1994年10月,宣汉县在 深圳举办招商会,县长亲自找到他,希望他为家乡提供致富信息,同时也欢迎他回 家乡投资。家乡父母官的一番肺腑之言深深地感动了他。1995年11月,29 岁的李继返回故乡得胜场村,投资40万元办起了一家制衣厂。去年年底,他又投 资20万元,办起了一家农副产品加工厂。 ● 被故乡视为另一种“外商” 据《中国农村劳动力通讯》的调查,在中国现有打工一族中,有13。3%的 人计划回乡办企业,有24。3%的人有回乡当个体户的打算。 当年他们离开家乡时,也许有一定的盲目性,但当他们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接受 了时代的洗礼后,就会重新审视家乡的价值。当他们具备了开发家乡的能力时,就 会利用家乡独特的资源、广阔的市场以及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去圆自己的老板梦 。 “打工仔经济”虽然刚刚起步,但在那些贫困而寂寞的土地上,他们的“创业 潮”已经引起了当地政府和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四川省金堂县向省外输出劳动力1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其中,仅 在广东东莞市厚街镇打工的金堂人就有3万之众,所以人称厚街为“小金堂”。 早在1995年,也是打工仔出身的成都金飞建筑装修工程公司总经理肖远贵 就敏感地意识到:这13万金堂游子每年寄回家乡三四个亿,假如能够吸引他们回 乡投资,那将是一个潜力很大的财源。可是,如果他们把资金分散在各个村落,那 就不便于汇聚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物资等有利条件,从而无法形成规模经济 。那么,可否在金堂搞一个类似于深圳华侨城、上海归国留学生高科技园式的开发 区呢? 为了论证这个想法的可行性,1995年7月,肖远贵派曾在深圳打过工的两 名员工专程赴东莞、深圳、中山和番禺等金堂打工仔集中的地方进行调查,调查的 结果显示: 月薪千元以上打工族月薪千元以下打工族 不再适应过去生活者 95% 95% 有独立创业愿望者 71% 20% 希望进厂就业者 29% 80% 愿意进城买房者 98% 40% 调查报告摆在肖远贵案头,他信心百倍地拍板决定:建一个打工仔投资区,名 字就叫“金堂故乡城”! 1996年1月,“金堂故乡城”正式上马,占地2200亩,总投资规模1 个亿,计划用5-10年时间吸引2-3万回乡创业者。 规划中的“金堂故乡城”包括商贸区、工业区、住宅区、休闲娱乐区、教育医 疗区和集体农庄区。目前,投资1600万元的一期工程——商贸区已初具规模。 今年春节前夕,“金堂故乡城”管理办公室向金堂外出的打工仔打工妹们发出 2万多封慰问信,那句“金堂故乡城,浓浓故乡情”的广告词,激发了许多打工仔 打工妹的创业热情。他们利用回家过年的机会,纷纷赶往“金堂故乡城”进行考察 。一些没回来过年的打工仔还写信委托家里人前去探问。目前,“金堂故乡城”一 号楼已告售罄,已预订铺面或商品房的那些打工仔纷纷表示:要把“金堂故乡城” 建成“小厚街”! 在湖南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湘江北去,民工南下。” 湖南省目前输出劳动力480万,其中仅在深圳的就有35万。 永州市是湖南省的劳务输出大市,全市输出劳动力70多万人,打工仔们去年 寄回的劳务收入将近20亿元。 近两年来,永州市结合“大郊区战略”(建成广东的大郊区),积极推行“回 引工程”,鼓励和引导外出打工仔打工妹们“交一位朋友、联一位老板、找一个项 目、引一笔资金、办一个企业”。为此,永州所属各县还在广东一些城市设立了4 7个“永州打工人员服务站”。 截至目前,永州市通过打工仔引进资金6000多万元,引进技术1200多 项,开发新产品500多种。其中宁元县的回乡打工仔创办企业740多家,年产 值占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一些“打工能人”还被提拔为村干部。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去年在永州考察期间,对“打工仔经济”给予高度评 价。他说:“全国8000万民工,自己在培养自己,国家没花1分钱,这是巨大 的人力资源投资。8000万民工,只要回去1/3或1/4,家乡就要起变化。 ” 不过,“打工仔经济”小荷才露尖尖角。打工仔的翅膀虽然硬了许多,但毕竟 离开家乡多年了,对家乡的政策、市场和环境都比较陌生。他们还需要家乡给予很 多的扶持和帮助。四川省政府于是于今年1月专门组建了“创业之星工作委员会” ,将宗旨定位于:为回乡打工仔提供政策、法律、信贷和人才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为回乡打工仔提供科技和经贸信息;促进打工仔企业与科技界及其它企业界交流与 合作;维护回乡创业打工仔的合法权益。 此外,“创业之星工作委员会”还在筹建一个以成都东嘉集团为核心的股份制 企业--四川省创业之星集团,凡回乡创业的打工仔,均可以股份的形式投靠创业 之星集团这棵大树。集团将利用自己的综合优势,帮助成员企业开发产品、开拓市 场。 此外,四川省政府《关于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办企业(实体)的若干优惠政 策》亦即将正式出台。文件规定在征地、贷款和税收等方面,将对打工仔给予优惠 。 四川省劳动厅副厅长、创业之星工作委员会主任叶文志在解释这份文件时说: “我们对回乡创业的打工仔要象对待外商那样给予优惠。他们是另一种意义上的‘ 外商’,正象沿海地区那些二三十年代‘下南洋’的打工仔一样,他们现在以外商 的身份纷纷到家乡投资;我们内地这些八九十年代的‘下沿海’的打工仔,现在也 开始返回家乡投资来了。所以,我们要热烈欢迎、热情帮助。” ● 打工族创造的无形资产 在四川、贵州等地的一些偏僻小镇上,很多小商店都挂着这样的牌子:“代办 到东莞(长安、厚街)直通大巴,×日发车”、“代办到中山(经南海、顺德)直 通车,×日入粤”…… 同时,这些小镇的店铺有不少打着“广式”招牌:“粤美发廊”、“穗雅时装 店”、“深圳西饼屋”…… 由此不难发现打工大潮对内地的影响、沿海文化对内地的辐射。然而,“打工 潮”的意义不仅于此。 人口流动是由种种落差造成的。然而,当农村剩余劳动力莽撞地闯进城市之后 ,却在不自觉地缩小着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以及地区差别。 这些从第一产业分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中国城市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 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积累。 同时,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在城市实现了巨大的商品价值,为中国农村发 展第一产业提供了重要的资本积累。 以东莞为例,这里的打工仔打工妹去年汇往家乡的资金达86亿元,平均每天 2300多万元。 四川省(含当时的重庆市)去年收到出省打工族汇款202亿元,相当于全省 全年的财政总收入。其中一些县的汇款数倍于全县的财政总收入。 事实上,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打工潮”到“创业潮”的历史跨越也已经清 楚地表明:沿海地区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不仅仅是解决了几百万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就业问题,也不仅仅是寄回了几百亿劳务收入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中西部地区未 来的发展培养了一代人! 中国目前有流动人口8000万,其中青年人口为6000万,平均年龄是2 3。4岁。从这个意义上讲,“打工潮”堪称又一次“青年大迁徙”。 中国的上一次青年大迁徙是发生在六七十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迁徙总规模为 1800万人。 然而,打工青年却比插队青年幸运得多,打工青年在发达的城市呼吸着商业文 明的气息,感应着工业文明的熏陶,体验着竞争时代的冲击,接受着市场经济的洗 礼。这几乎是每一位成功人士最基本的原始积累。 四川人喜欢把珠江三角洲比作“中国市场经济学院”,他们根据打工的地点还 分出“深圳分院”、“顺德分院”、“中山分院”……根据打工的工种又分出“电 子专业”、“制衣专业”、“电器专业”、“酒店管理专业”…… 湖南人把80年代南下的打工仔叫做“黄埔一期”,把90年代南下的打工仔 叫做“黄埔二期”。 贵州人认为“招工等于招生”,他们喜欢把外出的打工仔美名其曰“留粤生” 、“留沪生”、“留京生”…… 四川省劳务开发办公室副主任沈亮认为:“打工仔返乡创业,意义并不在投资 本身,他们带回了比投资更有价值的观念和技术,这是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 ” 湖南省宁远县一位镇长则把打工仔称为“四有能人”,即:经商办厂有本钱, 生产经营有技术,管理企业有经验,产品销售有门路。 贵州省罗甸县委、县政府在1995年发出文件,鼓励县直机关和各乡镇30 岁以下的青年干部、新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也去沿海地区打工,打工期间保留其行 政关系,发放政策内基本工资,但打工时间不得少于两年。今年,罗甸县向省外输 出的1万多名打工者中,就有县直机关干部55人、大中专毕业生337人。他们 把外出打工当成了培养现代干部的一条途径。 当一个打工仔从沿海地区返回故乡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土头土脑的山 里娃了,而是见过世面的“城里人”。他所津津乐道的那些东西,就连乡里的干部 也不大明白,什么配额、报关、CI、H股、MBA……他不但说话的声音变了, 走路的姿势变了,重要的是他的脑壳变了! 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同志对打工仔评价说:“打工仔从挣钱填肚子、攒钱盖房 子,到投资办厂子,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他们是四川未来加速发展的潜力所在 。” 的确,中国农村的巨变,也许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打工仔从“打工潮”到“ 创业潮”的大转变! “回归”是一次新的进军,当一个打工仔踌躇满志地带着资金、技术、信息, 带着规划、设计、方案,从遥远的城市返回故乡的时候,他已经站在了一个更高起 点上。 昨天,他们依靠体力出来打工,只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家庭的命运! 今天,他们依靠资本回去创业,则能改变家乡的命运、农村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