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苏联电影 作者:老笨 不知道是谁发明了“前苏联”的说法,我很不习惯,因为我们从来不说“前清朝”,为什么一定要说“前苏联”呢?历史就是历史,过去了的都是以前的,难道都加上个“前”字吗?所以我说苏联,当然就不是现在的俄国了。 我很尊重苏联电影,我不能因为她以往的意识形态原因就看不起她的艺术成就。在我的心目中,苏联曾经是个军事大国、政治大国,而且也是个艺术大国。他们的艺术基础是建立在如屠格涅夫、托尔斯泰、果格里、别林斯基、普希金、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数不清的19世纪国际级的文学家大师、乌兰诺娃这样的舞蹈大师、康定斯基这样的绘画大师、契柯夫这样的戏剧大师……我的天!在这样厚实的基础上盖起一座电影艺术大厦来,还能不高不结实吗? 苏联电影给我的总的印象是它们的凝重浑厚,作品大气,感情浓重。当然要首推电影祖师爷爱森斯坦了,我最近又看了一遍他拍摄于30年代的《墨西哥万岁》,太棒了。那时候爱森斯坦充满革命激情,到了墨西哥,用黑白胶片拍摄了大量的素材。但不幸的是他没能亲手剪接这部影片就去世了。胶片就封存在了美国好莱坞,知道79年?(对不起我记不清了)才由已经是满头白发的他的学生亚历山大洛夫按照爱森斯坦的笔记和原始想法(这是亚历山大洛夫自己说的,他说他也参加了拍摄,所以知道爱森斯坦当时的想法)进行了剪辑。影片充满了爱森斯坦的风格,因为整部影片拒绝叙事,故事是有那么一点:一个农奴反抗的故事。但那故事却只占据全部时间的5分之一。其余的五分之四都象是由造型感十分强烈的画面构成的电影诗。影片中的镜头之间很少叙事意义上的关系,却充满了作者的激情。从这部影片中,你能更好地懂得爱森斯坦的蒙太奇是个什么观念,你还能清楚地看到,俄国形式主义传统对苏联艺术的影响之深刻。 高尔基曾说:就艺术而言,只有两种风格,那就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其实他说的是艺术历来是两极化的,一端是写实,而另外一端是抽象。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在一个时期,凡是写实的都很容易被某些社会主义所接受。例如在苏联,高尔基、契柯夫、托尔斯泰……这样一些所谓的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者的作品就被看作是革命的。而所有抽象的艺术都会被认为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反动颓废艺术。在我看来爱森斯坦是站立在俄国形式主义立场上的电影艺术家,他的电影语言中有着先天的形式主义激情。当初苏联曾经批判过情绪电影,那样的影片中没有更多的故事和对人物性格的现实描写,但充满了情感节奏。这其实也是西方早期的先锋电影如《机械舞蹈》等所追求和尝试的。当然这些尝试在苏联就被统统认为是资产阶级的。爱森斯坦没少遭受批判,有人认为他的作品空洞,使用的手法是违背广大无产阶级审美情趣的。尽管这样,苏联的文化传统也不会被意识形态禁绝,诗电影依然是很强大的一支。例如阿布拉吉的三部曲《愿望树》、《悔悟》和《祈求》。我看过前两部,都很棒。我更喜欢第一部。这部影片也有一点点故事性,就是其中一对恋人因为私通而被游街的故事。但那故事在影片中所占比例不足四分之一。作品用了更多的篇幅来表现在封建家长制重压下的沉闷的格鲁吉亚农村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影片充满了象征和隐喻,因此这部影片就被称作改革的“第一只春燕”。这部影片对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的形成有着很突出的作用,《黄土地》、《鸽子树》等等都可以看出这一点。文化的突破畅畅就是先从创作风格和流派方面开始,现实主义传统遭受到的冲击显然就包含着一次文化突围。高行健就是在这样的时期成为“资产阶级精神污染”的。《悔悟》也不错,我喜欢其中的幽默感。一个专门迫害人的政客到了一个艺术家的家里,那政客的背上安着天使一样的小翅膀。主人热情地接待了这两位负责文化的领导,而领导也在钢琴的伴奏之下唱起了“资产阶级的咏叹调”,然后,领导不走门,而是打开窗子一跃而下,窗外传来了马蹄跑远的声音……然而第二天,这一家人的男主人(那个艺术家)就被抓走,流放到西伯利亚去了。黑色幽默看来是全人类的啊! 即便是在主流意识形态的统治下,苏联影片也表现出了对人性强烈的关注。当年,中国留学生在极左思潮的催动下,对人家的《静静的顿河》那部小说进行批判,然后又被作为反修英雄迎接回国,不知道现在那些人自己怎么看待这事。但事实上是,那些批判别人的人早就被遗忘了,而静静的顿河却依然“不废江河万古流”。苏联的现实主义作品依然是很令人尊敬的,比如《白痴》、《白夜》、《克拉玛佐夫兄弟》、《脖子上的安娜》、《安娜.卡特林娜》、《战争与和平》……其中,根据佗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改编的影片尤其令人赞叹。 在苏联,战争片是特别多的。大概因为他们在二战中死去了太多的亲人吧?而战争片也有不少佳作,我喜欢《伊万的童年》、《士兵之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看吧,自己去看吧!》、《夏伯阳》、《只有老兵去战斗》、《第四十一》、《幼儿园》、《雁南飞》……也许,很多人不太喜欢叶甫图申科的《幼儿园》,但我挺喜欢的。因为我很敬佩这个诗人,他用诗一样的激情来纪录了自己童年时期对战争的印象。战争是他那一代人的幼儿园。还有《看吧,自己去看吧!》,最精彩的是影片中德国人屠杀的那场戏,在一个空旷的田野中进行的屠杀被用“苏联式的长镜头”表现了出来。苏联人的长镜头观念是建立在自己的爱森斯坦蒙太奇基础上的,不是为了纪实而是为了表现,所以体现出来的是镜头内部的蒙太奇观念,也就是用一个镜头来完成原来蒙太奇剪接的效果。所以在那个镜头中每当机器运动到一个局部,就会有一組戏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我的印象里首次出现在《雁南飞》中。 我还喜欢苏联的言情片,就是那些表现个人情感的影片。比如《个人问题访问记》 、 《辩护词》、《古怪的女人》、《赋闲的日子》、《被遗忘的长笛曲》、《愿望的年代》、《小薇拉》、《白比姆黑耳朵》、《童年后的一百天》、《湖畔》、《记者》……怕是数也数不清了。有过有机会您真应该看看《童年后的一百天》,那是个儿童片, 写中学生青春萌动期的心理。 自然幽默,充满诗意,比法国影片《初吻》要好看。 俗话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苏联垮啦!也就人穷志短。那一次我接待俄国电影委员会的头头,他在我们这里应该相当于部长吧?可他在酒席上指着一个东波肘子说,这是他一生吃得最好吃的猪肉。最后还把喝剩下一半的那瓶廉价的北京二锅头揣走了。我看到这里心里就觉得很凄凉。还有一次我接待了胡齐倻夫等苏联电影大师,也觉得他们很可怜。我就主动表示,他们都是我多年的崇拜对象。我还请《伊万的童年》的摄影师给我签字。不是我追星,是我用这种方式表示我对苏联电影的敬意。我总觉得,在什么时候艺术的高度也不能用金钱来理论。苏联电影毕竟是我心目中高高耸立的里程碑。 2000.10.29 mimi:在我们的四周,群星依然静静地运行着…… 老笨叔,你写的真好。苏联电影我看到的不多,遗憾。苏联的电影,正如他们的文学、艺术与科学,根基深厚而中正。以前,在我第一个个人主页里,我曾写过这样的话,以表达我对这个国家的敬意: 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特别迷契诃夫,天天泡在图书馆里,借来了所有关于契诃夫的书,在一个蓝皮面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因此,对于俄罗斯,对于这片哺育了无数大师的神奇的土地始终充满了形而上的憧憬。那是怎样一个神秘的地方,大师们结伴而来,如夜空交相辉映的星星……我们这个蓝色星球上的哪一个地方、哪一个种族能够与之相媲美、能够望其项背?!这始终是一件神秘的事,在一个寒冷的国度,生命、智慧、艺术的能量如此源源不断,如此浓缩而纯正! 这个主页的地址是: yyys.163.net 里面有关于契诃夫的东东,内容不多,很久没更新了,就是速度太慢。我选了一幅契诃夫的肖像,他真帅呀,因为契诃夫因为鲁迅先生因为罗大佑……我非常尊敬医生,学医的人,主修医学又富有艺术天赋的人,始终给我特别的感觉。 今年的奥运会,苏联运动员的风采令人折服。深沉、忧郁、坚毅、优美。最优秀的种族。 2000.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