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想当然的上海 方方 不知道为什么,一想到上海,脑子里就自然而然会有一块蓝印花布浮出,这块蓝印花布并非乡下人织染的那种,而是镶着精致的西式花边。花边的色彩与蓝印花布协调得十分典雅而富于韵致。它不全然是东方味道,亦不全是西方味道。就好像一个人,他穿的是西服革履,但他的骨子里却全部是中国的东西。这样,这块蓝印花布透露出来的内容,仍然充满着东方情调。 上海无论如何是应该有河流在城市里流动的,如果再有几座湖泊就更好了。因为居住在水边的人比居住在山里的人多一份灵气和秀美,也多一份纤弱和斯文。我觉得上海的人就适合住在水边,但这水面不应该阔大才是。不能像大海,有波涛汹涌,有惊天巨浪。它的水面最好是小小的,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水面。现在上海虽说也算滨海城市,但实际上它离大海还老远。幸亏如此,否则上海人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而不是这个样子的上海人该多没意思。苏州河对上海来说十分重要,但它得是一条河水清亮的能够让人看到流水的河才能给上海增添风采。 上海的房子实在不应该太高。撑死有一栋24层楼就够了。上海不能有着有如树林一样的高楼,否则,它与纽约什么的地方又有什么区别?上海的办公楼一般6层楼就比较好了,如果上海没有太多的人,住房也不太紧张的话,再低一点更合适。而上海的居民则多多少少要有一点点翘屋檐才好,斜坡似的房顶上,应该看得到有老虎窗。那个小小窗口飘动的窗帘肯定会用小碎花的,让你感觉到有香气随风而来。如果有敞开的外廊就更好了,外廊是木制的,让几个时尚的穿戴亦中亦西的上海女人各自站在自家的外廊上,或看街景,或用她们快速得让人听不懂任何意思的语言说着今日之时尚,那就是一道风景了。上海的房子最不能有玻璃幕墙,如果这玩艺出现在上海,那一定会令上海的魅力减少百分之三十。 上海的马路还是不要太宽,但多几条无妨。马路两边有浓荫密布的树,有灯光迷离的茶馆或酒吧,还有充满时代感的服饰橱窗以及家具橱窗。霓虹灯必须要有,但它闪些什么内容就要琢磨一番,太雅了倒也不必,俗一点倒更有趣,上海的文化有嚼头,其实就是在于它的这份俗,浸满着洋人味道的俗。高架桥对于上海来说,最好是没有。对了,在上海的马路上,何必要让那些大卡车跑来跑去呢?这样的车一趟过去,灰尘四起,把上海弄得灰头土脸,当然让人感觉很差。对了,上海马路边的树在秋天是一定要落叶的。草坪也万万不要用长绿的那种,落叶和黄了的草,都是示意季节的。有色彩变化的上海,才有诗意洋溢。 上海城里当然得有教堂和庙宇。让那些渴望在一个谁也不知道的地方休息心灵的人各得其所。但这两种宗教建筑相距远一点方是,比方隔一条苏州河。当教堂中的管风琴响起来时,那边的钟磬已经敲过,就算同时发出声音,也两不相干。庙宇是木头的,前面有几株稀疏的菩提树,而教堂是石构的,前面有几尊雕塑。上海人是不喧嚣的人群,说话轻言细语,特别适合在这样的地方走走或坐坐。 上海的街头最好多一点雕塑。体形不要太大,小品就好。色彩也别太白,棕色或古铜色都富有意味。另外,有围墙的上海,一定不好看,上海应该通透一点,从这条街看上去,或许能看到那条街的屋角,屋角有小小的铜铃在风中晃荡。在上海的街上,建筑的墙面或是街角的细节,都是一层一层翻过去的历史。这是所有喜欢上海的人爱看的东西。 上海虽然不是一个像北京那样古老的都城,有着金碧辉煌的气派以及古香古色的韵味。但它却无处不散发着人间情怀和生活情调。它的一切都充满着人生之趣,是一个人性意味浓郁的城市,一个乐生的城市,一个与人的本性天然相吻合的城市。它不适合当国都,却格外适合人来居住,它把个人的生活质量看得比外在形式要重。它不必比北京更豪华更气派,也不必比广州更时髦更前卫。它比的是一种踏实的生活。 这是我脑子中的上海,它和现在的上海全然不同。不像一个大上海而更像一个小上海似的。或许我感觉中的上海就只是一个浦西,总觉得上海索性把所有的现代气息和顶级豪华留给浦东就好了,而让浦西留上如此的一个小小角落,让人观看。 (原载《美文》2002年第2期上半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