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书写 ———读小小说集《爱的阅读》 作者:王周生 一位老人在爱妻的遗物中,读到别人写给妻子的几十封情书,发现了一场持续了20多年的静悄悄的爱,他会是怎样的感觉?一位丧偶后又有了意中人的女人,面对回家祝贺母亲节的女儿,是一种怎样的矛盾心情?因母亲钱包被偷,错误地指认一个手提破篮,长相丑陋的女人为小偷的9 岁女孩,内疚会使她有怎样一番成长的经历?一个家境贫困的女孩小米,从小撒谎,一直撒到成年后生绝症离开人间,这又是一个怎样凄苦的故事?一个14岁的女生青青,丢失了一封男生的求爱信,被同学拿着当众朗读,班主任又如何处理这一事件?一个帮衬父母,为弟妹成家操尽心血,而自己的婚姻屡受挫折的女人阿洵,为所爱的人倾其所有,最终依然得不到回报,这又是谁的过错?一位有着一个生绝症的6 岁女儿的母亲,强忍悲痛,自编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童话,让女儿在对花仙子和圣诞老人的憧憬中离去,这是一幅怎样凝重的画面…… 这些,是徐慧芬在《爱的阅读》中给我们展示的那一篇篇让人心灵震颤的小小说。读徐慧芬的作品,你不能一目几行,只能一字一句,细细品味,稍有疏忽,就可能失落珠宝。这一篇篇作品,短的不足一千字,长的也不过两千字,却是字字珠玑。有的叙述了小人物一生的命运,如《编年史》、《小米》、《阿洵》;有的描绘出某个耐人寻味的片断和瞬间,如《母亲节的礼物》、《爱的阅读》、《你的名字叫女人》;有的刻画了带有某个时代特色的小故事,如《给葡萄上肥》、《生活》。看不出徐慧芬刻意用了什么技巧,也看不出字数太少的窘迫,没有精心雕琢,没有夸张做作,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渗透着平淡、质朴与幽雅。搞文学创作的人都知道,短篇小说难写,微型小说更是难写,这是吃力不讨好的活儿,无利可图,全凭对艺术的一腔热诚。也许是懂绘画的缘故,徐慧芬对小说技巧的感悟,掩藏在她的下意识里,因为下意识,就不做作,也不刻意。那些在某些作家手里可以成为中篇长篇巨篇的素材,被徐慧芬浓缩成一小杯美酒、一小杯充满人情味的美酒,那香味浓郁而持久。 徐慧芬献给读者的就是这样一颗心,一颗沉甸甸的爱心。《爱的阅读》,篇篇是爱的书写。 有评论认为,徐慧芬对“深刻”的仰望,有时会忽视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就是说,“在她的某些作品中,人物形象成了思想的牺牲品。”(侯德云:《小小说的徐慧芬》)对此,我并不完全赞同。因为,好的小说,即便作者没有描写人物眼睛长得怎样,鼻梁如何挺拔,动作如何利索,但是,读完之后,人物形象跃然而出。如《编年史》中的“她”,因童年的幼稚,诬赖了一个无辜的女人,为此,她赎了一辈子罪,付出一生的代价,最后婚姻不幸,孑然一身。一千字不到的小说,叙述了一个人物一生的命运,从头到尾,没有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只是在小说最后,出现了“一头青丝有了霜色,当霜色弥漫开来的时候,她开始了文学创作”的字句。但是,这个女人的形象,沉甸甸地,刻在了读者心里。 不忍心对徐慧芬有更苛刻的要求,她是一位尽职的美术教师,她的视力非常不好,也正因为此,她得非常吝惜自己的笔墨,不写废话假话空话。因祸得福,她就有了一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短小精美的作品。只是希望她在保护好眼睛的同时,多出像《编年史》、《小米》这样的力作。 在我们这个急功近利的年代,文章和小说越写越长。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字数成了一种尺度,成为管理部门最轻松最容易掌握的统计办法。论文的字数、小说的数量成为考核研究人员和专业作家的重要内容。于是,罗嗦和唠叨被溢美为语言的技巧,可删可减的字句和段落成为论文的精华。文字垃圾充斥报刊杂志,却对着诺贝尔奖大叫葡萄是酸的。 幸亏我们还有徐慧芬这样不事张扬的小小说作家,我们有这么短小好看的《爱的阅读》,我们还不至于被淹没在文字的垃圾堆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