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冯英子 刘志成 十家报纸的总编辑 1915年2月7日,江苏昆山东门外一间茅屋里,一位干切纸营生的手工业者的30岁的妻子产下一个男婴。这就是后来以笔名闻名天下的冯英子。 从13岁到17岁,他在南货店当学徒和店员,所受的学校教育加起来不足5年时间。 淞沪抗战爆发,冯英子将日机轰炸昆山情况写成约5000字的文章《沉痛的回忆》,《吴江日报》用几乎一版的位置发表出来,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这一年,刚满17岁的冯英子应聘进入昆山报界做起了记者工作,两三年后又闯入苏州报界。“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后,冯英子辗转逃亡于上海、苏州、长沙、武汉、重庆沿线并为《大公报》等做战地记者,且在范长江的领导下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国青年记者协会,担任负责组织工作的总干事。1940年初,被邵阳《力报》总编辑严怪愚拉去任主笔兼采访部主任。 冯英子从25岁到38岁的13年间先后担任过10家报纸的总编辑?或社长、总经理?:1940年夏担任桂林《力报》总编辑;1942年任江西《前方日报》总编辑?其间兼任《前方晚报》总编辑?;1943年9月1日起任沅陵《力报》总编辑;1945年元旦起任湖南《中国晨报》副社长兼总编辑;1946年夏任南京《中国日报》总编辑;1946年底任南京《新中华日报》总经理;1947年夏秋任苏州《大江南报》社长;1949年初任香港《星期报》总编辑;1949年5月25日参与创办香港《周末报》并任总经理兼总编辑直到1953年2月;从1949年7月至1950年7月同时兼任香港《文汇报》总编辑。 这还没有算他1953年至离休时的1993年期间先后曾任上海《新闻日报》编委、《新民晚报》副总编辑。 《力报》是抗战中期文化名城桂林四大报纸中唯一的民间报纸,著名文化人士邵荃麟?时任中共广西省委文委书记?、王西彦、储安平等担任主笔、聂绀弩、葛琴负责副刊。当时夏衍任《救亡日报》的总编辑,26岁的冯英子也与夏衍、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机关报《扫荡报》的总编辑及桂系大报《广西日报》的总编辑一起,被桂林社会誉为四大“舆论泰斗”。 冯英子第一次做总编辑也有些偶然。1940年夏的一天,时任桂林《力报》采访部主任的冯英子,看到漓江水因暴雨陡涨,无法将记者们采写的稿件及时送往江对岸的编辑部,于是就动手将稿件按版面编辑好、做好标题、划好版面,次日清晨水一退就送往对岸直接付印。《力报》总经理张稚琴发现后,正好总编辑应李默庵将军之聘走了,张就让冯做总编辑。张稚琴告诉别人:我不懂办报,什么都要向人叩头,写社论要向写社论的人叩头,编报要向编报的人叩头;采访要向采访的人叩头。冯英子在这里,我只要向他一个人叩头好了。这样冯英子“办报全才”的美名传开,聘他做总编辑的也纷至沓来。1957年鸣放时,冯英子在上海《新闻日报》做夜班编辑,新华社发来储安平的文章《党天下》,冯将这篇文章放在三版下角。次日,《文汇报》、《解放日报》分别发在一版头条和一版。一时间指责冯英子的大字报贴满了评报栏,有编委甚至拍桌掀椅质问冯英子。冯英子回答:虽然储安平是我的老熟人,虽然是新华社电讯,但《党天下》立论有失片面,因此只能一般处理。 冯英子现在是民盟成员。他抗战初就曾要求加入共产党,但党组织认为他留在党外身份更灵活,更便于为党工作。 早年在昆山,他就因揭露县长、警察局长、教育馆长的劣迹,被软禁26天,但仍敢于对着干,得了一个“火种”的绰号。后来到苏州,又揭露“善棍”张一鹏,被告到法庭,因撰文呼应救亡和抵制假新闻,两次被炒鱿鱼,又成为苏州的“火种”。1940年初,邵阳《力报》因屡捋军政高官虎须而被查封。总经理康德、总编辑严怪愚、主笔冯英子等3人被捕,冯英子在来抓人的士兵与康、严等人争吵的时间,写下《告读者》,将事实真相告诉社会。以后《大公报》总编辑将此文收入《中国新闻史》一书。1942年,他到吉安《前方日报》一个月,就因写社论批评孔祥熙而被中统特务逮捕。到沅陵《力报》任总编辑后,冯英子撰写社论批评国民党军队拖拉作风、批评沅陵“高太尉太多”,所以土匪多。参与创办《中国晨报》后,写社论严厉批评王耀武的军队军纪不好。1947年,冯英子回到苏州与人创办《大江南报》专门揭露国民党接收工作,不久就因号召人民同苏州中统特务的不法行为斗争而被迫离开苏州。就是在“文革”最困难时,冯英子也填词明志“舍得一身剐,不嫁与严霜”。 “我的一生,吃亏也在这里,碰到牛脾气发的时候,虽入狱频频,斧钺加身,也决不屈服,现年逾古稀,而故态犹存,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了。” “我是一个老牌的反日者” 1990年8月,访问日本的冯英子对接待他的日本朋友说:“我是一个老牌的反日者,因为我跨入社会,听到的看到的,就是日本侵略我们的历史。我参加过抗日战争,亲眼看到了日本军队在中国的奸淫掳掠,杀人放火,亲眼看到中国人民所受的灾难,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忘掉这点是不可能的,不反日也是不可能的。但是看到你们的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则又不胜佩服。” 谢蔚明先生曾说过:就冯英子来说,他不但具有热烈的爱国情怀,还有滴血的内心伤痛,使他对日寇有着“执着如怨鬼”的仇恨。当“八一三”战火波及昆山,他举家逃难时,被日寇焚毁了家园,妻子、弟媳被轮奸,他也被鬼子赶进苦力行列当差服劳役。奇耻大辱化为仇恨种子,在冯英子心上发芽,他载笔请缨投身战场宣传抗战。几年前他即已开始着手编写自己的“1937—1997抗日檄文集”。 1953年他卸任《周末报》总编辑回到上海《新闻日报》做秘书工作。1960年到《新民晚报》做普通编辑工作,旁人都觉得亏待了他,或出于抱不平,或出于愧疚,称他为“总编的一只眼睛”、“华东一级”。冯英子本人倒是没事人一般。以后,无论是“文革”中到农场掏大粪、喂猪,还是到《辞海》编辑部编词目,他都勤勉地做下来。 近来更历时7年编、写了6本书,将要编著的第7本书他命名为《离而不休集》。 摘自《纵横》2000年第9期刘志成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