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李德生将军的一段特殊经历


作者:李德生将军的一段特殊经历     整理日期:2013-06-02 12:18:28


  
  李德生将军的一段特殊经历
  
  那媛
  
  1
  1967年7月29日,时为驻守苏北地区12军军长的李德生接到南京军区紧急通知,立即赴京受领“三支两军”的新任务。此时正值武汉“7·20事件”不久,全国在“打倒带枪的刘、邓路线”和“文攻武卫”的口号煽动下,正掀起一股更为猛烈的武斗狂潮。
  这次紧急授命是周恩来总理亲自召见。李德生一行乘一架“伊尔-14飞机”飞到北京时,中南海正被揪刘(少奇)火线团团围住,形成红卫兵“兵临城下”的态势;京西宾馆也被一辆辆载着造**派的大卡车架着高音喇叭来回巡转着进行“揪陈(再道)”轰击。当晚李德生赶到人民大会堂时,周总理正在北大厅等候。总理急促而又热情地说:“李德生同志你赶来了,很好!很好!我们到福建厅谈吧。”
  周总理介绍了安徽的情况,说安徽武斗不断升级,动刀动枪越演越烈;合肥、淮南、安庆、芜湖等地区,两派正酝酿一场一触即发的大规模武斗,这将给安徽人民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周总理特别加重语调说:党中央对安徽形势非常担心,非常着急。在这紧急时刻派12军去,是毛主席亲自决定的。
  受领任务后,李德生迅即率部进驻安徽。经过紧张的调查研究,很快确定了解决安徽问题的基本思路:先制止武斗,再实现联合,然后组织“三结合”,把领导权掌握起来。
  但是,全省各地形势发展并不平衡。1968年6月26日,爆发了轰动全国的芜湖事件:造**派冲击驻芜湖部队领导机关,包围部队,抢枪,殴打解放军官兵,冲击电台,砸开监狱,放走犯人……一时间芜湖处于失控状态。李德生接报后,沉着冷静,首先严令部队绝不准向群众开枪,随即力排众议,冒着极大危险,亲自赶往芜湖,并“单刀赴会”,深入最为嚣张的一派据点,进行面对面的交锋,迫使他们承认错误,交出了抢夺的武器。
  芜湖事件平息后,安徽全省各地形势稳定,未再出现过反复。
  李德生在安徽平息武斗、稳定局势的一系列举措,受到了毛泽东和党中央的肯定。毛主席曾亲自批转安徽的经验,还让当时在我国访问的刚果(布)总理去淮南参观。李德生的才干和品质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和赏识。毛主席后来在与李德生谈话时曾说:“你是12军的,是南京军区的。我了解你,不是通过南京军区,而是通过其他同志了解的。他们都说你不错。”应该说,毛主席对李德生的了解和赏识是从他在安徽的表现开始的,而其中周恩来慧眼识英和推介最为关键。
  
  2
  1968年10月13日,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开幕,李德生作为安徽省负责人列席扩大的八届十二中全会。这次会议是在极不正常的情况下进行的,原有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有52.7%被剥夺了出席会议的权利。这次会议一项重要议程是“讨论通过‘九大’代表产生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因此,它也是中央上层人事权力安排的一次预演。
  毛主席作了开幕式讲话后,周总理宣布分组名单。当念到李德生名字时,毛主席接话问:“哪个叫李德生?”抗战胜利后,胡宗南匪军进攻陕北延安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化名“李得胜”转战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对“李得胜”这个名字,毛主席十分喜欢,认为中国共产党掌握了革命真理,有了正确的领导,用3年时间就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取其谐音“理得胜”,十分有意义。据说李敏、李纳皆劝李”姓,与此有关。所以当一听到“李德生”这个名字,毛泽东自然感到分外亲切。
  周总理介绍了李德生,并招手请他站起来。
  
  毛主席微笑着说:“不认识你呀,你这个同志。你是哪个地方人?”当李德生回答是河南新县人、许世友证明是与他同乡时,毛主席又问李多大年纪。时年五十二三岁的李德生,正值年富力强的中年时代,毛泽东对这个年龄段的人十分看重(后来在中共十大时,周总理按毛主席的意图专门提名李德生作为“老中青三结合”“中”的代表当选副主席)。
  这次大庭广众的“会见”,李德生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和良好的印象。半年后,1969年4月,李德生在“九大”被选为中央委员。
  4月28日召开九届一中全会前,酝酿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候选人员名单,李德生名字赫然在候补政治局委员之列,这使他既无思想准备,又十分不安。他找到老领导许世友、陈锡联两位司令请教:“你们是了解我的,我干不了这个工作,请你们向毛主席、周总理说说,不要选我了。”
  许、陈二司令心中有数,都说:“这是毛主席、党中央的安排,我们怎么能去说这个话。”
  果然,九届一中全会选举投票后,当周总理宣布选举结果念到李德生的名字时,毛主席再次点名:“我再看看李德生同志。”周恩来示意李德生站起来,并要他摘下帽子让毛主席端详。毛主席眯眼边看边问:“多大年纪了?”李答复:“53岁。”毛泽东连着重复几遍:啊,53岁,53岁。心中若有所思。
  1969年7月下旬的一天,周恩来亲自给李德生打电话,直截了当地说:德生同志,毛主席、党中央决定,调你到中央来工作。
  
  3
  1969年7月28日,李德生奉调进京,下午3时周总理在中南海怀仁堂与他谈话。
  周总理在征求了李德生的意见后说:“中央已经决定了,你除了参加政治局活动外,还参加国务院业务组和军委办事组的活动,同时仍然兼着安徽盛安徽省军区和12军的职务。”
  对于党中央、毛主席的信任,特别是周总理详细而又亲切地介绍情况、提出要求和鼓励,李德生深受感动并增强了信心,但想到中央工作范围那么大,头绪那么多,情况那么复杂,责任那么重,还是有种“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的感觉。他这时希望在国务院业务组这个新领域做些尝试,同时也想把安徽省和南京军区的担子卸掉一些。但很快,毛主席在第一次单独接见他时,就打消了他的这些念头。“不要免,一个也不要免,南京的不要免,安徽的也不要免。”毛泽东习惯地把手向外一挥,不容商量地说:“你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三分之一时间在北京工作,三分之一的时间读书学习,三分之一时间到下边搞调查研究。”
  在以后的日子里,李德生努力按照毛主席“三个三分之一”的要求去做,并按着先参加政治局活动,其次是国务院业务组,然后是军委办事组的顺序开始了在中央的工作。
  不久,李德生就遇到了他到中央工作的第一场政治斗争。
  
  4
  1970年8月19日,李德生来到庐山,参加九届二中全会。8月23日下午3点,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礼堂开幕。这次会议议程按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定为三项:讨论修改宪法问题;讨论国民经济计划问题;讨论形势问题(战备问题)。在8月22日的常委会上,毛主席提出由他主持会议,周总理讲形势,康生讲修改宪法,并没有安排林彪讲话。但是开幕前,政治局常委在礼堂的小会议室集合,当毛主席问周总理和康生谁先讲时,林彪突然说:“我要讲点意见。”
  这时,开会铃声响了。
  周总理宣布会议三项议程后,林彪急不可耐地开讲,他显然是有备而来,讲台上放着稿子。和以往那些套话一样,他先是对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大加“颂扬”,那些带有“副词”的颂扬语句仍不失“绝对化”。渐渐,林彪的话转入正题:“这次我研究了这个宪法草案,表现出这样一个特点,就是肯定毛主席的伟大领袖、国家元首、最高统帅的地位,肯定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这一点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毛主席的这个领导地位,就成为国内国外除极端的反革命分子以外,不能不承认的。”
  林彪这次讲话显得极为激动,他以往苍白的脸色也微微泛红。有些话他反复重复,让人觉得他好像是口吃。他强调说:“我们说毛主席是天才的,我还是坚持这个观点。”“这次宪法里规定毛主席的领导地位,规定毛泽东思想是领导思想。我最感兴趣的,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这一点。”
  绝大多数中央委员并没有听出林彪的“弦外之音”,大家不假思索地鼓掌,热烈鼓掌。只有台上被“颂扬”的毛泽东越听越不耐烦,明显表现出不高兴。周恩来、康生不时看看表,表现出着急的神态。
  林彪这个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讲话完毕,已是下午4点半了。毛主席以不悦的情绪对周恩来、康生说:“你们讲吧!”周恩来和康生一看此况,都表示要讲的有材料印发给大家,不讲了。
  毛泽东一声“散会”,这个偏离主题的会议结束了。
  事情并未结束。当晚政治局会上,吴法宪提出要全会播放学习林彪的讲话录音,众委员附和。第二天听林彪讲话录音时,有人提出要印发林彪讲话稿;紧接着陈伯达又拿出恩格斯、列宁、毛主席关于称“天才”的几段语录,要求印发给政治局委员。8月24日下午,各组讨论林彪的讲话,陈伯达、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分别在各组带头发言,他们几乎都是引用陈伯达搞的那几段语录(此时陈要求印发的语录还未下发),都就“天才论”、设国家主席大肆煽动,主题突出,口径一致。
  陈伯达在华北组手舞足蹈地比划着,用他那让人听不懂的惠安话说:“有的反革命分子听说毛主席不当国家主席,非常高兴,像跳舞一样高兴!”
  吴法宪在西南组发言,说他听说有人认为林彪对“毛主席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说法是个讽刺,气得浑身发抖。吴法宪指的是在庐山会议前不久,就宪法草案他与康生、张春桥就三个“副词”的争论,其实,这三个副词是毛主席圈掉的。吴法宪五短身材,口沫横飞,在会上他又与张春桥大吵起来。
  叶群在中南组发言更是声嘶力竭,她说,林彪产于“天才”的论断坚决不收回,刀搁在脖子上也不收回!
  李作鹏、邱会作也分别在各自的小组煽风点火,一时间庐山阴风四起,山雨欲来,气氛极为紧张。许多不明真相的同志以为真有人反对毛主席,跟着表示义愤,要求“揪出来示众”、“斗倒斗臭、千刀万剐”。还有部分人联名给毛主席、林彪写信,表示支持拥护毛主席当国家主席。这就是毛泽东主席后来说的“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毛泽东对林彪一伙的非组织活动非常震怒,他认为“由几个人发难,企图欺骗二百多个中央委员,有党以来没有见过。”
  
  5
  8月25日下午,毛主席紧急召开了由各大组召集人参加的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
  在分别与常委商谈后,对来开会的政治局委员们宣布说:“刚才,政治局常委商量,认为小组讨论的问题不符合全会原定的三项议程,决定收回6号简报。”他严厉地说:“你们如果继续这样,我就下山,让你们开。设国家主席的问题不要再提了,要我早点死,就让我当国家主席。谁坚持设主席,谁就去当,反正我不当。”毛主席特别对林彪说:“我劝你也不要当国家主席。”
  会议决定:第一,立即休会,停止讨论林彪讲话;第二,收回华北组2号简报;第三,不要揪人,要按“九大”精神团结起来。
  8月26日晚,在毛泽东主席住处一间不大的会议室里政治局扩大会召开了,李德生参加了会议。会上,陈伯达、吴法宪作检讨,周总理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批评,而林彪却为他们开脱。毛泽东表现出明显的不满,他意味深长地说:“我是一方面军的,可我身边没有一方面军的;我是湖南的,我身边没有湖南人。”原来,毛主席在了解陈伯达搞的称“天才”的语录都发给了哪些人,得知军委办事组就是没给李德生时,曾当着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的面说:李德生你好蠢呀!他们几位是井冈山山头一方面军的,你不是一个山头的,“宝贝”如何能给你呢?你向他们要呀,“你们那个宝贝为什么不给我?”
  毛主席又接着说:有些话不能听。“一句顶一万句”,能相信吗?半句也不顶,顶个屁!如“天才”和国家主席问题,我说了多少次,半句也不顶。陈伯达的话,一句顶一万句哩!还有什么“四个伟大”,他妈的,讨嫌!他们认为,代表人民的标志就要当国家主席。我十多年以前就不当了嘛,岂不是十几年以来都不代表人民了吗?我说,谁想代表人民,你去当嘛,我是不干。你把庐山炸平了,我也不干。你有啥办法呀?
  这两个会议精神一传达,形势急转直下,与会者明白了事情的原委,这场来势凶猛的风波,绝非偶然。
  从8月26日晚,毛主席和周恩来分别找人谈话,调查了解情况,并做出部署,开始对这股逆流进行反击。29日上午,周总理亲自通知李先念、李德生回京替换纪登奎、黄永胜,担任中央值班。30日清晨,李德生临下山时,又去见周总理。此时天还未大亮,周总理一边吃着早餐,一边向李德生交待:“李先念同志回京是主持国务院工作,你回去接替黄永胜,主持军委工作。”交谈中,周总理说:“林副主席先发言我没想到。事先并没有经过常委议定。”他又说,华北组陈伯达搞的简报是突然袭击!李德生心里更明白了,庐山这场风波是大有来头的,搞突然袭击的根子实际上是林彪!
  8月31日,毛主席写下了那篇著名的《我的一点意见》,点出事件的性质,公开批判陈伯达,统一全党思想。
  9月6日,九届二中全会闭幕。公报只字未提庐山这一场激烈的斗争。云遮雾罩之后,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摘自10月21日、10月28日《中国工商报·大潮周刊》,本文经李德生将军审阅,文中涉及重大历史史实参阅1997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李德生回忆录》)





上一本:战场上的彭德怀与浦安修 下一本:许世友延安受审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李德生将军的一段特殊经历的作者是李德生将军的一段特殊经历,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