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和许姬传 邓宾善 许姬传是梅兰芳的秘书。从1931年起他即与梅兰芳合作,在以后的数十年间,他不仅全力辅佐梅兰芳,在梅派艺术的发展道路上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与梅兰芳和梅的全家始终保持着亲如一家的友好关系,成为艺坛一大佳话。 许姬传生在苏州,8岁时母亲把他送到杭州从外祖父读书。许姬传与梅兰芳初见于1916年11月下旬,堂兄许伯明专程护送梅兰芳来杭州演出,他答应带许姬传等到后台去看梅兰芳。那一晚梅兰芳演的是昆曲《佳期·拷红》。戏毕,许伯明带他们同到化妆室见梅兰芳,向梅兰芳介绍说:“这是我的堂弟——姬传、伯遒、源来,他们都会唱昆曲,吹笛子。”梅兰芳和他们一一握手,含笑说:“昆曲出在南方,你们听哪句腔唱得不准、哪个字念得不合适,请你们告诉我。”梅兰芳谦逊的态度,给许姬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家后,他对源来弟说:“名满南北的梅兰芳,却没有好角习气,对我们几个小孩还那么谦虚,真了不起。” 20年代末,梅兰芳率团到天津演出,恰逢军阀混战,铁路中断,梅兰芳和姜妙香、姚玉芙、王少卿等被阻天津,住息游别墅达十余日。当地名流陈宜荪夫妇每日约请梅兰芳到寓所便饭,许姬传、许源来兄弟列席作陪。这是许姬传和梅兰芳的第二次见面。 30年代初,梅兰芳为避日伪凌辱,举家南迁上海,许姬传也恰好自天津到沪定居,许、梅又得以在上海碰头。梅兰芳常托许姬传找俞振飞为自己拍曲,找许伯遒吹笛伴奏,许、梅关系进一步密切。因此,当梅兰芳欲觅一位文笔娴熟且深谙戏曲艺术的秘书时,就很自然地想到了许姬传。梅兰芳于是找到许的母亲,恳陈来意。母亲一锤定音,由此开始了许姬传与梅兰芳长达数十年的合作。 作为秘书,许姬传委实是最合适的人选了,以后的历史证明,许姬传也确实不负梅兰芳的知遇之恩。他执笔编写剧本,斟酌推敲唱腔,代梅出访会友,随同出国访问,可以说全身心地扑在了梅兰芳的艺术事业上。他首先为梅兰芳创编了鼓舞民众奋起抗战的《抗金兵》、《生死恨》两剧,演遍大江南北,震慑了日伪政府。自此,两人形影不离,情同手足。后梅兰芳蛰居香港,蓄须明志,两人仍鸿雁传书,互诉衷肠。抗战胜利后,友情更深。特别是解放以后,无论梅兰芳到外地演出或调查研究、搞学术交流,许姬传始终追随左右。他不但为梅兰芳执笔写了《舞台生活四十年》、《东游记》、《我的电影生活》等书,而且自己也撰写了《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许姬传艺坛漫录》等精心之作,倾其全力介绍梅兰芳的艺术生涯和梅派艺术的特点、精华,成为梅派艺术的主要阐述者。 这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书的写作。该书是50年代初应上海《文汇报》之约,由梅兰芳口述、许姬传执笔所写的中国第一部演员自传体著作。当时梅剧团由上海到天津演出,住在顺德饭店后三楼的一角。每天利用中午吃饭时晚上临睡前的空隙,梅兰芳与许姬传做两小时以上的谈话。先由许姬传速记下来,第二天清晨整理成稿寄给在上海的许源来,经许源来润色修改并配合插图照片后,送交《文汇报》发刊。该书于1950年10月16日开始在报上连载,共连载了一百九十期,第一、二集分别于1952年、1954年出版。第三集的写作,则因梅兰芳工作繁忙,直到1958年《戏剧报》约稿,才又正式提上日程。第三集的写作,按预定的提纲,涉及到更多的梨园旧事,采访和搜集资料的工作量大,困难颇多。梅兰芳看到许姬传有点踌躇,便开玩笑地说:“事情总是开头难,但慢慢就苦尽甘来,乐在其中。我是望七之年,你已花甲一周,照这个提纲写是很辛苦,我们要抖擞精神,紧锣密鼓地干。”这一席话,鼓起了许姬传的干劲。为写好其中余叔岩这一章,他先后访问了老艺人、老朋友、余门弟子、与余合作过的演员、乐队等五十余人,除了向朋友借阅资料,还在图书馆摘抄了不少报刊资料。不久,梅兰芳病逝,许姬传根据他的遗言,继续考订修改补充,成稿后在香港《文汇报》发表。《舞台生活四十年》的出版,是对编写中国戏曲历史的一大贡献,赢得了一致的好评,成为传世之作。作为执笔者,许姬传不辞辛劳,一丝不苟,实功不可没。 梅兰芳比许姬传大7岁。许姬传成为梅兰芳的秘书后,梅对许是处处关心、提携,许对梅是事事尊重、匡助,两人关系之密切自不待言,许、梅两家也因此而结为通家之好。梅兰芳自京迁沪后,常到咸益里许家吃饭,被请的客人中还有冯幼伟、吴震修、姚玉芙等“梅党”成员。许母常和梅兰芳摆谈几十年前北京城的情景,并经常馈赠亲手制作的别具风味的食品,对此梅兰芳备觉亲切,铭感在心。每逢春节正月初,梅兰芳必向许姬传的父母拜年,并拿红纸包封一百元老法币亲手交给许母说:“您给我的山鸡、素鹅、粽子大家都爱吃,我没什么东西送您,这点小意思您留下零花”。许母笑着说:“我两个儿子整天在你家打扰您,您还这么客气。”1958年许母过世后,梅兰芳为许的父母亲撰写了墓表。解放前,许姬传常住上海马斯南路?今思南路?梅宅,梅府上上下下亦不以“外人”视之。1949年,许姬传随梅兰芳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文代会,梅兰芳应周总理之请出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之后,许姬传和梅兰芳一起入住北京护国寺街一号新居,自此至1968年一直居此,成为梅府的重要一员。梅兰芳逝世后,许姬传受到了梅家后代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文革”时,护国寺街梅宅被红卫兵占据,许姬传被迫迁居张自忠路。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许姬传的张自忠路住房屋顶开裂。梅夫人福芝芳闻知后特派孙儿梅卫东接他到帘子胡同居住?梅兰芳逝世后,梅夫人为避触景伤情而搬此居住?,梅家对许姬传之关爱,于此可见一斑。“文革”结束后,梅派嫡传梅葆玖恢复了演出,许姬传感到由衷的高兴。他重又操觚,担负起了整理剧本、选择剧目的工作,并相继写出了《梅葆玖的舞台艺术》、《香岛梅讯》等文章。在举办电视广播讲座和各种梅兰芳纪念活动中,也都少不了他的身影。梅葆玖笑着夸奖地说:“八十老翁还有那么大的劲头,使人吃惊,您可说是‘退而不休’。”1986年,护国寺街梅宅被辟为梅兰芳纪念馆,许姬传复迁居纪念馆,自嘲为一个“看家护院”的人。1990年9月12日,90高龄的许姬传老人,因劳累过度而病逝,临终前还审阅了《德艺双馨:艺术大师梅兰芳》一书的部分书稿。他是握着弘扬梅派艺术的笔离开人世的?许姬传钟情梅派艺术,几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未敢稍怠,令人钦敬不已。 梅兰芳和许姬传,一个是一代京剧艺术大师,一个是杰出的梨园文人。他们珠联璧合的合作和山高水长的情谊,为后世留下了值得效法的学习楷模和缤纷艺坛的永久怀念。 摘自《人物》2000年第8期邓宾善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