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风景在雀庄一带随处可见,多少年来小镇的人们对此熟视无睹,新鲜的夹杂着柴草清香的空气都被猪狗牛羊白白吸进了它们肮脏的鼻孔,一分钱也不花,遍地的茂竹修林苍翠欲滴,早晨黄昏兀自迎风而唱,唱了也白唱,没人欣赏这种所谓的自然的天籁,而红色和白色的杜鹃在山坡上自轻自贱地生长,无论它们自以为多么地婀娜多姿,放羊的孩子也没心思朝它们多看一眼,如果羊群喜欢吃杜鹃花,那孩子们会毫不犹豫地让羊群把它们吃个精光。至于雀庄最有名的那三座木牌坊,它们多余地竖立在小镇通往油菜地的土路上,使村里的拖拉机手觉得碍手碍脚的,要不是牌坊纪念的三个寡妇与他有一点血缘关系,蛮横的拖拉机手也许早把三座牌坊砍倒了。
我所说的雀庄风貌到了最近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从雀庄来的人穿着袖口上缀有注册商标的西装,西装口袋里揣着昂贵的玉溪牌香烟,穿梭于城乡之间,他们用富裕和自信使城里的亲朋好友真正体会了人人平等的意味,他们说:我们雀庄,也在开发啊。
他们雀庄,果然也在开发了。
这个小镇决心跟上时代的步伐。四月里镇长和两个副镇长去南方考察了一圈,回来就决定开发雀庄的旅游资源。决定据说是在回家的火车上作出的,镇长是个毕业于师范学院的知识分子,对于雀庄的杜鹃有着特别的爱好,他的原意是要搞个雀庄杜鹃节之类的活动,每年一次,让世界各地喜欢杜鹃的人们来,来看杜鹃,来吃饭,来住宿,来上厕所,总之不管干什么,来了就好,来了就会把钱花在雀庄,雀庄的经济自然就上去了。镇长的思路是清晰的科学的,但年轻的副镇长对人们是否那么喜欢杜鹃心存疑虑,他先是附和镇长的观点,但谈着杜鹃的时候他想到了他曾祖母的祖母,也就是雀庄第一座牌坊所纪念的那个李姓寡妇,副镇长想到在许多电影里看见过那样的牌坊,不如雀庄的高大,不如雀庄的古老,却还是让人啧啧称奇,副镇长就脱口而出,能不能在牌坊上做点文章呢?副镇长即兴的灵感立刻得到了更年轻的小副镇长的呼应,他眼镜后面的眼睛放出一种狂喜的光芒,小副镇长就在火车上大声叫起来:好创意,好创意啊。
我认识那个小副镇长,聪明能干,是农机学校毕业的中专生,他当初曾经想留在我朋友的广告公司,后来没成功,但是无疑广告公司的那段经历在他身上留下了某种良好的烙印,有人告诉我小副镇长开口闭口都是创意,雀庄的干部们私下都喊他王创意。这样的绰号不能败坏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相反恰好说明他的观念是现代的,思维是敏捷的,据说后来雀庄在原有的三座牌坊基础上新修十六座牌坊的——创意就缘自小副镇长精明的头脑。``
作者简介:
苏童,1963年生于苏州,先后就读于齐门小学和苏州39中,1980年考取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3年,还在读大三的苏童在《青春》杂志发表处女作《第八个是铜像》。1984年,毕业分配到南京艺术学院工作,担任工艺系的辅导员。1985年底,被《钟山》杂志招纳到麾下,成为《钟山》杂志最年轻的编辑。1986年,与自己的青梅竹马的女同学魏红结婚。1987年,苏童发表《1934年的逃亡》而一举成名。1989年,在《收获》杂志发表个人最著名的代表作《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并获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90年代之后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先后发表了《米》,《我的帝王生涯》,《城北地带》,《菩萨蛮》等。2005年发表长篇小说《碧奴》,大获好评。2009年发表《河岸》,获第三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和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被苏童认为是自己目前为止最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