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来描绘这个城市寒冷的冬天吧,可怜的行人们缩着脖子在冰碴上行走,他们从鼻孔和嘴里吐出一些乳白色的热气,这种与大自然抗争的行为就像古代的那种堵路挡车的螳螂,有什么用呢?天气仍然寒冷,而且街道房屋阻挡了早晨仅有的一点阳光,却让西北风尽情地呼号奔走。有时候我觉得整个城市就像一只硕大的琴岛利勃海尔冰箱,这种冰箱在电视广告里显得气势恢弘,它的许多冷藏盒让人倒吸一口凉气,无数黄瓜、西红柿和红肠、啤酒被分门别类地冷冻,所有食品的表层一律都凝结着一层白色的细霜。我就是难以忍受这种白色的细霜,它让我想起自己在冬天的形象,一条被冷冻的黄瓜,冷冻就冷冻吧,偏偏还长满了这种白色的像细菌一样的冰霜。
一个人不能因为讨厌某个季节便在某个季节死去,人与植物花卉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此我在冬天其实也活得很好,穿着冬天该穿的棉衣棉皮鞋,吃着冬天该吃的白菜汤和涮羊肉,做着与另外三个季节一样的工作。也许我的焦虑并没有我想像的那么严重,我想假如没有河滨街的那次经历,这年冬天也会像往年的冬天一样静静地过去,不留任何痕迹。
可现在不一样了,有一个奇怪的人,在河滨街这种寻常世俗的地方,送给我一条来历不明的围巾,我要告诉你,围巾是大红色的,是用真正的羊毛编织的,当我把这条围巾沿脖子绕一圈,让它们的红色在我的棉衣后半掩半露,这年冬天对于我便变得意味深长了。
河滨街一带店铺云集,每天黄昏那里的霓虹灯是本城最艳丽炫目的,人们似乎都喜欢拎着塑料袋在那种虚假的霓虹灯光下走走停停。那天黄昏我也这样拎着一只塑料袋在河滨街走走停停,我觉得我是来选购什么东西的:一顶皮帽?一双棉手套?或者一件既暖和又耐穿的夹克?但是我不能确定我想要什么,这种茫然的心情决定了我茫然的脚步。我走过一家店铺,看见玻璃橱窗后面有一团红色的东西闪烁,不知怎么我就拉开门闯了进去。
店铺里面很冷清,两个女孩子围坐在石英取暖器边,四只手上下左右地翻动着,看见她们烤火的动作,我便也觉得很冷。我朝那团红色的东西走近了,终于看清那是一堆红色的围巾,是一堆围巾,这并没有超出我的想像范围,但我还是下意识地伸出手,在第一条围巾上轻轻捻了一下。
作者简介:
苏童,1963年生于苏州,先后就读于齐门小学和苏州39中,1980年考取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3年,还在读大三的苏童在《青春》杂志发表处女作《第八个是铜像》。1984年,毕业分配到南京艺术学院工作,担任工艺系的辅导员。1985年底,被《钟山》杂志招纳到麾下,成为《钟山》杂志最年轻的编辑。1986年,与自己的青梅竹马的女同学魏红结婚。1987年,苏童发表《1934年的逃亡》而一举成名。1989年,在《收获》杂志发表个人最著名的代表作《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并获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90年代之后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先后发表了《米》,《我的帝王生涯》,《城北地带》,《菩萨蛮》等。2005年发表长篇小说《碧奴》,大获好评。2009年发表《河岸》,获第三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和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被苏童认为是自己目前为止最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