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的创作纯属偶然,2000年他由写作随笔开始转回小说创作,原本计划100万字的家族小说,没想到写了20多万字时便无法进行下去。无奈之中,前年8月余华暂停了这部长篇的写作,到美国浪迹了7个月后,回到北京准备写一部较短的长篇,练练笔,试图恢复一下自己写小说的能力。
余华在美国浪迹7个月回到北京之后,一则电视新闻吸引了他,说的是一名农民工讨薪不成,爬上高高的塔楼要自尽,塔下人群哄哄,忙着寻求解救农民工的方案。我突然感觉这是一个不错的小说素材,就有了表达的欲望。可写着写着,这个故事竟不由自主地向另一个故事偏移,发展到最后便呈现出《兄弟》这般面貌。
写作《兄弟》让余华进入了另一种完全失控的状态,每天都在一种极度的兴奋中写作,他惊奇地发现自己竟还有如此强大的叙述能力,原本10万字的写作计划很快就被打破了,故事越写越精彩,篇幅根本无法控制,不得已就将故事分为上下部来讲述,在三易其稿之后,仅上部就达18万字。
根据余华自己写长篇小说的经验,写作之初的三分之一,运气好一点的话是四分之一的篇幅,是作者在控制叙述,后面的篇幅叙述会逐渐地出来控制作者了,也就是作者进入失控的写作状态,让小说像一个真正的生命那样自己去成长了,当然作者仍然会把握其叙述的分寸和方向。余华的《兄弟》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完成的。
作者简介:
余华,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他是目前在国际文坛声望最高的中国作家之一,被认为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战栗》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作品已经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也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文论及音乐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