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关于波茨坦广场的通信


作者:关于波茨坦广场的通信     整理日期:2013-06-03 12:33:43


  
  
  关于波茨坦广场的通信
  
  
  
  
  翟永明
  余加:
  今天太阳极好,虽然一大早它就有点西斜的样子,但这个角度照在柏林那些土白、淡黄的房顶上,使土白变成了淡黄,淡黄变成了金黄,格外地清晰明亮,那些在中国少见的
  蓝天白云,真像一个布景,但也可以马上让人心情亮起来。 就要离开德国了,居然有时还有点留恋,想想这一年中有太多的时间被我用于躺在床上看武侠小说,我实在无法回忆起这一年干了些什么。想到这里,我一下跳下床,十分钟之内把自己变成女强人,你给我带来的摄影机,我从未用过,至少走之前应该拍点柏林的印象。
  我一直不太喜欢文字的纪录方式,所以我也不太喜欢看游记和写游记,我对一个陌生的地方的感受不仅仅是地理性的,最主要是心理性的和生理性的,我关注的方向始终是从内向外,而不是相反。
  但是用镜头来客观纪录则又是另一回事了,尤其是纪录那些你必须进入它的空间才能真正感受它的建筑,镜头语言带来一种结构上的开放和直接,也可以让自己和他人介入。
  柏林的新建筑是我最感兴趣的。
  波茨坦广场是我一年中最爱来的地方。
  余加:
  我昨天在波茨坦广场待了一天,我发现全世界的广场都是一个布景,一个大舞台,可供任何非职业演员表演的地方。
  广场应有的符号这里全有:行色匆匆的本地人,悠悠闲闲的外地人,坐着大巴来观光的白发老头老太太,和背着大背囊,披头散发的自助旅游者,咖啡馆,快餐店,走进走出为那些观光客添加酒水的酒吧吧员,我注意到他们不管男女,在顾客点菜时,全都站得笔直(我敢说德国人从来不会得那种中国人最爱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小男孩们掠着滑板飞速地奔过来,土耳其妇女拖儿带女疲疲塌塌地走过来。三分钟出现一次的小事件,一年里出现两三次的大事件,广场的空气中都有一种莫名的亢奋因子。何况在这个广场下面,还有一个当年全世界最大的妄想症患者希特勒藏身的防空洞。因为他,德国人至今都怕提“激情”二字。
  我拍了一些建筑,一半为自已,一半想拍给朋友看,我总是用眼睛去靠近取景器,而不是像旁人那样使用随机屏幕,可能我始终想通过一种直接的观看方式,去掉周围实际效果,从一个构图,一个方框望出去,镜头中的建筑呼之欲出,它固定了一个我想要的框内的空间,因此才有意思,否则就去买一盘那个红色“Box”里卖的,专业摄像师拍的波茨坦广场录像带。或者像你经常嘲笑的一样:赶快把摄像机拿回国去卖给汪建伟。
  波茨坦广场的历史可说是大起大落,战前辉煌繁荣,二战中被夷为平地,战后沦为冷战牺牲品,无人喝彩。如今这一块因紧挨柏林墙而一度成为无人区的城市废地重新变成商贸的风水宝地。两德刚统一,那些奔驰、索尼等大公司纷纷趁别人没回过神来,以低价抢购了大片土地。如今这里已成为新柏林的中心地带。
  站在广场边“红色信息盒”的顶上,可以俯瞰已经竣工的广场西面,还可以看到正在施工的广场东面,年初我来时这里的很多路面都是用编织布围起来的,我坐在出租车上,弯弯曲曲地从这里通过,除了塔吊和挖土机,什么也看不见。现在它们已完全开放了,你不得不佩服德国人的效率,认真度,对理念的执着,他们能够把对战争的设计和对玩具的设计一同放在对智力开发的位置上,这样也就比较理解人们普遍认为德国人不好玩,不爱玩,但又有许多最著名的玩具设计是德国人发明的。
  说起这个红色盒子(是不是叫信息中心)?年初我刚到时它也正在修建,现在已成旅游者必去的地方了,因为里面已成为展厅,向所有的人展示柏林的未来——21世纪文化城市的典范,那些经过精心制作的柏林新城的建筑模型,电脑三维空间里的各种呈现,都在向我们展示一个重构的柏林,一个在新千年里大展宏图的柏林,一个野心勃勃有望成为欧洲新中心的柏林,但愿德意志民族的所有巨大能量和创造性都用于建设而不是破坏上,以免全世界得战争恐怖症的人担惊受怕。
  我们俩在里面买的那盘带子根本不是关于建筑的,我看了,从头到尾是介绍波茨坦广场的施工和清除垃圾的过程。也很有意思,你能看到这一带怎样从二战后的废墟,柏林墙的无人地带变成一个全世界第二大工地(据说第一大工地是上海)。你也能看到垃圾怎样一点点地被清理的过程,数千吨泥土和数千吨建材在这个地区搬来搬去,还要保证正常空间和生态环境,连这个过程都充满了“设计”。
  德国人真是一个集体患洁癖的民族,他们既看不得一个极少主义的建筑上多了一个符号,也看不得一个白色桌面上的一根头发,也因此看不得他们日尔曼纯正血统中一丝的不纯,正是这种病理上的洁癖使得德国人成为精湛技术的崇拜者,并且使德国的工业设计成为现代设计史上最重要的一页,也是因为这种病理洁癖使得在希特勒之后,新纳粹主义这种东西居然还能在德国存在。每当我看见德国人擦啊洗啊不要命地清洗厨房厕所的瓷砖,或外墙的灰,就有一种生理上的畏惧。
  余加:
  说到波茨坦广场,不得不说到索尼中心,说到索尼中心,不得不说到它那个标志性屋顶,白天像一个钢缆,钢架,帆布作成的倒扣的羽毛球,晚上像一个流光溢彩、艳俗化的富士山,就近仰看它像一个太空飞行物正欲降落地面,退远俯瞰它又像一个趴在地上的甲壳类动物。一个建筑物能够引起那么多的类比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是一个花里胡哨,但又讨大众之喜的作品,从商业层面来讲,它还是蛮成功,起码到波茨坦广场来的人怎么也要到这儿来看看,看完了又能找到各种各样的说法(一般与建筑师本人的意图正好相反),建筑和看建筑的人都皆大欢喜,起码从观赏角度也比它对面那个如尖刀般伸出的大楼让人舒心。说到那个尖刀式的大楼,是我印象最深(也最喜爱)的一个建筑,它的刀锋正对着地铁站的出口,确实会让迎面走上来的人吓一大跳,它那个几十层全玻璃落地式的设计,再配上凌空伸出去的尖角,的确是“怎一个酷字了得”。我第一次看到它时,心想:德国人可真是阳气重,真是没有风水这一说,这种建筑也敢修,老百姓也能接受,换了在中国,就算建筑师斗胆设计了,甲方脑子短路同意了,修好后至少对面的楼房也得弄面镜子悬在空中挡一挡它的煞气。
  事实上,前两天在火车站附近,又有一座新的刀锋大楼落成了,人们在刀刃发出的冷光中走来走去,泰然处之,“这个城市的脑袋/如今尖锐锋利的伸出去/既容易被砍掉/也吓退了好些伤口”,这是我为之写下的诗中的一句。
  余加:
  说来说去,我还是喜欢波茨坦广场后面皮埃洛设计的奔驰中心,不知道你上次去过它的后面没有,我觉得最漂亮的部分是它的后侧,由于体积的原因,它好像是由几个薄片高矮不齐地嵌合在一起,玻璃外墙和淡黄色砖墙叠合在一起很有趣。最高的一根立柱很远就能看到,顶上的果绿色方盒也是由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组合成一个方形,夜里它发出一种很正的绿光。
  还记得我们去到里面的空间吗?现在它已装修完毕,进去后第一视点就是一个长方形的高空间,其高连在德国住了那么久也仍惊讶于它的高度,十几米?二十几米?只有德国人才能容忍这种无功用,无利用价值,仅仅是审美上的,尺度上的空。
  巨大的空间下,有一大堆可视为雕塑或装置的东西,是一些压扁了的旧汽车零件和轮胎,它们的尺度也够大,但在此空间里,却显出非常的小。有一根闪着蓝光的光纤,从地下一直弹到空中,像一根活泼的弧线,非常突然又扯眼,好像是要挑逗一下这个庄重沉稳的高大的四方形空间。底层架空的部份也很高,就像是把这个大楼端在空中式的。
  那天我一直待到很晚,我喜欢波茨坦广场的夜晚,站在一个远距离看过去,柏林爱乐音乐厅,密斯的经典作品国家画廊,索尼中心,福斯特的大罐子,还有那位我们一致认为很枯燥的德国建筑师的作品,在镜头里都带着某种语言,直接地诉说科技无法全部说出的一种情感。像是一种虚空,又像是一种日常生活的真实。在那些路灯,顶灯,射灯,还有那些办公大楼永不熄灭的电灯的虚光下,我身边的所有建筑都变轻了,轻得好像浮在空中,成为一些碎片,这些碎片又在黑夜中重组,像一个建筑概念的万花筒,不断地组合成新的形态。
  我由此想到,波茨坦广场在柏林这样一个城市里,它所占据的位置正是如此,在一个著名排外的国度,集合了那么多外籍明星建筑师的作品,除了表明两德统一之后,德国人对经济、地域、国际地位的扩张欲望,也看得出他们对柏林这个国际化城市建筑上总体的多元规划,强强相撞,拔地而起,让世人侧目,也正是柏林这个城市对空间的占有野心。
  整个柏林最有生气的地方在东边,而东柏林最有生气的地方就是这一带,波茨坦广场就像一个年轻时髦的小姑娘,人小鬼大,迷人善变,有时不免嫌她太赶潮流太魅惑,但人人都会被她的青春味道所蛊惑。西柏林就像一个志得意满的富足老头,有气度,也提供安全感,但你从他身边走过时,只想加快脚步超过去。
  余加:
  我马上就要上飞机离开柏林了,最后给你写几个字,回头想想我在柏林这一年,由于语言不通,我对它的印象几乎全部来自于视觉,如果你要让我用最简单的几个字来概括一下柏林给我的印象,我只能用“Design”这个词,你记得吗?在我的窗户对面,有一家小小的时装店,门口就挂着这样一个牌子,我每天从窗口望出去,都能看到这个词“Design”,从撒维尼广场到火车站,这样挂着“Design”的牌子的商店多得不得了,就像我在上封信中谈到的一样,德国人的确这样,从一个别针到一辆跑车,从一个玻璃杯到一个火葬场,普天之下,万事万物,无一不是为“Design”而生,无一不是呈现着一个设计理念,有时我从二楼望下去,你记得我楼下那家餐馆吧,我常常俯瞰那些站在高桌前又高又帅,腰板笔挺的男女,我可以清清楚楚看到他们精致的盘子里的酸菜炖猪蹄,不就是猪蹄吗,也值得用那么漂亮的盘子,也用得着站那么笔直?就像我们看到的那个烟灰缸,不就是抖抖灰吗,也用得着一丝不苟地打磨,过度设计?苛求一个胡椒瓶提供生活和精神上的双重功能?但是德国人的确就这样,他们惯于让人们看到一个简单的事物可以被精确到哪一步,即:不留下疑问。让好成为一个科学的好,让现实成为一个被实,这种感觉真让我又爱又怕。设计了的现实,这种感觉真让我又爱又怕。
  注释:"Design",英语“设计"。 2000.12.22





上一本:移民泪 下一本:纽约情殇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关于波茨坦广场的通信的作者是关于波茨坦广场的通信,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