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围绕“说重点,一分钟就够”的观点,给出了许多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作者就工作生活中最常见的提案、发问、商量、教导、道歉、指示、初次见面、责骂八种说话场景为例,具体介绍了如何在一分钟内快速高效地完成这些场景下的说话。 作者简介: 作者: 斋藤孝,日本著名的沟通大师。1960年生于静冈县,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院,又在该大学研究所修习学校教育学博士课程,后担任明治大学文学院教授。专门研究领域为身体论、沟通论。代表作:《日文最好发声念》(获得每日出版文化奖)《找回体感》(获得新潮学艺奖)《“能干的人”到底哪里不一样》《发问力》《步骤力》《工作力》《沟通力》《斋藤孝的“当头棒喝”系列》(全十三册)《会议革命》《无压力对话术》等书。 译者: 林欣仪,成功励志书籍翻译家,乐于在工作中吸收新知识。译有《思考不关机》《业务员要像算命师》《0.5秒挑中你》《站着开会比坐着好》等书。 绘者: 尻上寿,日本漫画家,发表过众多的随笔,并在报纸上进行漫画连载,风格幽默十足。 作者: 斋藤孝,日本著名的沟通大师。1960年生于静冈县,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院,又在该大学研究所修习学校教育学博士课程,后担任明治大学文学院教授。专门研究领域为身体论、沟通论。代表作:《日文最好发声念》(获得每日出版文化奖)《找回体感》(获得新潮学艺奖)《“能干的人”到底哪里不一样》《发问力》《步骤力》《工作力》《沟通力》《斋藤孝的“当头棒喝”系列》(全十三册)《会议革命》《无压力对话术》等书。 译者: 林欣仪,成功励志书籍翻译家,乐于在工作中吸收新知识。译有《思考不关机》《业务员要像算命师》《0.5秒挑中你》《站着开会比坐着好》等书。 绘者: 尻上寿,日本漫画家,发表过众多的随笔,并在报纸上进行漫画连载,风格幽默十足。 目录: 编者序1分钟,成为令人信服的沟通高手! 作者序你有多少时间推销自己 第一章就说话而言,1分钟其实不算短 彻底提升1分钟的密度 时间是共享的宝贵资源 1分钟提议法 用“1分钟训练”锻炼沟通力 “胡塞尔现象学”的应用 开始你的“码表”人生 “自言自语”训练法 检查自己的口头禅 你能做到“所答即所问”吗? 心中要有一张自我检查表 学会结构化,就算英文提案也没问题 检查自己是否“正在说有意义的话”编者序1分钟,成为令人信服的沟通高手! 作者序你有多少时间推销自己 第一章就说话而言,1分钟其实不算短 彻底提升1分钟的密度 时间是共享的宝贵资源 1分钟提议法 用“1分钟训练”锻炼沟通力 “胡塞尔现象学”的应用 开始你的“码表”人生 “自言自语”训练法 检查自己的口头禅 你能做到“所答即所问”吗? 心中要有一张自我检查表 学会结构化,就算英文提案也没问题 检查自己是否“正在说有意义的话” “那句话有意义吗?” 第二章万能的“河流模式”锻造讲话高手 说话时的重点信息就像渡河时的“踏脚石” 思考的黄金定律,让听众抵达“不一样的点” 怎样挽救“你说的话好无聊” 用语言激活听者的想象力 唤醒对方的经验,是强化印象的最有效方法 猜测对方对什么感兴趣 什么都拿来“连连看” 开口说出也是最佳的记忆方式 锻炼连接力与脉络能力 谈话跟讲故事不一样 第三章一个提案不需要15分钟,1分钟就够! 对大忙人提案,时间越短越好 用一句话点出诉求 准备好勾起对方兴趣的“钩子” 讲话也可用“括弧” 提案时就指出最大的优点和缺点 最可怕的事,就是批准一项不知道缺点的提杂 第四章如何说得既简洁又有感染力 向相声大师借招 模仿:培养谈话能力的捷径 以辩证手法让谈话立体化 电视广告是最好的教材 “圆模式”让1分钟更紧密 第五章实践!1分钟活用范例 发问一个问题就能探出实力 把问题点记录下来 根据重要程度排出发问顺序 发问的基础是“10秒钟” 事先写好发问条目 发问会产生创意 用1分钟发问! 商量切忌话题原地绕圈子 商量让彼此更亲密 简要绘出谈话结构图,用一张纸厘清谜团 用“心灵速写”界定问题 上司也可以找下属商量 用1分钟商量! 道歉工作犯错,就用工作来补偿 不恰当的道歉反而让对方更恼火 “状况解释”先放一边 辩解与借口少说为妙 …… 第六章划算的“1分钟赞美术” 后记废话连篇是污染环境! 前言你有多少时间推销自己? 语言,就是机会。 说话方式好,可以虏获人心,可以受人认同,可以安抚对方情绪,好处多多。 反之,如果话说得不好,或是语气用得不对,无论说什么都毫无帮助。 现代社会就像是由无数沟通行为所组成的。我们正被迫在前所未有的大量言语中浮沉挣扎。 在资讯不断来来去去的状况下,我们渐渐习惯了“舍弃”。只要觉得电视节目不好看,不到1分钟我们就“舍弃换台”。评断、舍弃一个人,速度也不遑多让。我们往往当场就会你有多少时间推销自己? 语言,就是机会。 说话方式好,可以虏获人心,可以受人认同,可以安抚对方情绪,好处多多。 反之,如果话说得不好,或是语气用得不对,无论说什么都毫无帮助。 现代社会就像是由无数沟通行为所组成的。我们正被迫在前所未有的大量言语中浮沉挣扎。 在资讯不断来来去去的状况下,我们渐渐习惯了“舍弃”。只要觉得电视节目不好看,不到1分钟我们就“舍弃换台”。评断、舍弃一个人,速度也不遑多让。我们往往当场就会决定这个人是“笨蛋或精明”“有用或没用”“迷人或恼人”“诚恳或随便”。 时间真的不多。我认为,我们能够推销自己的时间仅有1分钟左右。古代有种时间单位是“刻”,大约15分钟,然而现代的时间却是以“分钟”为单位了。如今如果不能立即选择取舍大量资讯,那么资讯净化槽就会塞爆。 既然别人只能给你1分钟,那就试着练习把重点浓缩在这1分钟里面,邮件长度也限定在1分钟能看完的程度。话语的分量跟效果并不成正比,通常能够建立关系的关键句,只有印象最深刻的那一句。 我有个学生在教职员录取考试中严重失误,但是最后面试的时候靠着一句“我会用灵魂来上课!”而获得录用。热情和人格,是会投射在言语上的。 首先要切实感受一下1分钟的长度。用嘴巴朗诵本书的一页,大概就是1分钟。请随机使用任何一页,来感受1分钟究竟有多长。 想在这么少的字数之中传达重点,就需要技巧。比方说在这1分钟的开头发问。然后放入三个重点,在1分钟结束前说出解答问题的关键一句,或是让对方看着某样东西或图案,用1分钟做说明。 这种训练应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上课都要做,但是绝大部分的人从来都没受过这种训练,就已经进入社会了。 说话简明扼要又印象深刻,跟天赋没有关系。一切取决于要不要练习罢了。 斋藤孝 第一章就说话而言,一分钟其实不算短 彻底提升一分钟的密度 我总是随身携带码表。无论是在大学上课,还是举办社会人士讲座,都一定会带着码表。为什?呢?因为我深深感受过“一分钟”的重要性。一分钟,一般人通常把它当成很短的时间。但是对我来说,一分钟其实相当漫长。只要有这一分钟的容量,就能放进许多重要的话。可是许多人总是大大浪费了这个容量。如果一般人有三分钟,就会用这三分钟来思考一分钟的说话内容。也就是把时间稀释成三倍。可是,有了三分钟的时间,就应该准备三倍分量的一分钟话题才对,不是吗?然而,我平时接触大学生与社会人士的时候,发现绝大多数人都缺乏这种“密度感”。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一分钟就是“很短”罢了。比方说,大家说起话来前?都很长。日本人发言时通常会先谦逊一下,例如“或许我讲的会有些不顺……”、“在这短短的一分钟里,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之类的。不然就是像说相声一样,洒了一堆笑点却一直没有进入主题。我可以了解想铺陈的心情,但是时间上并不适合。因为开场白如果铺陈了三十秒,那正题也就只能说三十秒了。所以,重点就是训练自己彻底提升一分钟的密度。用训练让身体记住“高密度”的感觉。有了高密度感,再把时间延长到两分钟至三分钟,资讯量就会相当庞大。当然,人类的谈话内容并非全都是重要资讯,有时候也要调整气氛,炒热场子,引?对方的兴趣,并不是只要密度高就好。但是我认为,语言既然是沟通工具,现代人多少都应该学习密度感。 时间是共享的宝贵资源 我之所以这么坚持“一分钟”是有理由的,因为感觉上,一分钟的长度比较容易看出开头与结尾。比方说,我给大学生一项任务,要他们在一分钟之内完成,但是才三十秒我就说“时间到”,那么学生就会抱怨:“还不到一分钟啊!”如果四十五秒的时候说时间到,大家也会发现“时间是不是短了点儿”。要是拖到一分二十秒的时候才结束,就会有人说“这一分钟好长啊”。也就是说,大家其实已经具有“一分钟”的时间长度感了。但是,一旦我把时间延长到三分钟,在经过两分钟之后,大家就搞不清楚时间了。交谈的时候情况更明显,通常一定要有人说“三分钟到了”,自己才会发觉。让学生做三分钟的演说,也没人能刚好用三分钟说完。大多数人都是用前面一两分钟说废话拖时间,差不多过了三分钟才打算进入正题,所以很多人都要花上五六分钟。时间的感觉,就是这么容易流失。学生演说只要控制时间,问题还不算大。但是有些演说就不是控制时间能解决的。比方说座谈会或分组讨论会,每个人的发言时间总是有限。假设台上有四个组员?每个人分到五分钟的说话时间,加起来就是二十分钟。而且主持人一开始也这么打算。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是第四个发言人,通常轮到我就几乎没有时间了,因为前面三个人都会讲超过五分钟。以我的经验来看,年纪越大的人说得越久。如果是学会,超过发言时间就会有人按铃通知,但是座谈会必须尊重出席的学者和教授,总是不好打断。我随身携带码表,五分钟的时间就刚好五分钟说完。但是顺序如果被排在比较后面,就连该遵守的时间都没了。基本上,时间是无人能回收的宝贵资源。多数人共享一个活动,代表大家提供彼此的宝贵时间,共享?间贮水池。这么一来,不遵守时间就等于是一个人夹带共享资源逃走。如果共享资源是金钱,大家一定都会破口大骂吧。但是,这种行为也并非绝对无法原谅。如果这个人的谈话密度极高,就可以原谅。谈话密度高,大家就会认为“他说得多也是在所难免”。可能还有人会想听他多说一点儿。精通话术的人、资讯量大的人,或是知识经验丰富的人,就可以被原谅。不过,我觉得即使是这些人,也不太应该浪费时间。电视节目上的讨论,可以剪接精华部分播放,但是现场讨论就无法剪接。这种状况很容易造成听众觉得无聊、本人却觉得有趣而更加滔滔不绝?窘境。 一分钟提议法 即使是公司开会,也有不少上司喜欢从头到尾唱独角戏吧。因为上司觉得自己比下属更有经验、更有知识,溜以认为“我说的话就是有意义”。但是我认为,几乎所有事情都可以用一分钟,顶多两分钟就说得明白。如果超过这个时间,最多只能让所有人享受松懈散漫的气氛而已。如果所有参与者都想松懈摸鱼倒也无妨,要是参与者都不想浪费时间的话,长篇大论是无法忍受的。再延伸一些来看,没有讨论主题的定期会议这种东西,更是特别危险。我期望中的开会就是某人用一分钟提出议题,然后与会者不断提出意见,交互讨论。换个说法,提出基本问题就像日本歌曲里面的“发句”,也就是像歌曲的第一句一样重要。这个起点越充实,其他与会者就会越投入会?讨论中。比方说,“我觉得应该进行某件事情,但是目前还搞不清楚,所以我打算边说边想……”这样的开头,就完全没有吸引人的地方,只会让与会者感到困扰。或许这时会有比较特别的与会者说:“你要不要试着整理一下自己到底想进行哪些事情?”这样就不叫会议,而是心理咨询了。心灵脆弱需要救援的时候,找人商量是很好的方式;但是若要让与会者照顾到这种程度,才能慢慢弄清自己的思路,只会被社会当做不成熟的家伙。如果能明确提出“我就是要做这个”,然后说明“要做这个,必须搜集以下这些材料”,或是提出两三个关键字,说“?前还没有提出能够凑齐这些要素的基本内容”,这样一来,会议就具体务实。也可以清楚地说明:“我个人关心这个部分,但是不知道怎么连接上社会需求”,或是“社会需要这个,另一方面,我也知道自己手下有多少能量。有没有方法结合这两者?”然后请大家分别提出意见。自己说明“失落的环节”(MissingLink),可以抛砖引玉,激发出许多好意见。擅长说话的人,会用一分钟热场兼说明,让听众觉得“真是听了一席好话”。这就像说相声一样,算是某种能力吧。但是在现实商场上,重要的是准备一个让别人想走过来的空间。也就是讲清楚重点,然后挑起对方的冲动。这就需要更高超的技术了。 用“一分钟训练”锻炼沟通力 我经常在大学课堂和职场讲座上做下面这样的训练。首先每四人分一组,然后一组里面每个人准备一分钟的话题来说。训练的规则,就是在说话的过程中要确实注视其他三个组员。假设要说的主题是“在你这一生中最具有知性教养的一段话”。那么这一分钟里,就要考验你一生中所有的知性体验。就好像日本职棒入团考试的考题“让我看看你最快能投几公里的快速球吧”一样。但是,在这种完全没有事先准备的情况下,一般人都会陷入恐慌。所以在设定主题之后,我一定会让他们有三到五分钟做准备。可惜大多数人都无法善用这段时间;尤其是学生,一半以上会把这段时间拿来发呆,最后还是陷入恐慌。会望着天花板发呆的人,尤其特别危险。利用时间的诀窍,就是听到“开始想”之后,不要往上看,而要往下拿笔;然后尽量在纸上写下自己想说的关键字,当做标题;接下来挑选其中最重要的、“非说不可”的几个关键字,用红笔圈起来;最后再找出唯一的“关键中的关键”,这就是话题的骨干了。这里说的“关键中的关键”,可以是不断重复的话题重点和关键句。最重要的是,都要在一分钟结束之前说出最具震撼力的一句话。这句话,应该不用花到三秒钟吧。不管怎么说,重点就是像这样写在纸上做准备。如果光在脑袋里面演练,最后几乎都会失败。人类大脑的记忆容量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更不用说在分秒必争的情况下,光靠大脑想说得一字不漏,可说是难如登天。顺便提一下,我很推荐学生使用一种三色原子笔。如前面所说,在写关键字的时候用蓝色,里面“非说不可”的部分用红色圈起来,有点意思的笑点则用绿色来圈。绿色的部分就是有些偏离主题、但是会让人觉得“原来有这种看法”、“原来可以扯到那里”的部分。闲话的目的,不仅是传递资讯而已,也是为了发挥自己的见解与创意、吸引对方的兴趣。所以绿色的闲话也有其必要。资讯用蓝色(上页范例中的灰框),骨干用红色(范例中的黑框),自己的观点用绿色(范例中的虚线框)。每一种颜色的等级都有差别,所以这三种等级不能等同视之,要互相组合,建构立体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