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件事疯狂》是一本成功励志类图书。现在很多年轻人容易陷入瞎忙却一事无成的境地,尤其是有的人凡事都愿意试一试,出现挫败就转做另外一件事,到头来毫无成就可言。本书从认清自身状况入手,分析自身条件后探讨成功需要具备什么特质,然后建议读者认定一件适合自己的事坚持做下去,并要不断巩固成果,这样才能达成自己的目标,为青年人的浮躁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改进方案。 作者简介: 王卉,多年来一直从事心理学及人体潜能开发工作,作品旨在为人们开启智慧之门,帮助大家找回生命的原动力与自信,发掘人们潜在创造力的本能,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也让众多处于抱怨、消极和迷茫状态的人得以“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 目录: 第一步你为什么怀才不遇? 第一节为什么你知道却做不到 一、你的知识量已经超负荷 二、消极性过滤,太匆匆 三、缺少跟进,方法不当 第二节重复让你招招致胜 一、“重复”是学习的第一步 二、循环温故,从中知新 第三节拒绝超载,让你一秒变金刚 一、开发自己的潜在能量 二、“少而精”哲学让你轻松前行 第四节重新调整你的大脑过滤系统 一、多多聆听,少走弯路 二、绿灯思维让你转变心态 第五节学以致用,懂得分享第一步你为什么怀才不遇? 第一节为什么你知道却做不到 一、你的知识量已经超负荷 二、消极性过滤,太匆匆 三、缺少跟进,方法不当 第二节重复让你招招致胜 一、“重复”是学习的第一步 二、循环温故,从中知新 第三节拒绝超载,让你一秒变金刚 一、开发自己的潜在能量 二、“少而精”哲学让你轻松前行 第四节重新调整你的大脑过滤系统 一、多多聆听,少走弯路 二、绿灯思维让你转变心态 第五节学以致用,懂得分享 一、强调积极面,加强跟进 二、真心分享,与大家一起成功 第二步你怎么还是个穷人? 第一节让浮躁离你远一点 一、馅饼有可能是陷阱 二、急功近利等于自我了断 第二节大材小用只是暂时 一、明白你到底要什么? 二、兢兢业业就有机会 第三节要有板凳精神 一、十分钟的坚持,一百分的机会 二、坚持到最后一分钟 第四节始终朝着目标前进 一、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二、要有一颗坚定的心 第五节从自立到独立 一、金钱面前要自持 二、依赖永远都会制约你的优秀 第三步哪些人好办事? 第一节抓住身边的贵人 一、扩充人脉有妙招 二、用心编织你的贵人网 第二节尊重让一切更容易 一、不要伤害你的伙伴 二、心存感激回报多 三、善于赞美别人 四、学会敬重别人 五、努力记住别人的名字 第三节记住自己永远属于集体 一、做个受欢迎的好同事 二、要有自己的“圈子” 三、团队精神决定职场生存 第四节责任面前不要逃 一、不找借口开脱责任 二、做事要主动争取机会 第五节圆滑,这个可以有 一、同流不合污 二、学会巧妙地拒绝 三、左右逢源,你也可以滴水不漏 第六节训练你的办事技巧 第四步你逃跑了吗? 第一节人生需要磨砺 一、感谢对手 二、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磨难 第二节不要对压力卑躬屈膝 一、逃避会让思想软弱无力 二、一次处理一个问题 第三节放弃,就永远不会成功 一、甘于现状让你平庸一辈子 二、没有电梯还可以爬楼梯 三、理由不能都归结于环境 四、越想放弃越不能放弃 第四节用小失败迎接大成功 一、沙漠的日落也很美 二、成功的秘诀是永不言败 三、困难使你进步 四、一念之间,炼狱变天堂 第五节只要敢想,就能行! 一、告诉自己“你能行” 二、建立信心的七条规则 第六节有才华,就要亮出你自己 一、出色的人就要有新鲜的想法 二、先把自己推销出去 第七节此时得意勿尽欢 一、让热情持久燃烧 二、写在最后 你是否常常抱怨自己怀才不遇? 你是否常常为自己的不富裕而苦恼急躁? 你是否不知道如何做才能通向幸福? 这本书将给你答案—第一步,你该知道的;第二步,你知道后该做的;第三步,怎么做是最好的;第四步,坚持下去,就一定有结果! 本书第一步解决的是学习的问题,为什么你会变成知识的垃圾桶?为什么你会变成知识的巨人,实践的侏儒?为什么你走不出知易行难的魔咒?告诉你个古老的秘密—做你知道的应该做的事情! 本书第二步解决的是做什么的问题,很简单—只做一件事! 本书第三步解决的是如何做的问题,什么人好办事! 本书第四步解决的是巩固成果的问题,不逃跑,你才能走在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上! 无论你处于哪个生活阶段,只要你想改变命运,使自己的潜力得到更充分地发挥,那么这本书将带给你丰厚的收获。人们通常知道的往往是“道理”,但只知道道理是“0”,“0”需要“方法”—“1”的支撑,所以掌握如何做与知道应该做什么同样重要。这本书的价值就体现在“道理”与“方法”的完美结合。 你为什么怀才不遇? 因为你走入了知行差距的怪圈! 从现在开始改进方法、提高技能、改正错误习惯。在现代社会,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充电、获取知识,但是,尽管人们普遍认为自己已经尽了全力,但他们的行为却没有发生相应的、积极的改变。这个问题无论对组织还是个人,都是无穷尽的烦恼和痼疾。掌握了适当学习方法的人,往往具有无穷的创造力。 而你怎么还是个穷人?那是因为你不够专一且笃定。 你知道哪些人好办事? 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某某的办事能力特别好,很叫人佩服啊。这话暗藏玄机,说这话的人势必有另一层意思,到底这种能力是怎么来的?在现代社会到底哪些人好办事呢? 也时常有人感慨,我感觉自己的办事能力很差,上学的时候遭同学排斥,上班了遭同事排挤,出门办事遭陌生人冷淡,我该怎么做呢? 其实,天下没有办不成的事,只有不懂办事技巧的人。会办事的人知道如何寻求领导、同事、下属、朋友、同学、亲戚、同乡、邻居、名人等的帮助,提高办事的效率,从而走向成功,轻松驾驭人生局面。 人生旅途中,我们不时地遇到阻隔,而那些缺乏自信、不清楚自我价值的人,时常通过逃跑来推脱责任和被动地解决问题。其实,逃跑对问题的解决无济于事,更为严重的是,逃跑会让人丧失勇气,失去信心,与幸福失之交臂。 本书“道理”新颖独到,“方法”切实可行,你会不自觉地代入,跟随作者的脚步,思其所思,感其所感,并有立即行动起来的强烈渴望,我相信“不抱怨、不浮躁、不孤僻、不逃跑”将会为你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卉你为什么怀才不遇? ——知道,就一定要做到!带你走出知行差距的怪圈! 什么你会变成知识的垃圾桶?为什么你会变成知识的巨人,实践的侏儒?我们该如何避免知识过量?又该如何只需适量地猎取就可以掌握最多?信息时代大量的知识一时间从各种渠道通过各种方式进入你的生活,但却无法使你真正掌握,有时候,你甚至都在怀疑这些内容是否是你所需要的。 那些看起来有些杂乱无章的信息开始让你变得吃力,最终无力承受。于是,处于被动接受新内容的大脑开始任性地排挤旧的有用信息,这个时候的你该怎样调整大脑的过滤系统,使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能够获得比之前多100倍的知识? 当你好不容易记住的东西在脑子里留下深刻印象后,你发现,这其实并没有对你的行为造成任何改进,或者说只是短暂性的改变,一段时间后一切又恢复到了从前,如此一来,你又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下一步的探索,最终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本章为那些所谓怀才不遇的人分析了种种原因,让怀才不遇者看清自己,调整自己,更好地完善自己。告诉你如何做你知道且应该做的事情。 第一节为什么你知道却做不到 一、你的知识量已经超负荷 在这个信息高速传播的现代社会,为了不被滞留在社会信息的末端,我们选择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获取知识,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尽了全力,可最后的结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这个问题为大家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烦恼。我们都知道,掌握了适当学习方法的人,会具有无穷的创造力与高度的思维性。但方法从何而来,又有哪些方法适合自己并能帮助自己的行为发生相应的积极改变,这些都成为我们迫切想要知道的答案。 人们之所以没有,或者说是无法学以致用,第一个原因就是信息超载。 我们从书本、广播、研讨班上学到的东西,往往与生活中的“学以致用”之间存在着一条非常巨大的鸿沟。当科技的发展可以让每一个人都能够轻松地接触到大量各类繁杂的知识时,大家的潜意识里认识到了知识的广袤,于是便一味地用大量的时间去获取新信息,毕竟,得到新鲜的知识要比应用已有的知识有趣得多。而这样往往忽略了将自己新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长此以往,看似学习了很多知识的你却在不知不觉中背负了过多杂乱无章且无地释放的条文明码,随着知识的越积越多,这条原有的鸿沟也变得更为巨大。 有一个寓言故事讲得很好:在一座摩天大楼的第八十层上,住着一对兄弟。这天,哥儿俩深夜回家后,发现电梯停了。这时候的两个人即使背着沉重的书包却也不得不选择爬楼回家。 当满头大汗的他们爬到第二十层的时候,便决定把背包先放在这里,明天上班的时候再来取。于是,卸下了背包的他们倍感轻松,就这样兴高采烈地继续往上爬。 大家肯定会说,这俩人早干吗去了,一开始就不该背那么重的包,既然选择了背包就不该半途而废。 其实,这就像是我们获取知识的过程,有人在一开始就不加选择地把一切自认为是有用的东西装在脑子里,而当承载不了且无法施展身手的时候又开始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要装那么多的东西。 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通常都是过多过杂的,这其实就成为了一个很容易掉进去的陷阱,知识来得非常容易,但却并没有在实际中改变我们的行为。于是人们又会习惯性地不断获取新知识,当你在某一天或者某个时刻发现自己曾经掌握的知识几乎没有用武之地时,心灵的某一处似乎就会变得有些无力,甚至今后的行为也会渐渐变得毫无积极性。 也许之后的你,便会对读书和参加研讨班没了兴趣,并加以排斥,其实,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学习工具,我们需要它们。但万事都讲求物极必反,如果我们总是一味地接触新的知识和信息,却没有停下来用心将它们整理归类,并付诸实践,反而是继续如同从前那般不停地接触新知识,长此以往,问题来了—接受新内容的大脑开始堵塞。 简单来说,我们首先要很明确地知道自己需要学什么,然后才能事半功倍地利用时间去学这些东西。 韦伯斯特词典的发明人诺亚·韦伯斯特(NoahWebster)曾经说过,他宁愿彻底读透几本好书,也不愿进行大量泛泛的阅读。我想这就是我们的前辈所说的术业有专攻。 有位名叫大卫·贝尔的法国人,曾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亲眼目睹了一起绑匪枪击事件。当看到两名绑匪开枪打死了一名被绑架者后,他心中难过的同时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当人们遭遇绑架和勒索,而且没有外援时,如果能够掌握一套有效的脱逃方式,那么脱离虎口、劫后余生的几率就一定会大大提高。 从小就受到军人父亲的影响,好动不好静的他,总喜欢在屋顶上蹿来蹦去,从思考的那一刻起,他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专门研究脱逃术,然后推广和传播,让人们可以在受到攻击时,无论任何环境和条件都能自由奔跑,而且不会受到任何的伤害。为此,他专门去了父亲的军队,向法国陆战队的士官们请教野战的各种奔跑术。 为了演练,上学和放学他都不坐校车,独自一人穿街绕巷,像风一般一路奔跑回家,尽管摔伤过多次,他依然没有放弃,反而越发痴迷。通过反复的研究、学习和训练,他终于得出想要的结论—只要方法得当,任何人都能在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自由奔跑。 在他看来,人们在逃跑时之所以会受伤,是因为没有掌握正确奔跑和落地的方法,比如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从20米的高处奔跑落下,触地时会产生近800斤的力,这个力足以造成重度残疾甚至死亡,但如果选择正确的落地方式—斜起身体,在落地时翻一个跟头,同时弯曲膝盖,这样便能将整个身体变成一个有弹性的减震器,让人安然无恙。 当然,还需要运用一些物理定理,在奔跑时掌握好距离、速度和着力点,如果再懂一些中国的武术就更好了,因此,他还专门用了一年的时间去中国武当山拜师学艺。 通过6年多的探索,他终于能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任意地通过障碍物丛生的城市街头像风一般自由奔跑、跳跃,躲过各种追击和围捕,更成为了自由奔跑者、跑酷运动的创始人。 如今,大卫·贝尔所创立的这项跑酷运动早已风靡全欧洲,由他创立的“跑酷技艺训练营”更是受到青少年的极大喜爱,在这个训练营里,每个课时的收费是200美元,一共9个课时,大卫·贝尔能从每一个学员身上获得1000美元的利润。到目前为止,已有近千名的欧洲学员进入“跑酷技艺训练营”学习,大卫·贝尔可谓是数钱数到手抽筋啊。 大把的钞票进入囊中还仅仅是一个开始,让大卫·贝尔始料未及的是,他居然受到法国电影公司的邀请,正式进入演艺圈,并在《暴力13街区》系列电影中担当男一号和跑酷镜头的动作指导,总片酬高达1200万美元。 从人类诞生的那天起,人们就学会了奔跑,但事实上一直没有谁能够像大卫·贝尔这样,从奔跑中获利无限,甚至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不光是因为他选择对了奔跑的地点和奔跑的方式,更是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盲目地奔跑,他会有目标地选择知识的内容和方向,并有针对性地去学习相关的技巧。 要想真正深入了解一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就必须要透彻地吸收相关的重要信息,而不是盲目地接触大量信息,这种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方法,并不能让你完全地掌握你所需要的内容,甚至,有时候多而浅地接触大量信息会把你搞得更混乱。“少而精”地学习,这是我想要告诉大家的第一个要注意的问题。 二、消极性过滤,太匆匆 现在,我们再来把前面那个讲了一半的故事继续讲完,后半部分的故事是这样的: 当两个兄弟爬到了四十层的时候,他们不再说笑,而是互相指责埋怨对方为什么没有提醒自己看今天的通知,如果预先知道晚上要停电梯的消息,也不会这么累地爬楼梯了。吵吵嚷嚷地一路爬到了六十层,早已气喘吁吁的他们哪还有力气吵架,心里只是巴望着赶紧回家扑向大床。眼看胜利在望,八十层到了,来到了自家的门牌号下,两个人却悲催地发现,他们把钥匙放在了那个寄存在二十层的背包里了。 这样的故事让人听着既有点心酸又有点慨叹。这时候,大家肯定又会说:就算想要半途而废,那最起码也要做到心思缜密吧。 那么,你在获取知识之后,有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呢?不假思索地学这学那学了一堆,之后你又后悔当初的鲁莽和草率,便在半道儿上毫不怜惜地将那些曾经视为珍宝的知识抛之脑后,从此置之不理,又把一些自认为有用的东西留下,而到了当初那个自己设定的目标前时,却后悔地发现,那些选择丢弃的东西反而是自己即将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而那些最后剩下的所谓有用的知识却成了半点派不上用场的垃圾。 随着你的积累越来越多,内心就会越来越焦虑,眼瞅着英雄无用武之地,不免心生抱怨,觉得世道有所不公,知识无所用处,走到哪儿都一副社会辜负了自己的模样,自怨自艾的同时又在问着自己,为何付出太多,回报太少。于是你内心开始犹豫,是不是自己不该学这么多,于是果断放弃,不愿再去触碰那些曾经拥有过的知识,选择重新开始。 这样的你,不但否定了从前的自己,更是否定了曾经学到的那些知识,它们于你并没有错,只是你不加选择、不成体系地乱学一气,现在又统统丢下,或者丢掉自己认为没有用的那部分都是不科学的。试着静下心来,想想自己不需要什么,再去选择放弃这部分知识。 所谓的“怀才不遇”,会让你经常表现得太过消极,然后削弱自身的信息过滤系统,随后便开始想当然地进行消极过滤,这对我们的大脑、心灵,还有我们的未来都是不公平的。 人类的信息处理系统其实相当混乱,常常有一种叫做“发臭思维症”的状况在捣蛋,这是一种对那些积极肯定的、或者是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半信半疑,有时则干脆狠心将其拒之门外的症状。这种消极的态度总是会让人们止步不前,而且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态度是很难改变的。每个人都必须要有一个积极开放的态度,才能够消除知行之间的这条鸿沟。 在我们所接受的信息中,正常情况下也只会有少部分我们感兴趣或者有特色的信息被我们瞬间记忆,如果一个人的过滤系统受到了损害,在他读书、读报或参加补习班时,往往会带着当时的心态去阅读或聆听,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在用一种焦虑、消极和犹豫不决,或者是坚持自己固有思维的态度去判断当下所接受到的信息。 就这样,原本可以100%地让那些听到或读到的书和资料中的知识内容通过阅读进入大脑,却由于此时的封闭消极而被堵塞,更不要说进入潜意识中,从而实际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了。于是,这些本来要接受、相信、理解和使用的信息,结果最终只有10%的内容进入你的潜意识。 再加上现在的知识很容易获取,如此一来,总是在不断获取更多知识的我们,不但没有采取实际的行动去应用它们,反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消极思维还在发生作用,从而进一步地削弱了我们学以致用的动力。 这样的人,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学习者。 在辽阔的非洲草原上,有一种身体极小的动物叫吸血蝙蝠,专靠吸动物的血生存,是野马的天敌。它在攻击野马时,常附在马腿上,用锋利的牙齿极敏捷地刺破野马的腿,然后吸血。无论野马怎么蹦跳、狂奔,都无法驱逐蝙蝠。这种蝙蝠可以从容地吸附在野马身上,直到吸饱吸足,才满意地飞去。野马常常因此在暴怒、狂奔、流血中无可奈何地死去。 动物学家们在分析这一现象时,一致认为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远不会让野马死去,野马的死亡是它暴怒的习性和狂奔所致。 仔细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将人们击垮的往往并不是那些看似灭顶之灾的威胁,而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甚至是鸡毛蒜皮的小事。生活要求我们不断地清点,看看忙忙碌碌中,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必要的,哪些又是不重要的,或是无须劳神放在第一位的。 所以,面对海量信息,你要为自己安装一个内置的监测系统,帮助自己识别和接收想要并需要的东西。理清思路后,就要果断地将那些无益的部分抛弃或是暂时丢下无需急用的信息内容。 那么,如何疏导通向被封闭消极的“发臭思维症”堵塞的潜意识呢?重新调整你的大脑过滤系统,这是我想要告诉大家的第二个要注意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