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得到有活力的健康眼色,不再是那种小心翼翼、不安的眼色,应该怎么办? 本书将时光逆流到原始人类时期,给我们厘清了用语言难以表达的眼色的复杂脉络。然后结合当下最新的心理研究成果,总结出看眼色的人的7个共同点:因为别人的视线而看眼色,因为比较而看眼色,因为依赖性而看眼色,因为想要得到别人的关心而看眼色,因为要知道是敌是友而看眼色,因为世界险恶的想法而看眼色,因为想要利用别人而看眼色。作者在给我们分析了看眼色的这7种情况之后,还提出了7种明确的解困方法。只要将这7种方法灵活地在生活中运用,就可以帮助你做到不需要看别人眼色或者正确地看眼色行事。 作者简介: 朴槿颖 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心理学专业,获得高丽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现担任某综合医院精神健康医学临床心理专家,同时在大学任教。曾在《朝鲜体育报》网站电影频道开设“朴槿颖的电影心理”专栏。每周还通过韩国交通广播电台“现代人的精神健康”栏目为听众解读心理问题。多次在精神健康支援中心、青少年咨询中心、法律进修班等机构就心理咨询、异常心理、沟通、心理评价等话题进行演讲。 目录: 第一部分我们为什么要看眼色 原始人的生存工具——打猎与眼色/3 原始人靠眼色生存 眼色是什么 眼色的悠久历史 为了适应环境调节眼色/10 生存可能性——衡量眼色的尺度 自觉服从的核心——眼色 调节眼色的理由 暗藏在人类丛林中的“眼色”标牌/18 斯金纳箱 在斯金纳箱外建立关系 人类丛林思维地图 眼色并不是卑劣的、阴险的 没眼色、死心眼的“机器人”的极限/27第一部分我们为什么要看眼色 原始人的生存工具——打猎与眼色/3 原始人靠眼色生存 眼色是什么 眼色的悠久历史 为了适应环境调节眼色/10 生存可能性——衡量眼色的尺度 自觉服从的核心——眼色 调节眼色的理由 暗藏在人类丛林中的“眼色”标牌/18 斯金纳箱 在斯金纳箱外建立关系 人类丛林思维地图 眼色并不是卑劣的、阴险的 没眼色、死心眼的“机器人”的极限/27 理论达人和实战达人的眼色/34 智慧有别于知识 学历那么高,连这个都不懂 奸诈的阴谋者和睿智的谋略家 光聪明是不够的 从眼色演变成智慧 不同性格不同眼色/42 与生俱来的眼色 不同性格,不一样的眼色 随你的心意,我会照做 善变的父母看眼色的孩子/49 无法区分依赖和依恋 不稳定的养育者树立错误的眼色 维持健康的眼色、依恋和养育 创伤是眼色的致命伤/57 可预测和可控制 依恋外伤和多发性创伤 安全堡垒坍塌,眼色也会坍塌 特别板块1创伤·大脑·眼色 接受我心中眼色的影子/65 经常看眼色,但又不会看眼色的人 经常看眼色之人的“青蛙心理” 荣格所说的影子和眼色 看眼色和人格面具 性格温顺的人生起气来更吓人 照顾我心中的那个影子 眼色也有梦想 适应性眼色和非适应性眼色的特点/75 非适应性眼色的7个特点 非适应性眼色的7种类型 适应性眼色的特点 第二部分眼色症候群——让我们的人生感到疲惫 因别人的视线而看眼色/87 社交焦虑严重者的眼色特点 社交焦虑严重者情场失意的原因 因比较而看眼色/99 导致抑郁的眼色:比较 抑郁导致的眼色:贬低 停止抑郁的眼色 因依赖而看眼色/110 婚恋市场的一号警戒对象——乖乖女、乖乖男 检测你的依赖心理 善良的男孩女孩们的人生跨栏 锻炼健康眼色的基础体力 自我成长中的盲目信仰 特别板块2依赖·眼色·智慧 为了引起注意而看眼色/124 活着就是为了给别人看 那个男人的表演性,那个女人的表演性 表演型人格和市场型人格 最陌生的是自己的内面 为了辨别是敌是友而看眼色/134 你是冷漠的还是温柔的 冷静和热情之间的种种 追问你是敌是友的人 情感表现不稳定的边缘型人格 生活就像一场战争 我无法忍受你不在我身边 因世间险恶而看眼色/147 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人心都是险恶的:偏执型人格 “怀疑”与“不和”是我的能量 为了利用他人而看眼色/155 缺乏尊重、缺乏共鸣 只要我高兴就好:反社会型人格 共鸣能力低下的反社会型社会 反社会型人格和偏执型人格加在一起 过度看眼色导致的失眠、躯体化、借口/161 非适应性的眼色和社会 经常看眼色无法睡好觉 看眼色会让我们变得病怏怏的 看眼色会导致借口增多 第三部分摆脱错误眼色的7种方法 解决错误眼色的线索/173 过于语境性的眼色 调节眼色,一定有办法 每个瞬间都能觉察:正念 解决语言性问题及眼色 关系和眼色的辩证法 打开心扉面对现在/182 社交焦虑严重到焦虑本身成为问题 焦虑不是问题,消极的想法才是问题 停止比较,休息一下/191 为什么比较会让人疲惫 停止比较,进入休息模式 很短暂的假期 交替使用休息模式和启动模式 抑郁症状和抑郁的“自我说书”很危险 寻找自我和固执己见/201 依赖心理导致生长板关闭 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寻找自我的方法和陷阱 “我是依赖性的人”,这只是想法 我的基础就是我 不要躲避,学会停留在感情上/211 为什么需要确认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爱呢 方法1区分关系的远近 方法2区分要解决的问题和要忍受的问题 方法3面对无法解决的痛苦 回到中间地带,保持平衡/221 如果不站在我这边就是敌人: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 方法1摆脱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 方法2摆脱非此即彼的极端情感 方法3努力成为一个善于保持心理平衡的达人 特别板块3MIT媒体实验室·大脑增强·眼色 接受人生的不确定性/232 过于执迷只会形成破坏关系的眼色 认识自己的执迷 不执迷地处理不确定性 根据生命的价值去行动/241 好了,就到这里吧——选择限制 眼色也需要指南针——选择价值 只知道训诫的眼色是没有用的 揭开眼色秘密的3个问题/248 问题1这是进化吗 问题2这是智慧吗 问题3这是快乐的事情吗 后记在“眼色专家”和英雄间保持平衡/253 附录记者采访为什么我会看眼色/255原始人的生存工具——打猎与眼色 人怎样才能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生存呢?如果一个人在语言不通的环境下仍能获得生存所需的必需品,大概都是靠眼色。在你还未完全掌握当地的语言、适应当地的环境之前,你的生存要不就得靠眼色,要不就得靠运气了。可以说,很长时间以来,眼色对人类生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今天,“原始先生”没能和大家一起出去打猎。因为上一次打猎时,原始先生没能跟上大家的节奏,擅自行动,放走了差点儿到手的野猪。到嘴的猎物飞走了,不会看眼色的原始先生受到了部落人的埋怨。 事实上,这不是原始先生第一次犯下这种错误。因为每一次去打猎,原始先生的这种错误都会反复发生,最终原始先生被勒令禁止和大家一起出去打猎。因为没有参与打猎,原始先生分到的肉质量也越来越差。原始先生开始苦恼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原始人靠眼色生存 原始人获得食物的主要方法就是打猎。手持木棍或者长矛悄悄地靠近猎物,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扑向猎物。如果这一过程被猎物发现,那么行动就会失败。因此猎人都是交换着非语言性的信号,悄悄地靠近猎物。 打猎的时候不仅要观察猎物的动态、风向、细微的声音,还要掌握整个队伍的战略并迅速地采取行动。因此,猎人需要拥有在不发出声音的情况下随机应变处理情况的能力。 如果队伍里没眼色的猎人独自行动或者做出细微的动作,不仅会使猎物丢失,还会成为被猎物攻击的目标。因此,在这种既要观察猎物,又要注意其他猎人的情况下,掌握情况和动态的能力关乎到能否获得食物这样一个生存问题。这种解决问题所需的、非语言性的沟通能力及察言观色的能力叫作眼色。因生存所需,原始社会的猎人就具备这种打猎技术和眼色。 除打猎以外原始人类还有一种获得食物的方法——采集。采集是指采摘、收集周围的果实和坚果。从某种角度讲,这可能只是自然的给予,但是采集也有一定难度。如果无法分辨可食用和不可食用的食物就会生病甚至丧命。随群而迁,适应天气,区别可食用食物和不可食用食物是非常复杂的,需要通过不断摸索才能形成,而且如果独自完成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采集食物需要运用集体的智慧,借鉴他人的经验。原始人没有语言性的、系统性的方法用来分辨植物。他们所学到的鉴别方法要不就是来自父母的传授,要不就是通过别人的经验。 准确、快速地掌握周围的人或者动物吃什么、不吃什么是需要眼色的。如果没有这样的眼色,很快就会因为服食有毒植物而丧命。不仅如此,如果没有眼色,无法和周围人维持关系,就无法从他人那里获得鉴别植物是否有毒的信息。因为原始人是不会和敌人或者外部人分享限量的食物的。 所以,无论今天的人类怎样看待“眼色”,我们都是受惠于原始人类从打猎和获取食物时形成的眼色的。 眼色这个东西是原始时期就已经形成的机制,很长时间以来它都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众所周知,焦虑同眼色一样也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心理状态。焦虑程度高,身体反应就会活跃,短时间内会让人更兴奋,进而使人发挥超强的肌力。焦虑源于身体处于危险时为提高生存可能性而做出的反应。遇到危险时,如果身体能对焦虑做出反应,那么这个人就会险中逃生;如果遭遇危险还陷入思考,犹豫不决,那么这个人就很难生存。原始人类为逃避危险而习得了焦虑这个情绪。 但是眼色和焦虑是有差别的。焦虑是为逃生而产生的情绪性反应,而眼色是为生存而积极地接近目标物然后解决问题的原始性的认知机制。这种差别是因为要想发挥眼色这个能力来获取食物,就要观察所要获取的对象,接近目标,然后猎取猎物。有眼色的人可以摄取肉类和果实,但是没有眼色的人就会被排挤淘汰。 因此,虽然这两种机制都伴随人类很长时间,但是从两者的起源来看,它们是具有不同使用方法和目标的心理状态。 眼色是什么 那么什么是眼色呢?眼色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用直观的、非语言性的方法进行沟通,并尝试着解决问题。当然,眼色这个机制不仅仅是依靠理性和逻辑,因此有时会模糊不清,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另一方面眼色这种机制可以在无法明确用语言表达的时候,解释瞬间产生的心理疑团。 眼色不仅能够反映出一个人过去的经验,还能折射出从古至今人类适应生存环境的过程。当然,如果过去和现在的情况非常相似,那么眼色提供的信号就可以提供帮助。但是如果眼色做出错误的猜测,提供了错误信号,那么不仅对人类适应生存环境起不了任何的积极作用,还会起到妨碍作用,甚至会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问题和结果不明确的时候就会使用眼色。这个时间可能会很短,也可能会很长。大致上通过眼色“察觉”是瞬间的、反射性的。而“看眼色”相对来说是比较持久的。看眼色有可能是习惯性的,也有可能是有企图的。“察觉”和“看眼色”可能会相继出现,也可能会同时出现。不过,不是所有“看眼色”都能直接演变成“察觉”。 “察觉”的对象是所有的事物,而“看眼色”只会发生在认为对象有企图的时候。例如,“察觉到了某人进入了房间”或者“觉察到黑暗中有物体在移动”,这里的“察觉”和“觉察”是可以替换使用的,也就是说“察觉”其实是认识之后再进行思考的初级阶段。 在前面这个例子中,人们不会看“房间”和“黑暗”的眼色。如果真有人看“房间”和“黑暗”的眼色,那么这个人恐怕认为“房间”和“黑暗”都是有意识的。因此,赋予看眼色的对象人格和企图就是眼色的核心特征。所以典型的“眼色”是发生在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下的。 很久以前,人类所知的科学知识较少,很难解释某种事物或情况。那时,人们认为事物同人类一样具有意识和意图。从“神物”、“被诅咒的事物”这种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推测当时人们赋予了事物如同人类一般的心理状态。通过人类的这种发展过程,我们可以了解到“察觉”之所以在物理或者心理上发挥作用的原因。眼色形成于一个人发育的初期阶段,出现在人类发展的初期。在语言还未发展之前或者语言能力还比较薄弱的时候,人类是靠眼色来进行沟通的。 眼色的悠久历史 像前面提到的那样,从根源性来看焦虑的目的和眼色的目的是不同的。正常的焦虑是向人们发出躲避焦虑对象的信号。如果通过这种焦虑信号逃过危险,焦虑反应就会停止。因为逃过了产生焦虑的对象,神经跟肌肉就会放松。因此焦虑过去之后人通常会产生无力感,这是正常现象。但如果产生焦虑的情况已经过去,而身体仍没有上述的收缩反应,那么这种焦虑就会引发疾病。 因为眼色是接近目标时才会产生的,所以想接近某一个对象并观察情况、进而达成目标的人会十分警惕,身体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但如果总是毫无理由地看眼色,“眼色”会成为一种病。问题是怎样调节和区分需要焦虑和需要看眼色的情况。如果焦虑和眼色同时做出反应,可能会使人产生混乱。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焦虑和眼色常常是相互交叠在一起的,我们无法摆脱这种混乱的情况。虽然这种机制的产生是为了生存,但如果这种机制错误地做出反应使人产生混乱,就会妨碍我们去适应。 所以,处于一种想要逃脱的焦虑中,不情愿地看眼色,会产生我们无法承受的压力。社会变得越复杂、越组织化,这种焦虑和眼色交错在一起形成的压力就会越大,进而让我们失去斗志。 焦虑这个原始的情绪机制和眼色这个原始的认知机制,对人以及社会产生影响的方式比较相似。从环境因素的角度来分析,无法自由选择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其原因,但并不是说处于相似环境的人所承受的焦虑程度和看眼色的程度就会相似。也就是说,在相同环境里是否承受更多的焦虑、看更多的眼色,取决于个人的心理因素。 焦虑和眼色是适应环境所必需的机制,但是如果这种机制发挥错误或者过分地发挥就会导致心理异常或者无法适应。当然如果这种机制停止发挥作用也是一个问题。很久以前,原始人类横跨非洲草原。为了通过打猎、采集来获得食物并生存,他们会焦虑,会看眼色。现代人也一样,会因为通过网络触及到的世间百态而焦虑,会在职场、学校看周围人的眼色。可以看出,眼色和焦虑是通过反复、变形形成的问题,是至今都在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心理主题。 2 为了适应环境调节眼色 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人们自觉地看眼色呢?如果在房间内设置监视摄像机,告知房间里的人,领导在监视着房间里的动向,相信房间里大部分人都会自觉地看眼色。那么怎样让人在看完眼色后还能自觉服从呢?想做到这一点就要细分任务,分散责任,让服从的人无法掌握自己做这件事情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样一来人就会自愿地去做这件事。 背井离乡独自来到大城市打拼的“现代先生”平时工作非常认真。现代先生的工作就是组装铁质配件。但因为现代先生每天都在重复同一项工作,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做的到底是怎样的工作。现代先生看到工厂每天都记录自己组装的配件数量,有眼色的现代先生竭尽所能地把工作做得更快、更准确。如果没有这份工作,现代先生就无法在这个城市生存。为了成为对工厂有用的工人,现代先生一直都很有眼色。但是不久前一次偶然的机会,现代先生知道了自己组装的这些配件是用来制作杀伤性武器的,对此现代先生十分苦恼。 生存可能性——衡量眼色的尺度 当人类开始安居乐业,当社会具备了制度之后,眼色的目的从满足个人欲望扩大到为了支配与服从这个集体。进入农耕社会,人类无法像过去那样随意迁居。人类会寻找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的环境,然后耕地、播种,等待收获。人类获得了动物幼仔,为动物喂食,让它们交配,维持动物的种群。村落、城市、国家逐渐形成,人们开始制定可以维持这种集体秩序的体制。有了体制就要有人管理这些体制、发挥这些体制的作用,集体社会开始形成社会等级。 要想通过耕种来获得食物就要等待季节的交替。工作和食物之间不再是原始社会的那种即时的补偿关系,而成为一种延迟的补偿关系。 只有服从集体固定的社会等级和权力地位,才能在干旱的时候引水耕田,获得保护耕地的经费。人们需要确认等级高的人是否能为自己带来利益,所以人们开始掌握集体社会内部的社会等级。很快眼色就具备了比较社会等级,并掌握处在权力上层的人有什么样的意图,按照其意图做出行动的能力。 心理学家弗洛姆(ErichFromm)表示,生存欲望和社会制度原则上是无法改变一个人的,但是会决定比之更有弹性的另一种发展特点。生存欲望和社会制度是固定的,但是眼色却不同,它是最有弹性的心理特征,人可以为了适应环境而改变它。弗洛姆是为了解释社会制度和个人性格之间的关系才会说出这样的观点,但是事实上眼色的变化比性格的变化更快。 从起源上来看,眼色的形成并没有考虑道德律。眼色的形成只是为了满足生存的欲望,对生存是否有帮助是决定眼色对错的标准。也就是说,生存可能性就是衡量眼色的尺度。虽然初期眼色的机能是明确的,但是进入复杂的、制度化的社会后,眼色的功能就变得模糊,作用也变得混乱。眼色作用的方向开始根据其所服从的权力意图而改变。如果所要服从的权力是善的,眼色也是善的;如果要服从的权力是恶的,眼色也会变恶。眼色变得像一个速度虽快却没有认知功能的能量块。 自觉服从的核心——眼色 如果管理者遵守原则和规则,那么眼色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如果体制服务于管理者的权力,就会引发很多问题。在这种环境下人们为了了解上层管理者的意图,不得不战战兢兢地看眼色。 如果焦虑和眼色同暴力相结合,情况是最糟糕的。这种结合可以最有效地诱导服从。我们来看一看焦虑和眼色演变成服从的过程。焦虑和眼色是在预测未来时发生的。当人们感到焦虑时,人的身体和思想就会变得僵硬。这时如果只要得到暗示,认为自己已经安全,焦虑者就很容易服从。 社会环境中的眼色同“观察学习”和“替代学习”紧密相关。这种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学习怎样处理将要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但是没有眼色的人无法形成这样的学习过程。“这都看不出来,没眼色。”这种表达背后就存在这种背景。对没有眼色的人来说,宣战或者以一儆百的处罚是没有用的。因此,权力者会使用不当的权力来提高焦虑和眼色的指数,诱导这些人服从。总是看眼色的人即使不使用强制手段也会自觉服从命令,或者会事先猜测权力者的意图,自愿地对其服从。 对不当权力的自愿服从让心理学家很苦恼。米歇尔·福柯()所说的“顺从的身体”,弗洛姆所说的“服从的欲望”等等,都是心理学对非理性服从的思考。福柯的《监视与处罚》和弗洛姆的《逃避自由》都提到过自愿的服从,也为很多人提供了有关自愿服从的灵感,不过真正将“服从”带到心理学中心的是米尔格兰姆()。 曾在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授课的米尔格兰姆在实验室做过有关服从问题的调查。这一实验后来被收录在米尔格兰姆的著作《对权力的服从》一书中。 参加服从实验的一组人员按照实验者的指示对另一组人员实施了电击。电击强度越高被电击的人所承受的痛苦越大。这看似残忍的一幕其实都是事先安排好的,被电击的人都是在故意表演痛苦的表情。当然实施电击的人事先并不知情,他们以为自己真的实施了电击,他们自愿服从了权力者的不当指示。 也许有的人认为这个实验只是一个特殊的案例,但是相同的实验在很多大学都获得了相似的结果。米尔格兰姆认为,对自己所做的行为没有责任感的“代理状态”()是服从的核心。代理状态是指行为者认为自己正在执行的动作并非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出于别人的意愿。米尔格兰姆认为,个体为了在等级体制内发挥作用会出现这种代理状态。 米尔格兰姆所说的代理状态同组织内部人们总是见机行事的情况相似。虽然不是像电击实验那种极端的命令,但是事实上因为处在一个组织当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法避免这种类似于“服从实验”的情况。有时组织会直接要求个人服从,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因为个人从属于组织,所以不得不自愿服从。自愿服从有很多种情况,服从和赞同就是自愿服从的一种形式。自愿服从比强制服从更需要眼色。强制服从可能会导致叛逆和反抗,但是自愿服从会用比较复杂和微妙的办法改变人的内心。这种自愿服从的核心就是眼色。 组织不喜欢没有眼色、不懂得察言观色的人。例如,没有一个组织会喜欢穿着泳衣参加一场很重要的发布会,或穿着西装参加登山野游的人。为了解集体的基本要求,掌握适应集体的社会性技术,个人需要适当的眼色。但是如果一个集体过分地要求使用眼色,这个集体就很难发展。过度使用眼色的个人也会拉低自己和集体的效率。总看眼色的人会自愿服从于集体内部的社会等级,只会按照社会等级高的人的意愿行动。这种人只顾着迎合上层权力者,无法思考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为了什么,对这一行为带来的后果也渐渐变得麻木。长此以往,行为者自身的意愿和判断就会消失,只知道按照上层权力者的意愿行动。最终判断某种行为是否对行为者有益只取决于上层权力者的意图和资质。 如果上层权力者是个只贪图自身利益的人,行为者就会被剥削。如果上层权力者正在偷偷地为竞争集团效力,那么行为者就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服从上层权力者的命令,他不知道自己正在参与的行动可能会把自己所属的集团推向灭亡。 本来只是为了生存,却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推向死亡,这就是眼色的陷阱。明明很认真地看了眼色,却变成了一个没眼色的人,这就是眼色的矛盾之处。 调节眼色的理由 现代人无法马上意识到过度地看眼色反而会事与愿违,这是因为随着体制的变大和复杂化,不同社会等级所扮演的角色和职务功能也被细分化。参加米尔格兰姆实验的人员之所以会服从命令也是因为电击这个过程被分工。在试验中,参加者的角色被细分化,一人指示电击,一人传达命令,一人按下按钮,这样做提高了服从的概率,降低了每个人的责任感。 即便我们早就听过“产业化和分工化的加速,让人失去人性,将个人模块化”这种对文明的谴责之声,但是米尔格兰姆的实验结果仍让人感到沮丧。因为这个实验为我们展示了原本善良的普通人,从刚开始只是犹犹豫豫地看眼色,到后来甘愿服从恶行的过程。遗憾的是,这个实验恰恰验证了我们所处的现实。眼色是为适应而出现的最初的也是反应最快的心理机制,所以我们无法消灭它。 但是和原始时期不同,在复杂的社会化集体中,眼色只是一种心理能量的使用方式,它的使用目的决定了它的方向。在被等级化的复杂的社会里,眼色使用是否有益取决于个人所属的集体的健全性。如果个人所属的集体、职场、社会和制度都很完整,只要观察组织和他人的眼色进行学习就可以保持心理健康。从古至今,从未有过健全程度能满足这种要求的社会。 要想培养出健康的眼色,社会就要健全。但是现实是很复杂的,无法用一种单一的价值来衡量其是否健全,也无法用单一的人际关系做出预测。在这种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作用下,个人要学会调节和停止错误的、不必要的眼色,才能保持健康的眼色。 社会越来越复杂,“怎样调节和停止眼色”比“怎样看眼色”来保持心理健康更重要。眼色会随着情况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环境一直在变化,看眼色的人过多,社会复杂性也会急剧增加。而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根本无法具备正确处理这种变化的能力。 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进化心理学教授史蒂芬·平克()在《心智探奇》中提到了焦虑这一起初为躲避危险而形成的心理机制是怎样威胁人的适应能力的。平克表示,“我们的身体里还残留着过去的痕迹,但是几乎没有一个器官仍处于只适合过去的生物生存的状态,情感系统也没有停滞在过去的状态”。 不仅是焦虑,眼色也是如此。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过去还是今天、东方还是西方,都会使用眼色这种机制。但是就像平克教授所说的,进化的力量并没有在不变的基础上继续叠加。社会在变,人也在变。所以在山洞里画壁画的克罗马侬人和生活在数码时代的现代人,心智的运作方式虽相似但却不同。为了生存我们的确需要焦虑和眼色,但为了适应环境我们更要学会调节焦虑和眼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