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清贫思想


作者:中野孝次     整理日期:2015-01-23 15:55:36

若知足,虽贫亦可名为富;有财而多欲,则名之为贫。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过分的强调节俭自律也不符合实际。但是,如何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保持一种恬静的心态,追求一种有益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环境平衡协调发展,这仍然是需要人们考虑的。所以中庸之道还是有用的,即我们既不能近乎自虐式的自律,也不能无节制的追求物欲,而是应探索适度的、有益身心、有益环境的生活方式。
  全书分24章,每章讲述了日本古代高人的事迹,这些人的确是清雅脱俗之辈,作者在平淡的叙述中,让一个个人物跃然纸上!
  作者简介:
  清贫思想一书,就像一股春风荡入心田,使我久久徘徊。这是一本与现代潮流格格不入的书
  ,出乎一位日本人的手笔更是令人惊奇。通篇都在谈论一支茶壶,一枝竹子,都是些为现代人所忽视的东西,然而文章却写得那样闲雅真情令人感动。
  在今天金钱至上的世界中,经济大潮席卷一切所谓情趣、风雅,然而清贫思想的作者却提醒我们除了物质至上以外,还有另一种真正美丽的人格与极其简单质朴的人生境界。
  自己的一生是个什么样的?
  自己应该如何生活?
  在与朋友谈论时我常常问他们,生命到底怎样度过才算是不浪费呢?谈论的话题往往是金钱,
  工作,房子,儿女,每当话题谈论到人生境界的时候,我便常常被人笑为迂阔,在今天的生活里,
  有酒有肉吃,有电视看还要谈论什么人生境界?我常常觉得正在玩麻将或扑克牌的亲人或朋友生活得那样单薄。我们时时都在谈论拥有,谈论股票,谈论金钱,谈论这些浮世之中货真价实把握得住的东西,然而我们真的数过我们的心灵中是否也是青青苍苍呢?还是一旦回到家中
  便被孤独落寞所包围,不知身是何世。清贫思想一书,就像一股春风荡入心田,使我久久徘徊。这是一本与现代潮流格格不入的书
  ,出乎一位日本人的手笔更是令人惊奇。通篇都在谈论一支茶壶,一枝竹子,都是些为现代人所忽视的东西,然而文章却写得那样闲雅真情令人感动。
  在今天金钱至上的世界中,经济大潮席卷一切所谓情趣、风雅,然而清贫思想的作者却提醒我们除了物质至上以外,还有另一种真正美丽的人格与极其简单质朴的人生境界。
  自己的一生是个什么样的?
  自己应该如何生活?
  在与朋友谈论时我常常问他们,生命到底怎样度过才算是不浪费呢?谈论的话题往往是金钱,
  工作,房子,儿女,每当话题谈论到人生境界的时候,我便常常被人笑为迂阔,在今天的生活里,
  有酒有肉吃,有电视看还要谈论什么人生境界?我常常觉得正在玩麻将或扑克牌的亲人或朋友生活得那样单薄。我们时时都在谈论拥有,谈论股票,谈论金钱,谈论这些浮世之中货真价实把握得住的东西,然而我们真的数过我们的心灵中是否也是青青苍苍呢?还是一旦回到家中
  便被孤独落寞所包围,不知身是何世。
  清贫思想谈论的便是纯属心灵的事,作者的主人公们为了心灵的安逸自愿选择一种清贫的生活,和一种似乎是很傻的行动,然而在莞尔一笑之后,我们的心灵是否有所触动呢?
  只要是一个拥有爱美之心,心灵的灵光还未被泯灭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为之久久叹然不已。
  目录:
  目录:
  
  Ⅰ
  一这样的茶罐就该三十枚金币1
  二像那样的人家被火烧了才好9
  三您收藏的是一把废刀19
  四六尺草庵,悠闲无惧27
  五袋里有米,炉边有柴,还要什么35
  六谁能听见无弦琴47
  七我只想要您领地上的一枝竹子53
  八绑鞋带时的一滴眼泪61
  九买书钱不够,那就捐了吧69
  十我画画是为了自己高兴79
  十一我家也在积雪中87
  十二芜青是草,不该把它当花看95
  目录:
  Ⅰ
  一这样的茶罐就该三十枚金币1
  二像那样的人家被火烧了才好9
  三您收藏的是一把废刀19
  四六尺草庵,悠闲无惧27
  五袋里有米,炉边有柴,还要什么35
  六谁能听见无弦琴47
  七我只想要您领地上的一枝竹子53
  八绑鞋带时的一滴眼泪61
  九买书钱不够,那就捐了吧69
  十我画画是为了自己高兴79
  十一我家也在积雪中87
  十二芜青是草,不该把它当花看95
  十三潮水瞬间淹没了沙石107
  十四青蛙扑通一声跳进水塘里119
  十五青叶嫩叶,何等尊贵129
  Ⅱ
  十六被物质所控制,何其愚蠢137
  十七清贫是什么145
  十八为花的美无端心痛157
  十九“花在墙角”与“墙角有花”167
  二十愉悦的表情177
  二十一一清至骨187
  二十二美在清贫195
  二十三人的需要并不多203
  二十四重构一种生活方式211前言再版序
  《清贫思想》一书中文翻译版自1997年出版后,受到了读者及媒
  体的热情赞誉,诸如《读者》等杂志,对文章进行了长篇刊载和详尽
  的评点,大家对书中所论观点热切讨论,对其中的现实意义有着充分
  肯定。很多人认为,放弃奢华,摆脱物欲,让心灵悠行于平和自由之
  境,主动放弃多余的物质追求,才能在简单中体验心灵的丰盈和充实,
  诚如文中“若知足,虽贫亦可名富,有财而多欲,则实为贫”。
  清贫思想意味着一颗安静的心灵,面对欲望享受,尽管纷繁复杂,
  只要坐拥自我,世界便归于宁静。清者,更多意味着纯洁和通透,而再版序
  《清贫思想》一书中文翻译版自1997年出版后,受到了读者及媒
  体的热情赞誉,诸如《读者》等杂志,对文章进行了长篇刊载和详尽
  的评点,大家对书中所论观点热切讨论,对其中的现实意义有着充分
  肯定。很多人认为,放弃奢华,摆脱物欲,让心灵悠行于平和自由之
  境,主动放弃多余的物质追求,才能在简单中体验心灵的丰盈和充实,
  诚如文中“若知足,虽贫亦可名富,有财而多欲,则实为贫”。
  清贫思想意味着一颗安静的心灵,面对欲望享受,尽管纷繁复杂,
  只要坐拥自我,世界便归于宁静。清者,更多意味着纯洁和通透,而
  贫者,它的意义不在于缺乏和缺失,更强调简洁和干净,恰到好处。
  清贫,不是要过一种贫穷的生活,而是追求不为所羁的心灵自由。清
  贫,是一种思想上的反思和解脱,是灵魂上一把自我检验的利剑,是
  我们实现人生观质的飞跃的苦口良药。清贫,意味着放弃,意味着诚实,
  意味着对大自然的尊重。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大众鼓着劲地一心一意奔小康,一切以物质
  追求为重,极大地忽略了精神文化的追求,加上“文革”时期全社会
  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毁灭性破坏,因而在精神文明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
  巨大的黑洞,原本天经地义的好人好事成了媒体力挺的珍贵事迹,而
  一夜暴富的投机客和奸商却成为了全社会力捧的标杆人物。不要提“魏
  晋风度”“竹林七贤”,当今中国,连唐宋时期的士子风采,也已经消
  失得无影无踪。试看今日风流人物,哪有半点“风流”可言?成功
  的定义就是如何取得物质上的巨大成就,作为一个具有几千年文化传
  统的文明古国,悲哉!危哉!
  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仅仅把物质追求放在首位,而忽略了
  精神文明的建设,那么在可见的将来,这个国家和民族将遭遇到极其
  巨大的危机。“清贫思想”不是对当今物质至上的全面消剿,但可以
  是抵御社会浮躁虚华、道德泛滥的坚强堤坝。作为一种精神文明建设
  和文化修养的有力补充,是其时也,恰其时也。
  邵宇达
  2014年10月30日于上海
  译序
  1992年9月,中野孝次的《清贫思想》一经问世,立即在日本形
  成了一股阅读热潮。好几个月在十大畅销书排行榜上蝉联榜首,更保持
  榜上有名达两三年之久。这样一本有关传统文化、人生哲学的书,在物
  质至上的社会如此畅销,实在是一个奇迹,这不能不引起我极大的好奇。
  一读之下,不禁立刻为之吸引。几乎不觉得是在看一本外国人写
  的书,书中写的一切,是那么亲切、熟悉,又别有寄托,回味无穷。
  它像一股清流,潺潺流入心胸,使我精神为之一振。我认为看到一本
  好书而忍着不介绍给朋友,是一件不应该的事,所以不揣浅薄,用四
  个月的时间将它翻译成了中文。其间虽然遇到了预想不到的一些困难,
  但毕竟还是完成了。现在看着厚厚的译稿,我心里感到说不出的高兴。
  日本崇尚外来文化,善于吸收、拿来,形成了多种格局的日本文
  化。既有纯西方的文明,又有纯东方的文明。我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就
  注意到,他们在“衣”的方面,既有笔挺的西装、各种新潮时装,又
  有传统的和服;在“食”的方面,既有西式餐厅,也有日本式的“料
  理屋”,当然也少不了“中华料理”;在“住”的方面,往往一幢房子里,
  既有睡榻榻米的“和室”,也有用家具的“洋室”;在音乐上,与欧美
  同步的流行音乐和日本传统的“演歌”各显神通,交相辉映……
  日本的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物质的富裕程度是相当惊人的,然而对
  于一个中国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那繁华的主旋律之下的一种
  “和声”——崇尚简单、质朴、含蓄、纯净的审美原则。茶室里的清悠淡
  雅的水墨画、看似漫不经心的三两枝插花、用虔诚的态度欣赏一个古朴
  的茶碗、完全用原木修建成的寺院、石头砌成的水槽和饮水的长柄竹勺、
  白色细沙铺就的园中小径……我们的祖先创造并生活其中的境界,我们
  只能在古典文学中领略的美,在日本达到了某种极致,而且保存至今。
  读完《清贫思想》,我不禁想:这也许就是那种优良的文化传统在
  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吧?
  那么究竟什么是“清贫思想”?富裕的日本人为什么会喜欢这本书?
  表面上看现在向中国的读者介绍这本书未免不合时宜——整个国
  家正在经济腾飞,所有家庭都在争取小康、富裕,大多数人致富唯恐
  不及,生财之道、股票、房产才是常谈常新的热门话题。为什么要关
  心思想——何况是“清贫”的思想?
  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清贫思想》是一本怎样的书,也许有关的疑
  问就会迎刃而解、不言自明。
  中野孝次在序言里开门见山地说:虽然由于经济发展与产品大量
  出口,日本人在国际上引人注意,但许多国家的人对日本人的印象都
  不好,认为他们“仅仅是制造物品并且把它们贩卖出去的人”(有趣
  的是,1996年日本民意调查也显示,超过50%的日本国民都感觉到遭
  人“憎恨”——译者)。而中野孝次认为,虽然今天的许多日本人沉
  湎于物质与金钱,但日本也有重视自己心灵的文化传统,而那才是日
  本最值得夸耀的文化。所以,每次应邀演讲,他都以“日本文化的一
  个侧面”为题,向外国人介绍这种他引以为骄傲的文化传统。
  他由日本历史上一些古典人物谈起,他们分别是写作俳句、和歌
  的文人、僧人、画家、旅行者、隐士,都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名人:西
  行、兼好、光悦、芭蕉、池大雅、良宽等。他们的思想有一个共同之
  处:认为生活应尽量简朴,摆脱物欲缠绕,让心灵悠游于平和自由之境,
  那才是一个人最高尚的生存境界。在这里,所谓“清贫”绝不是“贫穷”,
  而是主动放弃多余的物质追求,在简单、朴素之中体验心灵的丰盈充
  实,追求广阔的精神空间以及“风雅”之境。
  书中阐述的清贫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抛弃繁华,远离物质享受,追求简朴生活。
  二、以贪婪为耻,厌恶通过贪婪敛财而致富。
  三、尊重心灵的内在规律,不压抑自然的感情。
  四、追求“风雅”——内心充实与人格完善。
  五、热爱自然,强调与自然的和谐、感应。
  六、重新审视人的真正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全书的中心思想,如果一言以蔽之,可以说就是其中反复提到
  的——
  “若知足,虽贫亦可名为富;有财而多欲,则名之为贫。”(见本
  书第4章,语出《往生要集》)
  这实在是值得再三体会、玩味的一句话,是作者身处物欲横流的
  社会中发出的醒世良言、喻世明言,实在如晨钟暮鼓,发人深省。
  当然,作者也清醒而无奈地看到了日本的现实,他在认为“清贫
  思想”“仍然为我们这个民族所继承,对抗着物质万能的社会风潮”的
  同时,不无痛切地指出“但这已不是现在日本社会的主流思想了,因
  此我才心怀顾虑地称之为一个侧面”。
  日本的现实情况究竟如何呢?恐怕与作者所推崇的日本文化的优
  良传统相去甚远。由于日本经济模式的成功,自负的满足将日本人引
  上了唯财富、唯物质的道路,忽略精神世界的追求使许多人自私、冷漠,
  缺乏正义感和道义的激情,社会问题严重。到了陷入困境的今天,物
  价高昂、银行不稳、股市下滑、就业困难,日本模式回天乏力,再难
  重现“世界经济楷模”的风采。与此同时,日本夫妇分居、家庭内离婚、
  无性婚姻等现象日益普遍,过劳死、自杀、青少年受虐待等统计数字
  居高不下,成年人和儿童一样沉溺于庸俗的漫画、电子游戏,年青一
  代狂热追求名牌服饰及高级用品,亲情淡漠,对前途茫然……都比本
  书中提到的情况有所发展。至于“奥姆真理教”那样的邪教的出现和
  沙林毒气事件,更使习惯于良好治安环境的日本人陷入空前的人人自
  危,失去了安全感。这一切的发生,令人震惊,同时也引人深思。
  仅仅靠物质的丰富与物质文明的发达,并不能使人类得到幸福。
  相反,忽视人的心灵需要,会导致人的“异化”——人不再是原来意
  义上的人,而成了“消费者”。正如书中所说:
  可是,欲无止境,一个阶段的目标实现之后,更新的目标
  层出不穷。街上充斥着刺激人购买欲的广告,钢琴、音响、汽
  车,还有漂亮的住宅,似乎都唾手可得。从此,我们被欲望彻
  底地俘虏,在称呼上也已不再是平凡意义上的人,而是成为了
  一群“消费者”。
  “记不真切这个奇妙的词汇究竟源于何处,但“消费者”这
  个轻视人的说法似乎起源于1956年,以经济成长为国家最高目
  标的时期,一个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时代开始了。所有的国民
  一夜间都成为大生产运动中的终结一环——消费者。人们根本
  没有冷静思考的余地,去选择人的真正需要。(见本书第23章)
  生产并不只是为了人的幸福,却不断高速运转,物质财富大量堆积,
  人们陷于物欲不能自拔,最终导致在物质丰富的同时心灵的沙漠化;
  在物质文明发达的同时,人的感情生活环境非人性化。人们不但没有
  登上幸福的彼岸,而且似乎连渡水的舟筏也失去了。
  日本人也深切感受到了这一点,他们也急切地希望找到一剂治疗
  这些社会痼疾的良方——大概这才是《清贫思想》在日本风行的社会
  基础和重要原因。如果仅仅是空谈哲理,或者“发思古之幽情”,繁
  忙而务实的日本人是不会对它如此青睐的。
  说到这里,也许敏感的读者会问:这是《清贫思想》对日本的现
  实意义,对我们中国有什么意义呢?这就回到前面提到的:我们今天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要关心这种与生财之道背道而驰的思想呢?
  理由很简单: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日本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
  固然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经济模式中的缺陷也值得我们引以为戒,他
  们在思想精神方面的问题与思考、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来对抗现代社
  会物质化倾向的尝试,都是很值得我们注意、吸取,并作为参照系的。
  虽然我们现在经济建设尚未达到繁荣,但是一些伴随经济腾飞产生的
  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已初露端倪。中国人忙起来了,机会多起来了,
  甚至一部分也富起来了,但是,中国人幸福起来了吗?心理平衡、内
  心充实、平和务实的人,多起来了吗?我们的社会风气、国民素质、
  精神境界达到应有的水准了吗?……未雨绸缪,我们应该从别国的情
  况中吸取的教训其用心是深刻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东方人,在先进科学技术、管理方
  法上也许可以大量借鉴西方的成果与经验,但是在寻求内心平衡、谋
  求精神满足这些与终极目标有关的领域,我们却似乎难以从西方文明
  中获得足够的帮助。而和我们有着特殊历史渊源、一衣带水的日本,
  却和我们有诸多共通之处。也许在寻求一条东方的文明道路的时候,
  更易于互相借鉴。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将“清贫思想”作为日本文化的一个侧面向
  外国介绍,表现了一个学者对本国传统文化的珍视、弘扬,值得尊敬。
  但作为一个中国人却别有一番滋味:虽然作者在赞美那些日本文人时
  也提到中国文化,但没有指出其渊源关系,甚至给人两者并列的感觉。
  于是觉得有些众所周知的事实还是有重新强调的必要,免得对年轻读
  者有所误导,也愧对我们的祖先。
  所谓“清贫思想”,无论作为一种人生哲学还是一种美学原则,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其悠久而清晰的脉络,不仅比日本古老许多,而
  且可以说是日本的源头所在。孔子曾感叹地称赞他的学生颜回:“一
  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见《论语?
  雍也》),这难道不是有关“清贫”的古老记录吗?至于不为五斗米
  折腰,回归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不是实践“清
  贫”的典范吗?更不用说唐宋时期中国文人士大夫中盛行的“幽深清
  远的林下风流”的人生哲学与审美情趣,无不是自然淡泊、清净适意,
  可作“清贫”“风雅”的绝妙注解。而《清贫思想》中主要人物大都
  生活在16世纪,比唐宋时代也晚了几百年,而这时他们的“遣唐使”
  早已将中国的文字和书籍带回日本了。
  至于在中国妇孺皆知的“君子固穷”等格言名言更是举不胜举,
  有关的名人故事以小学课文和民间传说的方式流传不息。说明这种传
  统在中国的流传不仅悠久而且广泛。
  更有力的证据是,“清贫思想”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支柱主要是禅宗,
  书中所涉及的人物逸事、诗词,处处可见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影响。而
  禅宗正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
  所以,介绍《清贫思想》,与其说是在介绍日本文化,不如说是在
  介绍中国文化,是一种在我们国度中生根、抽枝、墙外开花的文化。
  我们完全没有理由盲目崇外、妄自菲薄。当然,在对照日本善于学习、
  融合外国文化的同时,我们也感到自己在重视、宣传本国传统文化上
  有些滞后。
  还有一些翻译时“技术”上的问题,也想稍作说明。
  首先,这本书是由演讲稿汇集、改写而成,不是字字珠玑的文学
  经典著作,故而我以传达思想内容为目的,有些地方做了顺序上的调
  整,表达上也不拘泥于一字一句的落实,力求做到清新、生动、流畅。
  其次,日语表达有委婉含蓄的特点,加上作者对有些问题反复强调,
  有些章节稍有重复拖沓之感。为了方便读者的阅读,在不影响对原文
  的理解基础上,做了一些删繁就简的变动。
  最后,和歌、俳句由于它的精深微妙,一向是翻译上的难点,为行家
  所共知。作为新手,自知难以胜任。现在书中有关的和歌、俳句及日本
  古代典籍的引文,基本采用台湾大学日本史专家李永炽教授的译本,特
  此声明并致敬意。
  我曾经在日本生活过三年,翻译过程中我感到在那里的生活对我
  理解原作很有帮助,不禁再一次觉得人生的体验似乎都不会白费。欣
  慰之余,愿将本书献给帮助过我的师长、朋友,以及我的亲人。
  最后,借一位日本学者的话表达我的一个信念:
  日本现在所走的基本上是美国文明的道路。但是,这条
  路不一定是人类唯一的文明道路。人类可能还有另外的文明道
  路,这条路应该既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又不使人的感情生
  活的环境“非人性化”。如果真有这样一条道路的话,日本是
  没有力量成为开拓者的,因为日本国家小,文化传统不深,“底
  气”不足。在当今世界上,唯有中国有可能开拓出这条新文明
  的道路来。(见梁策:《日本之谜》,贵州人民出版社,第224页)
  邵宇达
  1997年4月于上海原序
  如果你现在去海外旅行,几乎每个国家都对日本以及日本人表示
  出极大的兴趣。当然,最首要的理由想必是由于汽车、家用电器、电
  子制品、钟表、照相机等日本制品的大量输出。从这些产品中可以了
  解到日本有相当发达的生产能力和工业技术。那么,制造这些产品的
  日本以及日本人究竟是怎样的呢?这该是由物及人引发出的好奇吧。
  事实上,我国政府在海外的自我宣传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才会产生这
  样的要求。
  第二条理由正好与第一条相反,正是由于日本人大量去外国所致。原序
  如果你现在去海外旅行,几乎每个国家都对日本以及日本人表示
  出极大的兴趣。当然,最首要的理由想必是由于汽车、家用电器、电
  子制品、钟表、照相机等日本制品的大量输出。从这些产品中可以了
  解到日本有相当发达的生产能力和工业技术。那么,制造这些产品的
  日本以及日本人究竟是怎样的呢?这该是由物及人引发出的好奇吧。
  事实上,我国政府在海外的自我宣传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才会产生这
  样的要求。
  第二条理由正好与第一条相反,正是由于日本人大量去外国所致。
  日本游客去世界各国旅行观光的人数已经达到史无前例的程度。另外,
  各大企业长期的海外驻员也同样为数众多。从他们的言行中,外国人
  心怀疑惑地感到:这就是(生产那些精良制品的)日本人吗?这种疑
  问本身基本上都表示对日本人的不敢恭维(参阅本书第16章),具有
  讽刺意味的是这些疑问同样提高了对日本以及日本人的兴趣。日本人
  仅仅是制造物品并且贩卖出去的人吗?除此之外,他们有什么样的文
  化呢?
  也许还有一些别的原因,但我所感受到的只有这两点,并且是对
  日本和日本人提出质疑的。
  所以,每次应邀演讲,便决定都以“日本文化的一个侧面”为
  题。谈论内容基本上都是日本的古典人物——西行、兼好、光悦、芭
  蕉、池大雅、良宽等,从而引发出日本不仅只有沉湎于物品制造和一
  味崇拜金钱、追求现实的富贵荣华的人,也有重视自己心灵世界的文
  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就像华兹华斯的诗句所说的那样:“生活在地上,
  思想却在云端。”认为现实生活应当尽量简朴,而让心灵悠游于风雅
  的精神世界中,这才是一个人最高尚的生存境界。由此看当今的日本
  及日本人,也许不会感受到,但我坚信这才是日本最值得夸耀的文化。
  现在这种传统——可称为崇尚清贫的思想——仍然被我们这个民族所
  继承,对抗着物质万能的社会风潮。但这已不是现代日本社会的主流
  思想了,因此我才心怀顾虑地称之为一个侧面。实际上,我深信只有
  这些才是真正日本文化的精髓。让我一边吟唱古典的诗歌,一边陈述
  我对所谓“清贫传统”的思考吧。
  以前在明治时期,有一本国粹主义杂志名字叫《日本及日本人》,
  而我这么一个在战争期间皇国主义式国粹主义支配下度过青少年时期
  的人,对国粹主义可谓是深恶痛绝,可是到了现在这把年纪,也同他
  们一样宣传起“日本与日本人”,真是讽刺啊。
  在演讲的时候,总是粗略得很,很多次自己都觉得词不达意。有
  些想说的话却没有充分表达出来;还有些话题临到讲演时才发觉自己
  的认识也还不够充分。我感到不能单单停滞在为外国人做日本文化的
  向导上,即便为了自己,也必须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加深
  认识。
  有了这种想法以后,就想什么时候把这些话明确地写下来。心里
  这么想,却一直没有机会付诸实施。正在这种拖挨着的时候,偶然间
  草思社来约稿,让我把这些想法写成文章,虽说机会不错,还是耽搁
  着没有立即着手写。没想到今年(1992年)元旦,当我拿着笔面对着
  文稿纸想写点什么的时候,突然决定要把在心里积淀的这些观点全部
  写出来。出乎意料地,自此以后,索性将别的工作全部抛至一边,兴
  趣之高,连自己都吃惊不已。这在我是从来不曾有过的经历。
  人物部分共有15章,记述的是我最近演讲时所讲的内容或者讲述
  不足的地方——虽然在日本,是读书人众所周知的事情,没什么新鲜感,
  但由于讲述的对象是外国人,我还是将这些写了下来。
  以这15章中的故事作为材料,究竟想要表达一些怎样的思想呢?
  我在其后部分中阐述了我自己的观点,当然,这是本书的重点所在。我
  希望能表达得完美达意,为此也许有稍加美化的倾向,但这确实是我衷
  心祈望的。
  现在,地球的环境保护啦、生态学啦、简朴生活等一些词,常作为时
  髦被人们挂在嘴边。我认为从我们的文化传统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个中
  道理简直可说是不言自明的。我们的先人早已这样生活在与自然一体的共
  存中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社会的出现和资源的浪费,是其他文明原理
  带来的恶果。如果据此文明引起现在的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那么,我想
  与此对应的一个全新的社会文明原理,应该诞生于我们祖先早已创立的这
  一文化——清贫思想。
  如果你认为这不过是一介书生的梦想,那你尽管嗤笑去吧。事实上,
  我正是怀着这种梦幻般美好的愿望说着这些话。
  这样的茶罐就该30枚金币
  首先让我们从本阿弥光悦(1558—1637)的逸事开始吧。
  现在光悦为人们所熟知的是他的书法、黑乐赤乐的茶碗(黑乐是
  在茶碗的质土上涂上黑色釉,赤乐则是施上红彩再覆釉)和船桥的漆
  器上的泥金画。其实他一生中最喜爱的是茶道,在当时也是以茶道家
  而闻名。对光悦非常了解的文人灰屋绍益(1610—1691)评价说:自
  从丰臣秀吉时代著名的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死后,当今最谙此道的人
  恐怕无人能出太虚庵的光悦之右了。不过光悦对茶道的看法不仅与千
  利休有分歧,对千利休的观点还进行了极大的批判。但他年轻时,也
  同样沉迷于器皿。这则逸事讲的就是他对器皿的执迷。
  光悦年轻时,有一次看见小袖屋的宗是所拥有的濑户肩冲的那把
  有小把手的陶制茶罐,顿时被吸引住了。从此朝思暮想着无论如何也
  要得到它。但它标价昂贵,要金币三十枚。换算成现代货币的话,简
  直就是天价,可以称得上是一笔巨款了。光悦没有这笔钱,但心里想
  得到这把茶罐的冲动却越来越强烈,以至于茶饭不思。
  看到光悦竟然沉迷到这种程度,宗是也被感动了。他把光悦找来,
  告诉光悦,他愿意将这把茶罐减价出让给他,光悦断然拒绝了他的
  好意。
  这把濑户肩冲的茶罐是天下罕有的珍宝,就是该值金币三十枚。
  减价,无疑是贬损了它的价值。光悦这么想。
  于是他将自己的庄园卖了,换金币十枚;又千方百计地筹借了
  二十枚,分文不少地以最先谈定的价格买下了它。
  那个时代,正是器皿流行、茶具至上的年代。连织田信长和丰臣
  秀吉都非常信奉此道,甚至常以茶具代替金银或食邑封地来赏赐手下
  人。千利休曾奉劝世人说,即便是一件人人欲得的天下至宝,亦把它
  当作一件寻常器物来日常使用的好。
  光悦同样想把他得意的新茶罐与同好一起赏玩,于是他在这茶罐
  中装上好茶,带去给前田公爵看看。
  本阿弥家族原先是以研磨和鉴赏刀剑为业的世家,在这方面可称
  得上天下一品,因此世代都和很多大名(诸侯)的渊源极深,特别是
  从光悦的父辈开始,从前田家取得禄米,光悦与前田的手下人关系也
  相当熟稔,所以光悦也就放心地拿着自己的挚爱之物去前田家。
  前田家也是世世代代醉心于茶道的家族,见到光悦拿着这么一把
  茶罐来进茶,爵爷很高兴,赞赏不已。
  见爵爷心情好,光悦正兴高采烈地要回家的时候,横山山城守等
  一群臣僚叫住他,拿出爵爷的手谕给他看,说爵爷非常喜欢这把茶罐,
  愿出银币三百枚。光悦闻言掉头就走,听任众人纷纷斥责他忘恩负义。
  他想,虽然这些年从前田家取得禄米,但今天我却是言明带来给爵爷
  看的,并不想转让。
  傍晚回到母亲家,他把白天发生的事一件件地说给母亲听,当说
  到临回家前众臣僚传达爵爷的话,赐给银币三百枚的时候,母亲妙秀
  大急,问:“你拿了那银子吗?”光悦急忙说没有,并把自己的想法
  告诉她,妙秀这才长嘘了一口气,非常高兴地说:“回答得好,拿了
  那银子的话,再好的珍品也成了一件俗物,你这一生也就无法再领略
  茶道的妙处了,答得好。”
  此事见载于《本阿弥行状记》一书,妙秀和光悦的形象栩栩如生,
  读了真叫人心里痛快。所谓物有所值,只要是真正的宝物,便不能降格
  以求;而且,茶具这种物品一旦可以谈斤论价,便已成了俗物,无法再
  从中得到真趣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本阿弥家族虽是商贾之
  家,却高度重视自我本心的内在律动,并没有一味地拘泥金钱。
  光悦拒绝宗是降价转售的好意,情愿卖庄园维持原价收买的传言
  立即在整个京都传得沸沸扬扬,极大多数人都嘲笑道:真是个大傻瓜,
  令人不可思议的愚蠢的行为。据说只有德川家康一人闻言微微一笑,
  家康对光悦的行为并不为怪,反而颇有赞赏之意。
  从濑户肩冲茶罐的故事中可以看到,光悦年轻时曾是多么地执迷
  于器物。但随着年龄渐长,光悦改变了这种思想。灰屋绍益自幼在光
  悦身边长大,深得光悦眷顾,据他所写的《赈草》中记载:
  用此肩冲茶罐亲手点茶,平生所乐尔,虽有人人欲得之
  珍物,然为其毁弃、被盗,日夜忧心。凡人无不为此所拘者。
  遂悉数赠予他人。
  越是名品、珍品,就越是在心里患得患失,而心里的平静为这些
  物品搅乱之后,就再也不肯割舍,只想着拥有了。于是光悦便把这些
  人人欲得之物悉数送人,自己只用最粗鄙的茶具品茶,以保持心灵的
  平静、安宁。
  绍益在《赈草》中又说:
  光悦至死不谙尘俗生活,自幼不聘理财货之人,亦不备
  称金之器。至于金银,除往昔加贺前田亲赐外,手未尝沾此
  黄白之物。
  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生于富商巨贾之家,却终生不知凡俗生活,
  家里没有管账的师爷,连算钱的算盘和称金银的秤都没有。除了加
  贺藩前田亲手赏赐之外,平生从来没有用手去沾过金钱。我们相信
  绍益说的是真实的,历史上的光悦君就是这样一位彻底摒弃凡俗生
  活的人物。
  我在少年时代从吉川英治的《宫本武藏》一书中第一次见到光悦,
  以后便一直认为画中那个肥胖、面目威仪的人就是光悦的真实形象。
  实际上光悦不求广厦美宅,亦不曾长居一处,纵然狭小粗陋之处,只
  要能辟出两至三张榻榻米大小的小地方,可以享受茶道的真趣就行了。
  《本阿弥行状记》中这样描述光悦的生活状况:
  光悦奇闻逸事虽多,然自二十岁始,八十殁,唯粗使者
  一人,火头一人尔。
  从这里我们了解到,只有一个仆人、一名厨师侍候的光悦的生活
  与吉川英治所描绘的优养在深宅大院中的富商形象实在是大相径庭。
  光悦源于崇尚简朴的思想,自己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并不是本阿弥
  家族供养不起。
  只要条件允许,谁不愿广厦美宅、陈设考究的排场,仆从如云、
  一呼百诺地生活呢?本阿弥家可算豪门,光悦却宁愿舍弃这些,去
  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他把精神放在首位,抑制了种种人之常情的享
  乐欲望。
  这究竟是怎样一种思想呢?作者中野孝次1925-2004,日本千叶县人氏。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德语专业,曾为国学院大学教授涉足广泛,在小说、评论、随笔、翻译等多种领域都有建树。
  译者邵宇达1963年生于上海,曾为羽毛球职业运动员。1988年毕业于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1990年赴日。现就职于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
  





上一本:那些美好女子教会我的事 下一本:可以输给别人,不能输给自己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清贫思想的作者是中野孝次,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