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赵昱鲲是国内最早思考用科学的方法来追求幸福的学者之一。他师承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并联合创办了全球华人积极心理学协会,担任副主席。 为什么《消极时代的积极人生》一书认为,这是一个消极的时代?书中分析了三个深刻的原因,并逐一提供了解决之道。在《消极时代的积极人生》中,作者将幸福的5个组成对应为5种营养成分:快乐VS糖,成就VS脂肪,投入VS蛋白质,人际关系VS纤维素,人生意义VS维生素、矿物质。 这本《消极时代的积极人生》汇集了十几位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数十年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当下的状况,将西方的原汁原味的积极心理学进行了中国化。在《消极时代的积极人生》中,提供了15个简单、新颖、贴近生活的幸福练习,帮助读者提升心理能量,提升幸福力。可以说,《消极时代的积极人生》是一本为中国人量身定制的、非常实用的幸福心理学著作。 作者简介: 赵昱鲲(左:赵昱鲲;右:马丁?塞利格曼)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应用积极心理学硕士,师从“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博士,参与创建了全球华人积极心理学协会并任副主席。 ?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成员,美国《积极心理学日报》(PositivePsychologyNewsDaily)专栏作家。参与组织了中国积极心理学与教育国际研讨会、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译有塞利格曼最新著作《重新思考幸福》(Flourish)。 ?组过乐队,在美国赌场算过21点的牌,得过文学奖。著有《美国草根政治日记》。著有《数学乐旅》。在美国罗格斯大学获得化学和计算机两个硕士学位,因执著于对人生意义和幸福问题的追问,辞去纽约金融公司的工作,全心致力于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推广和实践。 ?牛博网知名博主:老遥 ?知名时评人。 ?刊载文章链接 目录: 序幸福是理性的选择 第一部分认识真正的幸福 第1章谁偷走了我们的幸福 比别人好就一定幸福吗 坏比好强大 偷走你幸福的三个大盗 选择积极 幸福是你内心的生活方式 第二部分幸福的五个成分 第2章不多不少的快乐最幸福 快乐VS糖 什么是快乐 品味:变快乐为长乐 关注美好 避免快乐陷阱序幸福是理性的选择 第一部分认识真正的幸福 第1章谁偷走了我们的幸福 比别人好就一定幸福吗 坏比好强大 偷走你幸福的三个大盗 选择积极 幸福是你内心的生活方式 第二部分幸福的五个成分 第2章不多不少的快乐最幸福 快乐VS糖 什么是快乐 品味:变快乐为长乐 关注美好 避免快乐陷阱 第3章幸福就要抗拒成就的诱惑 成就VS脂肪 诱人的成就 有多少钱才能幸福 如何攀比能更幸福 只要你抛开一些面子问题 发挥才智的幸福 第4章用投入构建幸福感 投入VS蛋白质 幸福在忘我的投入中 发掘优势与美德 培育内在动机 第5章人际关系是幸福的根本 人际关系VS纤维素 别人很重要 助人为乐的方法 感恩的方法 学习宽恕 积极主动地回应好消息 第6章用人生意义指引幸福的方向 人生意义VS维生素、矿物质 追寻人生意义 我从哪里来 在人生意义中探索幸福 第三部分幸福需要两种锻炼 第7章幸福的身体锻炼法 全面幸福方式 运动出幸福 身心和谐:冥想、瑜伽和太极拳 第8章锻炼心理,获得积极的力量 学习欣赏别人 怎样欣赏自己 学习乐观 结语幸福不是终点站 打造幸福心理 你做主,你幸福 建设积极社会 积极教育:别让孩子伤在起点上 幸福是你旅行的方式昱鲲的这本书应该是我所看到的最贴近普通中国人生活的积极心理学著作。一本好书能给我们带来“福流”。读一本好的谈幸福的书,更是我们体验“福流”的最佳方法。这就是我阅读本书时的真实体验。我很高兴向大家推荐这本书。比别人好就一定幸福吗 幸福在哪里? 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无数哲人、先知孜孜以求幸福的所在,也确实给出了很多种答案: 佛家认为幸福在于大彻大悟; 道家认为幸福在于回归自然; 儒家认为幸福在于做仁人君子;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幸福在于美德; 中世纪神学家认为幸福在于天堂; 文艺复兴时的启蒙思潮认为幸福就是快乐。 网易曾经邀请网友讨论幸福,结果获赞同最多的是这段电影台词:“我饿了,看见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儿了,你就比我幸福。” 显然,很多人把幸福感建立在和别人的比较之上,他们的幸福不在于自己怎么样,而在于比别人怎么样。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越喜欢和别人比较,就越不幸福。 加利福尼亚大学索尼亚?柳博米尔斯基(SonjaLyubomirsky)教授研究了人的攀比心。她让一批志愿者完成同样的任务,结果发现: 1.不幸福的人的自信心取决于和别人的比较。 从图1—1中可以看出:无论其他人做得比自己好,还是比自己差,幸福的人在做完一件事后,对自己能力的评价都会变高(当然在别人做得差的情况下更高);但不幸福的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则明显受控于别人,在别人做得差时,对自己的评价和幸福的人基本相同,但在别人做得好时,自信心就一落千丈,觉得自己更差劲了。 2.不幸福的人的快乐取决于和别人的比较。 柳博米尔斯基测试了志愿者的情绪,结果发现:无论其他人做得比自己好,还是比自己差,幸福的人在完成任务之后,都会变得更快乐(当然在别人做得差的情况下更快乐些);不幸福的人在别人做得差时,也会变得更快乐,但在别人做得好时,心情就变得很糟糕了。 3.不幸福的人对事情的看法也取决于和别人的比较。 无论其他人做得比自己好,还是比自己差,幸福的人在完成任务之后,都比较喜欢这个实验(当然在别人做得差的情况下会更喜欢一点);不幸福的人在别人做得差时,会比幸福的人更喜欢这个实验,但在别人做得好时,喜欢程度就一落千丈了。 这个实验说明,幸福和攀比心之间存在相关性,越幸福的人越少跟别人比较;反过来,攀比心越强的人越不幸福。这有可能是因为攀比心使人不幸福,也可能是因为幸福使人不去攀比,还可能是其他因素同时影响着攀比心和幸福,比如一个人越不自信,就越不幸福,同时也越喜欢跟别人攀比;或者一个人越乐观,就越幸福,也越不会与别人攀比。 你也许会说:“那又怎么样呢?我看这个实验只是再一次证明了幸福的人都是傻瓜。你明明做得比别人差,还自我感觉良好,有没有搞错!幸福不幸福有什么重要?重要的是对世界有清醒的认识!” 柳博米尔斯基大概也料到你会提出这样的质疑,因此在第二个实验里,给志愿者一个“专家打分”。她在事后询问志愿者对自己的评价,结果与专家打分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志愿者认可专家打分是对自己能力的真正评价。现在他们算是对世界有了清醒的认识,那么他们的反应是不是只跟专家打分有关,而跟别人的表现无关呢? 答案是:一半对,一半错。对幸福的那一半人是对的,对不幸福的那一半人是错的。这个实验的结果和上一次实验一致:幸福的人在专家打了高分后会高兴,得到低分后会沮丧。不幸福的人则在得到高分后会高兴,但在发现别人得了更高分后,却变为沮丧;在得到低分后会沮丧,但在发现别人得了更低分之后,却又高兴起来。换句话说,幸福的人为自己的表现而高兴、难过,不幸福的人为自己和别人的比较结果而高兴、难过。 当然,这个实验也和上次一样,只能证明幸福和攀比心的相关性,不能指出幸福与攀比心的因果关系。美国斯沃斯莫尔学院(SwarthmoreCollege)巴里?施瓦茨(BarrySchwartz)教授推测,其中的因果关系应该是双向的:攀比心让你不幸福,而不幸福又让你更热衷于攀比。他说:“可以肯定地说,从所有的这些研究看来,攀比心是不会让你对自己的选择更满意的。” 诚然,攀比心能让你在盖过别人时幸福一下。但这个幸福很短暂,因为你马上又会习惯性地抬起头来,“与人比,其乐无穷”,然后立刻就发现在自己上面,还有一个更高贵的圈子,正轻蔑地藐视着你。于是,你又陷入了下一个“与人攀比→大受打击→严重失落→拼命奋斗→爬上一格→继续攀比→大受打击”的循环,在短暂地满足了攀比心之后,攀比心马上就又把你推入下一场更残酷的攀比火坑之中。 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埃德?迪纳(EdDiener)教授是幸福研究的先驱,人称“幸福博士”,他调查了全美国最富有的大款们,结果发现,他们的幸福程度仅比普通美国人高一点点。其中的原因是,金钱只是幸福的一小部分来源,尤其在你已经有很多钱的情况下,它基本上就没有作用了。 更不用说,在大部分情况下,你根本爬不到那么高的位置。如果你还是继续甘为攀比心的奴隶,让它驱赶着你在“与人攀比→大受打击→严重失落→拼命奋斗→爬上一格→继续攀比→大受打击”里不断轮回,那随着“爬上一格”的难度越来越大,你停留在“严重失落”的时间也会越来越长。 因此,从长远看,攀比心不仅不能带来幸福,反倒是通往不幸福的捷径。攀比心驱使着你像转轮上的老鼠一样拼命奔跑,这也许能让你取得一些物质成就,但却在幸福上一无所得。我们要做的是釜底抽薪,抽掉一些在心中熊熊燃烧的攀比干柴,让攀比烈火不再时刻煎熬我们的心灵,更平衡、更宁静地去追求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