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岁的青年人在现实中面临无数的选择,又承受着无数的屏障,于是他们很困惑,对于大学、就业、爱情、独立、孤单等问题显得不知所措,如果提不出很好的解决办法,结果就只能是被许许多多的问题压迫得失去方向。书中以实例为基础,通过与生活中众多的20岁以上的青年见面、交流,记录了每一个不同的人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这些例子都很具有代表性,作者通过与他们见面交流,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即20多岁的青年不得不停留在“大小孩”这个尴尬阶段的原因是他们对自己缺乏深刻的理解。比如老问一些这样的问题:“我是谁”“我想要做什么”“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本书中作者会教给他们如何有效地拓展自己原本狭窄的知识面,给予他们在“生活艰难的社会上”成长为一个拥有坚韧意志的成年人的有力指导。 作者简介: (韩)郑哲相 父母都是缝制厂的工人,家庭生活十分贫困。对于学习成绩垫底的他来说,上大学是遥不可及的梦想。20岁时,在父母的再三劝导下,郑哲相进入夜大读书;退役后,抱着继续深造的希望,申报300余所学校,全部落榜;好不容易找到了第一份职业,可第二年就被解雇了。 先后进入贸易、工程、技术、IT等30多个不同领域,积累了丰富的职业经验,被誉为“韩国第一职业生涯导师”。 现为人才开发研究所代表、大学教授、职业生涯指导协会的副会长。他以“温和魅力”为网名的个人博客,每月都会增加15万以上的点击率,被Daum评选为博客书籍第一名,并入选2009年韩国百佳博客。 为《CEO经销新闻》《革新领导者》等杂志写专栏,编写《赋予梦想生命力》《就业一本通之管理经理的诀窍》等书籍。 作为人才开发专家,他坚持以大众为主体,用实事求是的演讲风格,真诚地与大家分享职场经验。 目录: 第一章|年轻人,你是谁?第二章|行为的秘密第三章|世界的秘密第四章|人格测量第五章|找回自我附录|16种人格类型的解决方案 结束语参考文献时代在变,生活在变,但那些成长的问题却一如从前。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总是茫然不知所措。此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很好的解答,并告诫我们,不要迷恋短暂的快乐,要学会向前看,通过提前的计划和准备,你的人生将如顺水行舟般轻松。 ——公务员·林贤哲 再大的梦想和期待,在现实面前也会变成易碎的泡沫。经常让我们感到悔恨的,就是“只是当时已惘然”。对那些空有雄心壮志,却因没有经验而处处碰壁的年轻人来说,此书具有特别的意义。它可以让年轻人学会思考,找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方法,使他们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大企业高管·赵正宇 在插秧时,难度最大的一项工作就是排队插苗,即使用机器也很难维持固定的距离和方向。因此,农夫设定“插秧标准点”。即使途中方向错了,也能很快找到原来的位置。人生也是如此,在一不小心就会走错方向并容易产生动摇的年轻时期,此书可以作为你人生的向导,为你阐述成长中的诸多愁绪。 ——大学生·旋风时代在变,生活在变,但那些成长的问题却一如从前。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总是茫然不知所措。此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很好的解答,并告诫我们,不要迷恋短暂的快乐,要学会向前看,通过提前的计划和准备,你的人生将如顺水行舟般轻松。 ——公务员·林贤哲 再大的梦想和期待,在现实面前也会变成易碎的泡沫。经常让我们感到悔恨的,就是“只是当时已惘然”。对那些空有雄心壮志,却因没有经验而处处碰壁的年轻人来说,此书具有特别的意义。它可以让年轻人学会思考,找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方法,使他们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大企业高管·赵正宇 在插秧时,难度最大的一项工作就是排队插苗,即使用机器也很难维持固定的距离和方向。因此,农夫设定“插秧标准点”。即使途中方向错了,也能很快找到原来的位置。人生也是如此,在一不小心就会走错方向并容易产生动摇的年轻时期,此书可以作为你人生的向导,为你阐述成长中的诸多愁绪。 ——大学生·旋风 虽然现在已经变成一位家庭主妇,但回首望去,那年轻的日子一如昨天。那些成长中的酸甜苦辣,在今天看来都是那么温馨。也曾因为经历过太多挫折,而怀疑自己的能力。但是,那段在痛苦中成长的日子,教会了我宽容和坚强。彷徨和挑战是20岁的特权。这本书就是为了帮助20多岁的年轻人,怎样走出“大小孩”阶段,变得成熟起来。 ——全职美女家庭主妇·玉儿相信受网上恶性发帖困扰的不仅仅是明星们。随着微博、个人主页使用人群的增多,遭到恶性发帖的人也逐渐增多。那些恶性帖子是谁发的,他们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我的博客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恶帖。我也曾为此感到苦恼,甚至在一段时间里不敢上网,怕看到不想看到的东西。有时候,恨不得去找当事人大吵一顿。 不可否认,有的评论虽然尖刻,但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可是,那些捕风捉影、毫无道理的评论实在是令人难以接受,有的评论简直是不堪入目。但是,当你慢慢习惯之后,这一切也将变得习以为常,不以为怪了。当我们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对那些人的动机也就不会感到好奇。 在我们进行分析之前,先来谈谈恶性帖子的定义。所谓恶性帖子就是,个别网民在网络上对某人或某事进行恶意攻击而发表的言论。恶性帖子与建设性评论的区别就在于它们是属于恶意的诽谤。它们或断章取义,或歪曲事实,不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只强调自己的主张。发表恶性帖子的网民尤指那些使用粗俗、不文明的语言发表评论的人。以下是我针对此类网民的心理状态及其相关特征进行的总结与归纳: ●心理状态 大部分人都有褊狭的思维模式,且心理阴暗偏激,而且为人懦弱,所以只能以发帖这种方式,对别人进行攻击。 ●行为特征 这些人是绝对不会公开他们的个人信息的。他们通常想法单纯,思维没有逻辑,留言即兴,习惯辱骂,道德感较低,没有社会公德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在攻击时没有任何目的性,绝大多数只是为了发泄。他们长时间在线,无所事事,喜欢制造事端与争议,以此来骗取关注度。 ●问题所在他们不愿阅读全文,即使读了也无法理解其核心内容,只抓住某一细节进行攻击,把生活中的不满情绪发泄到毫不相关的事情上。他们无法容忍与自我价值观相悖的思想和准则,又不擅长与他人交流。他们不愿改变自己现有的信条或理念,自视清高实则超级自卑,所以,只有依靠贬低别人来彰显自己。这种行为本身就是自卑心理的一种过度补偿,说明这些网民的自我行为认知程度较低。 相比之下,也有不少文明理智的网民,虽然其评论也带有批判性,也很尖锐,但其语言文雅,思维有条理。最主要的特征:对事不对人。他们对不同的观点和事件能作出客观的评价,不仅把认为错误的观点指出来,同时还予以修正。其表达方式婉转、适度。 恶性发帖者不愿接受与自己立场不同的想法。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肆意攻击他人。而网民所发表的评论无须承担太多责任,使他们得以达到目的。他们正是利用这一点,无所顾忌地尽情发泄,然后消失不见。 我把这些人叫作“蝗虫”。他们一拥而上,把所有的叶子吃光,然后一走了之。 他们的所为,严重地挫伤了作者写作的积极性,甚至给真诚地说出自己观点的人带来很大困扰,以致不敢再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以及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导致思想文化发展受到抑制,使思想文化走向单调和僵化。 面对这种网民,有的作者难免会感到惧怕。我曾经也因为这种恐惧心理而保留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记得有一次,在受到大量恶性帖子攻击之后,我不得不再次发表文章。那篇文章的观点不敢有丝毫越过中立的底线,表达的思想模棱两可,含糊不定。此外,恶性帖子也使人耗费精力。为了指出他们的死穴,需要一一作出回应,浪费了自己不少的时间和精力。 为了对付这些恶性帖子,我也试过不少方法。比如,向网络警察报警;以牙还牙,发出回帖;或者理论到底,等等。可是效果甚微。 当平静下来之后,我却对他们产生了一丝“怜悯”。我非常同情他们的处境与感受。我开始探究,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他们成为这样的性格又无法自我控制呢? 当然,恶帖并非只有消极的一面,也有一些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地方。这一社会群体的行为,可以归纳为社会心理学的范畴。 另外,作者的态度也有需要改善的地方。譬如,自己写作的态度要更加谨慎,不断增强对恶性言论的抵抗力,以客观的视角去看待这类心理疾病。 我通常会以委婉的方式回复恶帖,当然偶尔也会有冲动,欲给他们以有力的反击。此刻,我会经常想起的是罗伯特·格林曾说过的一段话: “在遭到少数人群的非议时,不要去计较,因为得到所有人的肯定是不可能的。处处与你针锋相对的敌人,反倒有助于你搭建更好、更坚实的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