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哈佛大学硕士,曾经的美国高科技企业高管,已出版40多本书的台湾畅销旅行作家,能说十几种外语的语言天才,从小的梦想是当农夫,可是台湾对教育的重视,却让他不得不走向成为一个对自己的生命没有热情的菁英道路。 30岁那年,他辞去了在跨国大企业当专业经理人的高管职位,一脚踏进一直向往的国际NGO领域,筹设、管理位于缅甸北部山区面积约1000亩的有机农场,并藉此得以实现内心对自然、农事的回归。 但,这一步并非一帆风顺。 在这个每个人都想当专家、成为权威的时代,他发现在农业中,重视人竟然比技术更重要!一个完全不懂农事的城市人,要怎么用农业,去感动语言、文化都完全不同的农人?心理学中倾听的技巧,要怎么用在倾听大自然,然后知道如何帮助土地发挥力量?一旦有了一点成果以后,又要如何借着公益旅行,去感动原本不在乎的人?这些都是学校没有教的事。 更糟的是,他发现过往学习的知识,不但不是助力,甚至成为阻挡他看清前方道路的阻力,于是他开始Unlearning──抛弃所学知识与旧有习惯,以成为一个接近自己所喜欢的人为目标,停止跟其他人的竞争与比较,让自己透过从事NGO的工作,重新回到当一个农夫的梦想道路上……在缅甸的有机农场,他终于像学会后空翻那样,做了一个人生很棒的逆转!在接触土地、投身农事与公益之后,才终于成为自己所喜欢、对生命有热情的那个人。 作者简介: 褚士莹,一路从埃及开罗AUC大学念到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但其实从小就不爱念书。 被誉为旅行家,每年的旅程可绕地球好几圈,却连日月潭都没去过。 写了四十多本书,因为害羞,也很少进出版社。 十年来从事国际NGO顾问工作,办公室在纽约和伦敦,却很少去。 不爱去大都市,不工作的时候宁可航海。 目前是英国EcoPositive环境顾问公司特别顾问、ICS碳顾问公司首席顾问、美国KPC绿色能源公司的亚洲合伙人,但是最喜欢的头衔是农夫。 从2002年以来,筹设、管理位于缅甸北部山区面积约三百英亩的有机农场,协助联合国CDM碳计划设立卢安达生质能源农场,以及美国牧场以动物粪便制造LNG天然气等,让他得以NGO工作者的角度,一窥美丽新世界的未来。 目录: 第一章:我的“龙猫森林” 六块钱的意义 弄曼农场,我的“龙猫森林” 第二章:我的志愿 我的志愿 旅行只是美好人生的第一步 谢谢你歧视我 我爱荷兰王妃 第三章:一脚踏进NGO 一个期限三个功课 世界是一座巨大的迪斯尼乐园 白衣天使的天使 “小亲切”与“大好人”第一章:我的“龙猫森林” 六块钱的意义 弄曼农场,我的“龙猫森林” 第二章:我的志愿 我的志愿 旅行只是美好人生的第一步 谢谢你歧视我 我爱荷兰王妃 第三章:一脚踏进NGO 一个期限三个功课 世界是一座巨大的迪斯尼乐园 白衣天使的天使 “小亲切”与“大好人” 第四章:学习与迷惑 冲掉你的厕纸! 北极电工 Unlearning:抛弃旧习惯比学习更困难 免费的午餐 零元的公益 第五章:农场给我的五堂课 第一堂课 第二堂课 第三堂课 第四堂课 第五堂课 第六章:公益旅行 钻石与婚姻 农场的三天 理想的公益旅行 第七章:三个Unlearning的决定 人比技术重要 农业也能感动人 前往以色列 以色列的有机农业之父 倾听农人的声音 第八章:人比技术重要!要用农业感动农人! 米之神的启示 米之神拜托祢帮帮忙 关键词:观察 我们要种荔枝 做对的事 感动原本不在乎的人 第九章:倾听的力量 因为所有的答案都在身边 稻鸭米的古老智慧 木村秋则的奇迹苹果 自然,我到底该怎么倾听你? 关键词:镜子 倾听岩兰草的声音 第十章:美好的未来 自己的重生 一个小区的诞生 开一扇世界的窗口 当清道夫比当律师快乐? 附录:如何变出一场公益旅行? 阳光下的瞎子 时间及规模 我们会看到什么? 行程规划及费用 如何帮农场实现永续目的? 团长是关键!辞掉在美国科技业薪资优渥的高级管理职位,投入一直向往的国际NGO领域,虽然十年以来,我看到自己的收入,只有十年前的三分之一不到,但是觉得现在的自己,能够跟品格、世界观、道德观都属一流的人共事、学习,拥有比别人多三倍的幸福,也学会如何看待这缩水三分之二的收入——这就是用来购买快乐的代价。 ——褚士莹 羡慕士莹可以真正回应与实现童年的梦想,也想起这些年正在兴起的"半农半X"的新生活观,也就是一个人花一半的时间做农夫,种自己吃的菜,另一半时间找到自己的生命职志,贡献社会。褚士莹的生命之旅也让我们相信,一定有一种生活,可以不再被时间或金钱逼迫,回归人类本质,也一定有一种人生,在做自己的同时,也能贡献社会。 ——台湾荒野保护协会创办人李伟文 《在天涯的尽头,归零》,读后令人耳目一新,在浮躁而喧嚣的社会里宛如一股清泉,洗刷人心,清凉而振奋。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人生的意义在于自己的定义,世界辞掉在美国科技业薪资优渥的高级管理职位,投入一直向往的国际NGO领域,虽然十年以来,我看到自己的收入,只有十年前的三分之一不到,但是觉得现在的自己,能够跟品格、世界观、道德观都属一流的人共事、学习,拥有比别人多三倍的幸福,也学会如何看待这缩水三分之二的收入——这就是用来购买快乐的代价。 ——褚士莹 羡慕士莹可以真正回应与实现童年的梦想,也想起这些年正在兴起的"半农半X"的新生活观,也就是一个人花一半的时间做农夫,种自己吃的菜,另一半时间找到自己的生命职志,贡献社会。褚士莹的生命之旅也让我们相信,一定有一种生活,可以不再被时间或金钱逼迫,回归人类本质,也一定有一种人生,在做自己的同时,也能贡献社会。 ——台湾荒野保护协会创办人李伟文 《在天涯的尽头,归零》,读后令人耳目一新,在浮躁而喧嚣的社会里宛如一股清泉,洗刷人心,清凉而振奋。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人生的意义在于自己的定义,世界其实是一体而有机的。 ——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NPI)副主任丁立 褚士莹,一个对我来说听闻已久的名字。他以一种可循环的公益实践,把我们带去一个并不遥远的天涯,让更多人认识一个在TheLady之外,没有政治概念分别的淳朴缅甸。那里不仅有一片可以"回归"的田园农场,还有一段唤醒人们沉睡善念的自性之旅。 ——杂志编辑顾俪颖 中学的时候不小心混进图书馆整天泡在里头读完了三毛的所有,人生也踏上了旅行的道路;工作中邂逅了这本《在天涯的尽头,归零》,很有冲动地想要再次转折自己的人生! ——读者农舍·涓涓推荐序 一位务实的理想主义者的梦田之旅 李伟文 看着褚士莹这本新书,不禁想起多年前由三毛作词的这首《梦田》,的确,人人心中都有一亩梦田,只要到一定年纪,这个童年栽下的种子,就会不断前来呼唤。 知道褚士莹是非常多年以前的事了。读完医学院在马祖南竿岛服役时,台湾才解除戒严,在那段时间前后也才开放一般民众以观光旅游的名义出境。退伍后在医学院繁忙的工作之余,看到褚士莹写的小说,也陆续看到他在二十来岁时,靠着打工攒钱,就旅行了近百个国家的神奇经历,实在是非常羡慕也有点嫉妒这个年轻人。 这些年来断断续续地看着他的书,也间或看到报章媒体对于他的报道,知道他虽然曾经在跨国大企业当专业经理人,却决定从三十岁起全职投入非营利组织工作,利用他的企管专业,协助公益团体的发展;也知道他虽然仍然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但是却是推动公益旅行这种新的旅行模式,直到近年赫然发现他居然在对台湾而言相当陌生的国度,经营一个从公益出发的有机农场。一个最专业最有国际观的企管人才,怎么转变成植根于泥土的农夫?在纳闷之余,这本书在他娓娓道来中,总算解答了我的疑惑,也从他诚实的反省中,引起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鸣,因为他的困惑与努力,也正是我这二十多年在台湾投入公益团体的收获与体会。 很佩服褚士莹在非常年轻时就很自觉地成为一位务实的理想主义者,知道在献身于公益团体之前,要先有非常专业的学识与经营管理经验,同时要先确保自己在财务上无后顾之忧。 最重要的是,他了解到,在社会服务过程中,“学习放弃”,“学会归零”,抛掉过去所学的知识,抛弃旧习惯,反而是形成有意义的改变的最重要关键,诚如士莹所说的,只有一双愿意倾听的耳朵,愿意放弃所学所知,才可以“刚刚好”给了别人最需要的东西。 许多从事公益活动或从事社会改革的热血青年,总是以为自己掌握了知识与真理,因此会以强烈的态度指正别人,却忘掉了一个人只有在自我承诺的行动与付出的过程中,才会发展出改变自己的力量。这种改变不可能来自别人的强迫或威胁,也不可能来自别人的教导或训示,因此透过尊重与包容,温柔地倾听别人的内心,从别人的感受出发,留有空间来等待,才能让他们从点点滴滴的行动中累积出改变的力量。从士莹描述他在缅甸弄曼有机农场长达七、八年的努力,我们真实看到这种温柔革命的力量。 不过,还是颇羡慕士莹他可以真正回应与实现童年的梦想,也想起这些年正在兴起的“半农半X”的新生活观,也就是一个人花一半的时间做农夫,种自己吃的菜,另一半时间找到自己的生命职志,贡献社会。褚士莹的生命之旅也让我们相信,一定有一种生活,可以不再被时间或金钱逼迫,回归人类本质,也一定有一种人生,在做自己的同时,也能贡献社会。 旅行是许多人一辈子始终萦绕心头的向往,但是正如士莹提醒的,旅行并不是美好人生的代名词,旅行只是美好人生的第一步而已,透过旅行看到外面的世界以后,决定怎么为自己的人生踏出第二步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旅行不只是从一个地方到一个地方的活动,更是一个人寻找自己内在心灵的过程。在旅途中,我们可以安静地面对自己和这个世界。这也许是许多朋友参加完士莹推动的公益旅行之后,回到台湾做出决定改变自己人生轨道的原因吧? 或许,真正的发现之旅,不是寻找新世界,而是用新的视野看世界。 作者序 发现美丽新世界 一九八六年,一个法国的探险家“发现”了菲律宾中部OccidentalMindoro西岸的Pandan岛,从此,这里就变成了潜水爱好者的天堂,到现在,岛上供应的还是法国菜。如果在地图上,看这个Pandan岛的位置,就会发现这个岛屿距离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有多么近,既然菲律宾是一个人口如此稠密的地方,怎么可能在现代,还有欧洲探险家像十四世纪的探险家发现新大陆那样,宣称自己“发现”全新的岛屿呢?很显然的,这个所谓的“发现”,不是对菲律宾而言,而是这个不知名的法国探险家本人,或是对东方充满无知的西方世界。 我时时用这个故事提醒自己:我对旅行的热情,不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世界一直都在那里,无知的只是我自己而已;但是透过旅行,我却可以“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因为我要放弃所学所知,抱着白纸般的心,让自己被世界涂抹作画,我要透过Unlearning,重新认识地球跟地球上的生命。 如果说旅行让我认识世界,NGO(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非政府组织)的工作,则让我跳脱大众眼中菁英分子的角色,正视内心对自然、农事回归的想望。我从小的梦想是当农夫,可是台湾对教育的重视,却让我不得不走向成为对自己的生命没有热情的知识分子的道路。在这个每个人都想当专家、成为权威的时代,我却从古老的农业中,深刻认识到人远远比技术更重要的道理。 一个完全不懂农事的城市人,要怎么用农业去感动语言、文化完全不同的农人?心理学中倾听的技巧,要怎么用在倾听大自然,好知道要怎么帮助土地发挥力量?一旦有了一点成果以后,又要如何藉着公益旅行,去感动原本不在乎的人?这些都是学校没有教我的事。更糟的是,我开始发现过往学习的知识,甚至成为我看清前方道路的阻碍,于是我开始Unlearning的探险旅程-抛弃所学知识跟旧的习惯,以成为接近自己所喜欢的人为目标,停止跟其他人的竞争与比较,回到人生的原点,让自己透过从事NGO的工作,重新回到当农夫的梦想道路上。 透过自省,在旧世界中出发去找寻新世界,是许多现代人共同的愿望。英国著名的“MoneylessMan”马克·波尔(MarkBoyle)原本是主修经济学的生意人,但是在二八年开始,他选择在不使用金钱的情况下,生活了长达十八个月之久。他的书TheMoneylessMan在英国的盈余也都将用于他所创始的“自由经济社区”。这个所谓的自由经济社区,其实只是经济理论中简单的供给与需求原则,根据这个原则,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别人的“供应商”。比如当一个背包客透过沙发客(CouchSurfing)的网站,在我们居住的城市,寻找免费借住一宿的地方时,你可以决定让他待在你家的沙发上。你帮助过的人,也许不会直接回报你,但是在你需要的时候,你也会找到愿意帮助你的人。这个生态系统是基于付出与回报的有机循环。 这也是为什么,我身边有越来越多的朋友成为WWOOF(世界有机农场机会组织)的一员,任何一个会员都可以到世界各地加入WWOOF的会员组织,在有机农场一周服务二十到三十个小时,来交换免费的食宿,同时还可以因此学到很多原本需要付费才能得到的专业技能。类似这样的成功模式,已经有很多,这些都不是什么复杂的理论,毕竟关于这个世界的所有答案都已摊在我们眼前,我们只需要抛下标准答案,具备享受“恐惧”的能力,就会发现全新的美丽世界。 在缅甸农场将近十年,让我意识到,就像马克·波尔决定从经济系毕业的生意人,“发现”现代人原来也可以过终年不用金钱的生活,就是抛下正确答案,开始享受恐惧的美好发现,而我的故事,也只是另一个有关Unlearning的故事,叙述我如何终于像学会后空翻那样,做了一个人生很棒的逆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