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展示的是周恩来最有特色的部分之一:沟通能力。周恩来一生,不知道与多少人打过交道,在他与人打交道和交谈的过程中,展现出了炉火纯青的沟通艺术。本书从做好铺垫、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换位思考、权威效应、事实说话、随机应变、破解忌讳、语言幽默等九个方面展示了周恩来的说服能力,每一个方面都概括、提炼出了若干个说服技巧。生动活泼的历史事实,加上画龙点睛的理论概括,一定能让你的沟通能力更上层楼。 作者简介: 吴珏,中共党史专业博士,从事中共党史、中共党史人物及其思想研究。现任广东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市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 目录: 做好铺垫水到渠成 事先的准备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沟通的效果。故谈话之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和精力去熟悉和了解对象,尽可能地广泛收集有关资料,选择合适的场所,寻找时机, 预设可能采用的方法。周恩来在每次做沟通工作之前总是进行充分的准备,这样才收获 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相知共赢 ·有备而来 ·充分信任 ·直呼其名 ·巧妙寒暄 ·对症下药 ·选准缺口 以情动人重在攻心 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沟通如果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缺乏真挚的感情 ,也许能欺骗别人的耳朵,却永远不能欺骗别人的心,只有炽热真诚的情感才能使“快做好铺垫水到渠成 事先的准备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沟通的效果。故谈话之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和精力去熟悉和了解对象,尽可能地广泛收集有关资料,选择合适的场所,寻找时机, 预设可能采用的方法。周恩来在每次做沟通工作之前总是进行充分的准备,这样才收获 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相知共赢 ·有备而来 ·充分信任 ·直呼其名 ·巧妙寒暄 ·对症下药 ·选准缺口 以情动人重在攻心 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沟通如果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缺乏真挚的感情 ,也许能欺骗别人的耳朵,却永远不能欺骗别人的心,只有炽热真诚的情感才能使“快 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周恩来在与别人沟通的时候,特别注重以 情动人,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其建议,答应其要求。 ·温情服人 ·适当恭维 ·良药苦口 ·注意倾听 ·动之以情 ·严慈相济 ·善意批评 ·巧用赞美 ·适时悲情 以理服人善于讲理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沟通的根本,而说理更是关键中的关键。周恩来非常善于通 过摆事实、讲道理来使人信服,使人赞同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从而达到处理好问题的目 的。 ·缜密论证 ·苦口婆心 ·抓住关键 ·入情入理 ·晓以利害 ·共识推辩 ·借言推辩 ·趁热打铁 ·以理服人 ·寓理于喻 ·巧用类比 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它客观上要求我们站在对方的立 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周恩来在 与人沟通时善于换位思考,律己宽人,从而使分歧和矛盾迎刃而解。 ·谦虚自责 ·先之以身 ·现身说法 ·推己及人 ·责己正人 ·他中有我 巧用威严立收奇效 权威人物的暗示,权威人物的话语,往往具有非常巨大的震摄力。说话者若是地位高、 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么他所说的话就易于引起他人的重视并使人确信其正确性。周恩 来也常常巧用威严增强沟通的效果。 ·敢怒敢言 ·当机立断 ·气势镇人 ·一语中的 ·该怒则怒 ·威望功效 ·借助外力 ·借风行船 摆明事实有根有据 事实胜于雄辩。能够轻易说服对方的往往就是最基本的事实,如果有事实为证,无须语 言就可以让对方低头。所以,当周恩来与人沟通的时候,他有时就只向对方摆事实。 ·有的放矢 ·摆明事实 ·和蔼相劝 ·数据服人 ·对比说理 ·分析形势 随机应变不拘定式 沟通的对象不同、时机不同、场所不同,沟通的方法就不同。周恩来采用的沟通方法没 有定式,他总是根据不同的对象、时间、地点,选择不同的方法,使沟通工作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以退为进 ·心理开窗 ·实惠诱导 ·无声之胜 ·完璧归赵 ·先发制人 ·后发制人 ·以让促让 ·求同存异 ·个别交谈 ·巧换气氛 ·慈威并济 破解忌讳皆大欢喜 沟通是为了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引导对方与自己同心同德去完成既定目标,其本质 是一种与人为善的美好行为。但有的人怀着一片诚意苦口婆心地进行沟通,到头来不仅 不能说服对方,反而激化了矛盾,其根本原因是在沟通的过程中犯了大忌。周恩来用实 例告诉我们如何破解忌讳,使沟通皆大欢喜。 ·全面周到 ·开诚布公 ·因人而异 ·注重场合 ·不伤情面 ·响鼓轻敲 ·委婉点化 ·循循善诱 ·言近旨远 ·尊重对方 语言幽默事半功倍 幽默是一种运用智慧来增进与他人关系的艺术。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一种化干戈 为玉帛的良药。它能使语言生辉,使交际气氛迅速轻松、活泼起来,从而避免争吵。幽 默能使他人更喜欢你、更信任你,使你与他人的关系变得更有意义。周恩来常常巧妙地 展现和运用自己的幽默,使沟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旁敲侧击 ·举重若轻 ·委婉达意 ·反客为主 ·反唇相讥 ·幽默化解 参考书目 直呼其名 “曾扩情,久违了!”最简单但又重要的获得好感的方法,就是记住别人的名字,直呼其名,使人备感亲切和被重视。 在任何语言中,对任何一个人而言,最动听、最重要的字眼就是自己的名字。 当你走在陌生人群中突然听到有人呼唤你的名字,尤其是这个人还是有身份、有地位,甚至是你敬仰、崇拜的人,你是什么感受?当然是兴奋、感动! 一个人被其他人如何称呼,往往决定了彼此的印象。因为在人的潜意识里,都希望他人能对自己抱着很关心的态度,也就是透过别人对自己的注意触及自己的潜在心理。对于一个很关心我们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也会对他产生好感。周恩来一生见过的人成千上万,但他在再见面时,都能叫出他们的姓名,从未张冠李戴,发生失误。 周恩来在黄埔军校当政治部主任时,有一名少校科员叫曾扩情,后来投靠蒋介石,成为军统要员。解放战争中他被俘了,被关押在战犯管理所接受教育改造。特赦后,他和其他改造好的同僚来到北京见周恩来。事隔30多年,曾扩情头发都白了,但周恩来一眼便认出他来。一声“曾扩情,久违了!”使他一下子感动得泪流满面,很多年以后提起此事时还是激动不已。 周恩来在重庆时有一次去看望话剧演员秦怡,她不在,只见奶妈抱着一个骨瘦如柴的小女孩,说是秦怡的女儿。新中国成立后,事隔十几年了,周恩来第一次见到秦怡时,问起她的女儿现在怎么样了,还说出她的名字,让秦怡非常感动。 1964年,日本乒乓球队赴北京参加比赛,周恩来接见了他们;1973年,日本老运动员代表团访问中国时,周恩来又亲切接见了他们。 周恩来握住星野的手,不待别人介绍便说:“星野,你十几年没来中国了吧?”是啊,从1961年到1973年,已经12年了,可是周恩来还能喊出他的名字!这使星野又惊又喜,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周恩来又握住松崎的手说:“你是第五次来中国吧?”松崎一下子答不出来,算了一下,果然是五次。 周恩来和中日两国运动员在一起谈笑风生,像聊家常一样和蔼可亲……把日本运动员感动得赞不绝口地说:“我们从来没见过那样好的总理。” 就连一面之交的普通工人、农民、服务员,周恩来在事隔多年后仍然能叫出他们的名字。这样的例子在人们以往的回忆文章里已有很多。 戴尔·卡耐基说:“一种最简单但又重要的获取好感的方法,就是牢记别人的姓名。”所以,如果你遇到一个难以沟通的人,不妨利用称呼的方式拉近你们的距离,而且口吻必须极自然,不要让对方感觉你是在装腔作势。两人的距离若因此而接近,则事情便很容易解决。 周恩来的魅力就在于凡是和他打过交道的人他只要见你一面,知道你的姓名和专业,哪怕相隔多年又相见了,他还会像老朋友一样同你握手,叫出你的名字,问你别后的情况…… 有了这样的开头,还有什么样的人不能沟通呢? 有备而来 有了仔细的形势分析,周密的军事计划,陈独秀不得不同意举行上海第三次工人起义。 沟通之前,要仔细地了解形势、分析形势,做好各种预案,绝不打无准备之仗;沟通的时候,就可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折服对方。 1927年2月l7日,北伐军占领浙江杭州。外传江西战败后,张作霖、张宗昌在天津举行会议,就地盘分配和进兵计划达成协议,同意张宗昌和李景林的军队(直鲁联军)援助。2月24日,北洋军阀头子张宗昌陪同孙传芳到上海,命令第八军军长兼渤海舰队司令毕庶澄率军到上海接替防务。 由于以上情况,率领北伐军进入浙江的将领何应钦、白崇禧等害怕触犯帝国主义,不敢从沪杭线进攻上海,进军突然停顿。 上海工人阶级把从北洋军阀手中夺取上海的任务担当了起来。2月17日,中共中央决定上海工人实行总罢工。罢工人数由10万人发展到20万人,进而发展成为起义。 工人群众在杨树浦召开了动员大会,随即进攻闸北警察所,夺取枪支,遭到反动军队镇压。 23日,中共中央和中共上海区委召开联席会议,当即决定停止第二次武装起 义,扩大武装组织,准备第三次武装起义,并组织特别委员会指导工作,其中包括“组织特别军委”。特别委员会由陈独秀、周恩来等人组成,特别军委由周恩来、赵世炎等人组成,周恩来是特别军委的领导人。 陈独秀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又是特别委员会的负责人,他同意发动第三次武装起义来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但对夺取上海依靠什么力量,怎样武装,什么时候起义,却有不同看法。 于是,会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陈独秀不赞成马上举行武装起义,他找借口说:“北伐军不到上海,上海无法解决。等北伐军到达上海时,再举行起义。” 周恩来是有军事工作经验的,在广东领导过军队,深深体会到自己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他分析说:“现在北洋军阀的部队是在瓦解之中,这些队伍是很不巩固的,我们可以做宣传工作,可以分化他们,甚至把这些部队拉过来。” “光有这些部队,恐怕不行吧?”陈独秀打断他的话。 “没错,如果举行武装起义,而工人又武装得不充分,那么,尽管北洋军阀部队同我们取得了联系,尽管我们在他们中间做了宣传,情况还是不妙。”周恩来接着说,“这些部队对我们能起多大作用,这取决于我们对工人的武装程度,取决于工人拥有的力量。假如工人的力量薄弱,这只会有利于他人,反之亦然。” 接着,周恩来进一步提出了他的建议:“我们要有自己的准备,要组织纠察队、自卫团,纠察队、自卫团都要规定特别工作,并暴动起来夺取武装。” 周恩来的分析入情入理,得到了瞿秋白等人的支持,最终也使陈独秀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在此基础上,周恩来提出了军事工作的纲领性计划,包括建立领导机构、组织武装力量、加强队伍训练、准备武器加强敌军工作、开展情报活动等,核心是建立一支由共产党自己直接领导的有战斗力的武装队伍,作为发动武装起义的主力军,在关键时刻能够克敌制胜。 到3月11日,常备军一团、后备三团组成,总数超过2000人。周恩来亲自制订了《武装暴动训练大纲》,并经常深入到工人纠察队中去,亲自指导浦东、南市、小沙渡、杨树浦、商务印书馆等地区的军事训练,教工人练习射击、进攻与防御。 当时,上海的军阀和资本家都被第二次武装起义吓破了胆,到处组织“保卫团”。为了更多地从敌人手中得到武器,周恩来召集商务印书馆纠察队干部开会, 要纠察队员打进保卫团去,掌握枪支。 当时有人对周恩来的做法不明白,反对参加保卫团,并说:“保卫团是资产阶级的武装组织,我们参加保卫团去保卫资本家吗?” 周恩来听了哈哈一笑,启发大家说:“我们现在缺少什么?” 有人回答说:“现在缺少枪啊!” 周恩来顺势分析说:“你们参加保卫团,1人有1支枪,还有好多子弹,领了武器不是可以增加我们的武装吗?” 这样一讲,大家的脑筋开通了,有30多人参加了保卫团,后来对第三次武装起义起了作用。 什么时候举行武装起义? “我们力量薄弱,不要发动太早。”陈独秀还在犹豫,“我认为,能否举行起义,有两个标准:一、上海已无北洋军阀的驻兵;二、北伐军到达上海南边的松江县后仍旧前进,或者在到达龙华后。” 周恩来不同意这两个标准,他分析了江浙战场的形势和上海敌人驻军情况,然后说:“假使松江下,必可动,因毕(指毕庶澄)绝不致再守上海。苏州下,也必可动,因他也不能枯守上海,同时他的兵队必有一部溃散。” 最后,周恩来果断地说:“一、松江下;二、苏州下;三、麦根路与北路兵向苏州退。三条件有一个就决定发动。” 周恩来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如期举行。 3月21日中午12时,上海总工会颁布总同盟罢工令,80万工人实行罢工。 周恩来任起义总指挥,赵世炎任副总指挥。他们以3000名工人武装纠察队为骨干组成起义队伍,依靠广大群众的支援,同驻在上海的北洋军阀直鲁军毕庶澄部和其他军警约5000多人展开激战。全体工人罢工游行到了街市的中心,向预定地点集合。租界内的工人群众1小时内也到了华界,武装纠察队按预定计划向各警署、各兵营与军队驻地行动。 铁路被截断,电话局被占领,电报局被占领,电灯断电,自来水断水。徒手无武器的群众也逐渐用夺得的武器武装起来。警察纷纷脱下制服逃散,大小警署的门前抛出枪械,悬挂白旗。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就这样,北伐军不折一兵、不费一弹进入了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