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界新闻界第一才子,《商业周刊》创始人的人生问卷。融入7年反败为胜的创业经历,阐述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如何带领企业突破困境,个人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管理上又该如何收放,并讲述一个62岁的人,这一生是怎样一步步越活越明白的,以及如何把自己身上的这种不安分的基因化为人生的动力。 作者简介: 金惟纯,台湾最具影响力的商业财经杂志《商业周刊》创办人。在台湾新闻界,金惟纯有着“第一才子”的美称,29岁便因为“文笔老练,为文犀利”而受重用,担任台湾《中国时报》主笔,正当人生炙手可热之时,金惟纯却人生复零,负笈美国。35岁,金惟纯回到台湾创办《商业周刊》,随后6年深陷经营危机,直至45岁才收获创业果实,却毅然在55岁事业、财富、知识都抵达高峰之时急流勇退,转身投入思考人生的活法,时隔5年,金惟纯交出了今天这份人生的问卷。 我这半生浮沉,吃了不少苦,也占尽了便宜;做了一些事,也犯了不少错;遇了不少贵人,也辜负了不少亲人;享过不少福,也吃了不少亏;有为理想奋斗过,更没少过任性荒唐;见过不少人间风景,也在烂泥中打过滚……就这样活到了五十岁出头,当一切都进入顺境,大家羡慕我“什么都有”的时候,我反倒不知接下去要怎么活了。 这种状况可以描述一下。就好像,年轻时都会问自己:“这一生到底会怎样?”后来事越来越多、越来越杂,忙着对付,就没时间再问。活到一个阶段,好像人生谜底的纸牌,一张张翻牌了,就算还没翻也偷瞄到了,于是就开始问:“难道只是这样?” 对我来说,年轻时追求的理想,像民主自由、媒体独立,都已实现,换来一句“不过如此”;少年时所向往的西方文明,也在我眼前上演一出出的荒谬剧,眼看着由其主导的现代世界,已经歹戏拖棚,走进死胡同转不出来。 想要为公义再出征,已经不知为何而战。为个人,则美好的仗已经打过,再为名利争逐,只不过陷入贪、嗔、痴而已。不打拼,追求品位生活,吃喝玩乐,老实说,世面见过不少,没多大劲头了;那就图个清闲,过过平淡小日子吧,我有自知之明,不是那块料。 总而言之,再为自己活,已经活不出什么名堂;想为别人活,又不知该如何去活。人生就这样悬在半空中,挺尴尬,也挺荒废的。 我是在这种心境和处境下,开始探索“有没有不同的活法”的。 人总是想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探索陌生的道路。所以,我一开始就埋进书堆里找答案,过程十分享受,但过了一段时日,回头一看,自己还是原封不动那副德行。 我由此体悟到什么叫“知识障”。知识障并非指那知识不对,而是指人只知不练,“学而不时习之”,最后所知和所行差距越来越大,于是越活越假、越活越虚、越活越累,“乃不悦乎”,所以称之为“障”。 用读书找“活法”找不到,我又祭出另一个熟悉的法宝—创业!干脆创一个专门“教人怎么活”的事业。当时我遇到一位大陆朋友,他是个高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万种人、赚万贯财,四十出头就不想再为自己活了。 我俩一拍即合,一致认为,这个世界的未来,学知识、学专业、学技巧,都已不再是重点;未来的世界,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学习“人该怎么活”! 于是,我们邀集了一群优秀的年轻人,大张旗鼓地筹备起“人生学习”的志业。每天四处找资料,做市场调查,研究相关机构,走访高人大师,体验相关学习,进行脑力激荡,企划案堆积如山……就这样闹了将近一年,有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一件事:我自己都不知该怎么活,哪有资格教别人怎么活?真是既惭愧又荒唐。 带着这一念,我放下无明妄想,有缘得遇明师,在明师愿力所创造的好环境中,通过做、通过修,踏上生命的寻根之旅。 这一路下来,自己人生的一笔糊涂账,越理越清楚,越看越明白,种种因缘,日益了悟;待人接物上,也越来越少地妄想,少造无明之业;过去在经典上,看不明白的或自以为明白的,也突然有如亲临现场,感同身受。 我最近“有感受”的一段是:禅宗六祖惠能跋涉千里找到五祖后,五祖问话,六祖答曰:“弟子自心常生智慧。”我过去读到这一段时,颇感震撼,只觉得六祖根器不凡,气派到了极点,非我凡俗之辈可及。但近年来,通过不断修习,竟然也开始“自心常生智慧”了。对照于过去的常生妄念、常造诸业,这样的反差是明显的。但这反差常被忽略,是因为大家把累积的知识、技巧、能耐、经验、条件、资源、成就,误认为是人生的进步和成长。如今才明白,那些都是过程,但若在这些过程中不长智慧,基本上都算错过。错过久了,不但没精进,反倒成包袱。 因为世上所有东西,累积过多时,都会让人越来越大、越重、越硬、越固着,弄到最后,卡在原地,哪儿也去不了;世间只有慈悲和智慧是不嫌多的,越多就让人越小、越轻、越软、越流动、越有能量,到最后能心想事成,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我当然离此境界甚远,但因已在路上,所以知道一二。 你当下的生命活成什么样,你那一念就生成什么样,你的命运就呈现什么样。个性能化,心念能转,连过去的遗憾都可再度圆满,何况未来的命运呢?人生哪有比“学怎么活”更重要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