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哈佛力量:哈佛学子的8个成功特质


作者:林均伟     整理日期:2014-07-28 02:00:54

对于每一个青少年来说,哈佛大学无疑是心中的一座圣殿,已经超越了学校的角色定义。它的历史、精神、文化都已经成为一种象征,能够对青少年时刻起到磨砺和教化的作用。
  
  正是基于此,《哈佛力量:哈佛学子的8个成功特质》总结了哈佛学子成功所具备的特质:情商高、能够认识自我、能够战胜挫折、坚持真理、善于积累人脉、能够抓住机会、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懂得感恩等8个特质。通过这些介绍,青少年就能够明白为什么哈佛的学子更容易成为精英。这些特质也能够成为青少年学生努力的方向,使他们在成长的路上少走弯路。
  
  作者简介:
  林均伟,企业管理专业顾问,台湾中山大学企业管理学系毕业。现任劳工就业职能训练教育资深讲师。专注于企业管理咨商系统化情商管理、职场教育、组织发展与精英人才管理、服务与团队整合的相关训练工作。近年来,并经常受邀至各社区大学开班授课。著者有《自控力:一次戒掉拖延症》。
  
  目录:
  前言
  Chapter1聪明并非成功的要件
  哈佛,要的不只是成绩
  EQ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能力
  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比尔?盖茨,下一个未来潜力
  人生赢家:好名声就是好财富
  Chapter2所有的天才,都是放对了地方前言
  
  Chapter1聪明并非成功的要件
  
  哈佛,要的不只是成绩
  
  EQ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能力
  
  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比尔?盖茨,下一个未来潜力
  
  人生赢家:好名声就是好财富
  
  Chapter2所有的天才,都是放对了地方
  
  认识自己,比追求目标更重要
  
  即使哈佛毕业,仍须自己努力
  
  有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天才或白痴,只是放对或放错了地方
  
  自信,哈佛人的成功秘诀
  
  接纳与学习比你优秀的人
  
  Chapter3贪心地做梦,并欢迎挫折的到来
  
  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挫折,始终是成功的推手
  
  换个心态,思路开阔
  
  正向心理:幸福的秘方
  
  哈佛裸奔背后的秘密
  
  哈佛的梦想家,设下目标不放弃
  
  Chapter4人格特质,造就哈佛人的成就
  
  哈佛人的中心思想:真理
  
  高EQ造就哈佛人的成就
  
  诚信,尊重,坚持原则
  
  哈佛人的领袖特质是什么?
  
  抓住机会不如创造机会
  
  将所有压力转为无限的动力
  
  Chapter5积聚人脉,把握成功
  
  沟通从聆听开始
  
  将自己划为他人的“自己人”
  
  让人脉成长,就能更快成功
  
  团结共识,累积更多人脉
  
  有特色,做自己最坚实的依靠
  
  胸怀越宽广,走的路也越长
  
  Chapter6大胆行动,抓住成功的机会
  
  行动为你改变了际遇
  
  胆大心细,才能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遵从你内心的热情
  
  为目标提前准备,勇于挑战
  
  选对方向努力,就成功了一半
  
  掌握主导权,才能出奇制胜
  
  Chapter7竞争与双赢,是驰骋社会的法宝
  
  哈佛的传统与创新
  
  竞争意识,哈佛成功的动力
  
  面对敌手,是一门学问
  
  “心机”也是驰骋社会的手段
  
  在平凡之中找出不平凡的价值
  
  精英也需有合作共赢的意识
  
  Chapter8回馈社会,幸福之源
  
  为什么毕业自哈佛的富翁最多?
  
  从自身优势创造财富
  
  别被金钱的欲望控制
  
  财富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
  
  哈佛教授看待工作的三种境界
  
  心怀感恩,回馈社会
  
  Chapter1聪明非成功要件,EQ决定人生高度
  
  哈佛,要的不只是成绩
  
  相信去哈佛深造是许多学子的梦想,哈佛大学这座具有三百七十多年历史的世界名校,承载了多少莘莘学子的欢笑与泪水,因而多数人都关心这样的事——究竟有什么特质的人才能被哈佛录取呢?
  
  哈佛大学的招生简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哈佛招生没有公式可言,高中学业非常重要,且招生委员会还会考虑许多其他标准,例如小区服务、领导才能、课外活动和工作经验,招生委员会不设任何限定。我们信赖中学教师、学校辅导员、校长和校友所提供的关于考生的杰出品德、战胜逆境的能力以及其他人格的证明,这些都会影响招生委员会的决定。”
  
  曾在哈佛大学担任校长的陆登庭(NeilRudenstine)教授表示:“想成为一名哈佛学生,不只是学习成绩要好,还要看他是否具有创造性。只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是一流学生必备的素质,除了关心自身专业的领域,还要看他是否关心其他领域,有没有广泛的兴趣。”
  
  也就是说,成绩好并不是被哈佛录取的唯一标准,哈佛大学在招生时会特别注重学生是否具有特长和潜质。如果具有创造与发展的潜力,那么成绩不佳的偏才也可能被录取。
  中国高考状元的滑铁卢
  
  根据联合报2010年的报道指出,高考(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出炉之后,北京考区状元再由人大附中的学生夺得,但这名状元在申请美国11所名校时却惨遭滑铁卢,让学校及很多家长非常错愕。
  
  人大附中是北京的状元摇篮,而2010年的北京高考理科状元是人大附中的李泰伯,他的分数高达703分,此外,还有20分的竞赛加分。李泰伯在学校里有很高的知名度,他是实验班的班长、学生会主席,更是模拟联合国大会的主席,并三次获得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北京赛区一等奖,各科大考经常名列前茅。
  
  但是,李泰伯在高考前向美国哈佛、斯坦福、耶鲁等11所排名在前20的美国名校申请入学,却全遭拒绝。
  
  李泰伯申请美国名校连连失利,在北京人大附中的学生与家长,以及教育界引起了非常大的震动与回响。每个人都想问,这么优秀的孩子为什么没有被名校录取?
  
  北京某留学公司执行长指出,美国名校选择留学生的标准并非单纯看学业的表现,东方人重视各种头衔以及多种多样的奖状,但对美国名校来说,他们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学生心里最真诚、最有热情的部分。美国学校看重的是学生是否是真心投入某件有意义的事,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性的参加。而且,美国名校通常不会录取非自然、看得出人工操作的申请者,即使学生的学科成绩满分也是如此。
  
  哈佛大学没有规定录取分数,并且经常拒绝大学入学考试的“状元”,但这并不意味着成绩不重要。美国学校对高中学生4年所修课程的成绩有一个年级综合排名。
  具有公信力的推荐信最有效果
  
  根据哈佛大学公布的资料,该校录取的学生中有95%的人在高中年级排名中处于前十,75%的学生大学入学考试成绩接近满分。
  美国的大学入学考试一年可以考多次,取最好成绩,但哈佛大学表示,考两次以上的成绩将会打折扣。为考高分“折腾”,这可不是哈佛大学想要的学生。
  
  曾发表文章至台湾立报的陈旭,他的女儿要申请上哈佛大学。他表示,哈佛大学招生委员会相信,教过申请者的教师,特别是近两年的任课教师,能提供最有价值的推荐意见。
  在美国,推荐信一般不会让学生本人看到,而陈旭的女儿因为被学校推荐参加一项奖学金的评选,需要补充文件,才破例看到档案中两位高中老师所写的推荐信。
  
  给他的女儿写推荐信的是她的高中历史老师和化学老师。历史老师海斯汀很有名气,曾被评选为全美社会学科最优秀的教师之一。她教过陈旭的女儿一年,给出的评价是:“全A的成绩并不足以说明她的天赋,她是非常有才华的学生、深度思考者,有真正的智慧、卓越的分析与写作能力、强有力的辩论口才……”最后的结论是:“我从教三十多年,如果要排名的话,她是我所教过学生中最优秀学生的前五名。”而他的女儿高中平均成绩在年级排第五名,但是那一年哈佛大学只在该校录取了她一个人,他认为历史老师的评价功不可没。而另一位化学老师的推荐信虽然也都是好话,但却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是否能适应大学压力
  
  对每个学生的申请文件,哈佛大学至少会有两名招生委员会的教师仔细阅读,然后在招生会议中讨论表决是否录取,录取工作需要经历几个月的时间。
  
  一位参与招生工作的哈佛教师解释招生文件的评选要点:透过统考分数,包括选修大学课程的成绩、高中成绩、大学入学考试成绩,来了解学生的学业表现;透过学生的简历、学校评语、老师推荐信和校外的活动表现来评估学生的学术潜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才能,等等;透过学生的自传、作文,了解学生的兴趣、理想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由面试来考查和确认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特质。
  
  这位教师表示,他们会非常认真地对每个申请哈佛大学的学生做出评估,以挑选最适合的学生。他们想尽量录取有潜力、不会被淘汰的学生。
  
  因为美国大学名校的学习生活要比高中时紧张得多,如果不能适应大学的节奏或考试不及格,校方就会建议其休学一年甚至退学。
  
  聪明并非是成功的要件
  
  聪明人一定会成功?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个例子:悲剧性的天才人物,威廉?席德斯(WilliamJamesSidis)19世纪末在纽约出生。他拥有极高的数学天赋和语言天赋,其智商估计达250至300,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数值。
  
  席德斯在6个月时,就学会了26个字母;1.5岁能看纽约时报;3岁时他开始对高等数学感兴趣;4岁时已精通法文;8岁时他从高中毕业,已能流利地使用德语、拉丁语、希腊语、法语、俄罗斯语、希伯来语、土耳其语和亚美尼亚语。
  
  9岁在哈佛大学举办四维空间讲座,因而很早就已出名。席德斯很可能是人类有记录以来的智力巅峰,但他与社会格格不入。成年后,他竭力避免接触数学,并透过各种化名进行写作,据说他后来一共懂得200种语言,并能在一天之内学会一门外语,且能互相翻译。晚年后,他的行为变得古怪,最终慢慢淡出了公众的视野,他毅然放弃学术,选择了体力劳动,当了一名印刷厂工人并以收集车票为嗜好。46岁时因脑中风死于波士顿一间租来的房间里。
  
  尽管席德斯年幼时展现出神童的威力,成年之后,却没有取得常人期待的成就。虽令人惋惜,却也是能够理解的事实。这也验证了天才或神童不过是一个“过
  程”,阶段性的成功并不能保证永远的成功。聪明,或许是成功的因素,但并不是成功的条件。
  
  心态决定是否优秀
  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是全世界怀梦的年轻人最向往的企业之一。一名叫做李健的中国学生,刚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就踌躇满志地前往微软全球技术中心(MicrosoftTechnologyCenter,简称MTC)应征。他经过了六轮激烈的面试,竟也一路过关斩将,但是,当他到了最后一关——总经理的面谈时,却失败了。
  
  李健在第一次遭拒后写了一封信给总经理,询问他进不了微软的原因。在得知专业能力与知识还不够扎实之后,李健没有放弃,他回去看了很多书,恶补了微软需要的技术,接着,第二次来微软面试,结果再一次地被否决。总经理告诉他,虽然他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技术水准还是不够。于是,李健再次回去补强,第三次再站到总经理的面前。
  面试结束之后,还没等对方宣布面试结果,李健就说:“总经理,其实今天的结果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经过这三次的面试,我彻底的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也在过程中不自觉地加强了自己的挑战精神和学习的毅力。事实上,我已经得到了很多,谢谢您给我这些面试的机会。”
  
  总经理被他感动了,当场宣布录用了他。因为李健这样屡败屡战的毅力以及每次面试时都表现出的全力以赴,还有无止境的学习精神,都是公司最为看重的。于是,李健如愿成了微软的员工,一年后,晋升了经理。
  
  为什么自己要这么执着,李健这么说:“这并不是因为微软提供的薪资福利很好,而是因为微软的各方面都令人满意。我只是想证明自己也有能力、配得上成为微软的员工。”
  对于为什么会录用李健成为微软的员工,总经理这么认为:“我认为这种勇于挑战、屡败屡战的毅力正是微软所需要的,所以最后我录用了他。现在他已经升为经理,成为了一名更加优秀的员工。”其实,李健只是微软公司那段时期曾经招募面试过的两千名面试者之一。而微软公司注重的是:选择适合自己企业文化的员工——极具创新精神,做事有热情的人;另一种是有一定基础,通过不懈的努力可以迅速提升、经过企业熏陶,容易去塑造的人。
  
  准确地说,微软公司需要的不是最优秀的员工,而是最适合微软的员工。微软对于人才的要求,非常强调一点:对于一名员工,你今后是否也愿意和他共事。
  成功要件之一:“给出价值”
  
  聪明人在做任何事之前总是会比较一番,想着做了会得到怎样的结果,不做又会如何。但当这样斤斤计较时,多数的机会早已不留情地溜走了。
  有时被“利用”,才能表现出你的“有用”。
  
  奥地利人葛朗华(Grunwald)是美国时代集团的一名总编,但是在他最初进入《时代》杂志时,还只是一名送稿员。
  
  1940年,葛朗华从希特勒统治下的祖国流亡到美国,经过一番艰辛的求职,在《时代》杂志的国外新闻部找了一份送稿的工作。而每天葛朗华的职责就是将作家们的稿件印刷出来,然后送到另一栋大楼的国外新闻编辑部。
  
  葛朗华在送稿的过程中,并没有像其他送稿员那样马不停蹄地奔走,而是每次都走得很慢,一边走一边替文章插标题、编分章节等做一系列的工作。每次当他走到新闻编辑部时,他总能拟好一份比文章还要出色的编辑建议。
  
  葛朗华这样做之后,帮助新闻编辑部的人员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出版进度也加快了。很快地,这引起了主管的注意,并且开始提拔葛朗华。
  为什么杂志的主管会提拔葛朗华?就是因为他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实质性的价值。
  别怕被“利用”,怕的是你“没用”。如此,你的被“利用”才能表现出你的“有用”价值。
  培养才能,才能在社会银行里生利息
  
  日本被誉为“经营之神”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MatsushitaKounosuke)说:“才能在社会银行里生利息,将来能够连本带利的还给我们。”
  
  就如同我们存钱一样,当我们存的金额越多时,所能获得的利息也就越多。
  
  同样地,你的才能越培养,越是增长;经验越累积,越是丰富,等到社会银行分发
  
  利息的时候,或许你就会惊喜于如此可观的收入,证明当初的决定是正确无误的。
  
  





上一本:超凡记忆 下一本:出色男孩的心灵修养课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哈佛力量:哈佛学子的8个成功特质的作者是林均伟,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