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


作者:迈克·贝克特尔     整理日期:2014-07-11 17:07:49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内向的人也可以?是的,内向的人往往更善于倾听,更善于从对方的思维角度出发,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和信任。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是美国金牌培训师迈克贝克特尔多年沟通力培训课程,贝克特尔现任富兰克林柯维公司(FranklinCovey)高级顾问,该公司由《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史蒂芬柯维创建,据统计《财富》杂志100强中的90%和500强中的75%的企业都是其直接受教者。
  贝克特尔善于将复杂的事情用简单的几句话说明白,这也是他的讲座广受欢迎的原因。在本书中,贝克特尔将有效人际沟通的精髓概括为5句话:
  1.要有自信,至少显得有自信;
  2.事先做好准备,平时多留意收集信息;
  3.千方百计让自己变得有趣;
  4.学会倾听,真正对对方的话题感兴趣;
  5.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永远从他人的思维角度出发,真正把对方放在你心上。
  作者简介:
  作者:迈克·贝克特尔(MikeBechtle),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育学博士,有多年大学及政府部门的从业经验,现任富兰克林科威公司(FranklinCovey)的(由《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StephenR.Covey博士创建)高级培训顾问,先后为世界500强企业进行过2500多场研讨会形式的讲座,是名副其实的金牌培训师。
  著有《跟任何人都聊得来》《自信谈话第一书》《疯狂行为学》等畅销书,曾在《企业家》(Entrepreneur)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译者:陈芳芳,资深翻译者,译有《拿破仑希尔:成功之道》《更简约的生活》《当金星遇见火星》等
  目录:
  序言把对方看在眼里,放在心上
  第1章:坚持自己的个性,交谈才会更有趣
  第2章:你真的了解自己吗
  第3章:为什么听不懂,为什么说不清
  第4章:挑战我们心中的假设
  第5章:找到共同的兴趣点
  第6章:千方百计让自己变得有趣
  第7章: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出发
  第8章:学会倾听,别人才能聊得开
  第9章:学会提问,别人才能聊得透
  第10章:压力,一种积极的沟通力量
  第11章:如何应对棘手的交谈
  第12章:战胜交谈拖延症
  第13章:学会记笔记,为人际关系加分
  第14章:移动互联时代的沟通技巧序言把对方看在眼里,放在心上
  第1章:坚持自己的个性,交谈才会更有趣
  第2章:你真的了解自己吗
  第3章:为什么听不懂,为什么说不清
  第4章:挑战我们心中的假设
  第5章:找到共同的兴趣点
  第6章:千方百计让自己变得有趣
  第7章: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出发
  第8章:学会倾听,别人才能聊得开
  第9章:学会提问,别人才能聊得透
  第10章:压力,一种积极的沟通力量
  第11章:如何应对棘手的交谈
  第12章:战胜交谈拖延症
  第13章:学会记笔记,为人际关系加分
  第14章:移动互联时代的沟通技巧
  结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致谢                   
  “我不在乎说话之术,而是说话之道;我的说话之道,就是把你放在心上。”
  ——蔡康永《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先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已。这一原则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
  ——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引子里克·沃伦(RickWarren)说过,每个人都想要对他人的生命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我们通过有效的沟通方式和他人建立起联系时,我们就获得了影响他人和世界的机会。
  在充斥着快节奏电子通讯的今天,面对面交谈显得尤为重要。科学技术可以成为人际沟通的有力工具,但是,它无法取代交谈本身。
  我们已经知道,人际沟通中只有7%的信息是靠有声语言传递的,其他则通过我们的语音、语调及肢体语言来完成。拿电话交谈来说,我们无法使用肢体语言,因此,语音语调、词语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电子邮件及社交网络中,我们能够利用的就只有那7%的文本信息。
  人们的生活会因为推心置腹的交谈而改变,这是高效率的电子邮件和社交网络无法做到的。
  花时间练习自己的交谈技巧,你的生活也会因此改变。为了改变生活,学习烹饪、园艺及汽车修理都是不错的选择,而学习交谈则是一切技术的基础,因为沟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存工具。这就像是车子的引擎,你可以拥有世界上最昂贵的汽车,但是,如果引擎不给力,一切也不过是纸上谈兵。
  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书籍和学说,其中罗列了成千上万的建议和技巧。其实,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交谈技巧都离不开交谈之道:真正地在意对方,将对方放在你心上。
  所有的沟通技巧,概括起来都离不开以下四个关键要素,这也是那些沟通达人们不愿意外传的秘密:
  (1)坚持自己的个性,让自己的独特之处发挥作用。
  (2)提前做准备,准备越充分,就越自信。
  (3)永远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千方百计让自己变得有趣。
  (4)学会从他人的思维角度出发,真正在意对方。
  在讲解这几个习惯之前,我们先分析一下,为什么人际沟通中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第一篇人际沟通的问题所在1.为什么听不懂,为什么说不清?
  和他人交谈听起来是一个非常直接的过程:一个人说,另一个人听,然后两个人互换角色,几次之后,交谈结束。每个人都能够理解对方的意思,而且也感觉对方明白了自己的意思。不就是这样吗?
  可是,你所说的,真的是你自己想表达的吗?而你所听到的,又是对方真正想表达的吗?
  这句话可能有点绕,设想一下,如果有一种数字传输手段,可以将我脑海中的想法以同样的形式直接传送到你的脑海里,岂不是很美好?
  当然了,这只是假设,我们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可以使用的只有词语。我们可以口头传输,也可以笔头传输,这就是人与人沟通的媒介。
  到此为止,听着也还是不错,对不对?可是,问题出现了:我们对于同一个词语未必有同样的理解。我选择的词语经过了一系列过滤器的筛选,比如:
  ●语言背景;
  ●文化背景;
  ●教育背景;
  ●社会地位。
  因此,一些看似没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对我们来说就有了某些特殊意义。而当你听到这些词语的时候,你也会经过一系列的过滤,然后才最终理解其含义。你看,我使用某个词语表达某种含义,虽然你听到的是同一个词,可是,你的理解就可能完全不同。
  比如,“今天很热。”一个在菲尼克斯(美国亚利桑那州)沙漠地区长大的人,和一个来自阿拉斯加州的人相比,“热”对于他们就有了不同的含义。如果这个人来自乔治亚州,那么他/她的理解(可能多了“潮湿”这层含义)又会不一样。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思维模式,也就有着不同的“过滤器”。同一个词语,通过不同的过滤器之后就会有不同的意义,这就为有效的交谈设置了障碍。所以,了解这些过滤器,对于提升我们的沟通能力有很大帮助。
  2.总是按照自己的观点理解生活
  人际关系中还有一个很大的障碍,那就是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观点理解生活,这会产生以下两个潜在的问题,从而让人际沟通困难重重。
  (1)我们总觉得自己是对的,而对方是错的。
  这种想法很危险。如果我们坚信这一点,那么我们就会试图让对方按照我们的方式理解问题,可是,真正意义上的“沟通达人”,其目的并非改变他人的思想,而是理解他人。
  戴安是个“行动派”。不管做什么事儿,她都会尽快且尽可能全面地完成。开会的时候,她会先停一下,然后便问道,“好的,我们接下来要做什么?谁来负责呢?”
  而戴安的大夫迈克却是个“思考派”,是个“点子王”。给他一个问题,不用一会儿他就能想出一堆的解决方案,而且他的方案总是与众不同。不过,他很少付诸实践,只是限于想一想而已。
  婚后不久,彼此的不同就显现出来了,而且成了他们之间的问题所在。迈克觉得妻子过于用功了,需要放松一些。同样,戴安看到迈克一天到晚头脑风暴,就是不付诸行动,也很受不了。
  慢慢地,他们都意识到,其实没有哪种方式是最好的,只不过大家不同而已。他们越是能够理解对方的观点,就越容易从差异中找出更好的、更有创意的解决方案。这些年来,随着理解和探索的深入,他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坚固了。
  (2)我们总觉得对方和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是一样的。
  保拉喜欢热闹的派对。她以为在让过生日的时候,给她举办一个大大的派对,一定会给她一个惊喜。可是,看到让没有丝毫的惊喜和兴奋,保拉感觉朋友根本不理解自己,因而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菲尔周末参加了一场婚礼,和教堂的一些人共进晚餐,然后又和亲朋好友聚了聚。菲尔的一个朋友邀请他和妻子巴尔布周一晚上一起喝咖啡,除了他们,还有其他几对夫妻。菲尔想在周一晚上安安静静地休息,就婉拒了朋友的邀请,他租了电影光盘,买了些中式外卖晚餐,这个时候却发现妻子巴尔布郁郁寡欢,因为她知道菲尔拒绝了朋友的邀请,对此菲尔实在无法理解。
  保拉和巴尔布都喜欢热闹,并且觉得其他人也和她们一样。让和菲尔也可以接受热闹的场合,只是这样的场合很快就会让他们感到疲惫。
  这两种情况都是真实存在的。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境,是因为双方性格的不同,我们只是对此描述,而不是强调休整。如果忽略了对方性格的独特性,交谈就会困难重重,有时甚至难以进行下去。3拆掉思维里的墙
  当我们不理解他人的观点时,我们会做出各种假设,猜测对方在想什么。而且,一旦做了猜测,我们就会错误地将其当作事实,进而以此为根据采取行动,而实际上,你的根据根本就不是事实。
  我们可能会对自己说:
  ●“别人都自信满满,偏偏我不是。”
  ●“要想交谈顺利,就得让别人喜欢我。”
  ●“一定要掌控谈话。”
  ●“我如此少言寡语,根本无法顺利交谈。”
  ●“得准备很多话题才行。”
  一旦这些障碍成了我们自言自语的主要内容,那我们就离失败不远了。我们深信自言自语的内容,而且会根据这些假设采取行动。因此,关键在于重新审视这些内容,重新做出调整——
  之前的想法:别人都自信满满,偏偏我不是。
  现在的想法:我确实不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可能他们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安适。
  只要两人交谈,不管何时何地,要做到有效,就必须付出努力。想让自己看起来很自信是人性使然,因此,多数人都会尽可能让自己看上去更加平静,而实际上他们的内心并非如此。还记得游泳的鸭子吗?——在水面上游泳的鸭子看着非常安适,平稳地往前滑行,而水面之下,它却在拼命滑动双脚,一刻不停。其实,交谈也是一样的。
  如果我们总觉得只有自己在交谈中浑身不自在,压力感也就在所难免了,这样的话,还怎么有好的表现呢?我们总觉得交谈成功与否在于我们自己,其实不然,交谈和婚姻一样,都需要双方做出努力才能成功。
  之前的想法:要想交谈顺利,就得让别人喜欢我。
  现在的想法:别人怎么想不是我的责任,我只要做自己就行。
  迈克和妻子进行婚前咨询的时候,咨询师就提醒过他们,任何时候都不要说“你让我很生气”之类的话,因为这种说法不对。生气与否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都可能导致妻子生气,但是,她也可以选择其他的反应。他只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他人有怎样的反应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在交谈中,我们应该努力关注的是做自己,我们没有办法让其他人喜欢自己,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做真实的自己,对方就有机会回应这个“真实的自己”。如果他/她的回应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并不能说明我们就是一个坏人,这只能说明他/她做出了属于自己的选择,对此我们无法控制。我们越是想要控制他人,就会觉得越沮丧。
  之前的想法:一定要掌控谈话。
  现在的想法:交谈的方向由交谈的双方共同负责。
  我们无法保证每次交谈都是有效的,且让双方感觉自如。但是,如果交谈不顺,我们也无须为失败承担责任。交谈需要至少两个人才能进行,同样,交谈的结果也绝非哪一个人可以决定。
  这就像下国际跳棋,可能彼此的水平不同,但是,最终的结果并非由哪一个人决定。一开始的时候,谁也不知道每一步该怎么走,因为这要看对手怎么走。整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双方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这个过程才会有趣。
  不过,国际跳棋和交谈又有不同之处。下国际跳棋,有赢有输,但是,交谈的目标是共赢。
  之前的想法:我如此少言寡语,根本无法顺利交谈。
  现在的想法:我要了解适合自己性格的有效交谈技巧。
  多数内向的人都会觉得,自己缺少有效交谈的必要技能,通常情况下,他们被告知,交谈所需要的都是“外向型”的技巧,其实不然,内向的人也拥有属于自己的交谈技巧,充分利用这些交谈技巧,交谈一样能够顺利进行。一旦内向的人明确了自己应该在交谈中扮演的角色,他们心里和外向型人“竞争”的压力就会消失,他们就可以自如地交谈了。他们可以学着利用自己独特的交谈能力,因为这是和他人进行有效交谈且让交谈有趣的基础。
  之前的想法:得准备很多话题才行。
  现在的想法:我要仔细倾听对方,了解所谈的话题。
  在交谈中,人们最怕的就是无话可说。开始交谈,然后让其持续一会儿并不难,可是,一旦无话可说了,交谈就会陷入沉寂,这正是我们担心的。
  有人说,交谈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我们之前的准备,这么说来,如果我们事先准备了充足的话题、问题及故事,适时放入交谈中就可以了。其实,这种想法忽略了有效交谈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挖掘对方的经历,将交谈拓展到新的领域。
  我们要改变自己的角色,从“内容提供者”变为“内容开拓者”。只有这样,犹豫和迟疑才能有效地转化为动态的、有意义的互动。4我们为什么如此紧张?
  在社交场合,压力往往来自于未知的领域。你加入一个陌生群体,群体中其他人似乎彼此都很熟悉,而你成了唯一的“陌生人”。如果注意力只集中在自己身上,你的压力倍感增加。如果能够将注意力外移,压力感就会减小。
  在社交场合,我们为什么会紧张呢?
  ●我们担心无人可以交谈。
  ●我们担心无话可说。
  ●我们担心别人觉得我们无趣。
  ●我们担心没有给对方留下好印象。
  ●我们担心因说错话而尴尬。
  导致紧张的因素可能还不止这些。我们倾向于将上述因素视为消极的,因为它们往往和痛苦的经历相关。但是,如果我们认为它们是积极的,并加以合理利用,往往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世上本无所谓好坏,思想使然。”压力和紧张并不是来自事件本身,而是来自我们对事件的解读。
  比如,十几岁的孩子参加某项活动,家长往往会规定回家的时间。如果有那么几次,孩子并没按照规定的时间回家,家长就会有一连串的想法了,比如:
  ●首先,家长会注意到孩子迟到了。
  ●几分钟后,家长会觉得孩子不遵守规定,等他们回来后要好好谈谈。
  ●时间继续推迟,家长开始烦躁不安。
  ●烦躁不安变成了关心。
  ●然后关心又变成了担心。
  ●一定时间之后,开始恐慌,甚至想象最糟糕的可能。
  时间越长,压力就会越大。然而如果几分钟或几个小时之后孩子回来了,家长的恐慌就会瞬间消失。(当然,新的压力这个时候会登场,这要看迟到的孩子会给出什么借口)。
  其实事实很简单:孩子迟到了。家长的压力是来自对于这一事件的解读。
  如果能够改变思考的方式,就能改变自己的感受。比如上述故事中,一旦家长脑海中出现了最糟糕的可能,就很难说服自己不去担心。这个时候,家长需要分析自己的感觉,然后判断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知识链接——积极压力和消极压力
  汉斯塞利是较早开始研究压力的学者之一。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压力的概念、压力的作用及如何控制压力等。他认为压力主要有两种:消极压力和积极压力。消极压力是不好的,会麻痹并阻碍我们采取行动;积极压力就不错,我们会因此而充满能量,继续向前。周围发生的事情叫做压力源——压力的源头。有趣的是,压力源往往都是中性的,无所谓好坏,我们如何认识和分辨这些压力源决定了我们会做出怎样的回应。第二篇高效能沟通人士的四个习惯
   
  习惯一:事先做好准备
  以前,如果在不熟悉的城市做讲座,迈克会很紧张。一边穿梭于车流中,一边看着地图寻找陌生的地址,这对他的神经来说,真是极大的考验。后来,他学会了一个更好的办法。
  他会在研讨会的前一天到达,然后在晚上驾车去所在地转一转,探探情况,以免第二天遭遇交通阻塞。他会选择最佳路线,找到合适的停车地点。如果是在一家宾馆,他还会进去,找到第二天将要使用的会议室。整个过程也用不了太久,但是,第二天的感觉就会完全不同。充分准备会减轻他的压力感。
  可以说,事先做好准备是高效能沟通人士的第一个习惯,因为预先思考得越多,就会越自信,交谈过程就会越顺利。可是,通常情况下,很少有人会为日常的交谈做准备,交谈不顺时,往往弄不清楚问题出在哪儿。
  那么,如何为交谈做准备呢?我们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看一看——
  (1)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
  会面前,准备一份“自我介绍”是必要的,注意介绍一定简要,因为你一旦成为了主要的关注点,继续探索的能力就会减弱。
  也可以准备两份“电梯演讲”式的简短介绍,其中一份大概30秒,主要介绍自己的概况和工作,第二份内容大致相同,只是不含工作介绍。第一份用的比较多,因为人们开始交谈时经常会问,“你是做什么工作的?”不过,相比较而言,第二份更便于探索崭新的领域。
  (2)将注意力集中于对方。
  提前准备一些开场白式的话题。想一下哪些具体问题适合问,问这些问题的时候对方会不会有尴尬感。不妨将这些问题写下来,以便加深记忆。
  想一想接下来会遇到谁,你们会说些什么,将这些内容写下来。想一想,你对他们有哪些了解,比如说,他们的兴趣、爱好、生日、观点及背景信息等,可以向熟悉对方的人询问。如果对方是公众人物,不妨上网搜索,当然,并不是说要你成为“人肉高手”,你只是从公开的信息中尽可能多地寻找自己需要的而已。
  (3)将注意力集中于所处的情境。
  在健康友好的谈话氛围中,双方的信息输入应该是平衡的,注意力偏向任何一方都会失衡。因此,将注意力集中于你们所处的情景,是最为安全的做法,就是将问题和评论集中于彼此都感兴趣的大环境或外部事件。
  不妨每天花一些时间浏览报纸的头版头条,了解人们可能谈论的事件。迈克和妻子就喜欢讨论新闻事件以及头一天重大体育赛事中的获胜方。他们知道,客户会讨论这些问题,所以,对此有基本的了解有助于融入到交谈之中。
  任何可以开阔你的视野、提供新信息的事情都可以去尝试。参加免费的课程或俱乐部都是不错的选择,参加市政会议、阅读“新闻第一时间”等可以帮助你了解所在的地区发生的最新事件。如果你暂时前往其他地区,不妨在网上浏览当地新闻,看看那里发生了什么。
  对于交谈来说,“样样都通”比“一门精通”更重要。所以,平时要多留意搜集信息,千方百计让自己变得有趣,这是有效沟通的秘密之一。
  生活中任何人都无法避免和他人交谈,因此,我们有理由做好准备,让自己逐步变成一个擅长交谈的人。经过有意识的练习,你慢慢会享受人际交往的乐趣,并且会对新的交往充满期待。你会发现,这段旅程将持续终生,并改变你的生活——也会给他人的生活带来影响!
  习惯二:保持一颗好奇的心
  罗马诗人贺拉斯曾说过,“当我们对他人感兴趣时,他人才会对我们感兴趣。”
  美国成功学导师卡耐基也说过,“与其花两年的时间让他人对你感兴趣,不如花两个月的时间真正对他人感兴趣,这样会给你带来更多的朋友。”
  很多关于沟通力的书籍都告诉读者要自信,要努力表现出对他人的兴趣。如果你只是看上去友好,那么结果可想而知。只有真心对他人和世界充满好奇,才会真正达到预期的结果。
  那些社交场合上游刃有余的达人们深知,保持一颗好奇心是有效人际沟通的秘密所在。因为对外在世界的好奇心越强,能够谈论的话题就越多。
  这并不是要我们对每个话题都精通,我们没有必要成为每个领域的专家,但是,每个领域略知一二,你就可以一个有趣的人。
  增强好奇心的途径有很多,不过在介绍方法之前,我们首先要注意各种性格的不同之处。根据迈尔斯-布里格性格分类法,人们可以分为四种——
  (1)直觉情绪者
  这类人爱好思考,好奇心会自然而然产生。他们会运用想象力及意象,从新的角度看待事物。如果在迪士尼乐园待上一天,他们会不停地走动,关注每个设计的细节。在一天的活动结束后,他们会根据不同事情带给他们的感受将一天的不同时间段记住。
  (2)理性思考者
  这类人爱好分析,他们会对观察到的事物详细询问:这是谁?那是什么?什么时候?在哪儿?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这样?他们要确定自己获取了所有的事实,然后再去分析这些如何暗含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如何将其应用于每一天的生活中。如果在迪士尼待上一天,他们会弄清楚在场的人数,队伍要排多久,并且根据所遇到事件的意义将其分别记住。
  (3)感性判断者
  相较于抽象的概念,感性判断者更喜欢具体的观点。他们会通过视觉、听觉、触觉观察周边的世界,然后思考内在的逻辑关系。较之于应用,他们更在意细节。如果在迪士尼待上一天,他们会如数家珍般告诉你一天的所有细节。他们知道每次排队的时间,行人交通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
  (4)感官感知者
  这类人擅长于同时进行多项任务,并且通过行动来学习。他们通过参与不同活动获得观点和看法。如果在迪士尼乐园,他们会忙不迭地享受一天的时间,根本顾不上分析发生的一切。如果一天结束之后还记得些许细节,那一定是他们在讲述自己的经历。
  一位摄影师说过,他的作品之所以独特,并不是因为他看到的和别人不一样,只是,他会选择不同的角度。培养好奇心和摄影很类似,简单来说,好奇心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常见事物。
  培养好奇心并不难。如果你的好奇心已经束之高阁很久,不妨尝试一些小练习,让其恢复曾经的锐利:
  (1)每天浏览报纸。阅读你感兴趣的文章,不过,对于不太感兴趣的也稍微关注。





上一本:那些伤,为什么我还放不下 下一本:跑出巅峰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的作者是迈克·贝克特尔,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