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巴菲特的人生经历作为切入点,以巴菲特给青少年的忠告为主题,解读巴菲特如何融合自己的智慧和阅历,向青少年传授面对挑战时的生活和学习态度,最终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青少年也可以从这本书中学会如何尊重、爱护一个人,如何发扬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总之,你会发现,只要你成为最好的自己,成功就会是你可以采撷的果实。 作者简介: 赵知,知名青少年成长励志教育专家,南京某重点中学高级教师。平日阅读了大量的名人传记,在编著图书时为青少年解读名人生命中的某些片段,并将青少年需要培养的自立、专注、奋发图强等方面的特质灌注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仅是成功之道,更是处世智慧和心灵哲学,让青少年在阅读故事的同时,找到自己的成才之路。 目录: [第一章]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你的人生由你打造/002 审视内心,寻找目标所在/007 崇尚工作而非报酬/014 [第二章]士兵要有一颗元帅的心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022 起点并不重要,关键是你最终抵达了哪里/027 用更开阔的视野来支配人生/033 [第三章]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公平 人生没有那么多“公平”可言/042 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如果”上/046 区分什么你能控制,什么你不能控制/054 [第四章]独立是成长的最高境界 父母不能保护你一辈子/062 很多时候都是你一个人在战斗/067[第一章]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你的人生由你打造/002 审视内心,寻找目标所在/007 崇尚工作而非报酬/014[第二章]士兵要有一颗元帅的心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022 起点并不重要,关键是你最终抵达了哪里/027 用更开阔的视野来支配人生/033[第三章]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公平 人生没有那么多“公平”可言/042 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如果”上/046 区分什么你能控制,什么你不能控制/054 [第四章]独立是成长的最高境界 父母不能保护你一辈子/062 很多时候都是你一个人在战斗/067 “独立”后才能走得更远/074[第五章]任何时候都要选择快乐 找到平淡生活里的“钻石”/084 培养快乐的习惯/089 精神世界需要快乐来支撑/093[第六章]永远不要逃避和妥协 既然已经发生了,你就得勇敢地面对/102 不要后退,后面就是悬崖/106 努力一把,换来胜利的概率/110[第七章]每个雪球都有自己的坡度 处理好与上司的关系/116 员工和企业是利益共同体/122 让自己成为沟通高手/128[第八章]信任和包容是对孪生兄弟 想要成功,先要学会信任/136 真诚待人,不让猜疑毁坏美好的生活/142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148 不要揪住别人的错误不放/155[第九章]只有弱者才会寻找借口 很多时候,解释就是掩饰/162 借口就像毒品,说多了会上瘾/168 失败不一定是坏事/173 [第十章]世上唯有贫穷可以不劳而获 金钱并不是万能的/180 金钥匙也许是金匕首/187 家族传承的应该是精神而不是财富/191[第十一章]财富也可以创造希望 帮助那些急需帮助的人/200 财富有时候只是一个数字/205 你能使这个世界更美好/211他所以能赚钱,他和我们一般人不一样之处,在于这个人耐得住寂寞,一般人是耐不住的。——郎咸平 你的人生由你打造 “去自己要去的地方,而不是自己现在所在的地方。”巴菲特夫妇在教育子女方面,目标非常明确,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在所做的每件事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特殊印记。 巴菲特告诉孩子:“你的人生由你打造。”职位地位或财富潜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出自己的风采,活得开心和快乐。所以他的大女儿成了一位投身教育事业的家庭主妇;长子霍华德成为经营一家农场的兼职摄影师;而小儿子彼得则选择了音乐之路。他们没有一个人所谓“子承父业”——进军金融界!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每个人的一辈子都有着不同的过法,有的也许轰轰烈烈,流芳千古;有的也许平平淡淡,只在自己家人、朋友脑海里留下一个不甚清晰的身影。选择的钥匙就在你手里,由你决定自己的路往何方。 “什么?你要退学?” “是的,妈妈,我想经营一座农场。” 当霍华德向母亲提出这个埋藏自己心底多年的想法时,巴菲特夫人苏珊非常诧异,因为无论在什么社会,读完书再工作已经成为一条定律。她决定和丈夫巴菲特商量一下再说。 一向对子女采取宽松教育的巴菲特也开始犹豫了,他不知道这是霍华德一时的冲动还是真的深思熟虑的结果,他必须弄清楚这个问题。在一个夜晚,巴菲特找到霍华德好好地谈了一次。原来霍华德自小就羡慕那种田园生活,希望在一片土地上播种希望,收获梦想。看到儿子讲起农场时候发亮的眼睛,巴菲特不禁想起了年轻时候的自己。 年幼的巴菲特就对经济产生了浓郁的兴趣,满脑子都是如何做生意。他五岁时就在家中摆地摊兜售口香糖;稍大后就带领小伙伴到球场捡用过的高尔夫球,然后转手倒卖,生意颇为红火。上中学时,除利用课余做报童外,他还与伙伴合伙将弹子球游戏机出租给理发店老板,挣取外快。当读到价值投资鼻祖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一书时,他就像一个迷茫的信徒受到神的指引一样,一下子顿悟,并不断学习,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想到这里,巴菲特语重心长地告诉霍华德,人的能力有时候并不需要学校的一张毕业证书来证明,读大学也并不是所有人的必经之路,所以他不反对儿子的退学决定。不过这不是喝水吃饭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如果开农场真的是儿子的梦想,退学也无可厚非;但如果这只是霍华德一时兴起,那么退学将成为他人生永远的痛。 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常有八九。但一个人被迫从事自己不喜欢的事,绝对是最大的痛苦。不管别人看法如何,你的生活都是由自己经历,都是自己在感受。只有过上你自己喜欢的人生,你才能创造性地把它做好,你的主动性会不知不觉地发挥出来,你会享受自己的人生旅途。大部分人之所以过得不快乐,就是因为他们是为别人而活,他们的人生是被别人设计的。 所以巴菲特还是赞成儿子自己的选择,只要他能够完全把握好这件事的得失。不过霍华德毕竟以前没有开过农场,也许好好经营一块土地对那些从小就和泥土打交道的农夫来说实在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事情了,但对于霍华德来说,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了。当巴菲特在大学学习投资方面的内容时,有同学问他到底一天花多少时间来准备功课,巴菲特回答说自己无法精确知道自己花了多少时间,因为他一直在读书、温习功课,他认为“我已经准备得足够好了”这种事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天上不会无缘无故地掉下馅饼,任何事情都需要你去准备和了解。巴菲特把这个道理告诉了霍华德:要想实现自己这个梦想,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和艰辛。 于是霍华德卖了祖父给他的股票,买了一台推土机,开始务农。他按市价向父亲租用了一家农场,尝试协助农民生产更多的农作物。后来他更远赴非洲,致力于一场对抗贫穷与饥饿的战争。他最雄心勃勃的计划是,让非洲农民能够免费使用抗旱玉米生物科技成果。 真正的爱,不是约束,不是占有,而是让对方过得更好。在孩子们还非常小的时候,巴菲特就对他们进行着宽松教育,让他们喜欢什么就玩什么。他所做的就是让孩子们不接触毒品等那些真正伤害人一辈子的事物,因为人是一个社会动物,如果违背伦理道德,违背法律民风而追求自己的“个性”,终究会误人误己。他从不因为自己的好恶左右孩子们自己的判断,他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个守卫者,而不是一个领路者。要想孩子一生过得灿烂和充实,就必须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无独有偶,还有不少成功人士抱有和巴菲特一样的想法。大名鼎鼎的纽约市前市长、“彭博资讯”创始人迈克尔·布隆伯格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乔治娜是布隆伯格最小的女儿,她不想进军商界和政界,而喜欢体育。2003年,她在北美青年马术锦标赛上夺得人生第一块个人金牌,并准备进军2012年伦敦奥运会。乔治娜多数时候和母亲住在纽约北部小镇的马场里,在那里苦心练习马术,但付出的代价也很大:背部受伤,锁骨两处骨折,还曾摔成脑震荡。但是这些都没让乔治娜放弃对马术的喜爱与坚持,她的自立顽强让她荣登福布斯“最迷人的亿万富豪千金”排行榜。 保·特纳在美国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环保人士,然而他的父亲比他的名气更大:CNN创始人、前总裁泰德·特纳,福布斯财富榜上著名的亿万富翁。同样,他父亲也没有强迫他子承父业,去新闻界或者商界大展手脚,而是尊重了他自己的意见。保·特纳成立了“特纳青年环保中心”,旨在培养年轻人的户外生存技能,向他们灌输尊重自然的意识,然后教会他们有关生态系统的知识。《纽约时报》将保·特纳称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环保人士。 “老甲壳虫”之女斯特拉·麦卡特尼也是一个例子。12年前,当斯特拉从伦敦的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毕业的时候,她不过是人们眼中另一个明星大腕的女儿罢了。但经过多年的努力,她现在的身份已然为之一变,现在的她已经是享誉世界时装界的先锋人物。 出道后,她曾为一家著名时装公司设计了两款系列时装,在此之后便坐上了这家时装公司创意总监的宝座,当时她只有25岁。有传闻说,斯特拉在Chloé时装屋的前辈卡尔·拉格菲尔德对此曾做过这样的评价:“这家时装公司应该向大人物伸出邀请之手。他们确实这样做的,我希望斯特拉能够像她的父亲一样才华横溢。” 霍华德最终靠自己的努力证明了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过了几年以后,同样的情况再次发生,巴菲特的小儿子彼得也决定从斯坦福大学退学,从事自己的音乐事业。彼得后来说:“我的父母总是鼓励我去找寻自己的幸福,我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任何事情,他们在这一点上很真诚,但这是他们的真实想法吗?父母对孩子寄予着他们自己的喜好和自己的梦想,这难道不是朴素的人性吗?如果我选择音乐这个前途未卜的非主流行业,我会让他们失望吗?如果我选择一个与学历无关的领域,会不会‘浪费’了斯坦福大学的优越教育机会呢?” 巴菲特没有让自己的孩子失望,在听取彼得详细的规划以后,他又一次支持了孩子的决定。他对彼得说:“彼得,你知道吗?你和我其实在做同一件事情,音乐是你的画布,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我的画布,我每天都在上面画上几笔。” 父亲的事业如此成功,却把自己的工作和彼得的音乐事业相提并论,这让彼得非常感动,也更加尊重父亲,父亲能承认自己也在全力追寻的自己选择的人生,这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 果然,经过数十年的钻研,彼得成为一位优秀的音乐人,他推出了多张音乐专辑,获得无数荣誉,在自己的人生画布上画出了精妙绝伦的图案。 巴菲特在投资领域享受了人生的快乐和趣味,同样,他的子女们也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自己的特长与技能。人生其实就是一条长长的跑道,我们都在上面奔跑。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你所看见的风景也就不一样。只要找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并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你就会在彩虹的尽头找到金子。 你的人生由你打造,做独一无二的自己,书写你不可复制的故事吧!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最喜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这是为了你好。殊不知,真正为子女好,就是给他们选择的自由。 子女某种程度上是父母的影子,所以很多父母把自己的理想设置成为孩子们的梦想,然而,当孩子们自己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时,他们就如同鸟笼里的小鸟,永远也不会快乐和自由。 让孩子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寻找到自己的方向,把成才的钥匙把握在自己的手中,而家长更多的只需要给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这样就可以让很多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说不定,下一个郎朗或者下一个马克·扎克伯格,就是你家的孩子呢。审视内心,寻找目标所在“生活的关键是,要弄清谁为谁工作。”如果一个人说自己从未迷惑过,那么他一定是说谎;如果一个人说他从此不再会迷惑,那么他一定是有了目标,知道如何继续下面的生活。 巴菲特的女儿苏茜刚刚踏入社会没多久,就遇到所有新人都会碰到的问题:无穷的工作加上疲惫不堪的身体,使她感觉很无助:自己是不是选择错了方向? 看到女儿如此的沮丧,巴菲特也感到十分难过,于是他决定好好开导一下自己亲爱的女儿,他仔细询问了女儿这么萎靡不振的原因。 苏茜回答道:“爸爸,我感觉自己失去了工作的热情了,我不理解为什么我的工作是这么的劳累,而收入却如此微薄?我实在不知道自己这么干下去还有什么意义。” 巴菲特意识到,他必须好好给苏茜做下思想工作。因为如果一个人开始质疑自己的人生意义,若处理不好,将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你喜欢你现在干的工作吗?” “本来是喜欢的,但现在发现我并不是十分适合……” 经过和女儿的沟通,巴菲特发现女儿其实是很热爱自己的职业的,只不过工作过程中的琐碎消耗掉了她的热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她感到疲惫不堪。这些因素使得她开始怀疑起自己的选择。 于是巴菲特告诉女儿,任何杰出人物刚开始的时候也都彷徨过,痛苦过。人生道路开始的时候是很艰辛,你会觉得自己很多时候都在做无用功,你选择的路不一定是人生的捷径,所以你可能比别人辛苦一些。但是,如果这份事业是你真正喜欢的,为梦想坚持一下也是应该的。何况,你现在还年轻,等你发现自己走得不对的时候,你还可以重新开始。人生是漫长的,如果你刚开始走错了路,这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虽然女儿当时过得十分辛苦劳累,但巴菲特知道女儿选择的是条她自己喜欢的路,虽然开始并不好走,却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只要女儿能够积累起足够的经验,那么后面的路也就会慢慢平坦起来。 最后巴菲特告诉女儿:你刚开始做一件事时,并不见得有一幅具体图像或对未来的想象;但是只要你持续保持热情,在真正热爱的工作上努力,你一定会找到那个梦想的。 我们很多时候需要审视我们的内心,寻找我们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巴菲特有句名言——“如果你发现了一个你明了的局势,其中各种关系你都一清二楚,那你就行动,不管这种行动是符合常规还是打破常规,也不管别人赞成还是反对”。 如果目标和方向正确,就算前进的道路坎坷艰辛一点也是值得的。一个人能否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系到他的发展和前途,所以巴菲特并没有在女儿最脆弱的时候要求她放弃自己的工作,而是让她自己好好想一想,自己来做抉择。 巴菲特始终关注着自己孩子的成长,大儿子霍华德是一个有着极大热情与抱负的人,当他一心一意地准备办农场以后,可是缺乏资金,他决定找父亲借钱完成这个计划。当巴菲特听完霍华德的计划以后,并没有立刻把钱给儿子,而是告诉霍华德:不要一开始就将自己的目标定得太高,如果目标偏离了实力太远,就成了幻想。人生是一个不断征服的过程,等有了足够实力,再制订更远大的目标,再去做更详细的规划。所以他不同意一开始就给儿子一大笔钱。霍华德于是卖了祖父给他的股票,先买了一台推土机来开创事业,并不断地了解和学习如何建设好一个农场。 我们要不断地阅读自己,修订自己的目标。在人生的每个时期都设置一个目标,在这个时期的中间或者是快到下一个时期前,你能完成你的预定目标,你就是成功的。当你完成你的阶段性目标时,你会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一切的辛苦和劳累都是值得的。 在你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会发现,许多人似乎是不分白天黑夜地埋头苦干。但是,当你问他们这样是为了什么的时候,他们大多会以摇头作答,甚至无言以对。因此,事实上,他们虽然在干,却对自己的明天与未来一无所知。他们没有目的与目标,所以,他们一无所知、一无所获。 没有方向的船很容易在大海中迷失方向。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曾说过:“有人活着没有任何目标,他们在世间行走,就像河中的一棵小草,他们不是行走,而是随波逐流。”可见,缺乏目标的人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等待他们的只有失败。 巴菲特给孩子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牧人将刚挤的一桶鲜奶放在墙下,墙上有三只小青蛙打闹时不小心全部掉进了奶桶里。就这样三只小青蛙游也游不动,跳也跳不起。 第一只青蛙说:“难怪早上眼皮就在跳,好端端掉进牛奶里,我的命好苦啊!”然后它就漂在奶里一动不动,等待着死亡的降临。 第二只青蛙试着挣扎了几下,感觉到一切都是徒劳,绝望地说:“今天死定了,我还不如死个痛快,长痛不如短痛!”于是它一头扎进牛奶深处,自己淹死了。 第三只青蛙什么也没说,只是拼命蹬后腿。第一只青蛙说:“算了吧,没用的,这么深的牛奶桶,再怎么蹬也跳不出去啊。” “也许能找到什么垫脚的东西呢!”第三只青蛙说,“我要找到垫脚的东西,跳出这可怕的桶!”于是,这第三只青蛙一边划一边跳。慢慢地,鲜奶在它的搅拌下变成了奶油块。在奶油块的支撑下,这只青蛙奋力一跃,终于跳出了牛奶桶。 第三只青蛙正是因为心中抱有明确的目标——“找到垫脚的东西,跳出这可怕的桶”,才有力量驱使它去寻找各种的可能,最终跳出了牛奶桶,挽救了自己的生命。 人生是受目标驱使的。当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看到别人走路、讲话、读书、骑车等,我们就下定决心也要学会这些本领。虽然我们并不是有意识地这样做,但我们确实是为自己树立了目标。尽管达到这些目标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我们还是要努力取得成功,没有目标的人则永远不可能找到前进的道路。 经过一段时间摸索,霍华德深思熟虑以后再次找到父亲,和他商量自己的下一步规划。这次巴菲特同意帮他买下内布拉斯加州一座农场,但依照巴菲特的典型作风,他依市价向儿子收取租金。有了自己农场的霍华德谨记父亲的忠告,阶段性地设立目标。一段时间以后,霍华德加入谷物加工处理大厂ArcherDanielsMidland公司董事会,并成为公司的副总裁,完成了他的“农场梦”。在该公司的工作经历开启了他关注农业的全球视角。后来有一回,他到非洲准备拍摄羚羊与斑马,突然看到贫穷的农民纵火清理土地,在地上留下烧焦痕迹。于是霍华德领悟到要保护非洲生态环境,就得先解决广大人民的粮食问题,于是他又设定了新的目标:解决全球饥饿问题。 当霍华德获得父亲的捐赠以后,他名下的基金会斥资约3800万美元推动各项计划,包括开发抗病虫害的甘薯、提供小额信贷及协助农民把栽种的作物卖给联合国救助饥荒行动。其中最雄心勃勃的计划,是让非洲农民能够免费使用美国孟山都公司开发的抗旱玉米生物科技成果。 巴菲特对子女的一番忠告并不是他一时兴起想出来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经验教训的。在他11岁时候,他劝自己的姐姐以每股38美元买下了300股城市服务公司的股票,后来这只股票跌到每股7美元,于是姐姐一直责怪巴菲特;后来这只股票终于升到40美元了,于是巴菲特要自己姐姐赶紧出手,将手里的股票卖掉,但是没想到后来这家公司的股票升到了每股80美元。从这件事上,巴菲特悟出了他终身遵守的两条准则: 第一,设立目标必须通过严谨的思考和精密的计算。 第二,目标设立后,绝不轻易放弃和改变,尤其是核心目标。 刚开始,巴菲特是为了挣许多的钱,于是努力地学习投资,精明地进行投资。后来随着钱越挣越多,他开始享受挣钱的感觉,而这又成为他新的目标。 没有目标的人就如同无头苍蝇一样,虽然不停地在飞,但是始终抵达不了目的地。人生短暂,失去的时间无法再回来,如果我们有个清晰的目标,我们就可以大大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几年以后,当小儿子彼得告诉父亲,自己并不想进军华尔街,而是想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巴菲特还是很高兴,因为他知道,在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彼得哥哥姐姐的行动感召下,彼得已经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拥有了自己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以及最终的梦想。 生活需要动力,而没有目标的人生就如同一潭死水。我们需要的是完成一个又一个小目标,这些小目标最终会让我们的事业由涓涓细流变成滔滔江河。当我们取得成功以后,再回头看我们以前的悲与泪,你会发现不管当时是多么苦闷阴暗的日子,总会有一缕阳光照进我们的生活。这就是希望,实现我们目标过程中的希望。 学会规划自己的目标是杰出人士的一个习惯,每个时期应该做什么,都写在一张纸上,放在自己的口袋里,时刻鞭策自己,确保自己能够完成这个目标,这才是最重要的。目标不是负担,而是责任;目标不是空空的口号,而是美好的想法。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比赛,我们的目标就是抵达终点。当你感到呼吸急促,体力不支的时候,需要调整你的“步幅”与“呼吸”;在最后冲刺的时候也需要咬紧牙关,坚持再坚持!犹太人智慧全书《塔木德》上说:“一位百发百中的神箭手,如果他漫无目标地乱射,也不能射中一只野兔。” 没有理想的人生是可悲的,因为那会让人在很多时候迷茫自己存在的价值。在如今浮躁的社会,谈理想与抱负似乎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目标这张靶,你的人生之箭又能射向何方? 将那些宏大的理想拆成一个个微小的目标,你就会发现人生每天都充满了挑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小目标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做,终有一天会有所收获。崇尚工作而非报酬 “吸引我从事工作的原因之一是,它可以让你过你自己想过的生活。你没有必要为成功而打扮。”巴菲特曾说:“现实是,工业社会的逐利性使我们认为,努力挣钱,再花钱买到你很少用到的东西,你就会得到满足,但你从中永远得不到快乐。多即是好的概念使我们成为金钱的奴隶,何不尝试一下少即是多呢?你会从中找到另一番天地。” 到底是一份你喜欢的工作重要,还是一份可观的薪水重要? 也许苏茜、霍华德、彼得最有权利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只要愿意,他们就可以在华尔街大展身手,在父亲的帮助和指点下轻松地赚取大量的真金白银。这在别人眼里唾手可得的机会却被他们放弃了,是他们不差钱?或者已经过上了极其富庶的生活? 答案又是否定的。苏茜很多时候需要自己打工才能买上一两件“奢侈”的衣服;霍华德办农场找父亲借钱,还得给父亲支付和银行利息一样的利息;而彼得干脆直接向银行借贷买房子! 原来,巴菲特家族有独特的家族价值观——崇尚工作而非报酬。 首先,崇尚工作并不是很多人的错误理解的那样,认为良好的工作态度就是每天加班加点地拼命工作,即使他对这份工作毫无激情,甚至心生厌恶。如果按照上述思路,单纯的努力、压制自己的喜好和时间上的付出,都算得上是基本的美德。 但这根本不是美德,这只不过是自己在折磨自己罢了!或者毫不客气地说,这是惰性和缺乏想象力的表现。为什么你不腾出一些时间和精力,来干一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或者下定决心换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呢? 巴菲特告诉孩子们:良好的工作态度,首先就在于发掘自我。当你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时,就算工作多么艰辛,多么劳累,你都会有一种开荒的快感,甚至产生一种完成任务的神圣感。 在孩子们的回忆里,父亲巴菲特大多时候都是在家里工作。他会长时间待在书房里研究大量深奥的书籍。“后来我才知道,他读的是《价值线》和《穆迪投资》——数以千计的公司及其股票的统计分析等内容。”即使巴菲特研究的都是看起来很枯燥的课题,但他依然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就像彼得所说:“他在研究那些内容的时候,可以轻松达到类似犹太祭师研究卡巴拉圣典或是佛教僧人深思禅经那样的境界。” 巴菲特说,这些在外人眼里乏味到极点的工作,为什么能让我保持如此源源不断的激情?这是因为,我从不为钱而工作,虽然最后我也获得了金钱,但这是工作的副产品——对我投资才华的肯定。真正的是工作的实质:激发我无穷的好奇心,验证我对实际业绩的预测能力,体验挖掘价值和新机遇的可能性。 巴菲特认为,崇尚工作报酬而非工作本身所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报酬随时有可能被人夺走。有些人在谈论对待财富的态度的时候,会认为他们是在谈论工作态度。他们声称自己非常看重勤勉、自律和毅力,但他们并非真正推崇这些素质,他们真正推崇的是这些素质带来的财富。他们崇尚的是收益,而非过程。 但是凡是经历过经济危机的人,都知道你获得金钱的机会很容易被人偷走。假如有人在自身无错的情况下公司倒闭了,那是否就能由此推断:他前一天很成功、后一天很失败呢?假如有杰出的企业家,因为国际大环境的动荡失手,是否就因此认定他已经一无是处了呢? 巴菲特曾经碰到过一个名校毕业的学生,他的成绩不错,人也很聪明。巴菲特问他:“下一步你打算做些什么?”他回答说:“可能继续读个MBA吧,然后去华尔街的大公司,简历上看着漂亮点,钱也能挣到更多些。” “那么你就不想出去旅游或者找个女朋友吗?而且据我观察,你对金融投资什么的一点都不敢兴趣……” “我倒是想去非洲拍摄野生动物,可是,您知道,我需要更多的钱来生活。” 巴菲特给他的意见是:“等一下,你才这么年轻,你做了这么多事情,你的简历比我看到过的最好的还要强十倍,现在你要再找一个你不喜欢的工作,你不觉得这就好像是把黄金埋进土壤里吗?而且你已经挣得不少了,你应该选择你真正热爱的行业。”巴菲特给他的告诫是,不要只是因为让自己的简历看上去风光无限,而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选择那些自己热爱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们要常常问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工作?工作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周五天连轴转,有时周末都要用来加班,究竟值不值得呢?无论是刚走出校门踏进职场的学生,还是已在职场打拼多年的老员工,都会被这类问题所困扰。如果不把这些问题想清楚,我们便无法集中精力工作,以致在职业的道路上步履维艰。只有对此有了充分的认识,获得了完美的解答,我们才能信心满怀地奋然前行。 事实上,古今中外大凡卓有成就的人无不对此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正是领悟了工作的真谛所在,这些人才迸发出超乎常人的热情,从而在正确的工作观的激励和引导下,做出了超越常人的卓越成就。所以,每个参加了工作的人,首先必须对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想从平庸走向卓越的人,尤其要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因为只有正确的工作观才会使人产生持久而强大的工作热情,正确的工作观是成功路上的指路明灯。 大凡有所成就的人,都不把薪水作为主要目的,而是把工作当作自身进步的阶梯。 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想进皇家科学院工作,知情人告诉他:“在那里,工作是十分劳累的,报酬却很少。”法拉第毫不在乎地说:“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报酬。”总而言之,你是在为自己工作。在工作中,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最为重要,薪水不是主要目标,发展才是工作之本,成功才是终极目标。 美国著名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说:“工作所给你的,要比你为它付出的更多。如果你将工作视为一种积极的学习体验,那么,每一项工作中都包含着许多个人成长的机会。”一个人如果总是为自己到底能拿多少工资而大伤脑筋的话,他是看不到工资背后的成长机会的,当然也不会重视自己从工作中获得的技能和经验。事实上,决定一个人未来发展的恰恰是这些技能经验和成长的机会,而不是现在可以拿到多少薪水。 卓越的人士都具备这样一种认识,在工作中他们都更加看重自己所做的工作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成长和机会,能否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而不是去关注自己能挣多少钱。因为他们知道:从长远来看,获得挣钱的本领比挣钱本身更重要。正是这种正确的认识,使得他们能够比同职位的其他人成长得更快,也将更早获得成功。 工作不仅是挣钱的一个职位,也是一个实现自我价值、展现个人能力的平台。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能力与价值可以在工作中获得完善和提高。哪怕你是旷世奇才,没有了工作的平台,你的才能也只能储存在体内而不能发光。工作可以使我们释放能量,让我们体验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 在这方面,巴菲特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孩子们。彼特依然记得,当年,身穿卡其布裤子和破毛衣的父亲在书房里踱步,脸上带着一种近乎圣洁的平静表情,他说自己被深深地震撼了。这就是真正的快乐,工作的快乐。或许,从那个时候开始,父亲就在他心头埋下了一颗种子,让他一路奔向自己所钟爱的音乐事业。“他从来不教导我什么,他希望我学习的,都是用他自己的行动表现出来的。” 生命本很短暂,我们工作、奋斗正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能够把自己的才华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如果把金钱当成唯一的指标,这样的生活是乏味而缺乏激情的。我们完全可以看得更远,站得更高,从更加高深的层面来看待问题。崇尚工作,而非报酬,我们要让有限的生命发出璀璨的光芒。很多科学家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工作的,比如爱因斯坦。 为了避免耗费人生有限的时光,爱因斯坦善于根据目标的需要进行学习,使有限的精力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他创造了高效率的定向选学法,即在学习中找出能把自己的知识引导到深处的东西,抛弃使自己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东西,从而使自己集中力量和智慧攻克选定的目标。 1952年,以色列鉴于爱因斯坦科学成就卓越,声望颇高,加上他又是犹太人,当该国第一任总统魏兹曼逝世后,邀请他接受总统职务,但是他却婉言谢绝了,并坦然承认自己不适合担任这一职务。 现在不少人,他们从事工作和研究的唯一目的就是赚钱或者谋取权力与地位,偏离了人生真正的航向。对此,值得我们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