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哈佛大学幸福课


作者:杨晓晖     整理日期:2014-05-31 16:19:05

不知道什么时候,人们用属于自己的语言创造了世间最唯美的一个词汇“幸福”。长时间以来,很多人都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对幸福这个词汇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诠释。尽管每个人对于幸福的理解各有不同,但对人生快乐境界的渴望是一致的。
  事实上,生命在世间不过是一种短暂的停留,真正的价值追根逐源不是我们得到了什么,而是在我们的有生之年究竟得到了多少幸福的感觉。从这个层面看来,幸福这个词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无法取代的。它在我们意识中占有相当重的分量,也正是因为这个分量太重,所以才会有很多人为了快速得到它而误入歧途。
  作者简介:
  杨晓晖
  资深出版人,从事图书行业十余年,现担任著名图书企业的总策划。曾策划了一系列品牌畅销书,如《乔布斯自述》、《诱惑的人生要淡定》、“民国往事”系列《一本书读懂民国政坛内幕》《一本书读懂民国幕僚真相》、《你的未来可以预示》、《塑造领袖特质》、“大师经典书系别莱利曼的趣味科学”系列等。打造精品、塑造品牌,立志于策划出版中国经典畅销书籍!
  目录:
  第一章追根求源,你的幸福怎么那么多困惑
  问问自己为什么不快乐/003
  为什么一定要为不必要的事情感到内疚/008
  如何应对别人过高的期望值/013
  为什么渴望的越多得到的越少/018
  莫非人生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比较级/023
  及时动用感恩的力量/027
  人生需要不断地补充新鲜感/031
  第二章理智思考,对于幸福我们错在哪里
  不同的观点,决定了一悲一喜/039
  人生的局限,往往来源于对失败的恐惧/043
  别总是关注自己的缺点/047第一章 追根求源,你的幸福怎么那么多困惑
  问问自己为什么不快乐/003
  为什么一定要为不必要的事情感到内疚/008
  如何应对别人过高的期望值/013
  为什么渴望的越多得到的越少/018
  莫非人生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比较级/023
  及时动用感恩的力量/027
  人生需要不断地补充新鲜感/031
  第二章 理智思考,对于幸福我们错在哪里
  不同的观点,决定了一悲一喜/039
  人生的局限,往往来源于对失败的恐惧/043
  别总是关注自己的缺点/047
  你的不快乐,缘于太在乎别人的看法/051
  哦,幸福目标好像错位了/055
  把什么事想到最坏未必是好事儿/059
  是抱怨影响了你的现在和未来/063
  无意中,错过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067
  逃避得越多,遇到的障碍也就越多/071
  长期拘泥于空想,却不注重切实的行动/074
  第三章 幸福温度,需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
  不断完善心理调适/081 
  我们必须有承认弱点的勇气/084
  做减法比做加法让灵魂成长得更快/088
  心态消极时,先要学会积极地自我干预/092
  有理想就要全力以赴,深信不疑/095
  获得仰视的起始,在于是否摆正了你的自尊/100
  试着换一种策略解决自己的心理难题/104
  面对残酷现实,也要做出正确举动/108
  第四章 利用环境,成为幸福的传递者
  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把快乐传得很远/115
  一定要珍惜氛围中的完美体验/120
  你的认同,比你想的重要得多/125
  尽可能地给别人力所能及的帮助/130
  给环境文化,给生活多加点休息的作料/134
  别因错过了身边的风景,而忘记了分享快乐/139
  别成为压力制造者/144
  和大家一起在失败中不断学习/149
  第五章 与负面情绪狭路相逢,你究竟该如何化解
  高峰体验是一种喜悦式的休克疗法/157
  尝试下将计就计,假装也能改变心情/162
  培养自己良好的思维习惯/167
  幸福是享受过程,而不是享受结果/173
  别因没有实现目标而疲惫伤感/177
  你必须开启幸福的自愈功能/182
  多点消遣,人生效率或许会更高些/187
  必须找到一种理性处理失败的方法/192
  第六章 善用肢体语言,用行动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轻拍后背,告诉对方做得非常棒/199
  挺直腰板,确信自己具备自信的幸福感/204
  跑步吧,忘记不开心的事/209
  自我调节,人体最奇妙的智慧/214
  学会健康地呼吸,体味更多的幸福感/219
  触摸不够,幸福就会渐行渐远/224
  善用身体动作,告诉对方你很幸福/227
  用冥想打开大脑中通向幸福的通道/231
  第七章培养习惯,幸福需要用心经营
  没有百分之百的完美恋人/237
  为自己制定一个终极的生活目标/242
  学会沟通,避免不必要的冲突/247
  专注于此时此刻吧,幸福就在眼前/252
  从睡梦中也可以找到幸福/256
  千万别忽略了爱情的重要性和长久性/260
  真正的幸福不能没有幽默感的守护/265
  尽情体味那份贴心的分享吧/269
  第一章
  追求根源,你的幸福怎么那么多困惑
  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为什么那么多困惑,每天都告诉自己要幸福,可是幸福究竟在哪里呢?有些人说幸福来得太难,可幸福真的就一定要让我们那么费心思才能得到吗?如今哈佛大学率先针对幸福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才发现,原来幸福的困惑不过是来自我们自身的认知。世界本没有那么复杂,真正复杂的还是我们的心绪。
  问问自己为什么不快乐
  有没有问过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你得到了一切却怎么也不快乐?生活中到底缺失了什么让你在别人的仰慕和嫉妒中仍然闷闷不乐?传说中的幸福究竟是什么味道?或许你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可以搞定我们自己,我们可以维护很好的人脉关系,把自己的每一个特长都提升到新的高度,甚至还可以得到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有一个专情于自己的爱人,可那种所谓幸福人生的巅峰体验为何至今从未光临呢?
  尽管在我们当中有很多人已经得到了自己曾经想拥有的一切,有很好的人脉关系,有不错的经济基础,也有一个看上去非常温馨的家庭,但是到现在为止大多数人仍然不知道什么叫作完美的人生。在很多人眼中,能拥有这一切的人应该是相当幸福的,因为他看上去那么优秀,过得又是那么好。他所拥有的一切,是我们很多人努力一辈子也不见得能得到的。然而,我们却不解地看到,每天这个人的脸上很少有快乐的笑容。他为什么不高兴?难道还有什么没遂了他的心意吗?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件事情而过分地责怪他,或许他自己也不明白自己究竟为什么不快乐。
  在生活中,面对同一件倒霉的事,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两种人,一种人在倒霉以后仍然怀着一种崇敬之心不断地从中寻找着机遇,而另一种人却在这种倒霉的压力下失去了继续走下去的信心。对于这件事情,哈佛大学的老师回答道:“如果你理解这些黑暗的势力,就能更好地处理生活,了解并改善生活质量,而在这种改造生活的过程中,往往幸福的味道就会一点一点地靠近你。”
  著名雕刻艺术家米开朗基罗曾经在一次记者采访中被这样提问:“请问您是如何创造《大卫》这件举世珍品的?”按说这是一个艺术家最愿意回答的问题,可这位艺术大师的回答却非常简单:“我去了趟采石场,发现了一块巨大的大理石。就这样,我在它身上看到了《大卫》。当时我觉得我只要自己凿去多余的石头,只留下那些有用的部分,就一定可以达到让自己满意的效果。当我真的付诸行动的时候,《大卫》就诞生了。”
  有一件事情是我们不可不承认的事实,那就是说永远比做容易,这则看似简单又平凡的故事恰恰说明了这门课程的精髓,那就是凿除多余石块。摆脱不必要的限制和阻碍,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摆脱对失败的恐惧感。尽管这些东西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但到今天为止却出现在了很多人身上。
  因此,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自在,我们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削弱、凿除甚至伤害我们内心的完美主义。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很可能会很害怕胜利,很可能会对生命中的一些东西感到内疚,而这一切都会反过来制约我们赢得幸福的权利。赢得一种人生的快乐说简单也简单,但说难也确实不容易。在某些必要的时候,或许我们还要冲破心灵的局限去凿除存续在我们意识中对于两性关系的限制,以免让自己因为对方的某个不经意的举动而产生过分的敏感。人们常说:“做减法比做加法让灵魂成长得更快。”对于幸福而言,减少指的是去除我们心中的阻碍,发挥我们内心中潜在的力量。因为一个人的潜能是天生的,我们关注的是人的本性,这一切都是与生俱来的。不论这是不是上帝的一种恩赐,我们都应该尽可能地让我们的头脑一点点地由复杂慢慢简约化。快乐的人生并没有那么复杂,只要我们想去做,就完全可以效仿米开朗基罗塑造《大卫》的过程,努力剔除生命中多余的部分,剩下的必然是我们最渴望得到的东西。
  假如用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当一个人凭着想去做这一信念去做某件事情,而不在乎有没有人会关注自己的时候,他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是最好的。而当他做出了成绩,受到了无数人的关注时,却开始哭闹起来,因为他怎么也无法找到当初那种快乐的感觉了,宛如当初的那个他已经不复存在了一般。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很多作家、艺术家总是觉得自己始终无法超越自己成名之前的那份创作成就,为什么在公众眼中不管他们如何多产,怎么用心,成就都无法超越首先映入公众视线的处女之作。尽管从某种角度来说,当他们成为大家青睐的角色时,不管是收入还是生活水准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提高,但在领受了这一切的欣喜与刺激之后,他们却很难体会到真正的幸福感,或者说整个历程并不是那么的快乐,他们脸上的笑容似乎还没有以前一无所有的时候多。曾经有一位名人坦言,尽管自己当初的努力都有了成果,但自己总是有一种得到了天下,却输了人生中最为宝贵的东西的感觉。尽管有些时候他自己也不知道失去了什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生活得并不快乐。
  在哈佛大学关于幸福的心理课程中,老师将这一切归宗于因别人所忍受的约束。当一个人因为别人的过分关注而备受压力,便难以最大限度地释放真实的自我,总是习惯性地将自己的行动向别人认知的尺度上偏移。尽管这种妥协式的偏移顺应了大众的需要,却让自己备受煎熬。事实上,这一切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有些时候我们只是希望自己能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用自己的理解去做好它,并不希望别人干涉。人的思想往往是倾向于自由的,不希望受到太多控制和约束,尽管现在的自己在别人的眼中是个全才,是如何如何的完美,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镜子里面的人并不是自己。
  幸福的元素有很多:善良、美德、爱、和谐的两性关系,这一切都会为我们的生活覆盖上一层幸福的外衣,它们都是成就幸福的元素,可以让我们的人生变得越来越美好。但我们一定要确定这种越变越好的感觉是出于自己的快乐,而不是出于别人对自己定义的标准。我们没有必要因为别人不愿意让自己冒险而停滞不前,也没有必要因为别人的想法而禁锢了自己善于创意、享受尝试的大脑。
  伏尔泰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尝试并非那么平常,特别是将这种新的尝试应用到真实的实际当中去时。”针对个人难以突破的这种不幸感,哈佛大学教授提出了这样的一种建议,我们可以经常通过任意性提醒自己的方法,坚持一周提醒自己两次。在整个提醒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经常提醒自己记起那些自己已知的东西,唤醒自己内心深处那些最为重要的东西,想一想自己心中的“大卫”是不是到了凿开一切束缚感的时候了?假如你真的下定决心要告别这种不开心的状态,那么我们就一定要放开一切阻碍自己认识已熟知事物的认知束缚、情绪束缚,抑或是行为束缚。当我们确定自己在不断的暗示下放下了一切,就要自信地将心目中真正的幸福渗入到自己的脑海中,告诉自己是回归自我的时候了,从此以后我就是我自己,周边的一切在将要成就的自我面前都显得如此卑微。的确,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幸福的常识变得越来越平常,越来越宁静,好像它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一辈子都改不了的习惯,而这种习惯恰恰就是幸福的源泉,是用最美好的甘露补给我们的信心,它充盈着我们真实的快乐。
  哈佛幸福箴言:
  假如你真的明白了自己不快乐的原因,且决定努力地改变自己,那么就一定要关注一下如何成就幸福。因为不管任何事情,没有经过转变,快速见效的说法就都是皇帝的新衣,是不存在的,是过高的承诺和过低的兑现。
  为什么一定要为不必要的事情感到内疚
  假如人生是一段并不长远的路,你究竟是选择用这段有限的光阴寻找幸福,经营快乐,还是不断地在别人的评价、想法、控制中纠结,为一些原本就没有必要的事情感到内疚?假如我们都相信,这辈子最渴望的事情是微笑的时候多过沮丧的时候,那么现在就好好地花点时间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生命有多长我们真的决定不了,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决定自己的每一天在什么状态和心情下生活。事实上,这辈子不必花太多的时间迎合别人的需要,因为我们的生活最后还取决于我们自己。
  想想看,在我们的生活中究竟有多少事情曾经引起我们的内疚?有些时候是因为我们错了,而有些时候却是因为我们努力换来的成果并没有百分之百地达到别人的期望值。当这种内疚感存续在我们思维中太久,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时,就很容易让我们在做事情之前形成一种恐惧。究竟这件事情该怎么做才能让大多数人满意?究竟我该怎么尽可能地收敛自己被“誉为”疯狂的想法?我是不是应该再谨慎一些,是不是应该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就这样,原本我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大脑和行为将一件事做得很好,并从中得到相当不错的成就感,却因为这样一次次地瞻前顾后,一次次地心怀内疚而变得畏首畏尾,甚至停滞不前。于是,当有一天我们听到别人评论自己没有主见,做什么事情都要比别人慢半拍的时候,心里难免会生出一股一股的委屈。或许你会说,想当年我也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要不是因为想让你们满意,我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哈佛大学老师曾在课堂上问道:“一个人在一生中到底要为多少毫无必要的事情而感到内疚或沮丧?”我们不得不承认,人天生就很感性,由于我们非常在意周围人的观点、看法,所以会下意识地不断改进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尽可能地融入大家的圈子。从某一方面来看,这似乎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进步策略,然而万事万物都存在两面性,适度的在意别人的想法必然会对自己大有益处,但如果我们将百分之百的生命都嵌入到别人的思想意识模式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刻意考虑别人的看法,那么我们的人生必然会增添很多没必要的痛苦和纠结。
  在哈佛大学的幸福课堂中,老师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一条生存建议: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必然会在这个世界上发挥不同的作用,我们的价值不在于别人的眼光,不在于财产的多少,我们的幸福不在于欲望的满足,以及地位的高低,相反,我们生命中最真实的快乐应该是按照自己的个性来经营生活,不管你是一个总统,还是一个商贩,或是一个街边艺人,只要真真正正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了,而且感觉这样生活很有意义,那么幸福就始终不曾离开你,现在是这样,未来同样是这样。
  这里要说的是,所有的人生都是宝贵而有价值的。每个人的人生都具有他人不可模仿的独特价值,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所以,谁也不愿意总是模仿别人。或许在很多人看来,他们并不是什么听话的主儿,他们的想法总是很独特,甚至常常会因为这种想法遭到非议、耻笑,即便是他们真的努力地将这个想法付诸实施,也未必能够博得所有人的好评。我们试想一下,假如这些人都因为一件小事、一个细节,在别人品头论足一番以后就不再去坚持自己的意志,那么他这辈子究竟还能为自己赢得什么呢?这个世界的确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去内疚,但其中最不应该出现的一件事情,就是最后因为没有在自己可控的时间内为自己好好地活一把而内疚,因为这种内疚完全是毫无价值的,相反,我们会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一只费力不讨好的可怜虫而已。因为我们所谓的“付出”,既没有换来别人百分之百的满意,在很大程度上还亏欠了自己。结果,在整个生命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很多本应属于自己的快乐、幸福以及成就感,而这一切对于别人并不那么重要,但对于自己却是相当重要的事情。
  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我们身边的人,从某个点来想,我们真的不能将身边的所有人都仔细品味一番,我们也无法测算出当时他们对我们加以评论时的用意和心情。但到现在为止,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可以很准确地分析出,对于我们身边这些貌似对我们期望很高的人的评价和意见,哪些是善意的,哪些是非善意的,哪些是专业性质的,哪些是非专业性质的。
  举个例子来说,假如桌子上摆着一个苹果,不管这个苹果色泽如何,口感怎样,只要摆在那里,不同的人就会给予其不同的评价。例如有些人不想得罪人,所以就会敷衍说:“不错,这个苹果很好啊。”但有些心存嫉妒的人,则会说:“看着样子不怎么样啊,是不是小摊上买的?”这时候身边一个个性鲜明的人会说:“啊!看,这个苹果好神奇,果皮上的点点很清晰,要是连起来说不定是个不错的图案,我喜欢,它太有个性了。”而这个时候,一个年龄大的人拿起它来,摇摇头说:“我觉得这个苹果应该不会是我喜欢的那种脆甜口感的。”这时候他身边的孩子却拿起来直接咬了一口说:“啊!太棒了,我就喜欢这种绵绵柔柔的甜苹果。”
  一个不起眼的苹果,不同的人看到都会表达出自己不同的想法和建议,这时候我们只能在心里暗自庆幸这个苹果没有思想,不会说话,也不会因为别人的挑剔或喜爱产生任何变化,因此不管别人怎么说,它还是它自己,永远不曾是别的。所以我们所有人才会看到同样一个场景,那就是它始终待在它本来就该待的那个地方,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地在做着自己。看到这个例子以后,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地反思一下自己呢?我们究竟还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在不该有的内疚中?我们这辈子究竟要为这些没必要的烦心事儿荒废多少有限的幸福时光?假如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的不值得,那么现在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将自己的思想和精力都集中在可以让我们得到幸福的事情上呢?
  在哈佛大学的教授看来,那些真正生活得有意义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从来都不刻意按照别人的思路走自己的人生,相反,他们始终都保持着自己的个性,保持着最为真实的自己,并创造了符合自己个性的价值。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不要把别人的生活当作自己生活的蓝本,也不要想着为达到别人的水平而费尽心力。假如我们的生活过得有意义、有价值,且并不有悖于道义和准则,那就完全没有必要过于理会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世上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认为某一种生活是有用且绝对是有价值的,也没有任何一条法律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一个模式生活。我们可以邀请别人走入我们的生活,但任何人都没有权利用想当然的想法去改变我们的生活,规定我们的生活,还要求我们一定要按照他们的想法去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又一个模板。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哈佛大学给予我们的幸福建议是:“每个人必须独立地认识和审视自己的人生,时间是自己的,选择是自己的,生活的准则也是我们自己的,只要我们对生活全力以赴,那么一切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除此之外,我们确实没有必要对其他的事情过于纠结和内疚。”
  哈佛幸福箴言:
  人生是自己的,怎么走全在于我们自己,生命最快乐的境界在于:假如明天就要永远长眠,今天却依然可以绽放淡定的微笑,因为至少目前我们还是在按照自己的想法幸福地活着。
  如何应对别人过高的期望值
  人人都渴望体味一下成功的快乐,不管是完成一项伟大的科学研究,还是你在家中写了一首自认为非常不错的小诗,或者是你只不过通过自己的劳动将自己的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至少在那个时刻,我们心中的满足和快意几乎是一样的。一般来说,人在享受自我成就时的愉悦大都来源于他完成这件事情的一种幸福感。然而当这种幸福感与别人过高的期望值狭路相逢的时候,那种迫于外界的心理压力必然会使这种内心油然而生的幸福感大打折扣。
  每个人都有这么一种不满足的心理,即便是得到也往往希望得到的更多,或许这是一种良性的发展,假如人一味地满足,这个世界就不会有什么长足的进步。然而过高的期望值往往会让我们感觉到一种莫名的心理压力,而这种压力往往不是良性的,它常常会引起紧张、内疚等负面情感。
  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未来都有很高的目标,而这个目标仅仅是我们希望自己达到的一个目的,是我们内心为自己树立的一个有效标准。很多人坦言,假如我们能够一直按照自己的想法、标准去做事,将是最大的快乐,不管成绩怎样,但整个过程都是那么的享受,即便是没有太多人欣赏,我们的内心也会因为满足了自己的心愿而坦然愉悦。据此,哈佛大学幸福课的教授让学生们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这辈子我们究竟为谁活着?假如有一天我们想做的事情没有满足别人过高的期望,那么我们自己的心应该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这并不是多么难回答的问题,但为什么我们面对它的时候总是犹豫不决?莫非在为什么事情而忐忑不安?假如是这样,我们可以好好思考一下,那些对自己有过高期待的人,相对于我们的快乐而言究竟哪一个才是更重要的。假如别人的期待是更重要的,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在这种痛苦中黯然神伤?假如我们觉得自己的快乐很重要,那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强制自己按照别人的想法去做?难道世间的一切矛盾都来源于我们并不明了的内心?
  在这个问题上,哈佛大学的师生经常会坐在一起进行深入的探讨。当我们无法去应对别人过高的期望值,在内心深处形成相当大的心理压力的时候,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调适自己内心的种种负面情绪?显然,我们必须要和这种不良的情绪作一番斗争。假如我们一定要按照别人的步调反复调适自己,今天这个人说你要向东走,明天那个人说你要向西边走,来来回回往复几次,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让我们迷失了自己。假如有一天,我们在迷失了自己之后仍然无法让身边的所有人满意,而且所有人都对我们的举动表示失望时,我们会不会觉得非常无助呢?
  举个例子来说,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一份起草的文件要经过A、B、C三个领导的认同才能真正上报给总裁审阅,结果当自己将看起来很满意的起草文件递交给他们的时候,几个领导都会提出截然不同的意见。A领导说,这样不行,太让我失望了,里面应该加入怎样怎样的成分。于是你回去修改,直到A满意为止。当你把文件递交到B那里时,本觉得B会说稍加改动就可以了,没想到B这时候却眉头紧锁说,你怎么能这么写呢,这里和这里始终都是矛盾的,你到底有没有参加过工作?拿回去重新改!结果这时候的你又不得不低着头回去改,在几经周折以后终于得到了B的认可。当你将它拿到了C那里时,C看了以后仍然非常不满意,并表露出对你工作的失望,说这样的方向根本就不对,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于是你只能可怜巴巴地再去修改,最后改到C满意后才交给总裁。想必不用猜就能知道,总裁很不满意,对你说,这样的感觉怎么行,肯定不行啊。可当你把求助的眼光扫射到A、B、C身上的时候,他们却言辞统一地说:“是啊,我们也觉得很不好。”这时候有些人就聪明一些,把自己最初写的稿子又拿出来给总裁看,结果对方看了以后眉头就舒展了很多,说:“你既然有好的东西,为什么一定要拿这个破玩意儿给我看?”
  看了这个例子,你到底是什么感受呢?一份简简单单的文件,不同的人看会有不同的感觉,并指出不同的毛病,等绕了一大圈后,文件已被改得面目全非。一次次的修改磨平了我们的斗志,打击着我们的信心和直觉,不但别人不满意,我们的内心还深受重创。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这段时间做了什么。总而言之,事情做完后我们并不快乐。我们既没有满足别人的期望,又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但只要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就会发现,或许当初的自己才是最好的,或许当初的我们那快乐的做事状态才是最重要的。即便所有人对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满意,只要我们可以随着自己的心愿去做一件事情,那么对于自己而言说不定就是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
  在哈佛大学,师生针对幸福这个话题常常会一起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在他们看来,人是环境中的一个分子,我们的思想观念和每一次选择都很可能因为受到外力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假如这种改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那么我们的内心必然会因此而充满快乐和幸福感;假如我们的选择因为受到别人的影响而最终找不到原来自己的良性生活状态,那么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消极、痛苦和自我受限的不悦感。人生最幸福的状态就是做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在自己认为轻松愉快的状态下生活。假如真的想实现这个愿望,我们首先就要努力用一种平和的态度去面对别人的期望和评价,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想着让别人开心,同时也要保证自己心情愉快,不能因为要极力满足别人的要求而舍弃自己。人的一生不过是自身生命的一个历程,在这个历程中,除了我们自己以外,所有人都是外来者。假如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什么是最主要的,那么现在就完全可以对自己目前正在经历的不快作出抉择,究竟是要继续为满足别人而备受煎熬,还是该拿出勇气坚决地还原那最真实的自己。
  不管怎样,从现在开始,尝试微笑吧。别人满意的时候我们可以引以为豪,别人不满意的时候我们可以为自己喝彩。只要我们相信出发点是好的,是随着自己心愿去做的,一切负面的评价都会因为我们追求幸福的那份坚定而显得卑微无力。所谓的期望只不过是一种虚空的浮云,假如我们所做的事情没有违背道义,没有危害社会,或者做了这些事情还很可能让一些人因此而受益,那么只要这些事情能让我们寻觅到幸福感,再多的非议和评价又有什么意义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既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还是应该适当地多一点“唯心”色彩,听凭内心的指引,这样才能感受到灵魂深处对于幸福感的真实理解。假如有一天我们可以冲破这种为了别人而改变自己的阻碍,按自己的理解去塑造一个最为满意的自己,那么这个自己必将成为我们这一生中最应该引以为傲的杰作。
  哈佛幸福箴言:
  生活,令人满意的生活,丰富的生活,它包括了起起落落,包括了痛苦和再次振作,包括了失败和再次奋斗,包括了成功和庆祝成功,胜利和失败。但不管怎样,请相信,真正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往往都是来源于我们自己,而并不来源于诸多外在的因素。假如我们真的渴望得到幸福,首先就要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现在的你是不是最真实的你,现在的快乐是不是真正藏匿在自己灵魂深处的快乐,如果不是,现在就行动起来,努力改变这一状况吧。 





上一本:一生的资本:成就最好的自己 下一本:FBI说服术:美国联邦警察教你无敌说服术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哈佛大学幸福课的作者是杨晓晖,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