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大量列举了一些习惯性的动作、行为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种种坏习惯犹如蛀虫般腐蚀着我们的生活,并且提出了如何克服这些坏习惯的方法,为那些渴望获得有效信息的读者提供了翔实而实用的指导。 编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读者培养良好的人生习惯,从而塑造完美的自我形象,成为一个优秀的自我管理者。 作者简介: 孟婆汤。爱好旅游,写作。她流畅的文笔,深入浅出,将独特的生命体验娓娓道来。她是一个梦想爱好者,是一个记事本圆梦的实践者,也是一个永不止步的学习型人。她坚信,其中的各种力量一定能得到大部分读者的共鸣。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千里之行,始于习惯 一个人成功与失败,都源于他所养成的习惯。好习惯是成功的助力器,而坏习惯则可能是通往成功之路的绊脚石。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与最长的木板无关。人的失败往往由自己的某种缺陷所致。好的习惯是人们走向成功、获得财富的钥匙,而坏的习惯则是打开通向失败、贫穷的门的钥匙。 人是习惯的动物——习惯的内涵 习惯即命运 思路决定出路 好运气不如好习惯 习惯是习惯者的墓志铭 谁为你的旧习惯买单 第二章成就事业的良好工作习惯 成功没有捷径可走,任何希望职场顺利的人都必须全力以赴地做好每一件工作。 如果你想成功卓越,你就要全力以赴,把你所有的力量都拿出来,全力以赴去行动,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去攻克,一个小问题一个小问题地去解决,直至实现你的大目标。 其实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无数奇思妙想,无数思想的火花,这是上天对每个人的恩赐,是一笔可贵的财富。对于那些懒得去理会自己灵感的人而言,这就如同那些对天上洒下前言 第一章千里之行,始于习惯 一个人成功与失败,都源于他所养成的习惯。好习惯是成功的助力器,而坏习惯则可能是通往成功之路的绊脚石。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与最长的木板无关。人的失败往往由自己的某种缺陷所致。好的习惯是人们走向成功、获得财富的钥匙,而坏的习惯则是打开通向失败、贫穷的门的钥匙。 人是习惯的动物——习惯的内涵 习惯即命运 思路决定出路 好运气不如好习惯 习惯是习惯者的墓志铭 谁为你的旧习惯买单 第二章成就事业的良好工作习惯 成功没有捷径可走,任何希望职场顺利的人都必须全力以赴地做好每一件工作。 如果你想成功卓越,你就要全力以赴,把你所有的力量都拿出来,全力以赴去行动,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去攻克,一个小问题一个小问题地去解决,直至实现你的大目标。 其实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无数奇思妙想,无数思想的火花,这是上天对每个人的恩赐,是一笔可贵的财富。对于那些懒得去理会自己灵感的人而言,这就如同那些对天上洒下的钱雨而懒得去接的傻子一样。只有及时地付诸行动,才能真正圆你的“成功梦”。 你是尽力而为还是全力以赴 信誉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为自己而不是老板工作 在工作中寻找乐趣 用心就能无差错 善于与人合作是种好习惯 工作中无小事 于细微处见精神 正确地做事与做正确的事 立刻行动:抢到冠军宝座的好习惯 做时间的主人 随机应变而不随波逐流 恪守时间,珍惜时间 第三章完善自我的良好职业习惯 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只是人才的竞争,还将转向学习能力的竞争。一个人成功的实质,并不是战胜别人,而在于战胜自己。你不可能也不可以去阻止别人的优秀,你唯一能够改变的就是自己。而改变自己的唯一道路就是学习,通过学习可以改造内在的品性与提高内在的能力,从而改变外在的处境与地位。“欲胜人者必先自胜。”只有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伟大的胜利者、成功者。 搭上学习的高速列车 做一块现代职场上的锂电板 学习力是职场上的通行证 在学习中成长 在学习中完善自己 主动承认错误 有魄力当然有魅力 把压力转化为成功的动力 及时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踏平崎岖成大道 主动出击天地宽 欲速则不达 懂得工作和生活的和谐平衡 第四章做人成功的良好交际习惯 信用、信义是立身之本。诚信不仅仅是一个人品行的证明,也是衡量一个员工责任感的尺子。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上失去了诚信,说明他人格上有缺陷,是一个品格不健全的人,一个人一旦不守诺言,毁约背信,会让公司遭受重大的名誉损失。另外,一个人失去了诚信,不能信守诺言,就会打乱工作中的秩序,为公司的管理带来隐患。更为重要的,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诚信,就会在工作岗位上玩忽职守,从而影响公司的健康发展。 以诚待人赢人心 不要吝啬你对他人的鼓励 善待他人等于善待自己 善待你的对手 多从别人的角度想问题 人际互动中要保持“豪猪距离” 人际交往中的跷跷板 及时原谅别人的错误 与他人分享荣誉和工作成就 用热情和微笑征服别人的心 不要与人斤斤计较 不要常常指责或轻视别人 不要人云亦云 学会说不,做一只微笑的刺猬 第五章家庭幸福的爱情婚姻习惯 在婚姻生活中,需要的不是讲理,而是艺术。 只有学会抓住幸福,才有机会享受浪漫。浪漫是看得见抓得着的,绝不是虚无缥缈的,它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只有用心生活才会有幸福,才会有浪漫光顾。 要清楚地看到对方的优点,而且学会欣赏和赞扬,而对对方的缺点要假装毫不知情,只有相互的宽容、和谐、体贴,才能使夫妻感情“愈泡”愈香,愈见真情,才会使爱情的幸福花朵常开不萎。 爱情需要睁只眼闭只眼 不要期望被爱情提拔 让爱在婚姻中继续 距离产生美 婚姻不是科学 婚姻是选择浪漫还是平淡 做个聪明而不精明的爱人 不做爱人的学校 不要让左手感觉不到右手 过分干涉对方是婚姻的紧箍咒 丧失自我是婚姻悲剧的制造者 大男子主义是捆绑婚姻的绳索 步调不协调是击沉爱情之舟的水雷 第六章好习惯是这样“炼”成的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27天,就变成习惯性动作;同一个想法,被重复验证21次,就会变成习惯性想法。度过了90天的稳定期,这项习惯就成了你生命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野狼断掌”的启示 循序渐进,小处不可随便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从“破窗理论”看习惯的养成力量系列的出版必定掀起一股力量浪潮 这股力量能让你拥有你想要的一切: 心宽了, 豁达了, 耐力强了, 身体健康了, 朋友圈大了, 老板赏识了, 业绩提升了, 加薪了,力量系列的出版必定掀起一股力量浪潮 这股力量能让你拥有你想要的一切: 心宽了, 豁达了, 耐力强了, 身体健康了, 朋友圈大了, 老板赏识了, 业绩提升了, 加薪了, 老婆老公更爱了, 家庭和睦了, 娃娃有了, 房子车子慢慢就有了 …… 第一章千里之行,始于习惯 一个人成功与失败,都源于他所养成的习惯。好习惯是成功的助力器,而坏习惯则可能是通往成功之路的绊脚石。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与最长的木板无关。人的失败往往由自己的某种缺陷所致。好的习惯是人们走向成功、获得财富的钥匙,而坏的习惯则是打开通向失败、贫穷的门的钥匙。 人是习惯的动物——习惯的内涵 习惯人皆有之,而且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被自己的习惯所左右。南方人习惯吃大米,北方人习惯吃面条,这是生活习惯。有的人喜欢边听音乐边学习,有的人则习惯于神情专注、不受干扰,这是学习习惯。有的人工作时习惯快刀斩乱麻、雷厉风行,有的人则习惯有头有绪、有条不紊,这是工作习惯。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习惯总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有人说:“人是习惯的动物。”甚至还有人极端地说:“人是习惯的奴隶。”例如,人们上班时总是习惯走一条固定的路线或是乘坐固定的某路公共汽车;出差时喜欢住在自己熟悉的宾馆;我们的一日三餐与睡眠,都有一定的规律,如果依着固定的时间饮食作息,就会感到舒适,因为这些已经成为自然的惯性行为。假如超过了吃饭时间,肚子就会抗议;熬了夜,眼睛就不听使唤,因为这些都是不自然的生活。因此,人类的生活处处受到习惯的支配,我们不能小视它。 然而,习惯还并不仅仅是日常惯例那么简单,它的影响十分深远。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为则是习惯性的。这表明人的行为是按习惯进行的,如果不加以控制,习惯将影响我们生活的所有方面。想想看,我们大多数的日常活动都只是习惯而已:我们几点钟起床,怎么洗澡、刷牙、穿衣、读报、吃早餐和驾车上班等,一天之内上演着几百种习惯,小到啃指甲、挠头、握笔姿势以及双臂交叉等微不足道的事,大到一些关系到身体健康的事,比如,吃什么、吃多少、何时吃、运动项目是什么、锻炼时间的长短、多久锻炼一次等,甚至我们与朋友交往、与家人和同事如何相处都是基于我们的习惯。再说得深入一点,甚至连我们的性格都是习惯使然。 牧师华理克在他的作品《目标驱动生活》中有这样的论述:“性格其实就是习惯的总和,就是你习惯性的表现。”关于习惯成就性格的说法并不是最近才提出来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50年便宣称:“正是一些长期的好习惯加上临时的行动才构成了美德。” 习惯实际上不仅仅影响我们的个人生活,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实际上正是习惯引导着整个社会结构和心理机制的改变。19世纪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如此写道: 习惯就像一只巨大的飞轮……正是它,使得那些从事最艰苦、最乏味职业的人们没有抛弃自己的工作;也正是它,注定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只能在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和最初选择的范畴内与生活展开搏斗,并为那些自己虽然并不认同,但却别无他选的某种追求而付出最大的努力;还是它,把不同的社会阶层清晰地区分开来…… 哪怕这个年轻人只有25岁,你也能够从他的身影上一眼看出未来的推销员、医生、律师,或是首相;哪怕只是一句话,你也能够从中分辨出细微的主观思维模式,以及特定的行为方式。而这些都在表明,他们总有一天逃不过某种命运,就像是衣袖上会出现的褶子一样。我们的性格就像塑料,一旦塑造成形就很难改变,不过,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詹姆斯不仅注意到习惯的巨大力量是如何影响整个社会的架构,同时,他也指出了改变习惯的不易。 人为什么要按习惯做事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人们相信经验,害怕改变,担心这种改变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为习惯具有力量,习惯的力量就叫做惯性。但遗憾的是,人们的这种习惯实际上并非最佳的选择。所以习惯有好坏之分,好的习惯助人成功,坏的习惯使人受挫。成功是一种习惯,失败也是一种习惯。所以有必要建立好习惯,克服坏习惯。 如果有时候你锁门,有时候你不锁门,结果有一次你最后一个走出家门,匆忙之中上了飞机或者火车之后,你突然想起了一个问题:“门锁上了没有?”使得你忧心忡忡,甚至怀疑自己是否患了“精神强迫症”。其实如果你养成了一个习惯,就可以相信习惯的力量会帮助你解除担心。 行为科学的研究表明,如果每次你都能按某种方式行事的话,那么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你如今的行事方式将慢慢占据你的脑海。重复次数越多,你过去的行事方式就越来越模糊,而新行事方式将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 特别是由于从事一种职业时间长了,人们往往会养成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所以就有了职业习惯。比如警察看谁都像小偷,老师看谁都像学生。所以就有了“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和“慈不掌兵”之说。有这样几则关于职业习惯的小笑话,可以作为这一论点的注脚: 第一个故事:妻子和丈夫一起回家,妻子一进门就把门关上。丈夫一边敲门一边喊:“开门,开门,我还没进去哪,真是的!”而做公共汽车售票员的妻子则说:“吵啥吵?坐下一趟吧!” 第二个故事:某局张局长突然接到一封加急电报。电文是:“母亲去世,父亲病危,望速归。”阅毕,张局长痛不欲生,边哭边在电报回单上签字。邮递员接过回单一看,竟是“同意”二字。 第三个故事:一个游客乘出租车出游。半路上他拍拍司机的肩膀,想问一件事,没想到吓得司机“哇哇”乱叫。“啊,对不起,没想到会吓着你。”他抱歉道。“没关系,小小误会。”司机道,“我今天刚开出租车,过去我一直是开灵车的。” 第四个故事:某地方电视台新闻播音员正在播报新闻,这时一张纸条送到他面前,他拿起纸条习惯性地说:“下面是本台刚收到的消息……”接着打开纸条读起来:“伙计,你的门牙上有一片儿菠菜叶……” 第五个故事:一日,警察与朋友一起去打猎,忽然,他看见了一只梅花鹿,于是,悄悄地绕到它的身后,举起枪,大声喊道:“不许动,举起手来,不然我就开枪了!” 第六个故事:蚊帐里有两只蚊子,一只喝饱了血,另一只肚子空空。妻子让当检察官的丈夫打蚊子。丈夫出手不凡,一掌拍死了那只喝饱了血的胖蚊子,而对另一只却迟迟不下手,妻子问他为何不打,丈夫说:“证据不足。” 这些虽是笑话,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确会经常碰到,我们在善意地嘲笑别人时,可能自己也有可能无意间犯下类似的“低级”错误。你我他,恐怕都难以避免,人人都有可能充当一次上述故事中的主角。 既然习惯如此“嚣张”,那么到底何谓习惯?但要回答这一问题,并不容易。有一个成语叫“熟视无睹”,它的意思是对熟悉的东西我们会像看不见一样地对待它。同样道理,这可以用在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上,越是熟悉的事物我们反而越陌生。我们对习惯的认识也往往如此。 对待习惯,我们用我们“习惯”的态度,运用它而漠视它。我们会说“习惯使然”,或“习惯了”,认为习惯只是行为的自然重复,从不去挖掘它有何深意。其实,习惯并不是简单的行为重复,日本著名的哲学家和评论家三木清,就“习惯”说过一句话:“即使将石头朝同一方向用同样的速度扔上千百万次,也不会因此而得到习惯。”这句话显示出习惯绝非一个简单事物。 由于“习惯”是我们太熟悉的字眼,反而不好直接下定义,我们不妨先从它的反面——“习惯不是什么”说起。 首先,习惯不是束缚。在我们的印象里,习惯意味着固守一定的行为模式,是对个人个性和自由的束缚。其实,这种认识忽视了习惯的由来——习惯来源于我们对环境的能动性适应,正是有了习惯,我们才能克服环境的陌生,才能得以游刃有余。 其次,习惯不是简单的模仿。模仿通常是对他人知识、技术和行为等的模仿,是一种横向的模仿。如果非要说习惯是模仿,那么习惯更多的是自我模仿,是纵向模仿,它更多的是个人对已有成功经验的总结和再利用,是个人“超越性”的模仿。 再次,习惯不是感性的。有人认为习惯是个人情感化的东西,不理性。其实,恰恰相反,习惯中加进了理性的因素,它既可以赋予情感以力量,也可以支配情感。 最后,习惯不是自然物。由于习惯是个人适应环境的产物,它在表面看起来是人自然习得的,但实际上习惯更多的是文化产物。在习惯当中既包含有社会的传统和信仰,又有个人的理想和追求。 那么,习惯到底是什么?要从两方面来理解,从社会来讲,习惯是文化的积淀;从个人习惯来讲,是个人对环境文化的创造性内化的一种形式。我们通常理解的习惯是后一种,即个人意义上的习惯,而往往忽视前一种,即社会角度的习惯。其实习惯得以形成和延续,更多的是前者。 或许可以这样说:习惯是一种定型的行为,是长时期逐渐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的方式。也可以说,习惯是一种恒常而无意识的行为倾向,反复地在某种行为上产生,是心理或个性中的一种固定倾向。人的思维由两个相互独立的部分构成:显意识和潜意识。显意识便是人的知觉,它负责思考、推理、计算、计划或设定目标。潜意识则是各种事物的仓库,一个人过去的经历和经验便在此存放,包括人的记忆、情感、信仰、价值观等,当然,还有一个人的习惯。这些统统构成了一个人的潜意识。 但归根到底,习惯是一种条件反射。一个动作,一种行为,多次重复,就能进入人的潜意识,变成习惯性动作。人的知识积累、才能增长、极限突破等,都是习惯性动作、行为不断重复的结果。教育家认为,行为一旦变成了习惯,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需要。 习惯是一种修养。在个人身上,习惯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修养,具有良好习惯的人,通常具有良好的品质和较好的修养。这种习惯如果能够自由地掌握,那么个人可以在他的人生中大有作为,硕果累累。 习惯是一种创造性的力量。虽然习惯让社会或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成为固态,但习惯本身并不是固态的,人的行为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每个行为总是有偶然的因素。习惯总是在对新、旧事物之间的模仿中产生的,它充满了创造的可能性。习惯是一种创造的力量,它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提供了创新的可能性。 习惯是生命的一种形式。生命流动,变动不居,习惯让生命在时间的运动中,具有了暂时的停留姿态,创造了生命的具体形式。 习惯是一种文化。从表面上看,习惯是自然而然的行为,是个自然物,其实,习惯是社会传承的,是个社会性的行为,是个文化物,因为在它之中包含着一个社会共同体所拥有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 习惯是一种理性。习惯对人的行为具有理性指导的作用。西方思想家杜威强调习惯是习得的,同时又是可塑的与易变的,强调习惯决定行为的一般方向而不是其具体形式。习惯对人们行为的一般方向有着指导作用。 习惯是一种艺术。在社会中,各种各样具体的习惯形态,各具特色,体现出人们不同的奇异想象力,如中国人对龙的形象的应用,我们对龙在建筑、雕塑、绘画、书法、文学上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这已经成为具有民族特色和美学意义上的习惯。 以上关于习惯的种种表述,前几种主要是从个人角度来讲的,强调习惯是对环境文化的被个人创造性内化的一种形式;后几种主要是从社会角度来讲的,强调习惯是文化的积淀。正是在这两方面的意义上,我们可以具体理解到习惯的真正含义:既可以从社会习惯的角度来看习惯对人的影响,也可以从个人习惯的角度看个人习惯对社会习惯的作用。 习惯即命运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性相近,习相远也。”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但由于习惯不同便相去甚远。一个人在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就是对一个人种种习惯的反映,因此,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神奇的力量也是“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决定了什么样的人生。有的人一生顺利,有的人命运多舛;有的人事业辉煌,有的人碌碌无为;有的人屡败屡战,最终成功;有的人竭力奋争,结果一事无成。人生的后面似乎有一只神奇的手在指挥着每一个人,其实这只无形的手正是人的习惯。 习惯是一种思维定势,习惯是一种行动的本能。我们习惯在早已习惯的轨道上滑行,我们习惯在习惯的人与事中穿梭。这种轻车熟路的感觉让人安逸舒适,这种美好愉悦的心境让人一路上看到的净是良辰美景。 亚历山大帝王图书馆发生火灾的时候,馆里所藏图书被焚烧殆尽,但有一本不很贵重的书得以幸免。有一个能识几个字的穷人,花了几个铜板买下了这本书。书本身不是很有意思,但书面里却藏着一样非常有趣的东西:一张薄薄的羊皮纸,上面写着一块可以点铁成金的石头的秘密。所谓点铁成金石,是一块小圆石,它能把任何普通的金属变成纯金。小纸片上写着:这块奇石在黑海边可能找到,但是奇石的外观跟海边成千上万的石头没什么两样。谜底在于:奇石摸起来是温的,而普通的石头摸起来是冰凉的。这个穷人于是变卖了家当,带着简单的行囊,露宿于黑海岸边,开始寻找点铁成金石。 他知道,如果他把拣起来的冰凉的石头随手就扔掉的话,那么他可能会重复拣到已经摸过的石头,而无法辨认真正的奇石。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每当拣起一块冰凉的石头,他就往海里扔。一天过去了,他拣起的石头中没有一块是书中所说的奇石。一个月,一年,两年,三年,他还是没找到那块奇石。但是,他不气馁,继续捡石头,扔石头……没完没了。有一天早上,他拣起一块石头,一摸,是温的,但他仍然随手扔进了海里,因为他已经养成了往海里扔石头的习惯。这个扔石头的动作太具习惯性了,以至于当他梦寐以求、苦苦寻觅的奇石出现时,他仍然习惯性地把它扔到了海里。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习惯一旦养成,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事实确实是这样的。就拿那个穷人来说,他多少年风餐露宿,苦苦寻觅,为的就是那块点铁成金石。可是当他找到后,却随手扔到了海里。不是他不想要那块奇石,而是往海里扔石头的习惯性动作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遗憾不已的蠢事。他的多年点石成金梦,也就像肥皂泡一样顷刻破灭了。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培根的话就像是对那个穷人说的,准确、深刻。即使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也不无警示意义。要成就学业、事业,要拥有美好人生,必须养成一种好的习惯,服务于我们。否则,我们也可能把点石成金石扔进海里,而且是不由自主的。 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著名的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我们每个人都受到习惯的束缚,习惯是由一再重复的思想和行为所构成的。只要我们能够掌握思想,养成正确的习惯,我们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且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因此,可以说,习惯即命运。一个人成功与失败,都源于他所养成的习惯。好习惯是成功的助力器,而坏习惯则可能是通往成功之路的绊脚石。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与最长的木板无关。人的失败往往由自己的某种缺陷所致。好的习惯是人们走向成功、获得财富的钥匙,而坏的习惯则是通向贫穷的敞开的门。 有个故事说的是一个穷人很穷,一个富人见他可怜,就起了善心,想帮他致富。富人送给他一头牛,叮嘱他好好开荒,等春天来了撒上种子,秋天就可以远离那个“穷”字了。 穷人满怀希望开始奋斗。可是没过几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比过去还难。穷人就想,不如把牛卖了,买几只羊,先杀一只吃,剩下的还可以生小羊,长大了拿去卖,可以赚更多的钱。 穷人的计划如愿以偿,只是吃了一只羊之后,小羊迟迟没有生下来,日子又艰难了,忍不住又吃了一只。穷人想:这样下去不得了,不如把羊卖了,换成鸡,鸡生蛋的速度要快一些,鸡蛋立刻可以赚钱,日子立刻可以好转。 穷人的计划又如愿以偿了,但是日子并没有改变,又艰难了,又忍不住杀鸡,终于杀到只剩一只鸡时,穷人的理想彻底崩溃。他想:致富是无望了,还不如把鸡卖了,打一壶酒,三杯下肚,万事不愁。 很快春天来了,发善心的富人兴致勃勃地来送种子,竟然发现穷人正就着咸菜喝酒,牛早就没有了,房子里依然一贫如洗。富人转身走了,穷人仍然过着贫苦的生活。 故事里的穷人之所以一直贫穷下去,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养成了“穷”的习惯,或者说他的穷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了穷,反过来这穷的习惯又使他愈加穷下去,从此,就陷入了穷的怪圈和恶性循环。 可以说,很多穷人都有过梦想,甚至有过机遇,有过行动,但要坚持到底却很难。而一个投资专家说,他的成功秘诀就是:没钱时,不管再困难,也不要动用投资和积蓄,压力会使你找到赚钱的新方法,帮你还清账单。这是个好习惯。 不仅人是如此,动物也是如此。有这样一个故事就形象阐释了习惯即命运这一道理:一只受了伤的乌鸦一歪一晃地在地上行走。鸭子见了他这副惨状,动了恻隐之心。他走上前去对乌鸦说:“乌鸦兄弟,如果您愿意,让我背着您走吧。”“那太好了!”乌鸦早就求之不得了。 鸭子拼足了全身气力,背起了沉重的乌鸦。可是,没走几步,鸭子就觉得头上像是有什么东西在撞击。他抬头一看,原来乌鸦正用尖嘴啄他。 “乌鸦兄弟,您这是干什么?”鸭子不明白。“噢,没什么,这是我的习惯。”乌鸦回答得很顺畅。鸭子没在意,继续行走。可是又走了没几步,鸭子觉得自己的脖子被什么卡住了。他低头看去——嗯!乌鸦瞪圆了双眼,正使劲地咬自己的脖子。 “乌鸦兄弟,您别这样忘恩负义,不识抬举。”“什么?忘恩负义?不识抬举?简直少见多怪,这是我的习惯!”鸭子明白了,背上这种家伙,根本没什么道理可讲。 “好,那就抱歉了。我也有我的习惯!”鸭子说罢,快步奔入水塘,闷头游了起来。乌鸦的下场当然只有喂鱼了。 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一只小雌猫爱上了男主人,想嫁给他,但是猫没有办法与人结婚。于是它找到爱神维纳斯帮忙,爱神同情它,就把它变成了美女,男主人对它一见钟情。新婚之夜,爱神想:这个外形是人的猫内心是人还是猫呢?于是她就想试验一下。于是爱神放出一只老鼠,这个美女立即本能地扑上去准备吃掉老鼠。爱神发现这个美女内心还是只猫,于是就使了一个法术又把它变了回来。 “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可见,养成一种好习惯是多么重要!有许多人一直抱有“树大自然直”的想法,而这种想法对一个人的成长极为不利。 因为上帝创造人类,制造了好人,也制造了坏人,而习惯也有好坏之分。譬如一个时常面带笑容、文质彬彬的人,一定处处受人欢迎。好习惯可以帮助你身体健康,生活愉快,事业顺利。但如果染上赌博、喝酒、吸毒之瘾者,不仅终身不能自拔,甚至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因此,好习惯其实是生活的利器,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不二法门。 若是你对失败习以为常,你将易于接受失败的习惯感情,这种感情色彩,将在你所做的一切事情中留下烙印;同样,如果你能建立起一个成功的模式,你便能够激励起胜利的感情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说,改变我们的习惯,也就改变我们命运的走向。 成功人士并不见得比其他人聪明,但是,好习惯让他们变得更有教养、更有知识、更有能力;成功人士也不一定比普通人更有天赋,但是,好习惯却让他们训练有素、技巧纯熟、准备充分;成功人士不一定比那些失败者更有决心或更加努力,但是,好习惯却放大了他们的决心和努力,并让他们更有效率、更有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