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比自己以为的更聪明,也更愚蠢。不管自知还是不自知,你的任何行为,都必有其原因。而它们都被披上种种外衣:你很懒,你的工作太忙,你的每一个借口看起来都是真的,可是你没有去做,一定有你的动机。你无法不倚照你的内心去行为,但是你可以停下来,给自己一个空间去思考:我为什么这么做?我有 什么样的情绪?情绪的背后,到底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愿望?看见自己的动机,找回自己的力量,改变自己无效的行为模式,明明白白地去生活,这是这本书能给你的。 作者简介: 白京翔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督导 陕西卫视特邀心理专家 新浪网最受欢迎心理医生之一 腾讯网微博粉丝超50万 搜狐网十大健康博客之一 凤凰网情感两性名博 《女友》《北京青年报》等报刊特约撰稿人 珍爱网特约爱情心理顾问 EAP个案咨询专家白京翔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督导 陕西卫视特邀心理专家 新浪网最受欢迎心理医生之一 腾讯网微博粉丝超50万 搜狐网十大健康博客之一 凤凰网情感两性名博 《女友》《北京青年报》等报刊特约撰稿人 珍爱网特约爱情心理顾问 EAP个案咨询专家 培养心理咨询师百余人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你到底做了多少无用功 ——我们应如何让行为变得有意义001 把时间填满不等于有效利用 ——以充实的名义浪费002 是什么让你被迫助人 ——从不敢说“拒绝”开始010 失败的习惯性借口 ——为做不到而开脱019 别坚持错误 ——减肥是跟习惯做斗争027 大包大揽不是帮人是毁人 ——协作催人成长,包办毁人前程038 替换法则 ——有效比“完美”更实用046CONTENTS 第一章你到底做了多少无用功 ——我们应如何让行为变得有意义001 把时间填满不等于有效利用 ——以充实的名义浪费002 是什么让你被迫助人 ——从不敢说“拒绝”开始010 失败的习惯性借口 ——为做不到而开脱019 别坚持错误 ——减肥是跟习惯做斗争027 大包大揽不是帮人是毁人 ——协作催人成长,包办毁人前程038 替换法则 ——有效比“完美”更实用046 想赢就要敢输 ——什么样的心态才能赢得漂亮053 第二章不要吝惜时间 ——其实时间可以越用越省054 结果不能影响选择 ——不选择,难道就可以回避失败吗061 你是富人吗 ——活在当下,享受现在心向未来069 敢输才会赢 ——输得越透彻,赢得越持久074 冲动是原动力 ——不冲动难以成大事080 你的心被哪些事情所牵扯 ——烦恼是警醒自己的良药087 第三章自己在乎的事情再小都是大事 ——牵绊人心的小事不能小看088 陪伴必然伴随离别 ——留不住的那些阶段性朋友095 了解身体的习性 ——病疾不是爆发,是蓄势而发102 工作一定是枯燥的吗 ——你需要有点游戏精神111 驱逐悲观 ——用“未来特质”治疗117 创造快乐 ——让枯燥变快乐的改变123 第四章你能搞定自己的坏脾气吗 ——是时候让情绪帮你做点好事了131 面对那些必然之痛 ——唯有做出选择才是解决132 利用情绪 ——将负面焦虑转换成可控的微紧张140 急人所急 ——是在传染坏情绪148 情绪是绊脚石,也可以是垫脚石 ——让情绪丧失毒性157 身在何处都能愉悦自己 ——快乐是一种转换力165 第五章其实你只是在给自己找借口 ——揭发你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意图173 做好事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 ——助人实为助己174 教人听话与顺从都是在偷懒 ——比听话更难做到的是质疑179 如果做得好,何必要多说 ——“过分强调”是另一种自卑186 幻想即清高 ——沉溺于梦境便会懒于行动192 “本应该是这样的” ——别让愿望成为失败的借口198 第六章挑战就是跟“爱撒谎”的自己对抗207 给自己偷懒的机会 ——坚持其实不用苦中作乐208 成功会过时,努力会停滞 ——长胜,在于常变中215 把坏借口变成好理由 ——如何提高自己的执行力223 给习惯设定深远的意义 ——让偶然与必然互换233 人生不存在完美 ——不断完善就是完美239 一个人的任何行为,都必有其原因。一件事你选择去做或不去做,究竟是被什么力量驱动的?为什么如此难以改变、怎么去改变?从这本书中,你或许可以找到答案。每一个试图了解自己更多、想找到自己行为盲点的人都值得一读。 ——中国惠普有限公司亚太区关键业务支持部总监陈英 这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著作,它能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有效地帮助你改变以往无效的行为模式,让你的行动更有力,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 ——方正集团有限公司信息部总经理贺天亮 这是我近两年来读过的最实际、最具操性的心理学书籍,每个人都能在书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且知道该如何去解决。 ——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副秘书长刘毅勇 白老师是本土心理学家的佼佼者,他从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角度,结合自己的咨询案例,为我们打开对自己行为模式认知的窗户。他的专业热忱和分享精神让人感动。本书正是一本这样的既专业又通俗的心理学读物,值得分享。 ——杨冰阳:网名(Ayawawa),网络第一人气美女,情感分析专家一个人的任何行为,都必有其原因。一件事你选择去做或不去做,究竟是被什么力量驱动的?为什么如此难以改变、怎么去改变?从这本书中,你或许可以找到答案。每一个试图了解自己更多、想找到自己行为盲点的人都值得一读。 ——中国惠普有限公司亚太区关键业务支持部总监陈英 这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著作,它能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有效地帮助你改变以往无效的行为模式,让你的行动更有力,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 ——方正集团有限公司信息部总经理贺天亮 这是我近两年来读过的最实际、最具操性的心理学书籍,每个人都能在书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且知道该如何去解决。 ——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副秘书长刘毅勇 白老师是本土心理学家的佼佼者,他从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角度,结合自己的咨询案例,为我们打开对自己行为模式认知的窗户。他的专业热忱和分享精神让人感动。本书正是一本这样的既专业又通俗的心理学读物,值得分享。 ——杨冰阳:网名(Ayawawa),网络第一人气美女,情感分析专家 把时间填满不等于有效利用 ——以充实的名义浪费 【给自己制造忙碌的状态,是想回避内心的自责吗?】 有没有发现身边的人在变得越来越忙?坐在车上的人,习惯性地掏出手机看新闻;走在路上的人,在忙着发微信;教室里上课的学生们,为打发无聊,忙着打开手机玩游戏;上班中,许多人的电脑同时打开几个窗口,还忙里偷闲不忘看个网络小说或者在QQ上跟好友寒暄逗贫,遇上好的电影悄悄带上耳机,把视频窗口变小,不时瞄上两眼边工作边娱乐。 如此充实地足以把时间填满,原来发呆的时间现在变成了打游戏,原来思考的时间现在用来看网上视频。忙啊,看上去真的什么时间都用上了。就连上厕所,也不忘拿上手机看看网上的新鲜事。这抓紧一切时间的结果,肯定是工作效率上去了,我们吸收的信息量不断迅速增长了。可是有很多人很忙,但却依然感觉很无聊。这样一天忙下来,不仅很多事情没有完成,而且似乎总想休息,有一种玩也没玩够的感觉。这样的习惯又是怎么回事呢? 制造意外事件可以让自己感觉充实 我有个咨客,他总抱怨每天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自己预先制定的工作内容。于是,我们就从他一天的实际工作内容开始挖掘,找原因。我发现,他本来制定当天要完成一个报告的写作,但是总有很多其他“意外”事件夹杂其中,最后把本应该完成的工作彻底挤掉。 很显然的是,那些意外事件并不一定非要他本人来完成,别人可以替代;也不是非要在规定的某个时间立刻完成的,可以放在以后完成。究其根本,是咨客自己主动将意外事件设定成了最高需求。也就是说,这不是意外,而是“蓄谋”,是被咨客制造出来的,是他不想立即做那件预先安排的工作而自己给自己导的一场戏。 这样做,看起来很合理——我没完成计划,并不是自己去偷偷休息去了,而是我忙了一天,没时间做。这样,内心就不会有太多愧疚,而又可以成功拖延不愿意做的工作。现在知道这个忙的习惯从哪里来的了吧? 我们总结一下思路:遇上不喜欢做的工作但是又必须做,如果不做就会自责;为了缓解自责,我们就给自己制造意外事件,把时间用来忙于意外事件,这样可以缓解自责;最终没有完成自己的工作,也不会感觉于心不安,而是可以聊以自慰的是:我今天很忙了,所以没完成工作。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假忙碌习惯”。 为了更加简明扼要,我们看如下两个流程图,下面是假忙碌的习惯走向,对照看同步上面的是你的思维/情绪变化,例如:下图的“我不想做”对照你的情绪是会“自责”,然后箭头指向下一步习惯是“做意外事件”对照的思维是用于“缓解自责”……以下各图同此。 “假忙碌逻辑”习惯图(上:思维/情绪线索图,下:习惯流程图): 想的时间长,做的次数少 如果想延长生命,就要我们提高生命的效率。我们要抓紧每天时间去完成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只在大脑里想想,然后搁置一旁。在浮躁的社会下,我们习惯去选择一些更简单、更省事、少挫折、少过程的方法去处理事情。例如,现在不少心理咨询者头一次咨询完,立刻就觉得有效果,问题解决了,我总会提醒,这是不可能的,十年积压的问题一个小时是不可能解决的。咨客说,自己确实都想明白了,感觉很好,相信自己回去就能好的,这难道还有错吗?我说,要去做,用你感悟到的新方法去完成才叫真好。恐怕还需要多次练习,我给你布置一个作业先完成个简单的练习……咨客一定没听进去我的作业,过了一个月又再次找我重新咨询老问题,很显然如果不去做一做练习,是不可能通过想一想就解决的。 咨客说他每天脑子里都在想我说的话,而且觉得自己明白了。可是,一到具体事情来了,过去怎么做,现在还是怎么做,没有本质的变化。他很纳闷,已经有效的思路为什么就是对自己的行为不起作用呢?我说,为什么不按我说的从简单的尝试先做做呢?他表示麻烦,不愿花时间,既然想明白了,干嘛还要去练,那多浪费时间。 “想”是我们的意识层,而处理某些突发事件不是用意识而是用无意识。无意识从哪里来呢,从习惯。比如在射击比赛中,我们打得准不是靠意识“我想打准”就能打准,而是靠你对于射击这项运动的熟悉,熟悉到不管在何种环境,自己什么状态,只要一开始比赛,就能自动调配到最佳状态而且把平时训练的成果如期展示出来。这就是习惯。 习惯,是从意识到无意识的演变。既然是演变就不是单凭想想能一下实现的,当然每天练习想也同样无法实现。那是一种条件反射,是来自于融入身体内在感觉的条件反射。所以,只有练习,无他法。 表面上,练习要时间,还会经历些令人不愉快的挫折,但是这并不浪费时间。因为,经过练习掌握的技术,就会成为你自己所拥有的,谁也拿不走,哪怕时间的流逝也不会轻易让你遗忘。相反,表面上想想很省事,不用按部就班,确实节省时间,但是不仅不牢靠,而且即便是偶尔某次撞上成功,由于你并不具备成功的真正素质,下次绝不会再那么幸运。到头来,还是一无所获,回到原点。 很多时候,你之所以觉得浪费时间,是由于你把着眼点仅仅放在了当下,图一时之快。 我们还是来总结一下思路:解决一个问题,我们表面上知道怎么做了,但是由于改变是繁琐、辛苦的,于是试图用简单的方法达到同样的效果,用“想”代替“做”,但是想了很多遍,最后由于缺乏实践,还是回到原点,问题没有彻底解决。 “只想不做的逻辑”习惯图(上:思维/情绪线索图,下:习惯流程图): 很充实却很浪费 我有个朋友,学习能力很强。他考大学的时候觉得计算机专业很好,于是报了计算机专业。可是他考上了重点大学的计算机专业之后,没上一年就感觉无聊,调换专业去读了环境工程。继续再熬了三年,读完本科,毕业后,他还是不满意自己的专业,于是又继续考研,换成法律专业。等他研究生毕业,拿着律师证进了企业,很快就觉得自己不喜欢,于是又去考会计师。等到他拿着注册会计师的证书,又跳到另一个新公司,这个时候已经有家、有孩子的他依然对会计工作很快丧失兴趣,但是他不敢再像前几年随便再跳槽换行业,因为有了家庭的压力。有人问他到底喜欢什么?他说还不确定,可能还要继续找。但是大学跟他一起学计算机或者学法律的同学早就在自己的职业领域成为了有经验的专家。 如果只看某段时间,相信这哥们确实很抓紧时间学习,可是他从来也都没搞清楚自己究竟要什么。学了很多,可是最后却都不是自己想要的。 他活得确实很充实,可是却在浪费时间。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我们做了什么,而在于我们是否做了我们想做的事情。 所以,先想好和确定自己真正想要的,再着手去做,这样才能节省时间。 充实的前提首先要有目标 如何确认时间是被利用了,还是被浪费了呢?看结果,看是否运用这些时间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如果你想完成一件工作,并在一段时间中按照既定目标完成了,这肯定会让自己有一种满足的充实感;同样,如果想休息,不管是发呆、睡觉或做其他娱乐,投入地放松,最终实现了放松的目标,这也是充实。 但是若在该工作的时间里偷偷寻求放松,工作不好,放松也不痛快,最后两个效果都差,这就失去了目标,那么,这就是一种时间浪费;同样在该放松的时候,还想着未完的工作或者边休息边工作,可想而知,结果一定也不能如愿以偿。 不要打着充实的借口浪费时间 充实和浪费的区分不在于耗费的时间多少,而在于所付出的时间内你是否有明确目标,且没有分散时间和精力,这个上一段已经说过。那么,我们怎么如此做呢?提供给你一些思路如下: 1.把娱乐和工作分开。 2.把一个工作和另一个工作分开。 3.把需要立刻完成的和可以以后再完成的工作分开,先主后次。 4.开工之前,内心先有目标;实现当然最好,没有实现也可作为用来寻找原因的依据,立刻调整。不接受没有心中目标的事情,哪怕是娱乐爱好,也养成告诉自己的习惯,告诉自己接下来这一个小时我要用于听音乐还是发呆,目标是为了放松。 5.节省时间不是几个事情一起做,而是快速完成一个再完成下一个。不信你试试看哪个方法既节省时间,又做得漂亮! 总之,要想做事成功,就要有清晰的目标,并且分清休息和工作的关系。那么,我们换用一个行动图来描述两种情况的处理方式: “目标明确的逻辑”新习惯图(上:旧习惯流程图,下:新习惯流程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