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推荐《从孤独中超越自我》给广大读者,是因为这本书能读到两条主线。一则在用确定对抗不确定。生活有波澜不惊的时刻,也有徘徊激荡的瞬间,但是或大或小的变化总是在牵动着我们思考甚至怀疑何去何从。不论是工作岗位的变化,就学途中的求索,还是作为维和卫士走出国门的经历。生活当中的种种变化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得花更多的内心动力去应对不确定。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而作者选择了用一种确定的方式,也就是将自己的心绪思考记录下来成为凝结的文字,既可以成为记录人生历程的站点,也可以印证此时此刻的路标。这样的方式,恰恰印证了荣格自传里的一段话。一个人的心理过程是无法控制的,或只有一部分是可控的。生命如同一颗需要跟进才能存活的植物。这两者都是我学术研究的原始资料。他们如同炙热融化的岩浆,可以结晶成一块我们需要的石头形状。再则,在用作品记录成长。整本书的字里行间记录着他成长的历程,既有在事情中找寻自我心灵体悟,也有在实践当中对心理学专业不断延展的感悟。读者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既觉得这是一些心路历程的点滴记录,更觉得是散文体方式的自传。这恰恰在追问或者说触动了我们所有人内心的终极问题,过去发生的事件对我们到底有何意义,所有曾经的过往对于我们是不是真的那么重要。作为局中人的我们是无法客观评价自己的剧情。把它用叙事的方式书写记录下来,凝聚定格成一个作品留待未来去重新审视。或许这是对我们人生成长历程*好的一个总结。我们自己的成长历程就如同一条河流,更多的时候我们只关注到了河水的去向、水量的丰盈、和其他河流的交汇,有一天当我们有了时间回溯的时候,过去的痕迹早就已经不存在了。我们并不知道在流淌过程当中的一个漩涡,是因为当时河底的一块石头,我们并没有留意到一年四季漂浮在河流上的树叶的变化,我们没有注意到河面所倒影的种种景色,哪些是我们的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幻的。这是否印证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无论是否,但是对于相感悟,是每一个心理学人必生的努力。 本书浓缩了作者十年来的人生哲思、咨询感悟以及处事所见,与大家一起探讨“孤独”这个命题。全书主旋律围绕“认识孤独”、“享受孤独”到“超越孤独”这一主线逻辑,共分为“当代人的孤独”、“孤独的本源”以及“超越孤独,直奔幸福”等三大部分,包括“来自家庭的孤独”、“来自婚姻的孤独”、“来自社交的孤独”、“来自自己的孤独”、“隐藏在孤独背后的本源”、“孤独的意义”以及“超越孤独”等共七章40小节。绝大多数人将“孤独”视为一种“心灵惩罚”,因为“不理解”,“孤独”成为了我们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因为“不信任”,“孤独”成为了我们与伴侣之间的“芥蒂”;因为“不真诚”,“孤独”成为了我们与朋友之间的“距离”;因为“不自知”,“独孤”成为了我们与自己之间的“迷茫”,我们从“矛盾”、“芥蒂”、“距离”和“迷茫”中感受着痛苦与无奈,这些痛苦与无奈*终都会转化为一种“难言之隐”深藏在自己*不愿碰及的深处。成年人的委屈从来就不能鞭辟入里,所以崩溃才在一瞬间,习惯了委曲求全,却忘记了“放过自己”,唯有孤独中的挣扎,如影随形。全书以文艺、幽默的文笔将“枯燥”、“乏味”的哲学思想、心理学理论“回归”生活,融入到身边事例当中,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难言之隐”找到了源头,试图为“如何在社会中定位自己”寻找方法,从而达到“在孤独中超越自我”的状态,并以“真实的我”无负担的立足于当代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