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今天你我所处的时代,它的特征和本质是什么?它留给平民子弟的机会,是什么、在哪里?《慢崛起》,讲述社会的变化、人的变化,以及变化背后的不变和永恒。《慢崛起》,讲述如何认清这个时代的本质、世界的本质、人的本质、人心的本质、人性的本质,找到和这个变幻的时代、残酷的世界、复杂的人群和平相处,并不断精进的态度与方法。《慢崛起》,讲述如何和自己相处、和时间相处、和孤独相处,让人变得从容自信的态度和方法。《慢崛起》,为你提供新的认知。 写在前面的话:一个平民子弟对这个时代和世界的观察 总觉得应该在这本书的最前面补充几句。 这本书不是文学书,也不是高深的“为人处事书”,更不是讲成功学的书。这本书是我作为一个平民子弟,对这个时代、这个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是的,我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平民子弟。1976年,我出生于湖南的一个农村。我常常想起1995年的夏天。那年7月,我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那时候,有个词叫“鲤鱼跳‘农’门”。我的人生在那个夏天拐了个弯。我有时候会想,如果没有考上大学,我应该和中国绝大部分的农村子弟一样,加入20世纪90年代的打工潮,背着当时流行的蓝色牛仔帆布包,春节一过,大年初四初五,就挤上卧铺客车,出发前往珠三角的深圳、东莞、广州、珠海等地的大小工厂,穿着统一的衣服,坐在机器轰鸣的流水线上做着玩具、皮鞋、电子产品……一定会是这样的,不会例外。 在这样的境遇中,我还会写作吗?我想,应该不会写了吧。不出意外,二十三四岁我就会成家、有娃。说不好,娃倒可能开始写诗了。这不是玩笑。 感念命运眷顾之余,我又庆幸自己有“写作”这么一个小爱好,并且莫名其妙地坚持着。 1995年9月,到北京上大学的第一天,我就深深感觉到自己和很多同学之间是存在差距的。这个差距主要体现在见识上。我一个乡下娃,见识何其短浅,连公共汽车都是第一次见。在老家,坐客车到县城,都是招手停。可北京的公共汽车是按站停的,多不方便!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呵呵。见识短浅、“输在起跑线上”还不算,我还厌学:我大学读的是法律专业,可我偏偏对它没有多大兴趣! 用最近的流行语说,我有很强的“求生欲”。怎么办呢?总不可能从此破罐子破摔、心甘情愿地默默无闻吧。这不是我的家教,也不是我的性格。 写作满足了我的“求生欲”,“东边不亮西边亮”。西边亮,我添油加柴,让它更亮。于是,在保证每门功课不挂科的基础上,我专心写作、发表。一个法律系的学生,成天写跟专业无关的文章,到处投稿,关键投了也白投:没有人采用我的稿件。我收到了一些嘲笑。 好在古人没有骗我,“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的存在。大二暑假开始,我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陆续发表文章,还成了北京一家新闻周刊的特约记者,一篇三千字的稿件可以拿到稿费240元。那年月,一个月的生活费是300元。从此我再也不需要父母每月寄钱。 因为写作,以及各种阴差阳错的机缘,1999年的那个夏天,我成了一名警察:穿着制服,坐在电脑前,任“文秘”一职,写了两年半的领导讲话稿和各色公文。又是因为写作,我当上了深圳某主流大报的新闻记者。仍因为写作,我在报道各路新闻之余,开始了更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创作——写小说。2005年,29岁的我,第一次看到自己在电脑上敲下的长篇小说变成铅字、变成一本书,拿到样书的那个中午,我感觉走路都在飘。随后,小说在书城里售卖,内心的满足和虚荣至今难忘。 写作越来越顺,这不是个好事。太顺了,意味着进步停止和趋于雷同。2016年,我给写作的热情做了个冷处理:我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了一年电影。学电影的目的是,幻想有朝一日能用画面传播自己的文字。 2016年9月,我正好40岁。40岁的人,有家有口,离开家,和一帮二十啷当岁或者三十出头的人坐在一个教室里,上课听讲、讨论,说出去挺酷,其实仔细想想挺不靠谱,也挺不负责。但我就是做了。2017年春天,我完成了自编自导的电影处女作《死鬼的微笑》。这个处女作,没有出乎我的预料,在国外几个电影节上获了奖。 接下来呢?继续写作,找机会拍新的电影。拍电影要花很多钱,从某个角度看,其难度要比写小说大无数倍,我一个“菜鸟”会有机会吗?这个问题,我心里清楚:会有机会。如果,继续追问:机会在哪里?我会说:不知道。 这就是我的“故事梗概”或者说“大事年表”,从十八九岁至人到四十。 向各位汇报完我的履历之后,我必须要说:没有说的,远比已经说了的精彩。 哪些东西是没有说的?那就是我——一个平民子弟、一个曾经的警察、一个走街串巷十几年的新闻记者、一个对周遭充满敏感与好奇的作家、一个有娃的中年男、一个读书人——对这个时代和世界的观察。 嗯,这些观察和思考最后的结晶,就是你此刻手里拿到的这本书。 说大一点,这本书要讲的是社会的变化、人的变化,以及变化背后的不变和永恒;说小一点,这本书是在讲我们该如何认清这个时代的本质、世界的本质、人的本质、人心的本质、人性的本质,从而找到和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残酷的世界、丰富复杂的人群和平相处,并不断精进的态度与方法。当然,如何跟我们自己相处,如何跟时间相处,如何跟孤独相处,也是这本书里最后一个重点。 不再具体展开,是因为目录已经写得很清楚。 哦,对了,这本书里,有很多很多故事,除了古人的故事,大部分都是来自身边人的故事。愿你能读到自己的故事,读出自己有过或者正在经历的困扰,愿你能在我“开门见山”和“简单粗暴”的点评里有所收获、顿悟。如果这本书还能让你在生活中有所改变,变得更好、更强大、更干净利落,那就太好了。 再次感谢你读我的书。 钟二毛 2018年10月15日,深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