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谁说我们不能生气——沟通大师福田健教你生气的艺术


作者:福田健     整理日期:2016-10-05 11:53:38

人人都说“生气不好”。   日常人际交往时,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摩擦和矛盾,也会让人忍不住“生气”。当你遇到这种情况时,你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应对,以怎样的方式来处理呢?通过与对方沟通,问题是否得以解决?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发……  “不,由我们共同来承担,怎么样?”  事情继续这样平和地发展着。
  围观的几个行人原本以为会看到激烈的争吵,结果事情的发展脱离了人们的预想,完全没有发展成什么麻烦事。对那位稍施一礼离去后的绅士,人们议论道: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有钱人不吵架’吧?”
  “这个人真了不起!估计是哪个公司的社长吧?”
  两个当事人相互道歉、鞠躬的样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是我半年前所碰到的场面。
  遭受意外时不急于指责对方,能在得到对方感谢的同时,理顺事态,这样的处理既巧妙,又优秀。
  只是当时在场的那个男子所说的“有钱人不吵架”,仍然印在我的心上。
  没有责怪对方的疏忽大意,反而担心对方是否受伤,也不向对方要求车辆凹痕的修理费用,可以说,正是因为有金钱上的余裕,才能这样做事吧?那么,修理费由自己来承担,是不是吃亏了呢?其实并非如此。事情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解决,还收获了对方的敬意,从这点来看,也可以说是占便宜了。那个有钱人可能是在准确地计算了整件事情之后,才做出那样的举动吧。
  从有钱人的立场而言,不吵架、不大声发脾气,可能会更不费事、更顺利地处理好事情,所以才做到不去生气。
  对人而言,无论是谁,都“不想吃亏”,而“避免吃亏”就是最佳选择。
  那个有钱人不吵架、不生气,就是因为他遵循了这个原则。
  但是,“不吵架,不生气”未必就适合“有钱人”以外的人。
  不过,普通人因遇到不公正对待而生起气来时,也会被忠告说:“常言道:有钱人不吵架。生气得不到任何结果。不生气为好。”也就是说,将“有钱人不吵架”作为“生气不好”的理由,扩大应用到有钱人以外的人。
  大多数人并不是有钱人,所以,当被劝说“有钱人不吵架”时,人们通常会明确地否定道:“我不是有钱人。”
  但是这时就会有人将“有钱人”替换为“钱财宽裕的人”“成功的人”,以“钱财宽裕的人不吵架”“成功的人不生气”为理由,向你劝说道:不生气为好。
  在这里,作为第二个问题,我想提出疑问:生气真的不好吗?
  虽然认真埋头工作是好事,但上司不断将新的工作交给你,无法忍受重负的部下难免会生起气来。
  这时,不知从哪里传来悄声低语:“还是辞职为好。生气也不会得到什么好处。”
  这时,你会想到“嗯,没什么值得生气的”,因而停止“生气”。
  请你不要忘记,“有钱人不吵架”(生气也得不到什么)这句话就如同“有魔力的低语”一般,让你相信“生气不好”。
  是“好”还是“坏”,不生气试试就不会知道
  任何事都是如此,在没有尝试之前,其结果是不可预知的。
  而尝试之后,结果是好是坏,是顺利还是不顺利,就会明了。
  已经习惯了方便舒适生活的我们,都会非常想保持这种舒适愉快的状态。
  也许正因为如此,对于那些结果不明确的事情,我们会尽量去避免。
  在做事前,我们会制订计划,做好准备,以确保事情按照预想的趋势发展,然后才去着手行动。当然,这样做不仅安全,顺利进行的可能性也大。
  这里有两种选择,你会选择哪种呢?
  ①未来的事情不清楚,所以,最好保持现在的状态。
  ②未来的事情不清楚,但正因为如此,才要进行各种尝试,改变现状。
  选择①,会让你安逸,但现状不会改变。
  选择②,如果尝试失败的话,受到的损失会很大,所以,有些人会放弃。但是,如果你不想让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继续下去,而是想创造出一个更好的状态,建议你选择②。
  “生气不好”的说法,是以“即使生气事情也不会因此而变得顺利”为前提条件的。
  但到底是顺利还是不顺利,只有生过气之后才会明白。
  确实,生气是一种伴随着失败可能性的危险的交流方式。
  因为你是边说着“你错了”“你做得非常不恰当”“请改正”边接近对方,所以,对方会认为你“是不是想和我作对啊”,因而做出强烈的抵触行为。结果,你所提出的“请改正”这个核心内容本身被无视,你反而被对方视作“自以为是的家伙”“啰唆、讨厌的人”,进而被对方“敬而远之”。
  这样,人们就会想着不要去生气,将希望寄托于即使自己不说对方也会意识到问题、对方不久就应该能“改变”等期待之上,进而停止生气。
  上述的行为类型绝不少见。
  不过,这里也有你没看到的东西:
  第一,如果保持沉默,对方会意识不到问题。更可能的情况是,对方即使意识到了,也会装作意识不到。
  第二,如果生气后事情发展得不顺利(比如对方态度很差),并不是生气本身不好,而是在生气的方法上存在问题。如果能够在生气的方法上动脑筋,并进行改变,那么,对方接受你的态度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如果意识到了问题却什么都不做,你就会变成一个不会生气的人。
  虽然感觉到了可能会有不顺利的危险,但为改变现状、为消除不满,还是选择了生气。我认为,这样的态度,在现在,非常重要。
  “生气”与“批评”有什么不同?
  当我们提及“生气”这个问题时,一定会有人提出疑问:“这说的不是‘批评’吗?”进而,人们还会问:“批评与生气有什么不同?”
  实际上,“批评”与“生气”的区别是很微妙的,也有人会说:“批评”如果被滥用,就会变成“生气”,等等。
  第一,“批评”是那些承担着教育他人的职责的人,指出对方的态度、行为、想法等错误以及违反规则之处,以希望对方改正为目的所进行的交流。
  人都是不完美的,有很多弱点,在失败时也会做出令人不满意的行为。同时,人也是一种意识不到自己的弱点与浅薄之处的“令人难堪的存在”。
  要想改变这些弱点、缺点,使自己进步,就必须借助他人的力量,这就需要“批评”这种形式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人们会受到启发,进而完善自我。
  “你错了!”
  “这样的做法不行!”
  因为诸如此类的批评都伴随着否定的态度,所以,反过来对方的抵触情绪就会很强。结果,一旦批评对方的话,对方就可能会有如下反应:
   ●顶嘴,或抱怨
   ●怄气,一言不发
   ●说想辞职
  会有很多人无法接受批评的语言,进而做出上述的反应,这样,做出批评的一方中有人也很可能会变得气愤,或盛气凌人。
  因为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在说正确的事情,所以,对“不能听自己讲话”“不能按照自己说的去做”的对方,就会以气势汹汹的态度,大声斥责道:
  “凭什么抱怨啊!”
  “你这是什么态度啊!”
  “被批评了就说要辞职,简直岂有此理!”
  如果不控制情绪,严加指责的话,就已经不是“批评”了,但也不是“生气”,而是“发火”。
  第二,“生气”属于,只要是人,无论是谁都能感知的自然的情感,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
  如果说“批评”是为了培养人,那么,“生气”则是为了活得像自己,对于“不当的行为”“只图自己方便的要求”“不守约”“伤害人的言论”等,希望达到以下目的:
   ●要求改善
   ●希望理解,进行道歉
  大声斥责他人,或大发雷霆进行指责,就不属于“生气”。这些行为与“生气”相比,看似相同,实际上完全不同,这样的行为必须与合理的生气——“在应该生气的时候传达生气的情感,让对方认可,谋求问题的解决”——加以区别。
  “批评”之中会混入不讨人喜欢的“生气”,所以,两者的差别有时难以分辨。
  “批评”与“生气”是属于目的相异的不一样的交流方式。
  大发雷霆地发泄怒火的行为,既不是“批评”,也不是“生气”,这点必须注意。
  从对生气的误解中解放出来!
  谁都可以生气。
  通过生气,表达自己真正的心情,实现心意相通的交流。为此,不是随便地生气,而是要掌握“生气的艺术”,“在该生气时好好地生气”。





上一本:少的乐趣 下一本:感召力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谁说我们不能生气——沟通大师福田健教你生气的艺术的作者是福田健,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